1.西北五省草地面积 分布

2.地震主要的3大原因

河源市天然气价格表_河源市天然气多少钱一个立方

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多冲击平原河流流量大、水源充足,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经济特征:经济发展迅速,以外向型和内向型经济为主。

沿边地区(黑吉辽):主要包括东北平原,是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多黑土适宜农作物生长,纬度低为中温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河流主要有辽河、松花江、嫩江,有结冰期汛期长 有春夏两个汛期(春夏),主要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 气候跨度大,西边段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东段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象水文、泥沙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少,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社会经济

1.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据1990年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

黄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国农业经济开发地区。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目前黄河上中游地区仍比较贫困,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重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目前,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全国八个规模巨大的炼铝厂,黄河流域就占个。

2.防洪保护区概况

据1990年资料统计,12万km’的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共有人口78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耕地面积10699万亩,占全国的7.5%。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之一,粮食和棉花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7%和34.2%,农业产值占全国的8%。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物产

黄河流域土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很大。

流域内现状有耕地1.79亿亩,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中游地区的煤炭、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例如,位于河口的胜利油田,为我国的第二大油田。

黄河流域矿产丰富,1990年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其中具有全国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硅质原料、锐、煤、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黄河流域矿产丰富,分布相对集中,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长江流域:位于中北亚热带,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的综合影响,以平原地形为主,土壤肥沃,适宜水稻的生长,河流水源充足,河流汛期短 下游段无结冰期。

已经逐渐形成长江流域经济圈,水运,陆路,空运交通便利,长江中流跨四个省,分别是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那里包含宜昌、长沙、九江等13个城市。人口占全国的百分之18.5。GDP占百分之13.5。如果把长江比喻成龙,那么这里就是龙的躯体。长江上游是龙的尾巴。这里有四川省的成都、攀枝花、泸州等五个城市,这里的中心点是年春天被评为直辖市的重庆市。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9.4。GDP占全国的之6.1。

西北五省草地面积 分布

华美钢铁工业生物燃气替代石化能源,碳中和减排二氧化碳

深圳市第九届“深圳企业新纪录”揭晓,华美钢铁“生物质能源在钢铁加热系统中的使用”被确认为“深圳企业新纪录”,同时获得“循环经济项目奖”。

审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华美钢铁改良加热炉能源介质,将建厂初期用的重油燃烧加热技术,改良为现在最先进的生物质燃料加热技术是国内首创,同时开创了钢铁行业应用生物质燃料加热技术的新纪录。这充分体现出华美钢铁在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的决心和努力,也为华美金属材料产业园走生态、环保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过相关行业协会的初审、推荐,深圳市企业新纪录审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审定、公证处公证和媒体公示,诞生了188项“深圳企业新纪录”,评选产生6个“创新项目奖”和“循环经济项目奖”。

该项目由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全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广州迪森公司投资建设,将原燃烧重油的两段式连续推钢加热炉改烧生物燃气,气化炉选型为循环流化床。2009年初立项,2010年5月正式投产,主要为两段式连续推钢加热炉提供热源用于轧钢,加热温度在1200℃-1300℃之间。

项目所用的发明专利“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内循环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技术,曾获广东省专利金奖、国家专利优秀奖,专利技术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广州能源研究所投资入股深圳碳中和生物燃气股份有限公司。该气化炉结构包括炉体、旋风分离器和飞灰回流管,炉体的下部构建倾斜壁面,形成一纵截面呈直角梯形的倒圆台形,使靠近旋风分离器的一侧形成一倾斜角a为60°~75°的隔墙,在隔墙上设有排灰通道,位于炉体底部的布风分布板为一非对称的倒锥形结构,在非对称的倒锥形锥顶部位设有排渣口,在布风分布板上设置变开孔率的风孔。该发明用由外循环和内循环相结合的循环流化床炉型,通过在流化床反应炉底部设置非对称的锥形结构布风分布板和变开孔率设计,强化不均匀布风,加强炉内物料内循环流动,可有效地实现生物质物料的快速气化。

项目技术方案用高温燃气燃烧系统技术方案,利用生物质燃气代替重油燃料送入两段式连续推钢加热炉燃烧,实现热能利用。主要工艺流程为:原料通过斗式提升机和螺旋给料机从上部送入循环流化床气化炉,气化介质空气通过鼓风机送入气化炉风室,原料在气化炉内沸腾燃烧。在燃气出口处设有旋风分离器,循环流化床流化速度较高,使产出气中含有大量固体颗粒。在经过旋风分离器后,通过料脚,使这些固定颗粒返回流化床,再重新进行气化反应,从而提高碳的转化率。经旋风分离器净化除尘后送入加热炉燃烧。

