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储运系统_天然气动态储量计算方法有哪些种类的数据采集
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目
2.十大石油科学技术有哪些?
3.比如 关于个人知识石油专业方面的术语 概括下石油知识什么的 最好是成品 给点硬磕!
4.确定有效厚度的基本要求
5.钻井地质勘探知识
6.二氧化碳置换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研究进展
7.油气评价
8.注册税务师辅导:油气田企业增值税规定
由于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地球,服务对象是全社会,加之地质工作涉及的专业学科较多,因此,地质工作的不同专业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及相关的地质科学研究。基础地质调查是其他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基础。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区域性地质工作在于对工作区的地质条件的了解、分析和对策; 区域物化遥等方法性的工作侧重在技术方法的参数的规范和集; 矿产勘查的重点是探矿工程的使用、设置的合理性和量估算的可靠性; 科学研究的重点是研究思路的提出和设计; 数据库建设和软件开发的重点是需求分析: 地质工作中软科学的重点是基础信息的收集、思路的确定和对宏观决策的影响。
一、基础地质调查
地质填图是所有地质工作的最基础和最普遍、最普通的工作方法。在选定的地区范围内,以地质填图为基本手段,进行综合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又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找矿和综合研究,阐明区域内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国家建设、科学研究和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
基础地质调查的目的是调查地球地壳 ( 岩石圈) 的现状,追溯地球历史,探索地球深部,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由于科技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这项工作是一项经常性、持久性、最基础的地质工作,是一切地质工作的 “根”,为其他专业地质工作提供支撑。多年来地质工作的实践表明,没有基础地质调查的其他专业的地质工作根基是不牢靠的。
基础地质调查的特点是以区域性工作为主 ( 面积性) ,跨专业、多方法集成,其总体上是表现出不同地质单元的地质含义。
目前,基础地质调查包含区域地质、区域矿产 ( 重砂、矿点检查、异常评价) 、区域地球化学 ( 原生晕、次生晕、放射性) 、区域地球物理 ( 磁法、重力、电法、地震) 、区域水文地质、区域环境地质 ( 地质灾害) 等调查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范围,一般按经纬度进行分幅,或按工作任务要求划分。在工作方法上是不同精度的扫描性调查 ( 路线、测线) ; 主要工作手段是不同专业的地质填图。根据不同的工作目的和要求,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可分为小比例尺 ( 1∶100 万、1∶50 万) 、中比例尺 ( 1∶ 25 万或 1∶ 20 万、1∶ 10 万) 和大比例尺 ( 1∶5 万、1∶1 万、1∶ 5000 等) 区域地质调查。同一地区一般先进行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然后进行较大比例尺或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按实际需要在选定地区内直接进行中比例尺或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是调查与科学研究直接结合的工作,它不是机械地 “跑路线”,是用人的思维和认识在与地球 “对话”。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一是无时无刻地观测、研究和收集各种信息; 二是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 整理) ,其付出的劳动和工作量往往是隐性的。基础地质调查中,实际野外调查和数据集所花费的时间和整理研究的时间,其经验值大约为 1∶1 ~3。
基础地质调查的成果是地质工作成果表达形式的代表,其信息的特点最为明显,它直接的成果就是地质调查报告和一系列的数据、图件。
二、矿产勘查
矿产勘查就是寻找可供人类利用的,查明矿产的种类、质量、数量、开利用条件,开展技术经济评价和应用前景论证,提供国家规划和矿山建设所需要的全部地质勘查资料。也就是找矿和评价,大可到一个成矿区带、小可到一个具体的矿床或矿体。
矿产勘查的特点不同于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扫描性的工作,它以点上工作为主,以点的集合来评价区域。进行矿产勘查工作要用地质填图、物化探、遥感地质等方法,还要应用钻探坑探等技术手段,进行钻探、取样、化验,储量计算、技术经济评价等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矿产勘查可以按照不同的工作阶段划分为区域矿产调查与评价 ( 成矿预测、远景调查、潜力评估) 、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 包括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 。国土大调查纲要中的矿产调查评价是以区域矿产远景调查与潜力评价、预查、普查为主; 以成矿带、矿化集中区部署,以面为主,面中求点,以点带面,达到点上突破。以此实现对区域矿产远景潜力的评价。
矿产勘查的工作需要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探矿工程等综合的手段,用不同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不同阶段的工作,不断深化和调整对矿产的了解程度和判断,将隐藏地下的、地表的矿产大致描绘出其产出的状态。
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主攻矿种不同的勘查项目 ( 金属与非金属、煤、油气) ,地质、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在实际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所占的比例有较大的差异。
区域矿产调查评价以面积性工作为主,成矿预测、潜力评估以室内资料研究分析为主,但必须有相应的野外调查。预查工作,是初步了解预查区内矿产远景,进行较多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一般不施工钻探和重型山地工程 ( 坑道) ; 地表工程 ( 槽探、剥土) 也有限,但是必须有一定量的样品分析。普查工作,是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做出初步评价,按现行规范,只做可行性概略研究,要有稀疏工程控制,探矿工程中大量的是地表工程 ( 槽探、井探) ,辅以少量的钻探工作量。详查、勘探工作都是有系统工程控制,需要做可行性研究,为矿床开发利用规划和矿山设计提供基础资料。实物工作量中大量的是钻探工程,辅以槽探、井探和坑道。
矿产勘查程度不同的具体成果就是矿产的量和储量,用文字和图表表达和展示。不同阶段和不同性质的矿产勘查项目有不同的成果要求,不能跨阶段要求成果,同时不是所有的矿产勘查项目都会得到理想的成果,这就是矿产勘查的风险性,也就是地质工作的挑战性。
三、水工环地质勘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勘查在调查内容、对象和服务目的上是有差别的,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水文地质勘查以寻找地下水为主要对象,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 ( 组) 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分布规律,计算与评价地下水量,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及开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时空变化规律。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可分为综合性水文地质勘查和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查。综合性水文地质勘查是为了掌握区域性或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为工农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查是为解决生产上某项与地下水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进行调查,如供水水文地质调查、矿床水文地质调查及土壤改良水文地质调查等。
环境地质勘查主要是调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问题,目的是为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环境服务。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是以一定比例尺的环境地质填图为主要方式,对构成区内的基本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评价,为区域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环境依据,查明工作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评价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为区域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
工程地质勘查是为工程建设、城镇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工农业布局、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评估工程地质条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可行性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为深入开展各类工程建设的需要,进行更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勘察和专门工程地质提供基础性地质依据。主要工作内容是调查工作区地貌形态类型、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各类岩石、土体的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和时代,调查新构造运动、地震等区域稳定性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各种外动力地质现象。
水工环地质勘查的特点是区域性与点上相结合的工作,是动态的工作。地下水工作以地下水流域或经济区 ( 行政区) 部署,与基础地质条件关系密切。在工作方法上既有不同精度的扫描性调查 ( 路线、测线) ,有比例尺概念,也有点上的调查,还有动态监测。实物工作量主要体现在路线、测线的长度,工程施工量。
四、其他地质工作
其他地质工作主要有:
一是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主要有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方法研究,有着较多的探索性和不可定性,既有一般地质工作的特点,又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点;
二是地质信息工作,主要包括地质数据库建设 ( 回溯性、适时性) 、软件开发、软件应用、数据加工,其特点是应用计算机,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目
姜作勤
(地质矿产部科技司技术处,北京 100812)
摘要 地学信息系统是地学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矿产部地学信息系统的开发始于70年代末期,经过近20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批地学数据库,自行开发了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KPX和彩色地学图件编辑出版系统MAPCAD。这两个系统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MAPCAD使彩色地学图件的出版从数据集、编辑修改、打样、分色直至生成制版胶片的全过程在微机上实现了计算机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同时,自行开发了工具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目前,一批MAPGIS的应用研究项目,涉及矿产评价、水调查、地质灾害评价、区域地质调查、土地利用评价以及综合管网等领域,正在实施。
本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地学信息系统的现状与特点,第二部分关于系统将来的发展。
关键词 地学信息系统 数据库 计算机编图 数字制图 地理信息系统(GIS)
1 现状和特点
1.1 建立了一批地学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地矿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始于70年代末。19年由北京计算中心承担开发了1:20万化探数据库。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评价、地质环境、矿产勘查开发管理等领域建立了各类地学数据库100多个。主要包括:全国矿产储量数据库NMRD、全国地球化学数据库NGCHRD、全国重力和高程数据库NGED、全国航磁数据库ARMD、找矿信息系统MAD、全国地层数据库STRL、石油地质和钻孔数据库PGDH、全国地质图书馆管理系统NGLMS、1∶500000简化地理底图库FGGI、地学基础软件库FGSL以及地矿部地学数据库字典GDBD。这些数据库的主要参数见表1。
表1 主要地学数据库
1.2 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KPX初见成效
为改变固体矿产勘查评价的传统手工工作方式,1989年由地质矿产部立项、联合国开发署援助开发了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KPX。系统包括野外钻孔编录数据的集、数据管理、矿体圈定、储量计算、绘制勘探图件等5个子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制定了矿产勘查评价的标准化数据字典和数据集格式;
——系统可自动生成图例花纹;
——绘制复杂的钻孔柱状图;
——支持矿产评价的传统的和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块段法、剖面法和克里金法;
——系统在PC平台上运行。
该系统已在全国各省局的30多个项目中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计算机彩色地学图件编辑出版系统MAPCAD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作方式
图件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在地学领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用传统手工方式,一幅中等复杂程度的彩色图件的出版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花费1年或更长的时间。这种状况很难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对现时性地学图件的需求。
MAPCAD是具有自己版权和35万行语句的大型应用软件。1993年初,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发成功。系统首次在普通微机上实现了彩色地学图件从输入、编辑、信息处理、校样、分色挂网直到输出制版胶片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可输出符合公开出版精度和质量的包括最复杂的彩色地质图在内的各类地学图件。它是我国第一个,而且迄今为止也是唯一一个投入市场得到广泛应用的彩色地学图件电子出版系统。1994年9月,第一幅复杂彩色印刷图件——1:350万云南地质图作为试验图件通过了验收。来自地质、编图、制图、图件出版和计算机制图领域的专家们一致认为,MAPCAD在色彩、精度以及在细节的表现能力等方面已完全可以满色地学图件的出版要求。
(1)MAPCAD的功能和特点
——以Windows为平台,用C++语言开发,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具有扫描仪输入和数字化仪输入等主要输入手段,可接受DBASE、Foxbase等数据库的数据,具有完备的错误、误差校正方法;
——具有直观实用的属性动态定义编辑功能和多媒体数据、多重数据结构的属性管理能力;
——地图库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地图拼接、管理、显示、漫游和灵活方便的跨图幅检索能力,可管理多达数千幅地图;
——用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并存的结构,两种数据结构的信息可以有效、方便地互相转换和准确套合;
——具有功能较齐全、性能优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及拓扑空间查询和三维实体叠加分析能力;
——提供开发函数库,可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
——具有齐全的外设驱动能力和国际标准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接口,可输出符合地图公开出版质量要求的图件,并具有能自定义的灵活的报表输出功能。
(2)MAPCAD的推广应用已取得巨大的成功
数字制图的实践已经证明与传统手工方式相比新技术的巨大优越性:
——将彩色地学图件出版的工序由12道减少到5道;
——大大提高生成率:对新图件,比传统方式~5倍,对修编图件,提高10~20倍;
——降低成本:平均降低三分之一;
——实现数据共享:数字数据可重复使用。
现在,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从1993年初系统发布以来,已在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各个地区安装700多套,并已出口朝鲜。覆盖20多个应用领域,不仅涉及地质矿产、石油、煤炭等地学领域,而且包括交通、铁路、城市规划和管理、灾害与环境、旅游等领域。用该系统已生产出几千幅彩色地学图件。包括用全数字制图技术生产的全国第一批图集,如:《大连甘井子区土地利用图集》、《河北省土壤图集》、《全国高速公路图集》、《中国海洋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图集》等。1:1200万《中国地球物理图集》、《中国矿产图集》已完成制作。《中国地质图集》正在制作。
为国际岩石圈全球地学断面项目制作的阿尔泰-台湾和广州-巴拉旺等地学断面图在国际会议上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为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制作完成了成果图件,如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欧亚大陆桥中国段的沙漠化程度图、全国地表水分布图等;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制作了1:500万“中国波浪状构造图”和“中国非金属矿床成矿地质图”,“亚洲水文地质图(6幅对开)”。其中,最大幅面是九幅超全开的1:500万欧亚地质图。