华美钢铁工业生物燃气替代石化能源项目,不仅创造了“深圳企业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企业新记录,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建成运行的最大的工业生物燃气项目,中国科学院、广州迪森和华美钢铁产学研结合,共同创造了工业生物燃气产业化的奇迹,每年可碳中和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以上。 立国制药工业生物燃气提代石化能源,碳中和减排二氧化碳

广东立国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是一家专业从事头孢类系列原料药研发及生产的制药企业,2000年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MP认证,目前年生产能力为无菌原料药300吨,口服原料药100吨。广东立国制药有限公司现役一台WNS10-1.25-Y 卧式内燃燃油蒸汽锅炉,由于燃油成本较高,为了降低运行成本,2009年初,通过制药同行企业的推荐、介绍,该公司主动找到深圳碳中和生物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锅炉改造的迫切需求。经过几个月的充分论证,深圳碳中和生物燃气股份有限公与广东立国制药有限公司正式签定能源管理合同,由碳中和公司投资,以合同能源管理的合作方式,对立国制药石化能源工业热力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深圳碳中和生物燃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进行项目的能源审计、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投资、设备和材料购、工程施工、人员培训、节能减排监测、以及技术改造后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和服务等,在立国制药 “零投资、零风险、低排放、高效益”原则下,开展节能减排,进入低碳经济领域。

立国制药工业生物燃气项目于2011年1月29日建成投产,稳定运行,实现了工业生物燃气完全替代石化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工业企业“碳中和”的经典案例,每年可碳中和减排二氧化碳1万吨以上。

该项目技术方案用高温燃气燃烧系统技术方案,利用生物质燃气代替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送入锅炉燃烧产生蒸汽,实现热能利用。主要工艺流程为:原料通过斗式提升机和螺旋给料机从上部送入气化炉,气化介质空气通过鼓风机送入气化炉风室,原料在气化炉炉排上方进行部分燃烧,在炉排上方自上而下形成干燥层、热解层、还原层和氧化层,依靠氧化层燃烧所产生热量为还原层、热解层及干燥层提供能量。经旋风分离器净化除尘后送入锅炉燃烧器燃烧。

该项目针对立国制药 WNS10Ⅱ型10T/h 燃油蒸汽锅炉,配套1 台生物质固定床气化炉,完成生物质燃气替代燃油系统的改造,由广州能源研究所设计整套生物质气化燃气发生系统及相关附属系统技术方案,并汇同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主要新增与改造的系统由原料储存、上料设备、固定床气化系统、灰渣处理装置、燃气输送、锅炉燃烧器、锅炉烟风系统及主辅设备控制系统构成。

1)燃气来源—生物质气化系统

本项目用固定床生物质空气气化技术提供燃烧气源,气化原料为木屑和或木块木片,可燃气体发热值在1100kcal/Nm3 至1300kcal/Nm3 之间,可燃气体温度约为350℃左右。气化系统由气化炉、空气输送系统、燃气净化系统、燃气加压输送系统,燃气放散系统、燃料输送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组成。

2)燃烧系统结构和设计

生物质燃气主要成分为:CO、H2、CH4、N2 等,虽然热值低,但温度较高,燃气着火不困难,由于N2 含量高的特点,燃烧过程中吸收热量,导致理论燃烧温度低。燃烧过程必须对燃气和空气进行充分的混合,才能保证燃烧的稳定、高效和安全。因此必须结合现有锅炉结构设计专用高温燃气燃烧器,才能满足用户需求。

燃气燃烧器用多通道蜂窝状结构形式,将燃气和空气切割成多股混合喷燃,在燃烧器出口设置旋转叶片,加强燃气和空气的混合,保证稳燃和高效。燃烧器由中心点火燃烧器和主燃烧器组成,使用时中心点火燃烧器首先用液化石油气,高能点火,待主燃烧器燃烧稳定后关闭。燃烧系统由中心点火燃烧器、主燃烧器、风机、电子点火装置、高能点火枪、火焰探测器、电动执行器、燃气快速切断阀、风气联调器、锅炉压力变送器、燃气高低压保护、程序控制器和电控柜等主要部件组成。工作时,程序控制器按设定程序对燃烧机启动、燃气高低压保护、扫气、点火、负荷调节、熄火保护进行自动控制,PID 调节仪按压力变送器传送的模拟电流信号,比较设定值对燃烧机工作负荷进行调节。