系统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彩色图件编辑出版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传统制图工作方式不可想象的高速度完成突发性地图制图任务。表2是几个典型的实例。
表2 在突发性地图制图任务中,创造了传统方式不可想象的高速度
——在改变彩色地学图件出版的传统工作方式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数字制图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制图,特别是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图件的生产。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基础地质工作,区域地质图是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现有几百幅图件等待出版。经过研究与试验,主管部门已决定用MAPCAD,研究了用数字技术的工艺流程,建立了图例、花纹、线型、符号和色标库。现在,已制作了至少100幅数字地质图。
——新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新产业的形成。到1996年7月底,已有50多个公司使用MAPCAD生产各类数字图件。
1.4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前景喜人
众所周知,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学领域专家的有力工具。用GIS,专家们可以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和分析以解决各种地质问题。
国内外GIS开发应用的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GIS对改变传统地学工作方式的特殊意见和它的巨大应用前景。1989年初,在武汉召开的地质矿产部图示技术开发应用研讨会上,部内图示技术开发应用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要开发具有自己版权的GIS。工具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于1995年10月开发成功。其主要特点如下:
——以Windows为平台,用C++语言开发,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具有扫描仪输入和数字化仪输入等主要输入手段,可接受DBASE、Foxbase等数据库的数据,具有完备的错误、误差校正方法;
——具有直观实用的属性动态定义编辑功能和多媒体数据、多重数据结构的属性管理能力;
——地图库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地图拼接、管理、显示、漫游和灵活方便的跨图幅检索能力,可管理多达数千幅地图;
——用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并存的结构,两种数据结构的信息可以有效、方便地互相转换和准确套合;
——具有功能较齐全、性能优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及拓扑空间查询和三维实体叠加分析能力;
——提供开发函数库,可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
——提供与ARC/INFO和INTERGRAPH的接口;
——具有自定义的灵活的报表输出功能;
——有齐全的外设驱动能力和国际标准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接口,可输出符合地图公开出版质量要求的图件。
它的初步应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系统的巨大市场潜力。
2 地学信息系统将在“九五”中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2.1 需求
在全息化的热潮中,在中国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的形势下,对地学信息系统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1995年全国地矿工作会议决定“九五”实施地矿工作信息化工程。这项工程的目标是:到2000年,基本实现地矿工作主流程的信息化。在地质勘查、地矿行政管理和地质资料管理三方面基本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建成一批骨干信息系统,大量应用和重点开发一批计算机工具,培养一支新型的熟悉电子信息技术的地矿工作队伍,把地矿工作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与成果质量推向世界先进水平。促进具有技术优势、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个国家长期的战略性的基础地质工作。我国正在实施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截止1995年底,累计完成1∶5万填图面积140万km2,约3250幅图,仅覆盖全国面积的14.6%。“九五”期间,将有800多幅的填图任务。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减轻地质灾害,地质矿产部启动了两个项目,一是在全国600个县开展1:10万的地下水开发与利用调查,二是在17个省开展1:5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
——全国地质资料馆保存着我国自本世纪初以来的重要地质资料,包括85000份各类地质报告,装满整个六层楼,排架7000m。有些资料由于时间久远或纸张质量问题,破损很严重。迄今为止,修复这些报告的费用已近2000万元。用光盘存储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既合理又可行的方法。
2.2 主要开发项目
(1)计算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系统
计算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系统项目的目标是在3“S”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一套应用系统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实现这项基础地质工作从野外数据集、室内数据管理、信息综合处理及彩色地质图件的输出全过程的计算机化。项目已开始实施。
(2)计算机1:10万水调查和1∶50万地质灾害调查系统
此项目的目的是要为这两项调查工作提供计算机数据集、管理和分析评价的工具,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3)计算机矿产评价系统
矿产评价是地矿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该项目的目标是在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固体矿产评价的理论方法,利用GIS对空间数据的强大管理和分析功能,研制出面向找矿专家的,能够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的决策系统。
(4)矿产勘查开发管理系统
矿产勘查和开发管理是地矿部的另一项基本职能为了加强矿产勘查管理,促进地质勘查开发的科学管理,地质矿产部决定在基础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管理中实施区块管理,并于1995年6月颁布文件,规定了区块划分和编号的方法。该项目就是为这项管理工作提供计算机的工具。具有区块的登记、统计汇总、空间查询等功能,可实现地质矿产勘查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
(5)地质资料光盘存储系统
目前,正在研究地质报告数字化的标准、管理软件,进行具体技术路线的试验。
(6)多媒体教学系统
由于地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这个领域虽然定量研究的程度不断提高,但目前多数领域中定性分析仍占主导地位。直观对研究过程和成果的表示很重要。这就决定多媒体技术在地学领域内会大有作为。美国地调所早在9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成果的展示。立项开发的两个项目是宝石学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石油地质与油藏工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2.3 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
(1)技术:GIS、GPS、RS、野外数据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2)标准化;
(3)应用开发;
(4)培训;
(5)协调与管理。
十大石油科学技术有哪些?
(一)全国矿产利用现状调查项目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
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巨大变化,以及10多年的高强度开,我国矿产储量的数量、结构和开发利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底不清,严重制约着国家管理和重大决策。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国土部部署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国情调查工程。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全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铝土矿等28种重要矿产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矿产家底,搭建管理新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经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人4年的艰苦努力,耗资22.5亿元,完成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核查,形成矿区核查报告21540套,省级汇总报告550套,全国单矿种调查报告28套,图集300余册,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1.创新技术思路和核查手段,完成28种重要矿产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家底,为提升储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扎实基础
(1)制定了矿区核查、数据库建设、省级汇总、全国汇总等5个技术要求,保证了核查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可靠性。
(2)针对原储量库中以矿区、矿权、矿山为上表单位,造成矿区范围重叠、交叉或遗漏等混乱局面,本次核查提出“以新压旧、不重不漏”的原则,从矿区历次勘探报告的对析着手,理清了矿权、上表矿区及矿体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重新划分矿区,保证了矿区不重叠和全覆盖。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年报.2013
(3)确立以块段为基本数据集单元、矿权为核查单元、矿区为统计单元的矿区核查技术原则,首次从微观到宏观,系统理清了每一个矿区累计查明、消耗、保有、压覆、占用、未占用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及其空间分布,全面理清了家底,保证了核查结果的可靠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4)收集整理了2万多个矿区数十年来形成的10多万份原始勘查和矿山生产报告。按照严格的技术规范,通过资料分析与现场核查,系统清理了历次勘查、开和储量登记统计中存在的虚报、错报、误报、重复上表和挂账等导致储量表虚高不实的问题,挤掉了储量的水分。
(5)通过对未上表、漏上表、尾矿和堆置场等储量全面核查,以及根据工业指标变化重新估算,发掘出大量新增储量。
(6)查明了我国28个矿种占用、未占用储量的数量、品质和详细空间分布。
(7)以块段为基本单元,对全国6884个煤炭核查区的14种煤类、硫分、灰分进行了系统核查,并按国家、省、矿区3个层次编制分布图,为国家及各省煤炭规划、开发、保护及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从原始勘查报告入手,对2002—2009年找煤阶段提交的7800亿吨量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其实际已达到333级别,从而使我国煤炭保有量达到20000亿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煤炭的保障能力。
(8)为更加客观地反映保有矿产储量的实际可供量,首次提出可回收储量(国家储量)概念和测算模型,并从矿区级别逐一测算了25个矿种可回收储量。按照测算出的可回收储量,我国矿产的国际地位将显著提升。
(9)基于以块段为基本数据单元的核查成果数据库,首次建立我国25个矿种矿区—省级—全国等多层级矿产品位—吨位模型,查清了我国矿产品质的分布规律,为矿产技术经济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以自身内部参量为依据,通过地质条件、禀赋和技术经济指标类比,首次建立煤炭成本—吨位模型及煤炭概略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体系,为井田煤炭评价和煤炭可供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全国矿产储量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示意图
全国矿产利用现状调查矿区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班
2.首次建立全国矿产空间数据库和矿产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为实现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以及实施“一张图管矿”搭建了平台
(1)首次建成基于GIS技术的矿产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数据模型设计用矿区套合图、工程分布图、储量估算图、储量利用现状图和矿区储量数据库的“四图一库”结构,实现了储量管理从以矿山为最小数据单位、按“矿山→矿区”模式的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以块段为最小数据单位、按“块段→矿体→矿山→矿区”模式的二维半空间数据进行双向储量数据管理的飞跃。数据库涵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含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数据量达3000GB。
(2)首次通过GIS空间图形方式对矿产储量利用状况进行系统分类和图示定位表达,为矿政部门提供了高效管理平台。按照目前我国矿区储量利用的实际情况,把矿区储量利用现状分为已占用保有、已占用空、已占用压覆、已占用损失及未占用保有、未占用空、未占用压覆、未占用损失、未占用残留9大类;首次按统一分类编制了全国、省、矿区3个层次的储量利用现状图,彻底解决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矿产利用状况不清和无法精确定位问题。
(3)融合全球三维基础地质地理底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矿区储量GIS专题数据,实现全国—矿集区—矿区—矿体—块段的多级导航、空间查询、储量数据汇总统计、煤质煤类分类统计、自动成图成表、矿区三维可视化等功能;自动生成矿区—省—全国不同层级的品位—吨位模型、煤类—吨位模型、铝硅比—吨位模型;设计储量计算边界提取“凸包算法”及程序,首次获取每个矿区矿体最大外边界精确坐标。设计完成矿山动态监测图形空间数据规范和储量电子台账管理子系统,可追溯保有、空、损失的演变过程和空间位置,实现矿山储量动态监测,为实施“一张图管矿”奠定坚实基础。
(4)用B/S、C/S双重系统架构,在核查和储量动态监管过程中从矿区级数据库建库到省级汇总、全国汇总,针对不同工作阶段开发了不同级别的系统平台,实现储量数据逐级汇总上报及质量检查;通过基于点对点数据传输算法,实现矿山→县→地市→省→国家储量动态监测数据的多层级传输和电子审批功能,实现了储量管理工作的全程计算机化。
3.对我国矿产国情的新认识
(1)核查后全国轻稀土保有储量翻了一番,重稀土储量减少62.6%,应对稀土按配分进行精细化管理。
(2)核查后锡、锑、萤石保有储量大幅减少,优势地位岌岌可危。应大力加强勘查,有效调控开总量,维护优势地位。
(3)铁矿、铝土矿、煤炭等占用率不高或占而不,制约着供应能力提升。一是要从“给矿权配”向“以设矿权”的管理思路转变。各级应根据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环境容量,合理配置未占用,盘活存量;二是引导超量占用的企业扩大产能,有效提高国内供应能力;三是切实加强矿产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4)矿产储量分布格局明显变化,对生产力布局和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一些矿种的区域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例如,内蒙古轻稀土占全国稀土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95%,广东省取代江西省成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的第一大省,云南、西藏、甘肃等西部地区锑矿储量地位明显上升;二是内蒙古、云南等省(自治区)矿产种类丰富,保有储量大,在我国供应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5)科学部署勘查方向,提高勘查程度,夯实基础。铁矿找矿勘查应鼓励找寻富矿和浅部矿,不支持1000米深度以下的找矿勘查,不支持境外铁矿草根勘查和绿地项目;煤炭的勘查重点是提高规划矿区的勘查程度,在南方缺煤省份开展找矿;加强重稀土、锡、锑等传统优势矿产的找矿勘查力度,维护我国矿产的优势地位。
这些认识对我国战略、规划、政策、产业布局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制及全球成矿规律研究与评价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裴荣富、梅燕雄、戴自希、张金良、瞿泓滢、叶锦华、朱谷昌、龚羽飞、吴德文、王作勇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主要成果:
1.提出客观实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划分全球标准,从全球1285个主要矿床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了具有国际权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