地震主要的3大原因

大西北的与生态

一、

1.地大

大西北地域辽阔,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共计304.3万平方公里,占西部总面积的57.7%,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1.7%;人口约9000万,为全国的7%;人均土地面积3.8公顷(57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5倍:其中耕地1853万公顷(2.78亿亩),人均耕地0.21公顷(3.09亩),高于全国人均数一倍;草地6544万公顷(9.82亿亩),人均0.73公顷(10.91亩);林地1413万公顷(2.12亿亩)。

2.物博

除土地外,西北地区光热也很丰富,是中国日照时间最长的地区。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矿藏,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居全国最前列,镍、铜、铅、锌、铬等有色金属,钯、铱、锰、铍、锂、铌、钽等稀有金属,金、银、铂等贵金属,食盐、钾盐、硼、钠硝石等化工矿藏,以及石膏、石棉、云母、石灰石,硅等非金属矿藏,都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3.储运丰富

西北地区矿产的潜在价值为33.7万亿元。其中煤炭保有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陕西、新疆和宁夏。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国陆上总储油量的近23%,新疆是我国21世纪的后备石油基地。天然气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储气量的58%,其中陕北的天然气储量居全国前列。甘肃省的镍储量占到全国总镍储量的62%。铂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7%。中国钾盐储量的%集中在青海省。

二、生态

1.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多数在500毫米以下,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在200毫米以下,河西走廊少于100毫米,敦煌只有29.5毫米,吐鲁番不足20毫米,若羌10.9毫米,几乎终年无雨。

由于降水稀少等原因,西北地区的地表水量约为2200亿立方米/年,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左右,地下水储量约为650亿立方米/年,两项合计为2850亿立方米/年,相当于全国水总量28124亿立方米/年的10.13% 在占全国31.7%的面积上,只拥有全国10%的水;不仅如此,而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多数河流含沙量大,给开发利用造成很大难度,近年又污染上升,致使西北的缺水更加严重。

2.沙漠戈壁广布 生态环境严酷

中国的大西北分布着全国最大的沙漠戈壁。沙漠中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4.88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沙漠(4.43万平方公里),腾格里沙漠(4.27万平方公里)以及毛乌素沙漠(3.21万平方公里)等,总面积4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总面积71.29万平方公里的69%。在中国西北分布的戈壁面积为41.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戈壁总面积56.95万平方公里的73.3%。

3.沙漠化不断扩大 载畜量严重下降

新疆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9.61万平方公里(合961万公顷,1.44亿亩),风沙化面积2.26万平方公里,并且由于胡杨林等天然植被的大面积衰败和死亡,尤其是绿洲周边天然植被的人为破坏和衰亡,沙漠化面积以每年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青海省沙漠化面积已达12.52万平方公里(1252万公顷),当前沙化面积仍以每年1300平方公里(13万公顷)的速度扩展。在甘肃、宁夏乃至陕西也都存在着沙漠化问题。

新疆全境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己达2133万公顷,占草地面积的37.2%,现在仍以每年29万公顷的速度退化;青海退化草场面积已达117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32.3%,沙化草地193万公顷,草原植被消亡,土地裸露的“黑土滩”面积已达333万公顷。

草地的退化、沙化使其产草量和载畜量严重下降,新疆的草地,平均1.49公顷(22.35亩)载畜量仅为一只。

4.水土流失严重 治理效果欠佳

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大,流失量大,陕西省尤为严重,年输沙量9.2亿吨,占全国年水土流失总量的1/5,其中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8亿吨,加上甘肃省输入的5.18亿吨,仅两省水土流失而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即达13亿多吨,达到黄河泥沙量的大约80%。

5.土壤盐渍化严重 土地生产力下降

新疆土壤盐渍化面积约为145万公顷(21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宁夏耕地中盐渍化面积8.67万公顷,占灌区耕地面积的26.6%,新灌区还存在着潜在的盐渍化威胁;陕西、甘肃和青海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盐渍化问题。

6.河湖萎缩干涸 水质严重恶化

新疆塔里木河因人为因素,其河程缩短了300公里,致使罗布泊消失;著名的青海湖近百年来水位下降了11.12米,近半世纪来下降速度还在加剧;陕西境半内最大的河流渭河时常断流;所谓“八水绕长安”的八条河,一半以上严重萎缩,有的变成了排污沟,在八百里秦川已找不到干净的河流。

长江和黄河源头 江河源水量在减少,湿地、沼泽萎缩,生态严重恶化。

7.山区生态遭受破坏和威胁

从1949年到1985年,秦岭的森林植被覆盖率由36.5%下降到27%左右;商洛地区解放初有森林植被43万公顷(640万亩),仅经20年到11年只留下26.5万公顷(398万亩),减少了近一半,结果使山区森林线升高300~500米之多,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灾难加剧。山区河流水性恶化,水量减少。而且这种恶化趋势还在加剧!