用在矿床储量排序基础上的线性趋势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储量下限值,具有客观实用性。根据该方法确定的世界22种矿产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储量标准(下限值),经世界地质图委员会认可,成为国际用的全球标准。
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比世界6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22种矿产、1285个主要矿床数据,从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国际权威性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编号、矿床名称、国家、洲、经度、纬度、矿种、储量、类别、状态、主岩、类型、规模、成矿时代、成因、地质构造背景、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域、成矿区带等19个主要属性。
2.以世界地质图委员会为国际合作平台,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MapGIS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并开展全球成矿规律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前寒武纪地块、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构造带、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沉积盆地、显生宙造山带、新生代风化壳5类地质构造背景和39种地质构造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背景—环境分类体系。
裴荣富院士(左2)与国外同行交换看法
项目研讨会
在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上,标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矿种、成因类型、规模、成矿时代等主要属性,圈定全球成矿单元界线。其中,编图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锰、铬、铜、铅、锌、铝、镍、钨、锡、钼、汞、锑、金、银、磷、钾盐、金刚石22种;成因类型划分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和复杂成因(叠生)矿床,进一步划分为33个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划分为大型、超大型—特大型两级;成矿时代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成矿单元划分为4个成矿域、21个巨型成矿区带。
3.根据大陆裂解增生、大洋开启闭合、洋陆相互作用及其地质演化特征,结合全球地质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4大成矿域和21个巨型成矿区带,提出全球成矿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作用等新认识,深化全球成矿规律研究
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划分出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成矿域和北美、格陵兰、欧洲、乌拉尔—蒙古、西伯利亚、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地中海、西亚、喜马拉雅、中南半岛、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东亚、伊里安—新西兰、南极等20多个巨型成矿区带,具有全球普适性,推动和发展了全球成矿学。
提出地球物质系统的统一性决定了全球成矿作用的统一性。首先,地壳产出的各种矿床的形成都可以归纳为4类成矿作用,即岩浆成矿作用、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叠生成矿作用;其次,从太古宙到新生代,成矿作用强度不断增强,成矿作用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继承性。
提出地球不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成矿作用各具特色。就不同成矿域而言,劳亚成矿域和冈瓦纳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均较复杂,以前寒武纪地块及叠加其上的显生宙沉积盆地和构造带为主,成矿作用贯穿整个地质时代。劳亚成矿域以天然气、煤炭、铁、钾盐、石油、铀、锰、铬、铅锌、镍、钨、钼、锑、金、银、磷、金刚石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古生代为主;冈瓦纳成矿域以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金刚石、铅锌、铜、镍、铁、金、铬、锡、铀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元古宙和新生代为主。特提斯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比较简单,以显生宙造山带为主,成矿时代均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前者以锡、钾盐、铅锌、铝土矿、铜钼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后者以铜、钼、金、银、镍、钨、锡、铅锌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
提出成矿偏在性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偏爱产在某一特定地质背景和它们现存的构造位置上,它们对成矿区域、成矿类型、成矿时代和成矿背景均具有十分明显的选择性。
提出异常成矿作用的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是常规成矿作用(过程)中受特定地质激发的异常成矿作用的产物,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有关。“氧大气变态”(过氧)和“还原大气变态”(缺氧)等重大是促发隐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地球层圈不谐调运动导致的构造圈热侵蚀引发大规模构造岩浆则是显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主因。
4.在编图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主要类型矿产和各大洲矿产进行了战略评价,研究探讨了我国矿产战略问题
根据静态保证年限(储产比)和查明率分析,世界矿产非常丰富,潜力很大。在22种主要矿产中,静态保证年限大于100年的矿产有煤炭、锰、钾盐、铁、磷、铬、铝、钼、镍、铀、钨11种,静态保证年限为50~100年的矿产有天然气、铜、石油、铅锌5种,静态保证年限为10~50年的矿产有锡、锑、金、银、金刚石、汞6种;查明率大于50%的矿产有钼、铜、石油3种,查明率为30%~50%的矿产有锰、天然气、金刚石、铁、煤炭、铝、锑、铀、钨、汞、锡、金12种,查明率为5%~30%的矿产有铬、银、磷、铅锌、镍、钾盐7种。
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大洲矿产特色,指出我国虽然是世界矿产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矿产的人均拥有量很低,能源矿产不足,大宗矿产短缺,克服的瓶颈约束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矿产产生强劲需求决定了立足国内矿产的同时必须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外矿产,以矿产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矿产编图过程中,通过8年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及其成矿图分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维尔纳茨基博物馆、阿根廷地质和矿产研究所、伊朗地质调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在机关、行业协会、地质院校、科研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矿业企业的应用情况表明,该项成果不仅为在国家层面编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境外矿产勘查开发、部署地质调查国际合作、从全球宏观视野破解我国矿产难题提供了重要战略参考和科学指导,而且对具体的院校、企事业单位学习世界矿床地质、掌握全球矿产状况、部署境外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指导海外投资并购决策与开发选区都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将对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1∶25000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说明书
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即将在全球范围正式发布《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英文版),使该项成果的应用扩展到全球地质学领域,在发展全球成矿学、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等方面发挥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张作衡、裴荣富、段焕春、符巩固、李永峰、王义天、谢桂青、余金杰、张长青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鑫达地质矿产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成果:
“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项目以广泛的野外调查为基础,用现代成矿学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对我国重要的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厘定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查明这些矿床的成矿环境、控矿要素和分布规律,总结出区域成矿规律,开展矿床模型研究,指导区域找矿勘查部署和潜力评价工作。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和工作进展具体如下:
1.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典型矿床作为考虑要素,全面建立或提升了我国主要矿床模型,编写完成了《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本项目置于国际平台,结合我国矿产特点,充分吸收了近15年来我国在矿床学及成矿环境和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针对部分矿床、矿集区和成矿区带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主要矿床类型的矿床模型进行了建模研究。本次矿床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考虑,首先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其次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最后典型矿床作为考虑要素。以我国最主要7类金属矿床,即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稀有金属矿床,与中酸性花岗质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铁钼矿床,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以海相火山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碳酸盐岩溶矿的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和金矿床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一系列影响建模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了解剖研究,为建立客观和合理的矿床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成果为在一定地质背景下开展特定的矿产及其组合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本项目共计完成了26组矿产110个矿床模型研究和编写,把我国矿床模型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和充实了矿床理论。
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
2.通过一批典型矿床深入研究,确认了矿床新类型,建立了一批矿床新模型,丰富了成矿理论,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
(1)确定石居里为我国首例与海底喷流有关的塞浦路斯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
(2)首次提出新疆北部与地幔柱有关的后碰撞环境铜镍矿新矿床模型。
(3)首次提出胶东金矿集中区伸展构造体制下的金矿床模型。
(4)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5)建立了华南下寒武统底部黑色岩系中钼镍多金属矿床模型。
3.前人已在成矿区带典型矿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矿床模型,但在矿集区尺度矿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属薄弱,甚至是空白。本项目在秦岭、长江中下游和德兴等开展了矿集区尺度模型研究,为成矿预测和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内外专家通过对小尺度典型矿床的解剖研究,从成矿过程和成矿元素及围岩蚀变分带入手,提出矿床模型,如斑岩铜矿模型。通过大尺度成矿区带研究提出矿床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型,为找矿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项研究突破了传统思维,针对典型矿集区开展研究,探讨了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的有机联系,创新性地建立了3类矿床组合模型。每个矿床组合模型表明在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互为找矿指示,可以直接指导深部和隐伏矿的找矿勘查,并取得多项找矿预测成功范例。
(1)东秦岭栾川和付店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钼矿+脉状铅锌银金矿的矿床模型。
(2)华南德兴矿集区斑岩铜矿+脉状铅锌+金矿的矿床模型。
(3)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层控铜金矿的矿床模型。
4.响应“走出去”和“两种市场、两种”的国家战略决策,比较全面系统地编著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介绍了当今国际上主要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有效地引导我国企业在国外按照国际思维开展找矿评价
为了更加切实地为我国矿产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支撑,同时也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本项目通过大量国外文献资料的详细综合研究,首次从成矿构造背景、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勘查发现简史,以及对找矿勘查的启示等理论研究和找矿应用两个方面对国外重要类型矿床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梳理。本次工作共选择了国外造山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岩浆型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火山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沉积喷流型铅锌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黑色岩系型矿床、砂岩型铀矿床、红土型镍矿床、红土型铝土矿床等13种重要类型矿床。以该成果为蓝本,编著出版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一书,这一成果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有关管理部门、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从业人员,以及地质院校师生的普遍欢迎。
5.项目专家在地勘单位、矿山、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了120多次有关运用矿床模型开展找矿勘查的学术报告,并依托项目出版两本专著,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日益受到地勘部门和矿山企业的重视,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交流,并应邀参加了一系列专题汇报,到找矿勘查现场进行实地切磋,结合找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编撰的《中国矿床模型概论》和《国外主要类型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两本图书,自2012年上半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矿床学及地质勘查工作者的欢迎。总印数为6000册,是近年来地质领域及研究成果类专著出版中印数最多的书籍,截至2013年3月底,销售量近4000册,被认为是近年来科技书籍中的热销书,而且销售情况依然处于上升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依托地质调查项目“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1212010634001)和重点基金项目(40434011)等发表的学术论文74篇,在SCI数据库中被收录33篇,在CSCD数据库中被收录36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1380次,其中他人引用962次,在我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用1907次,其中他人引用1630次;合计论文被引用3287次,其中他引259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博士后5人、博士8人、硕士25人,目前这些青年科技人才多数继续从事金属矿床模型研究及找矿勘查工作。
比如 关于个人知识石油专业方面的术语 概括下石油知识什么的 最好是成品 给点硬磕!
1.塔里木盆地山地超高压气藏勘探技术和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
综合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钻井、测井与测试技术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的成果,解决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因地形起伏剧烈、表层岩性多变、地下逆冲断层发育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山地油气勘探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适用于库车前陆盆地的勘探技术。在地震信息集、资料综合解释的各个环节,都有技术创新,提高了构造成图的精度;攻克了超高压层和膏盐层的钻井技术;研究了高陡复杂构造的地质建模和圈闭描述技术、前陆盆地的高压油气藏描述技术和石油地质综合评价技术等。进而,总结了库车前陆盆地逆冲带油气田(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指导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实践。共发现和落实各类圈闭46个,提供钻探井位26口,探井成功率达到50%。发现了克拉2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2506.1亿立方米),以及依南 2、吐孜1、大北1、克拉3等一批天然气田,为"西气东输"工程提供了基础。
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及勘探技术研究和苏里格庙大气田的发现
通过盆地沉积史、构造发展史和古地温演化史分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大面积广覆式生气、水喉封隔等致密砂岩气田和深盆气田特征。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地质条件、岩性气藏深盆气藏成藏过程、分布规律及中高渗透层的高产条件,;通过攻关,形成了以盆地分析模拟、储层横向预测、气藏综合描述等技术为主的九套综合配套技术系列,重新评价了上古生界天然气总量为6.76- 10.3万亿立方米,超过原评价数的三倍以上,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技攻关与勘探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对评价出的五个有利的详探区与预探区的钻探,在苏里格庙、榆林、乌审旗地区均发现了大气田。在榆树区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围与乌审旗7200km2勘探范围内,均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特别是探明了苏里格庙大气田,在2万km2的勘探范围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204亿立方米,控制储量1000亿立方米,预测储量2013亿立方米。
3.大庆油田年产5300万吨至2000年稳产技术
形成了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薄差油层精细描述和识别技术,建立了大庆油田各类储层的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并运用多学科技术研究剩余油形成机理,建立了各类剩余油气综合定量描述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储层井间参数预测符合率,剩余油预测符合率,水淹层测井分辨率和解释符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剩余油挖潜技术。三次加密单井增加可储量5000吨,预计可钻7000口井。经测算已增加可储量2487万吨。
形成了大庆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区筛选、经济可储量评价技术和方法,提供了较多开发的区块。低渗透油田试验区块油速度达1.2%。大大降低了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形成了大庆油田注聚合物出液高效处理及动态监测技术;聚合物配注系 统国产化及聚合物管道熟化技术;深度调剖技术,增加百万吨油量的投资成本比" 八?五"下降15%以上。到2000年底,低渗透油田年油量达400万吨,注聚合物年产油 800万吨以上,实现了大庆油田年稳产5300万吨的目标。
4、 GRISYS/WS-V5.0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及KL Seis 1.0地震集工程软件系统
GRISYS地震数据处理系统 GRISYS/WS-V5.0在GRISYS/WS-V4.0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高分辨率处理软件包、交互折射波静校正软件包、交互精细速度分析软件包、 VSP处理软件包、交互储层综合分析软件包等新技术,使其更加适应于我国陆相盆地沉积的薄互层油气藏勘探和西部复杂地表区的油气勘探.经过对大庆、辽河、胜利、新疆、华北、二连、中原、河南、滇黔桂等地区的资料处理,均取得良好效果,对克拉2 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主要的技术支持。目前已安装此系统60套,创直接经济效益2400 多万元,节约了大量引进国外软件的费用。
KLSeis 1.0是国内第一套涵盖了地震野外数据集全过程,方法先进、功能齐全,适用性广的集系统软件。经专家鉴定认为,从整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有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海洋石油总公司下属的16家物探专业公司配备了该系统软件,推广应用近百套,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5、侧钻水平井钻配套技术
建立了针对砾岩油藏、稠油、高凝油油藏侧钻水平井设计的油藏工程方法,包括对开发区块剩余油定量描述、侧钻水平井开机理和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以及侧钻水平井开效果评价方法等;在钻井技术上,通过建立钻井轨迹模型,总结了侧钻开窗原则、方式,井眼轨迹控制技术、井下钻柱磨阻、稳定性、相容性、钻具及其造斜能力等,开发了应用软件,用以指导钻井施工;针对不同地层条件在完井和油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应用以上技术,先后在新疆砾岩区块完成侧钻水平井8口,初期日产油相当原井日产量的2.5倍,为该区块平均日产的2.4~3.9倍。在辽河油田共完成稠油开的侧钻水平井11口,平均日产为原井产量的2~4倍,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6、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系统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器可测量井下地层非均质特征(裂缝、溶洞和层理等)、结构特征和构造特征,是沉积相分析、裂缝定量评价、岩心对比、薄层划分、非均质油气藏勘探等方面的重要手段。过去一直是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服务。该系统研制成功,先后在大庆现场试验测井4口,在大港测井4口,裂缝识别和地质特征划分的符合率达95%。
该成果是国内独立研制的第一支成像测井仪器,仪器(系统)设计中用了自适应高温承压密封极板、电扣信号分时多波形波样、集软件平台和共享存储器技术的地面接口等多项先进技术
7、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
开发了系列裂解汽油加氢一、二段催化剂,目前有多种牌号实现了工业应用,替代了进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负荷裂解汽油一段加氢催化剂LY9801,具有运转空速高,加氢活性好,选择性好,积炭量低,再生性能好等特点,能够满足各乙烯生产厂家在不改变或较少改变现有设备条件下即可达到扩产增效的目的。先后在吉化、中原、燕化、大庆、上海金山、兰州石化等厂家实现了工业应用,该催化剂还能适应于C5~204℃裂解汽油,全馏份一段加氢及高胶质裂解汽油(原料胶质30~60mg)的加氢。该催化剂自实现工业化以来,累计创效近4000万元,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
高负荷裂解汽油二段加氢催化剂LY9802,运转空速可由2.8h-1提高到4.5h-1。该催化剂于2000年7月在上海金山实现工业试验,成功后可向其它厂家推广应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适应于硫含量多变的裂解二段加氢复合床用催化剂LY02,可用在总硫为30~ 1100ppm的裂解汽油的加氢,已先后在扬子、盘锦、吉化、茂名等厂家使用。
8、一交一焙超稳分子筛及LANK-98催化剂的开发生产
该分子筛的制备工艺具有生产工艺简单、产量高、成本低等特点,同时用一交一焙分子筛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重油转化能力好、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
一交一焙超稳分子筛与新型高活性单体配合生产出了LANK-98催化剂,该剂活性高、堆比可在大范围内调整,并具有非常好的孔分布梯度,对裂化大分子具有很好的作用,不仅适应于重油催化装置,也适应于掺炼渣油的蜡油催化装置。该剂在大连炼化公司二催化装置应用结果表明,综合性能优于进口催化剂。目前该剂已销往全国19 家炼厂,销量达5500吨,为炼厂创造了30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9、ZJ70D直流电驱动钻机
ZJ70D钻机是我国石油系统研制的第一台7000m超深井钻机.该钻机按SY/T 5609《石油钻机型式与基本参数》标准和有关技术要求设计制造,主要机件符合美国API规范 .其主要技术参数为:名义钻井深度7000m(41/2in钻杆)~6000m(5in钻杆);最大钩载4500KN;最大钻柱重量220t;绞车最大输入功率1470kW(2000hP),4档无级变速; 提升系统绳系6×7,钢绳直径φ38mm:泥浆泵功率2×1180kW:转盘开口直径925.5mm (371/2in),2档无级变速;井架为前开口型,高45m;钻台为双升式,高9m.该钻机在国内首次用了国产液压盘式刹车,司钻控制信号用双线传输形式,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新疆钻井公司塔里木油田FK430-H井,使用ZJ70D钻机用5im钻杆,安全完钻达 6090m,达到该钻机设计的钻井深度。
该钻机已累计订货11台,交付生产使用9台,其中,新疆、长庆、青海、吐哈、华北、大港、中原等油田已先后投入使用.交付新疆的2台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赴阿尔及利亚、伊朗钻井,长庆、青海的ZJ70D钻机也均为外国石油公司承包钻井,增强了我国钻井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该钻机投入生产制造后,已实现产值14500万元。
10、管道环缝自动焊接技术及设备研究
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接技术是当今世界管道焊接(特别是长输管道)的重要技术,涉及到机械制造、焊接、计算机控制和数字信号处理等多种技术领域,要求设备先进 ,焊接效率高、质量好。PAW2000样机研制完成后,在施工现场进行了总数为3.3的公里管线焊接应用,X射线探伤合格率为96.5%; APW-1型样机完成后,在绥中36-1输油管线焊接应用,焊缝成型美观,X射线探伤合格率达98%,焊接效率是手工焊接的三倍;该两种样机,经专家评审认为,均整体达到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PAW2000型焊机已生产20余台套,配备到穿越青海、宁夏、甘肃三省区的涩宁兰输气管线建设现场。
确定有效厚度的基本要求
石油知识———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油田------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汽藏的总和。
石油------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天燃气----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汽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
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油水边界----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价值的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
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
多重介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
均质油藏-----整个油藏具有相同的性质。
非均质油藏-----具有不同性质的油藏,包括双重介质油藏;裂缝西个油藏;多层油藏
弹性趋动-----油井开井后压力下降,油层中液体会发生弹性膨账,体积增大,而把原油推向井底。
水压趋动----靠油藏边水。底水或注入水的压力作用把原油推向井底。
地质储量----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所储原油总量。
可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出的油量。
剩余可储量----油田投入开发后,可储量与累计出量之差。
收率-----油田出的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最终收率----油田开发解束累计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出程度---油田在某时间的累计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油速度----年出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原油密度----指在标准条件下(20度,0.1MPa)每立方米原油质量。
原油相对密度----指在地面标准条件(20度,0.1MPa)下原油密度与4度纯水密度的比值。
原油凝固点----在一定条件下失去了流动的最高温度。
原油粘度----原油流动时,分子间相互产生的摩檫阻力。
原油体积系数----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与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汽体积比值。
原油压缩系数----单位体积地层原油在压力改变0。1兆帕时的体积的变化率。
溶解系数----在一定温度下压力每争加0。1兆帕时单位体积原油中溶解天燃汽的多少。
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绝对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有效孔隙度-----岩石中互相连通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含油饱和度-----在油层中,原油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孔隙体积之比。
含水饱和度-----在油层中,水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之比。
稳定渗流-----在渗流过程中,如果各运动要素与(如压力及流速)时间无关,称为稳定。
不稳定渗流-----在渗流过程中,若各运动要素与时间有关,则为不稳定渗流。
等压线----地层中压力相等的各个点的连接线称为等压线。
流线-----与等压线正交的线称为流线。
流场图----由一组等压线和一组流线构成的图形为流场图。
单相流动-----只有一种流体的流动叫单相流动。
多相流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同时流动叫两相或多相流动。
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液体通过的能力称渗透性,渗透率的大小用渗透率表示。
绝对渗透率----用空汽测定的油层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用二种以上流体通过岩石时,所测出的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水包油----细小的油滴在水介质中存在的形式。
油包水----细小的油滴在水介质中存在的形式。
供油半径-----把油井供油面积转换成圆形面积后的圆形半径。
地层系数----地层有效厚度与有效渗透率的乘积。
流动系数----地层系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表示流体在岩层中流动的难易程度。
导压系数-----表示油层传递压力性能好坏的参数。
续流-----油井地面关井后,井下仍有油流从地层中继续流入井眼,这种现象称为续流。
井筒储存效应-----油井刚关井时所出现的现象。
折算半径----把实际井的各个因素(不完善或超完善)对压力的影响,变成一个由于某井径引起对压力
的等效作用,这个等效半径称为折算半径。
完善程度-----指理想完善井的工作压差与实际井工作压差之比。
完善指数-----油井实际工作压差与压力恢复取限制线段斜率之比。
表皮效应-----实际井的各个非完善因素造成的附加压力同油层渗透阻力之比。它是当原油从油层流入井
筒时,产生一个压力降的现象。
井间干扰-----井与井之间产生的动态影响现象。
油指数----油井生产压差每增大0.1兆帕,所增加的油量。
栅状图-------表示油层各个方向的岩性,岩相变化情况,层间;井间连通情况。
主力油层-----油层厚度大,渗透率高,的好油层。
接替层-----在油田稳产中起接替作用的油层。
见水层位-----注入水沿连通层向油井推进,使油井某一层含水。
来水方向-----油井受某方向注水井注水效果而使动态变化叫来水方向。
扫油面积系数-----指一个开井组,已被水淹的油层面积与所控制面积的比值。
注平衡----注入油层水量与出油量的地积相等。
注比-----油田注入剂(水,气)地积与出液量(油,气,水)的地积之比。
吸水指数----注水井在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注水强度----注水井在单位有效厚度油层的日注水量。
压力平衡-----注水井所补给油层的压力与出油。水所削耗的压力相等。
地下亏空----注入水的体积小于出液量的地积。
含水率----含水油井,日产水量与日产液水量的百分比。
井别----根据钻井目的和开发的要求,把井分为不同的类别。
探井----经过地球物理堪探证实有希望的地质构造为了探明地下情况,寻找油。汽田而钻的井。
资料井-----为了编制油田开发方案所需要的资料而钻的取心井。
生产井----用来油的井。
注水井----用来向油层内注水的井。
观察井----专门用来观察油田地下动态的井。
检查井----为了检查油层开发效果而钻的井。
更新井-----为了注系统完善,需要打新井,这些新钻的井叫更新井。