8.生存条件严酷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

近年在新疆受到威胁的野生动物种类占全部动物种类的22.3%,部分动植物已经灭绝;青海境内受威胁的物种约占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值。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森林/草原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1 月11 日 | 文章来源: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状况

森林 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调查结果,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329.5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除台湾省外,全国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人工林蓄积量为10.1亿立方米,中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全国林木年均净增长量为45752.5万立方米,年均净消耗量为37075.2万立方米,继续呈现长大于消的趋势。

草原 中国是草地大国,拥有草地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仅0.33公顷,为世界人均草地面积0.64公顷的一半。中国草地可利用面积比例较低。优良草地面积小,草地品质偏低;天然草地面积大,人工草地比例过小;天然草地的面积逐步减少,质量不断下降;草地载畜力下降,普遍超载过牧,草?quot;三化"(退化、沙化、碱化)不断扩展。目前,中国90%的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草地面积已占半数。全国"三化"草地面积已达1.35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地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84.4%的士草地的分布在西部,面积约3.31亿公顷。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草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西北地区沙漠逐渐扩展,荒漠化日益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病、虫、鼠害 2000年森林病、虫、鼠害较为严重,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874万公顷。

2000年,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川、陕西、宁夏、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十二省(区)草地鼠虫害发生总面积4266.7万公顷,其中虫害1466.7万公顷,鼠害2800万公顷;成灾总面积2733.3万公顷,其中虫害1000万公顷,鼠害1733.3万公顷。

火灾 2000年,共发生森林火灾5934次,比上年下降13.3%;森林火灾受害面积8.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2.3%。

2000年,共发生草原火灾652次,其大火灾9次,重大火灾11次。火灾受害草原面积28.9万公顷,烧伤23人,烧死(伤)牲畜2900多头(只),烧毁饲草14.9万吨。

措施与行动

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2000年10月,院批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保护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工业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范围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增加到17个。木材产量由1999年的1541万立方米调整为2000年的1260万立方米,下调了18.2%。

严控发菜、甘草、等固沙植物滥挖 2000年6月14日,院发布《关于禁止集和销售发菜 制止滥挖甘草和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察部和农业部联合对宁夏和广东两省区进行了重点检查。

草地生态建设保护规划实施 农业部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了《全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西部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规划》和《全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规划》。"九五"期间,国家大力进行了草地建设和保护,每年人工种草、改良草场、飞播牧草近300万公顷,围栏封育60多万公顷。

牧区开发示范工程 2000年,国家投资6000万元,在北方牧区省份安排了31个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自1995年以来,在内蒙古、新疆等省区的160个牧区、半牧区县安排了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通过加强草地建设、畜禽改良、疫病防治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一批现代化草地畜牧业示范基地。

重大保护草地工程 2000年,国家投 资2亿元,在内蒙古、新疆等西部省区建立了30个天然草原植被保护与建设工程试点项目;国家投资4亿元在西部和北方省区建立了5个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基地,18个牧草繁育基地;国家投资7亿元建设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包括造林、种草和水土保持。

一、地震成因

1. 固岩层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2. 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3.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

构造地震: 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火山地震: 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 7% 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 3% 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二、 地震预测有那些方法 ?

 虽然人们至今对于地震发生的机制 (mechanism) 还没有澈底了解,地震预测理论也还没有充分建立,但是仍有许多尝试性的地震预测研究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测地法 (2) 验潮, (3) 地壳变动的连续观测, (4) 地震活动, (5) 地震波速度, (6) 地磁及地电流, (7) 活勘层及褶曲, (8) 岩石破坏实验和地壳热流量的测定, (9) 其它。

 兹选择介绍一些重要的方法如下:

 1、测地法 ( geodesic metbod )

 根据过去许多纪录,在大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发生变动,而有时会发生在地震之前。因此测量地壳变动情形并分析地震前兆现象,是可以预测将否有大地震发生。例如民国五十二年 ( 公元一八**年 ) 日本新潟地区发生地震前有地盘下沈现象,因当地经常从事测量调查工作,故发现地震发生之前确有前兆现象可寻。