调整井----在原有井网基础上,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而补充钻的一些另散井或成批成排的加密井。
正注井---从油管向地层注水的井称为正注井。
反注井---从套管向地层注水的井称为反注井。
井网----油气水井在油田上的排列和分布。
精度----反映测试仪器;仪表和计量器具误差大小的程度。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油补距----从油管挂平面到钻盘补心的距离。
套补距----从套管最末一根节箍上平面到钻盘补心的距离。
静水柱压力-----从井口到油层中部的水柱压力。
原始地层压力-----油田还没有投入开发,在探井中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目前地层压力-----油田投入开发以后,某一时期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油压----原油从井底流到井口的剩余压力。
套压----油套环形空间内的压缩汽体压力。
流压----油井正常生产时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静压----油井投入生产以后,利用短期关井,待井底压力恢复稳定时,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饱和压力----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燃汽刚刚开始分离时的压力。
基准面压力----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为了正确地对比井与井之间的力高低,把压力折算到同一海拔深度
进行比较,相同海拔深度压力称基准面压力。
压力系数----指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的比值。
总压差-----目前地层压力与原始地层压力的差值。
油压差------目前地层压力与流压的差值。
流饱压差----指流压与饱和压力的差值。
地饱压差----指目前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的差值。
注水压差-----指注水井井底流压与静压的差值。
流压梯度----油井正常生产时每米液柱所产生的压力。
静压梯度-----油井关井以后,井底压力恢复稳定时,每米液柱所产生的压力。
机戒油-----用各种机戒将油到地面上来的方法。
抽油机----是代动井下抽油泵工作的地面机戒。
抽油杆----是抽油机井的细长杆件,它上接总杆,下接抽油泵起传递动力的作用。
光杆----是钢质圆形杆件,它上连抽油机下连抽油杆,起传递动力的作用。
悬绳器----是驴头和光杆的连接装置。
抽油泵-----由抽油机带动把井内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井下装置。
套管----用水泥固定在井壁上的钢管,起封隔油汽水层。加固油层。井壁的作用。
油管----下入套管中间的无缝钢管。
静液面----抽油机关井后,环空液面缓升到一定位置稳定下来的液面。
动液面----抽油机正常生产时,井口至液面的距离。
泵效----抽油泵的实际排量与理论排量的比值。
沉没度-----泵深与动液面的差值。
冲程----驴头往复运动,带动光杆运动的高点和低点的距离。
冲数----抽油泵活塞在工作筒内每分钟往复运动的次数。
充满系数----抽油泵活塞完成一次冲程时泵内进入油的体积和活塞让出的体积的比。
气锁-----深当深井泵内进入气体后,使泵抽不出油的现象。
示功图----示功仪在抽油机一个抽吸周期内测取的封闭曲线。
压裂-----利用水力作用,使油层形成裂缝的方法。
合层压裂----指对日口井中的生产层组的各个小层同时压裂。
单层选压-----是选择一个层组中的某一小层或某一段进行压裂。
油层破裂压力-----指油层破裂时的压力或油层刚开始吸水时的压力。
污染井---污染系数大于零的油层为污染井。
完善井---污染系数等于零的油层为完善井。
超完善井---污染系数小于零的油层为超完善井。
酸化井---污染系数小于-3的油层为酸化井。
吸水启动压力----油层刚开始吸水时的压力称吸水启动压力。
驱动方式----驱使原油流向井底的动力来源方式称驱动方式。
注水强度-----单位有效厚度的日注水量称注水强度。
含水率-----日产水量与日产液量的比值称含水率。
串槽--各层段沿油井套管与水泥环或水泥环与井壁之间的串通。
完钻井深----完钻井底至方补心顶面的距离。
水泥返高----套管和井壁之间水泥上升的高度。
人工井底----固井完成留在套管最下部的一段水泥的顶面。
水泥塞----从完钻井底至人工井底的水泥柱。
流度-----地层隙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叫流度。
机诫油----利用各种机诫将油到地面上来的方法叫机诫油。
表皮因子-----表皮效应性质的严重程度称表皮因子。
油层中部深度----油水井井口至射孔井段(顶部至底部)1/2处。
供油半径---在多井生产时,油水井在地下控制一定范围的含油面积含油面积的半经称为供油半经。
石油知识———油气勘探知识
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生油岩
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储集层
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 (孔隙性 )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 (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油气藏
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油气田
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 (连续 )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 430万吨和天然气 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含油气盆地
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生油门限
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 (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 )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 (吨 )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 (立方米 )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 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 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7亿吨及含油面积 117.9平方公里。 1995年年产原油 192万吨。
油 (气 )按储量可分
按最终可储量值可分成 4种:特大油 (气 )田:石油最终可储量大于 7亿吨 (50亿桶 )的油田。天然气可按 1137米 3气 =1吨原油折算。大型油 (气 )田:石油最终可储量 0.7~ 7亿吨 (5~ 50亿桶 )的油 (气 )田。中型油 (气 )田:石油最终可储量 710~ 7100万吨 (0.5~ 5亿桶 )的油 (气 )田。小型油 (气 )田:石油最终可储量小于 710万吨 (5000万桶 )的油 (气 )田。
按圈闭类型划分油气藏
有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后两类比较难于发现,勘探难度大,称为隐蔽圈闭油气藏。
岩石分类
岩石分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多数油、气储存于沉积岩中,火成岩及变质岩中也可以储存油、气。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砾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等。
地层及其单位
岩石 (特别是沉积岩 )常常是由老到新呈现为层状排列的,因而把这些排列在一起的岩石统称为地层。地层的单位有大有小,因其成因和时代及工作需要可把排列在一起的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和系统。
地层时代划分
地层形成的年代有老有新,通常把地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与 “ 代 ” 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则称为 “ 界 ” ,如太古界、 …… 新生界等。 “ 代 ” 可以细分为 “ 纪 ” ,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第三纪、第四纪等,与 “ 纪 ” 相对应的地层单位称为 “ 系 ” ,如侏罗系、第三系等。 “ 纪 ” 和 “ 系 ” 还可以再详细划分,如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常用到的 “××× 组 ” 和 “××× 层 ” ,就是更小的地层单位。
三维地震勘探
由于地震勘探的测线只提供了二维的信息,要了解一定面积内的地下情况需要把各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找出相关的信息推断测线之间的地下情况,才能形成整体概念,这就可能产生相当大的人为误差。三维地震是在一定的面积上用地下地震信息的方法,它可从三维空间 (立体的 )了解地下地质构造情况。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剖面的、平面的,立体的地下地质图构造图象,大大地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确度,对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地区特别有效。
高凝油
通常把凝固点在 40℃ 以上,含蜡量高的原油叫高凝油。辽宁省的沈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高凝油田,其原油的最高凝固点达 67℃ 。
稠油
稠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的原油。通常把地面密度大于 0.943、地下粘度大于 50厘泊的原油叫稠油。因为稠油的密度大,也叫做重油。我国第一个年产上百万吨的稠油油田是辽宁省高升油田。
天然气
地下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 (石油伴生气 );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 (煤型气 );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干气和湿气
油田的伴生天然气,经过脱水、净化和轻烃回收工艺,提取出液化气和轻质油以后,主要成分是甲烷的处理天然气叫干气。一般来说,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 90%以上的叫干气。甲烷含量低于 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 10%以上的叫湿气。
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
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为干气天然气和湿天然气两种。干气成分主要是甲烷,湿天然气除含大量甲烷外,还含有较多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液化石油气是指在炼油厂生产,特别是催化裂化、热裂化、焦化时所产生的气体,经压缩、分离而得到的混合烃,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
沉积相
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组合。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一般把沉积相分为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主要是从盆地石油地质成因机制出发,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合为一体,充分研究各种地质参数,建立数字化动态模型,并形成一维~三维的计算机软件,全方位的描述一个盆地的油气形成及地质演化过程。
石油勘探
所谓石油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的方法。它的原理是由人工制造强烈的震动 (一般是在地下不深处的爆炸 )所引起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当遇着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它返回地面时用高度灵敏的仪器记录下来,根据波的传播路线和时间,确定发生反射波或折射波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以寻找油气圈闭。
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是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它可以消除一些局部的干扰,有利于求得较准确的讯号。
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 (长度和深度方向 )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
把记录集到地震信息的磁带上的大量数据输入到专用的电子计算机中,按照不同的要求用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程序进行处理运算,把数据进行归类编排,突出有效的,除去无效和错误的,最后把经过各种处理的数据以波形、线形的形式绘制在胶片上或静电纸上,形成一张张地震剖面。这个过程就称做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中所说的速度
地震勘探所说的速度即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它是地震波垂直穿过某一岩层界面以上各地层的总厚度与各层传播时间总和之比,可以用来把地震记录的时间转换为深度 (距离 )。此外,还有层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等。
水平叠加剖面
在用多次覆盖方法集的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把共同反射点的许多道的记录经动校正以后叠加起来,以提高讯噪比 (高讯号与噪声的比例 ),压制干扰,用这种方法处理所得到的地震剖面叫水平叠加剖面。
叠加偏移剖面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在水平叠加的基础上,实现反射层的空间自动归位,用这种方法处理得到的地震剖面,就是叠加偏移剖面。
垂直地震剖面
地震源放置于地面,接收的检波器置于深井中,地面激发震动后由不同深度的检波器接收地震波讯号,这种方法获得的地震波讯号是单程的,而不是反射或折射回来的,对分析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情况更为准确。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是把地层学和沉积学特别是岩性、岩相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地震解释工作中,把地震资料中蕴藏的地层和沉积特征的信息充分利用起来,做出系统解释的方法。
地震层序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但因为受不整合面影响,其间的地层即地震层序是不完整的,沿不整合面追踪到地层变成整合的之后,这个地震层序才是完整的。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新学科,是综合地质、地震资料,详细划分并确立地下地层的层序,从而研究其构造活动、沉积环境的变化、岩相分布等。
地震相
地震相是指沉积物 (岩层 )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地震相标志分为:内部反射结构;反射连续性;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外部几何形态及其伴生关系。
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 (地震道 )。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油气检测技术
油气检测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烃类存在的多种地震特性参数 (速度、频率、振幅、相位等 )来确定油气富集带的方法。这类技术有许多种,目前常用的有亮点技术和 AVO技术等。
储集层预测技术
储集层预测技术是综合应用地震、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对地下储集层的分布、厚度及岩性和物理性质变化进行追踪和预测的一项先进技术。
地震横波勘探
地震波 (弹性波 )的传播有纵波与横波两种,纵波质点位移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横波的质点位移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现在通用的地震勘探方法集的是纵波的讯号,集横波讯号的称做地震横波勘探。横波在判断岩性、裂缝和含油气性方面有其固有的优点。此种勘探方法在我国正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重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密度 (质量 )是不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相同。椐此研究出重力测量仪器,测量地面上各个部位的地球引力 (即重力 ),排除区域性引力 (重力场 )的影响,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发现异常区,这一方法称做重力勘探。它就是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密度与重力场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地下的地质构造。
磁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测定地面上各部位的磁力强弱以研究地下岩石矿物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称做磁力勘探。由于地球本身就是个大磁体,所以对磁力的预测值应进行校正,求出只与岩石矿物磁性有关的磁力异常。一般铁磁性矿物含量愈高,磁性愈强。在油气田区,由于烃类向地面渗漏而形成还原环境,可把岩石或土壤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磁铁矿,用高精度的磁力仪可以测出这种磁异常,从而与其它勘探手段配合,发现油气田。 ?