 此外,地壳发生变动的面积会随地震规模之增大而增加,也就是说地壳发生异常变动的范围越广,可能发生地震的规模也越大。

 2、井水含氡量的变化

 苏俄的科学家,在加尔姆地区发现到水井中的含氡 (Radon) 于地震前会增加,亦用以预测地震。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科学家们认为当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岩石内部产生无数微小裂隙,通常只有用显微镜才看得见。岩石有了裂隙之后,曝露于地下水的表面积自然也会增加,当地下水渗入裂隙之中,补满裂开的空隙,可以接触到较多的放射性物质,同时吸收更多量的氡。直到地震发生,岩石突然崩裂,氡的含量又逐渐下降。因此,监测井水含氡量,可以知道岩石受力情形,从而预测地震。

 3、分析天然气含量

 德国杜秉根大学的地质学家恩斯特教授,在富有沼气的杜秉根地方从事地下沼气含重的分析,建立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地震警告系统。在民国五十八年 ( 一九六九 ) ,他首次观测到探测器里沼气含量先增加百分之零点二至百分之二,而于经过强烈地接后沼气含量又告下降。又发生余震时,沼气含量也会增加。

 在民国六十二年 ( 一九七三 ) ,恩斯特教授在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的首都圣荷西担任客座教授时,与哥国的地质研究所合作研究,他以天然气探测器观测的结果,发现地球天然气含量与火山爆发有连带关系,此法也能预测地广。天然气探测器主要在分析二氧化碳,因为在火山要爆发的那些地区,二氧化碳的浓度会高达百分之十二。测定土壤内天然气含量的方法简单,测定工具只需一根一公尺的探测管,是属于较经济的一探测定方法。

三、地震的类型介绍

1、火山地震

 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发引起地震 ; 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从而发生地震 ; 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地震。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

 火山地震为数不多,约占总数的 7% 。震源深度不大,一般不超过 10km 。有些地震发生在火山附近,震源深度为 1—10km ,其发生与火山喷发活动没有直接的或明确的关系,但与地下岩浆或气体状态变化所产生的地应力分布的变化有关,这种地震称为 A 型火山地震。还有些地震集中发生在活火山口附近的狭小范围内,震源深度浅于 1km ,影响范围很小,称为 B 型火山地震。有时地下岩浆冲至接近地面,但未喷出地表,也可以产生地震,称为潜火山地震。

 现代火山带如意大利、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堪察加半岛等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2、冲击地震

 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岩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后者又称塌陷地震。本类地震为数很少,约占地震总数的 3% 。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也不大。 1935 年广西百寿县曾发生塌陷地震,崩塌面积约 4 万 m2 ,地面崩落成深潭,声闻数十里,附近屋瓦震动。又如, 12 年 3 月在山西大同西部煤矿空区,大面积顶板塌落引起了地震,其最大震级为 3.4 级,震中区建筑物有轻微破坏。

 3、水库地震

 有些地方原来没有或很少发生地震,后来由于修了水库,经常发生地震,称为水库地震。说明这种地震与水的作用有关,当然也与一定的构造和地层条件有关,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种诱发因素。如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自 1959 年蓄水后,在库区周围地震频度逐渐增加,于 1962 年 3 月 19 日发生了一次 6.4 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 8 度,是已知最大水库地震之一。截至 12 年,该区共记录了近 26 万次地震 ( 图 8-4) 。又如,著名的埃及阿斯旺水库,坝高 110m ,库容达 165 亿 m3 , 1960 年正式开工, 1964 年截流蓄水, 1968 年正式投入运行。此地区在建库前历史上无地震,从 1980 年起出现小震、微震,于 1981 年 11 月在坝址西南 60km 库区发生了 5.6 级地震 ; 于 1982 年同一地点又发生了 5 级和 4.6 级地震。

 此外,因深井注水、地下抽水等也可触发地震。如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座落基山军工厂,为处理废水凿了一口 3614m 的深井,用高压注水于地下,于 1962 年发生频繁的地震。以后停止注水,地震活动减弱 ; 恢复注水,地震又有所增加。

 上述地震,特别是水库地震的成因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一般认为,在一定的有利于发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 如有活动断层、密集或交叉的断裂存在,或在升降差异运动的过渡部位等 ) 下,水库蓄水可诱发地震。除去人为因素诱发地震外,某些自然因素如太阳黑子活动期,阴历的朔、望期等,也容易诱发地震。各种触发机理正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