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的实质是利用岩石和矿物 (包括其中的流体 )的电阻率不同,在地面测量地下不同深度地层介质电性差异,用以研究各层地质构造的方法,对高电阻率岩层如石灰岩等效果明显。电法勘探种类较多,我国目前石油电法勘探一般用直流电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近期又发展了差分标定电法、大地电场岩性探测法等新方法。
地球化学勘探
根据大多数油气藏的上方都存在着烃类扩散的 “ 蚀变晕 ” 的特点,用化学的方法寻找这类异常区,从而发现油气田,就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种类比较多,常用的是土壤烃气体测量、土壤硫酸盐法、稳定碳同位素法、汞和碘测量法等,还有地下水化学法及井下地球化学勘探法。
地球物理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是在钻孔中使用测量电、声、热、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仪器,以辨别地下岩石和流体性质的方法,是勘探和开发油气田的重要手段。
钻井地质勘探知识
有效厚度评估的最后阶段是结果的汇总和确认,结果通常汇总到一张表格中。在该表格中需要标明所在的层段、层段中的有效厚度以及有效厚度的平均岩石物性。对相关的非产层也要进行汇总。在汇总的过程中,流体类型、流体界面、测试数据以及评估师的相关评论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一步也可用于检验分析所得的结果。
汇总层段的平均孔隙度及泥质含量(有时也会上报)需要利用厚度加权。平均含水饱和度要用孔隙度和厚度的积进行加权。有效厚度的评估要对照地层测试、生产历史、生产测井和其他相关数据,以确保评估结果与以上数据的一致性。汇总的数据必须进行井间的横向核对,检查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流体界面也要审核。
1.SEC对有效厚度评估的要求
SEC对有效厚度的定义没有明文的规定。他们对评估油气储量中所运用的任何特定技术方法也没有严格规定。不过,SEC对证实储量有严格的定义,即必须满足合理的确定性要求,所以这也是确定有效厚度的根本。虽然在划定有效厚度的时候必须依据可靠的工程和地质方法,但由于油藏因素以及相关数据的不确定性,有效厚度评估结果就存在不确定性。
2.评估有效厚度考虑的因素
有效厚度评估要综合考虑油气饱和度、流体性质以及与生产有关的条件。有效厚度的评估标准也因具体情况而定。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计算有效厚度的一个最广泛用途是用来编制有效厚度等厚图,尽管在容积法计算储量公式中,有效厚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但相对于其他参数,其更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预探区或新开发油田储量评估的参数选取时,通常应用比较保守的态度,避免因参数选取不当而计算出不准确的储量,导致预算不合理。如果油的基础设施已经就绪,并且对本地的油藏了解程度比较高,则有理由放宽一些标准。在确定收率的时候,应该与确定有效厚度的标准相一致。
3.有效厚度确定程序
有效厚度确定的一般步骤是:数据集,数据的技术评估,有效厚度和储集岩的筛选标准,汇总及结果确认。有时这几步是交叉进行的。例如,岩心分析需要较长时间,在进行有效厚度初步分析的时候,岩心分析结果还未出来。而且随着钻井的进行,从新钻井和生产中获得的新信息必然要求对原始模型及相关参数进行调整。此外,项目工作范围的改变也会对有效厚度的评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例如,虽然建立模拟模型或进行水驱作业或许不会要求技术评估发生改变,但仍需要新的有效厚度筛选标准。
4.数据集
取得准确、适用的数据是产层评估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高质量的数据是储量评估的基础。显然,储量评估是想尽可能多地获取数据,但必须要平衡集数据所发生的费用与数据的最大实际价值。任何数据都不要忽视,通常要集的数据包括以下内容:
钻井数据:泥浆录井、岩屑分析和井斜数据,这些数据经常被忽视。泥浆录井在评估难以进行的时候常常可以提供重要信息。井斜数据对于确定绝对深度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油井的设计是垂直的,但实际测量深度和真垂直深度有很大的偏差。了解这些偏差对于研究地层的压力梯度和确定流体界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裸眼井测井数据:包括电缆测井和随钻测井。测井是有效厚度评估和储层岩石物理性质评估的基本工具,因为它们通常是唯一能够连续反映目的层的地下数据。现代测井开始于电阻率、能谱密度测井、补偿中子测井、γ射线测井组成的测井曲线组合。此外,声波测井、微电极测井、地层成像测井、核磁共振测井都对地层评估有重要的贡献。某些不能进行裸眼测井的情况,就必须下套管进行测井替代。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但这些数据仍然是非常关键的。
岩心数据:包括常规取心、密闭取心和井壁取心。常规取心能够提供关于岩石内部结构的信息,是从其他方法无法获取的。岩心描述、岩心照片、岩心常规分析(孔隙度、渗透率、颗粒密度和流体饱和度)和特殊岩心分析(毛细管压力、电性、应力、相对渗透率、离子交换以及其他性质)、岩相学研究(薄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沉积学研究、成岩作用研究等对储层分析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密闭取心主要是用来确定含油气饱和度参数。井壁取心对分析也有一定的作用。
电缆测试数据:电缆压力测量和取样。由电缆测试取得的油藏静压对裸眼测井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同时它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工程数据。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工具比较适合中等到高渗透的地层,对于低渗透地层,这种工具很难发挥作用。电缆取样是能够满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能够获得可靠地层测试数据的经济有效的测井方法。新一代电缆测试仪,通过油泵进入地层,具备流体识别的能力,一次就能够获得多个层段的真实的流体样品,同时,该测试仪还能取得高压物性分析和流体组分分析所需要的多种样品。
试井和油数据:裸眼和套管井钻杆测试、生产测试、生产数据和产液剖面。这些数据非常重要,用这种手段测试的层段一般较厚,测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证明产层是否位于对应的层段内。
储量评估所要求的合理的确定性,只有在资料充分时才有保证,否则就将导致评估工作的失败。虽然数据集的主要任务是描述主力油层,但收集有关次要目的层数据工作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全面收集地层评估的相关数据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而数据的质量对于合理的储量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5.确定有效厚度的基础资料的技术处理
资料技术处理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对油藏进行定性评估。主要的工作包括对储层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进行评估,通常这一工作是在计算机的下完成的,需要数字数据和专门的软件。用手工方法解释也是可以的,但却很费时,而且很难得到统一的结果。总之,可以利用许多方法进行评估,在运用这些方法时,通常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要建立并维护数据库。所有相关数据都要进行确认,并且以分析师能够操作的格式输入。合成测井曲线以及必要的测井、岩心、地层测试资料可以作为很好的可视化手段。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数据都必须标明深度、真垂直深度以及对测井曲线所做的相应环境校正。对于数据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也必须进行审核。如果有必要,可以对某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基础数据的一些改动都要备注合理的理由。因为只有充分理解了那些测量值后才能做出调整,这样才能提高数据的有效性。
对于大多数储层体积的评估,定性的储层描述过程就是传统的岩石物性分析。该阶段是通过测井和岩心数据定性地评估岩性、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有时也包括渗透率。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定性分析还包括岩相及测井相分析。一般来说,通常可接受的岩石物性分析应用一套逐步定性的方法。首先,计算页岩或黏土的含量。注意,黏土是一种矿物,而泥岩则是指含有黏土矿物的岩石。作为分析者应该知道需要确定的是什么,并用相应的结果。由于精确地标定黏土矿物含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析者用泥岩体积,而多数泥质砂岩模型也都制成便于泥质含量数据输入的模型。其次,确定孔隙度模型。当孔隙度算法确定后,含水饱和度的计算参数也就确定了。许多孔隙度算法中包括油气校正系数,而该系数是饱和度的函数,所以可能需要对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参数做多次调整。
另一个方面就是软件。如斯伦贝谢的ELAN以及PECOM的STATMIN软件。对于由不同岩性及孔隙组成的模型对应的测井响应所建立的矩阵方程,这些软件用统计的算法进行求解,并同时输出岩性、孔隙度及含水饱和度的结果。这些软件的优势在于它们是利用各种测井设备输入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其劣势在于改变参数有时对方程的解没有多大影响,但评估师却可以凭经验预见这些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这类软件对岩心标定并不十分合适。
对于容积法储量起算的物性下限标准,要以孔隙流体的可流动性作为储量估算的必要条件。以这一条件为前提估算地质储量,考虑收率后进而确定可储量,将这一可储量作为产量预测的基础,然后才考虑经济极限。只要产量递减到经济极限以前的全部累计产量(实际的+预测的)与容积法估算的可储量没有明显矛盾或经调整后可以相互匹配,则起算标准是可接受的。显然,两者不可能完全吻合。通常,全部累计产量不大于可储量是最起码的要求。
二氧化碳置换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研究进展
钻井地质勘探,是用钻机设备从地表向地下钻进成孔,取出土壤、岩心、岩屑、各种液态、气态介质,供分析研究土壤性质、地层构造、矿产情况的探测或开发施工的工程。它是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搞清地层情况和构造进行验证,查明有无目标矿藏,含矿区域大小、厚度与展布、地层压力等地质情况直接探查矿藏或进行矿产开发的工程技术方法。近几年钻井技术不断发展,水平井、欠平衡井、小眼井、侧钻井相继出现,地质科技人员通过钻井工程获取的大量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几乎可以查寻和了解矿藏和地层的详细信息。
钻井地质勘探知识体系,包括普通地质学知识、钻井工程知识、录井知识、测井知识、测试知识、矿产开发知识、实验测试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将钻井资料取准取全。还要学会对单井地质资料中透出的各种信息的识别和评价,这也是一名地质院校学子和地质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钻井工程知识
钻井工程在地质院校里,是一门专业课程,一般以超深井或石油钻井为例,讲述钻井的基本原理和钻井工艺。从单井设计的依据开始到钻井工程实施过程,和整个过程中应录取主要钻井资料及获取数据信息的方法和要求。
地质钻井资料统计表
续表
需要看懂的资料主要有:
钻井地质设计书。
观察记录。
地质日志。
井斜数据表。
井壁取心记录。
井史。
钻井地质设计是地质技术人员了解钻井施工最主要的地质资料,它的内容有:基础数据,介绍井名、钻井属性(该井属于科学探井、还是参数井或开发井)、井位坐标、地理位置、构造位置、设计井深、目的层等内容;区域地质构造情况介绍;设计依据和钻井目的;设计地层剖面及矿层位置;地层压力预测和钻井液要求;获取地质资料及数据集要求等。
一些原始资料,如套管数据、录井仪情况等,用于地质研究和矿藏分析的并不多见,属于钻井工程技术数据,多用于研究工程技术改进、提高钻井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及相关钻井的井位地质施工设计,分析作业事故时使用。
(二)地质录井知识
地质录井工作,是随钻井工程伴生的地质技术记录工作。这种记录包括笔录和设备记录,它是获取单井的井孔上下的地质资料的主渠道。分为岩屑录井、荧光录井、钻井液录井、气测录井、岩心录井、综合录井、地化录井等内容。
录井工作中有一组基础性数据,它是记录该井的必备数据。如井位坐标,它通常统一用WGS—72系统,记录材料上通常显示3°带、6°带,一般用卫星定位系统和通过三角点计算得来的。也有单独或同时用经纬度坐标的。井位坐标和行政地理位置是单井的最基础数据。井位坐标数据具有保密性质,它的泄密很容易受到导弹的精确打击或其他破坏。所以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让摘抄或数据拷贝的,以防止泄密。
岩心录井是录井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岩心是认识地层和矿层最真实、最宝贵的资料。如油气田中的许多地质资料要靠对岩心的化验分析获取,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以及油气层的分布与厚度等。通过对多口井岩心的实验分析,可以认识矿床分布规律,准确计算储量,确定合理开发方案,针对矿物特性取相应的矿产增产措施,保护油气层技术也需用岩心作为研究对象的。
岩屑录井需要懂得井深、钻达时间、迟到时间、捞砂时间之间的关系,这是掌握岩屑深度描述的要件。我们观察利用岩屑这一实物资料时,需要了解岩屑深度是如何确定的,它是在钻进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深度间隔和岩屑迟到时间算出,在泥浆出口处捞取,随钻井液从井筒中返出地面的。岩屑录井工作是建立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层序、岩性组合、矿物显示的重要手段。岩屑录井最重要的要求是:钻具井深、迟到时间准确无误。岩屑深度算错或岩心、岩屑描述错误,就会导致技术人员地质层位和岩石属性的误判。有熟练老道的技术人员,看了岩心、岩屑描述后不放心,一定要观察岩心岩屑实物或实物扫描图像,就是害怕录井技术人员对岩心岩屑的描述出现错误。对岩屑深度的误判后果,有可能在矿产开发作业中层位深度出现错误,对岩性误判失误,易造成矿藏认识误解。
油样、气样、水样或其他矿物也是实物资料,它的集有具体要求。油样,用专用广口瓶在钻液槽中集原油样品250毫升;气样,用气测仪器中的脱气器进行取样,无气测仪器的用排水取气法取样,置于瓶中密封;水样,用失水仪方法取钻井液5毫升,现场进行离子测定。样品瓶外贴上详细标签后,一部分油样、气样、水样应及时送化验室分析,另一部分作为实物资料保存。
录井工程中所产生的资料统计表
续表
续表
需要看懂的录井地质资料主要有:
完井地质总结报告(有时也称完井地质小结)。
综合录井图(岩屑录井、岩心录井等内容)。
气测录井图。
综合录井色谱分析记录。
油、气、水柱状显示图。
钻井基础数据表。
岩心录井图。
井斜数据表。
其中单井的完井地质报告利用频度最高,完井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前言(介绍该井的基本情况,地质任务完成情况等)、钻井录井简况(钻井条件对录井质量的影响)、钻探成果(地层、构造、矿层、生储盖层、地层压力)、结论与建议(本钻井是否达到了地质目的、对本井的地质认识和地质结论、存在的地质疑点和下一口钻井需要证实解决的问题)、建议(如试油意见、后续钻探工程方面的提醒、今后勘探方向、对矿藏进行经济预测和评估)。
当技术人员对完井地质总结报告进行阅读不解渴或产生怀疑时,就会详细查阅相关综合录井等图件。具体地了解地层、岩性等录井记录情况。很多单纯的某一矿产勘探,其完井地质报告中仅涉及矿产是针对性的,不涉及其他矿产,很多其他矿产是在综合录井图等资料对矿物描述中发现的。所以录井图对综合了解单井的地质情况作用很大。
(三)测井工程知识
测井工程是钻探工程中的一部分,只有钻井工程开钻后,才能到井孔中实施“测井”施工,它的全称又叫地球物理测井,所以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也可划入为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范畴。勘查地下矿产离不开地球物理测井,特别是在石油及天然气勘探领域不但广泛应用,而且是地质技术专业人员为了解该井是否“出彩”急不可耐查看的单井测井资料。
地球物理测井是在钻井的井孔中利用相关探测仪器测定地层各种物理化学参数进行矿藏评价的一种技术方法。它不仅可用于判断地层的岩石性质、确定岩石层厚度和藏埋深度,而且还可就钻探区域的地层进行对比、测试地层倾向、倾角和断层、构造特征,不仅能探测储层物性和含矿情况,而且还可用于沉积环境、岩体分布,特殊矿物组分的研究,不仅可以探测地层温度、压力、张力和油、气、水界面,进行地层或矿藏的静态分析,而且还能进行矿藏产能,进行矿产开发分析。测井技术方法对于矿产勘探来说,它要协助勘探技术人员解决以下问题:地下是否有目标矿产,有多少,是否可以开,能开多久,是否有工业价值;下一口探井还打不打,如果继续打井,井位又怎么部署;如果是开发井,井网如何安排等问题。
测井工程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利用是最为广泛,研究人员关注钻井过程,除了突破性发现外,测井情况及其资料是首要关注的一线井场信息。其在矿产勘探开发尤其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近几年来,测井方法也有很展。广泛使用的有电极测井技术、电磁测井技术、声波测井技术、放射性测井技术、VSP测井技术,有时进行单项技术测井,大多数情况下综合使用以上测井技术。新一代扫描成像和阵列成像测井技术问世,明显提高了对复杂岩性矿藏、隐蔽性油藏的测井综合地质分析与评价的能力。测井仪也从CLS-3700数控测井发展到ECLIPS-5700成像配套系列测井,可提供常规测井、声电成像、偶极子声波、核磁共振、阵列感应测井等新技术服务。成像测井提供的图像往往是地质现象的直观显示。
虽然电极测井已经过时,但在一些要求不太高的浅井探测中,是仍在使用的成本较低的电极测井技术,况且由于历史上由电极测井产生的老资料也大量存在,有必要对过去的电极测井技术知识有所了解,以便对电极测井老资料进行开发利用、研究挖掘,为矿产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服务。
近几年的发展,测井资料除了在地层岩性、储集空间、流体类型评价需要利用外,还在矿产地质研究、勘探钻井工程井眼稳定性控制、压力预测、致密储层压力改造方案设计与优化、探井裸眼井油气水层快速识别、产能预测与评价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为矿产勘探开发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效率和矿山效益做出了贡献。
现代测井技术中需要了解测井知识,要求读懂的测井资料主要有:电极测井、电磁测井、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等方面的知识。气测又称随钻气测,放在录井阶段进行,又称气测录井。我们可以针对企业的测井技术和设备现状及馆藏测井资料情况,选择学习、了解和积累相关测井知识,利用各种测井曲线对不同岩性地层的反映特征进行对照,以便读懂并利用测井资料。
测井工程产生的主要资料统计表
续表
主要需要看懂的测井资料有:
测井解释地质报告。
综合测井图1:200。
自然伽马测井图1:200。
标准测井图1:500。
固井质量检查图。
成像测井综合解释成果图1:200。
声速测井图1:200。
地震测井(VSP)小结。
地温测井图。
储层响应特征图。
成像裂缝分析图。
变形层理成像图。
其中单井测井解释地质报告,也有叫测井地质小结的,利用频度最高。地球物理测井,是通过测井设备与仪器,获取实测数据,经过处理和解释软件,绘成各种曲线图件,测井解释地质报告是对成果图件的解读和总结。当技术人员对测井解释地质报告阅读不解渴或产生怀疑时,就会查阅相关测井曲线图件和相关测井数据的解释。知识比较全面的研究人员,会直接要求要求测井一线人员传回测井数据体,自己利用工作站系统处理解释数据与阅读测井曲线图件。及时了解并对应处理井下施工情况,指导矿山的进一步的勘探与开发研究与部署。
(四)地质实验知识
地质实验工作是地质矿产工作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地质研究、地质找矿和矿产开发工作的整个过程。是为地质研究、找矿和矿产开发工作提供技术服务,矿产开发实验是一项专业性技术工作。为了确定古地理环境,必须在岩心等实物资料的化验分析中找出相应古生物进行证明。为了确定矿产组分和含量,就必须对矿石进行分析测试,有时还得模拟地下环境进行矿产开发试验等。这些地质实验或称化验分析,其成果称为实验报告、化验分析报告。我们应该首先能看懂实验分析数据和相应的文字报告,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地质矿产勘探开发研究,进而有所认识和发现。
地质实验分析资料统计表
续表
续表
需要读懂的资料主要有:
岩石矿物鉴定报告和分析结果表。
物性分析报告和分析结果表。
古生物分析报告和分析结果表。
电镜扫描报告和分析结果表。
绝对年龄测定报告和分析结果表。
酸解烃分析报告和分析数据表。
气体组分分析报告和分析数据表。
油气水化验报告和分析数据表。
……
实验分析报告一般分为:报告文字部分和分析数据表两个部分。其中的文字部分是对数据表中数据的地质含义进行的解读,实验分析数据表是实验仪器对送样标的或实验对象的化验分析数据。地质技术人员在阅读这些报告时,首先阅读文字部分,因为它是实验或化验分析地质解读结论。其次再从数据表中查看化验分析数据,更多时刻是边阅读文字部分,边对对照化验分析数据。
地质工作技术人员根据研究实际需要决定集实物资料样品,送化验分析单位做实验分析,自己送的样,一般都会认真阅读。不少化验分析的研究人员,对某一区域的化验分析资料进行积累和分析,会写出该区域的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学术文章,会发现该区域新的古生物物种,对古地理与气候环境、矿藏形成条件进行认证,从而在行业期刊上发表而倍受瞩目。
(五)测试知识、试知识
1.地层测试
在钻井过程中或者完钻之后对矿层进行测试,获得动态条件下地层压力和流体的相关参数,根据参数对地层和相关矿产开发做出评价。主要参数有:油气水产出量、日产能力等;流动压力、地层压力、生产压差;流体性质与高压物性数据;地层参数及地层损害程度;含油高度与油水界面;测试半径、断层界面显示、能量补给及储量参数等。
测试工程主要资料统计表
测试曲线的解读是应该掌握的。一般曲线分为六大类:高渗透层曲线,低渗透层曲线,高压低渗透层曲线,低压低渗透层曲线,污染堵塞型曲线和能量衰竭型曲线。这几种测试曲线与测井曲线对照,有响应规律可循。可以利用测试资料可对矿藏进行早期评价。
测试资料主要需要看懂的是这些曲线资料及测试解释报告。中途测试资料主要有:分层测试小结、压力恢复曲线、处理解释报告、高压物性资料。
2.试知识(以石油试为例)
试是指矿产试验开。在油气田开发领域又称试油。这里以试油为例。试油在学术环境下称试油地质和试油技术,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至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程序,是搞清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情况和认识相应层位的直接手段。
在一口井钻井完成后的试油过程中,油气层保护是油气田开发工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射孔层位、洗井和诱喷、求产、压力、酸化、压裂等程序是试油工作过程中关键环节。
试油工序主要产生的资料统计表
试油工程中产生的地质资料,主要需要读懂的有:
试报告(又称试地质总结)及附图、附表、附件,如试油报告及附图、附表、附件。为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油气评价
徐坤,刘笛,赵佳飞,宋永臣,刘瑜,刘卫国,薛铠华,叶陈诚,朱一铭
徐坤(1987-),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天然气水合物置换开研究,E-mail:tjjxxk@126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重点试验室,辽宁大连 116024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商业开价值的新能源,全球深度在2 000 m以内的岩石圈浅部所含的天然气水合物量,相当于现已探明的常规矿物燃料总和的2倍。作为一种集温室气体CO2长期储存和天然气开于一体的方法,CO2置换法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本文全面总结了国内外CO2置换开天然气水合物中CH4的实验研究进展;论述了CO2置换开天然气水合物的优缺点,强调了CO2乳化液置换的优越性;介绍、分析了气态CO2、液态CO2以及CO2乳化液置换实验的最新进展,并且对3种置换方法进行了对比;介绍了CO2乳化液制备实验的最新进展,并论述分析了CO2气体、液体以及乳化液在置换开天然气水合物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二氧化碳;置换开;乳化液
Advance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Replacement of Natural Gas Hydrate with CO2
Xu Kun,Liu Di,Zhao Jiafei,Ssng Yongchen,Liu Yu,Liu Weiguo,Xue Kaihua,Ye Chencheng,Zhu Yiming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Energy Utilizatio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3,China
Abstract:Natural gas hydrate(NGH)is regarded as a kind ofnew energy with great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value in the 21th century,the amount of NGH in the lithosphere within 2000m around the world is about twice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ascertained fossil energy.As a method which combines CO2long-term storageand NGH exploitation,the replacement method with CO2has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around the world.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advance on replacement of CH4from the hydrate by use of CO2,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ethod on the natural gas productionfrom hydrate and emphasizes the superiority of CO2emulsion.Then,the latest progresses of CH4replacement experiments with gaseous CO2,liquid CO2and CO2emulsion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and the latest experiment progresses on preparation of CO2emulsion are introduced.Finally,th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of the replacement methods with differentforms of CO2are demonstrated.
Key words:natural gas hydrate;carbon dioxide;replacement exploitation;emulsion
0 引言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为“可燃冰”,广泛存在于永久冻土地带和深海底层,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商业开价值的新能源,具有巨大的储量[1]。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开的主要方法有热激发法、减压法和化学试剂法[2]。这些方法都是通过破坏水合物在原位条件下的相平衡,达到分解开的目的。然而,在考虑各种开方法的技术和经济特征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天然气水合物作为赋存区地层的构成部分,在稳定该区域地层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上述方法在开天然气水合物过程中,将其分解成气体和水,可能会造成地质失稳,从而引起地质灾害[3]。与此同时,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CO2封存被认为是减少CO2排向大气,减轻全球温室效应的有效手段。
基于以上两点,研究人员提出了使用CO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中的CH4的设想[4]。作为一种集温室气体CO2长期储存和天然气开于一体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常规开方法的一些诸如降压法热量来源无法解决、加热分解法热量利用率低、加入抑制剂法成本高且易对地层产生伤害等缺点;还提供了一种长期储存温室气体CO2和在开天然气过程中稳定海底地层的方法[5],为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虽然CO2置换法被认为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天然气水合物开方法,但是该方法存在着置换速率缓慢的缺陷。根据Masa Ki Ota[6]使用气态CO2,在压力为3.25 MPa,温度从271.2 K变化至275.2 K的条件下进行置换实验得到的数据可以得知,置换速率在反应进行大约10 h之后变得相当缓慢,若不能提高置换反应的速率,该技术将不具备实际的应用价值。
1 置换反应可行性研究
图1是Sloan[7]绘制的关于CH4、CO2及其水合物的典型相平衡曲线图,温度选择在天然气水合物在天然沉积物中的形成条件——273 K附近。图1中的A、B区域在冰(水)-水合物-气态CO2(液态CO2)相平衡线之上,冰(水)-水合物-气态CH4相平衡线之下,表明这个区域可以同时存在着气态CH4和CO2水合物,这个区域的存在证明了使用CO2气体置换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
图1 CH4-CO2-H2O相平衡图(据文献[7])
CH4-CO2-H2O体系相平衡实验及理论计算表明,在温度低于283 K时,相同温度下CH4水合物的生成压力大于CO2水合物的生成压力。所以在理论上,将CO2注入地下水合物储层后,CH4水合物会转化为更稳定的CO2水合物,同时释放出CH4气体[8]。在此过程中,CO2水合物的生成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同时进行,Masa Ki Ota[6]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过程中CO2水合物形成放出的热量(73.3 k J/mol)远大于CH4水合物分解所吸收的热量(14.5 k J/mol),这样不仅在反应过程中自行提供了CH4水合物分解过程所需要的热量,解决了热源问题,还避免了水合物分解过程中的自保护作用,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起到了促进作用[9]。根据化学热力学基本理论,自发化学反应总是向着Gibbs自由能减小的方向进行。如Masa Ki Ota[10]所述,在温度范围为271.2~275.2 K、压力为3.25 MPa的条件下,CO2置换CH4反应的Gibbs自由能为负值,置换反应将会自发进行。对于置换过程的推动力,Masa Ki Ota[10]则认为是该过程中气相和水合物相的逸度差。
从微观上看,CO2和CH4水合物都属于Ⅰ型结构水合物[11],CH4水合物有6个中穴和2个, CO2分子的体积比CH4大,其大小介于CH4水合物的中穴和之间[12],因此置换CH4水合物理论上的最高置换效率只能达到75%[13]。Uchida[8]等结合实验现象认为,CO2与CH4水合物的置换反应分2个主要步骤:1)CH4水合物分解,释放出的CH4气体离开固相进入CO2相中;2)重新形成气体水合物,CH4分子由于记忆效应很快占领各晶胞,CO2分子进入部分晶胞中穴。置换过程中2种客体分子的置换过程可用图2表示。
图2 置换过程中两种晶穴的变化图(据文献[14])
2 实验研究
2.1 气态CO2置换开天然气水合物
图3为Masa Ki Ota等[6]使用高压气态CO2置换CH4的实验装置示意图。Ota进行了3组实验,实验时反应釜内压力为3.25 MPa,恒温系统的温度分别设定为271.2 K、273.2 K和275.2 K,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将一定量的去离子水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通入CH4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通过搅拌器的高速搅拌作用,生成CH4水合物;2)当反应釜内的压力不再变化时,可以认为CH4水合物已经饱和,静置一段时间之后,通入高压CO2气体将反应釜中剩余的CH4气体驱除干净,应用拉曼光谱来测试排出的气体,确认CH4被清除干净,之后继续通入CO2气体将反应釜内加压到预定值;3)将恒温系统设定为实验要求的温度,再将反应釜置于恒温系统中,反应开始后,在反应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少量气体样本,应用拉曼光谱仪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时刻反应釜内两种气体的摩尔量,从而计算出CH4气体的置换量和置换速率。
图3 CO2置换CH4装置示意图(据文献[6])
1.CO2气罐; 2.冷却装置;3.CO2气囊;4.CH4气囊;5.带恒温系统的反应釜;6.可视窗;7.搅拌器; 8.减压阀;9.CH4气罐;10.热电偶;11.压力表;12.背压阀;13.拉曼光谱仪;14.集气瓶
图4是Masa Ki Ota实验得到的CH4水合物分解量和CO2水合物生成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分析3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压力恒定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置换反应的进行;2)CH4水合物的分解量和CO2水合物生成量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置换反应是一个CO2分子占据CH4分子所在晶穴的过程;3)在反应初始阶段置换速率较大,但是在反应进行了大约10 h之后,置换速率出现明显的下降。
图4 CH4水合物分解量和CO2水合物生成量变化曲线图(据文献[6])
李遵照[4]等通过实验证明,气态CO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时,温度和压力对于置换速率影响较大,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能够对反应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当实验的温度达到冰点以上,CH4水合物的分解速率明显提升。
2.2 液态CO2置换开天然气水合物
MasaKi Ota等[14]使用饱和液态CO2也进行了CO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中CH4的实验,实验装置同图4相比,多了一个CO/液化装置。该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1)将一定量的去离子水加入到反应釜中,再通入CH4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通过搅拌器的高速搅拌作用,生成CH4水合物;2)当反应釜内的压力不再变化时,可以认为CH4水合物已经饱和,静置一段时间之后,利用高压CO2气体将反应釜中剩余的CH4气体驱除干净,通过拉曼光谱仪测试排出的气体来确认反应釜内没有CH4,之后继续通入CO2气体将反应釜加压到预定值,然后往反应釜内加入饱和液态CO2; 3)当反应釜内充满液态CO2时,将反应釜放入温度设定为实验要求值的恒温系统中,置换反应开始进行。在反应开始之后每隔一段时间用拉曼光谱仪检测水合物中CO2水合物和CH4水合物的组成以及水合物中和中穴中的分子类型。
图5是该置换反应过程中CH4水合物和CO2水合物占全部水合物百分率的变化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CH4水合物的减少量与CO2水合物的增加量基本一致,证实了液态CO2置换CH4的可行性,同时说明了置换过程是一个CO2分子占据晶穴中CH4分子的过程。图6是反应过程中CH4分子在水合物、中穴以及中所占比例的变换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穴中的CH4分子减少速度比中的CH4分子快得多,而且CH4分子在总的水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中穴中所占的比例变化大致相等,从而证明了置换反应只发生在CH4水合物的中穴中。
图5 CH4、CO2水合物百分比变化曲线图(据文献[14])
图6 CH4分子在水合物、和中穴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据文献[14])
2.3 CO2乳化液置换开天然气水合物
对于CO2置换CH4反应速率在反应一段时间之后置换速率下降的原因,Ji-Ho Yoon等[15]认为:在开始阶段,CO2分子与CH4水合物有较大的接触面积,置换速率较大。随着反应的进行,在CH4水合物上面形成的CO2水合物层起了屏蔽作用,阻碍了CH4水合物的继续分解,导致了置换速率的下降直至停止。
为提高置换反应速率,Mc Grail等[16]提出了一种强化气体水合物回收法(enhanced gas hydrate recovery,简称EGHR)。该方法的要点是,首先通过一定的方法制成以液态CO2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的乳化液,然后在一定的压力下,将乳化液注入事先在沙层中形成的CH4水合物层,使之与水合物接触,置换出水合物中的CH4。Mc Grail等认为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H2O-CO2混合物体系的物理和热力学性质,结合多孔介质中受控多相流、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的优点,使置换反应得到强化。
虽然CO2乳化液置换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置换方式,但是CO2乳化液的制备技术还不是很成熟。Varun V.Dhanu Ka等[17]在制备CO2乳化液时应用了一种新型乳化剂TMN-6(异构醇乙氧基化物表面活性剂),制得了以CO2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的乳化液(C/W 型乳化液),其中CO2占90%,在温度低于318 K的条件下,随着压力的升高,乳化液的稳定性也随之增强。
图7 CO2乳化液制备装置示意图(据文献[18])
1.CO2气罐;2.柱塞泵;3.CO2乳化装置;4.储液瓶;5.带搅拌器的可视反应釜;6.压力表;7.电脑;8.数据集系统
图7是Xitang Zhou等[18]制备CO2乳化液装置的示意图,制备的步骤主要包括:①将一定量的去离子水、TMN-6乳化剂以及CO2气体通入反应釜中;②通过乳化装置将CO2气体乳化后储存在储液瓶中通过柱塞泵对液体进行加压,当压力达到要求值(30 MPa)后,将液态CO2加入到反应釜中;③将反应釜放入恒温系统中,设定好温度之后,启动搅拌器,生成CO2乳化液。
Xitang Zhou等[18]进行了CO2乳化液置换CH4的实验,该实验的装置和步骤与液态CO2置换CHq相同,只需要将实验过程中通入反应釜的液态CO2换成CO2乳化液即可。在做该实验之前, Zhou等先进行了液态CO2置换CH4的实验,以便与CO2乳化液置换进行对比;并将在3.25 MPa的压力和273.2K的温度条件下,使用液态CO2进行置换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与2005年Masa Ki Ota等[14]在相同条件下的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到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2次实验的置换效率基本一致,从而可以确保之后Zhou等使用CO2乳化液进行置换实验得到的数据同Masa Ki Ota的实验同样具有可比性。
图8 液态CO2置换效率对比图(据文献[18])
Zhou等进行了3组CO2乳化液置换实验,每次实验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一致,只改变乳化液的C/W比例,3次实验的C/W质量别为9/1、7/3、5/5。图9是这3组实验与液态CO2置换反应的置换效率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CO2乳化液的置换效率比液态CO2要高,并且在3种比例的CO2乳化液中,C/W质量比为9/1的乳化液置换效率最高,在同样的反应条件下大概达到了液态CO2的1.5倍,置换速率更是达到了后者的5~7倍。
图9 CO2乳化液和液态CO2置换CH4效率对比图(据文献[18])
此外,为了证实CO2乳化液的优越性,Xitang Zhou等[19]还比较了气态CO2和CO2乳化液的置换效率。在3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Zhou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分别使用CO2乳化液和气态CO2进行了置换实验,得到了置换出来的CH4气体摩尔量的变化曲线图,如图10所示。图10左边的曲线图表示的是气态CO2置换实验数据,右边的曲线表示的是CO2乳化液置换实验数据。从图10中可以看出:1)使用CO2乳化液进行置换所得到的CH4气体摩尔量明显高于使用CO2气体时的情况;2)CO2气体置换反应在10 h之后置换速率大幅下降,并且反应在进行50 h之后,置换反应基本上就停止了,而使用CO2乳化液进行置换,反应进行50 h之后速率都不会出现大幅下降的现象,并且反应时间可以持续超过100 h。这是由于在气态CO2置换反应中,CO2分子只能与CH4水合物的表面接触发生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的CO:水合物会起到屏蔽作用,阻碍了反应的继续进行;而CO2乳化液具有更好的传导率和扩散性,增加了反应面积,在置换反应中起到了强化作用,提高了置换的反应速率,同时乳化液的热可以使热源增强,从而使置换反应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延长了反应的有效时间。实际开中,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大部分的乳化液会扩散到所有方向,使用乳化液将有利于H2O-CO2系统在物理上和热力学上的混合,同时也有利于在多孔介质中控制多相热流和大块水合物的转变,从而证明了Mc Grail强化置换的设想是可行的。
张伟等[20]指出,CO2乳化液置换天然气水合物的置换的动力学有待进一步研究,乳化剂的含量和种类、CO2与水的比例以及CO2分散相的粒度等对置换速率的影响都是今后此方法研究的热点。在实际开中,还将考虑多孔渗水介质的存在、储层CH4的富集情况、CO2乳化液的泵送等问题。
图10 气态CO2与CO2乳化液置换CH4摩尔量变化曲线图(据文献[19])
3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CO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中CH4实验的分析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使用CO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中CH4是可行的,置换反应实质上是CO2分子取代CH4分子占据CH4水合物中穴的过程,但是置换反应也存在着置换速率慢、置换效率低的问题。
2)CO2乳化液同气态CO2和液态CO2相比,具有更好的置换效果,CO2乳化液不但置换CH4气体的速度快,而且持续时间长,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3)CO2气体置换开天然气水合物的成本较低,但是其置换效率低、置换速度慢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如果将其应用于实际开中,就必须解决实际开天然气水合物过程中如何提高水合物层的温度和压力,以促进反应的进行这一关键技术问题。
4)CO2液化技术与CO2乳化液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置换开,与气态CO2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目前CO2乳化液的制备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要想将CO2乳化液应用于实际开中,关键在于对乳化剂种类、CO2和水的比例、乳化液制备过程中压力温度等条件的选择,得到稳定存在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置换开的低成本乳化液。
参考文献
[1]罗莎莎,刘宏菊,孙也.CO2开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利用,2008,26(3):19-23.
[2]李遵照,郭绪强,王金宝,等.CO2置换法开发不同体系CH4水合物的实验[J]天然气工业,2008,28(5):129-132.
[3]周锡堂,樊栓狮,梁德青.CO2置换开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6,25(5):524-527.
[4]李遵照,郭绪强,陈光进,等.CO2置换CH4水合物中CH4的实验和动力学[J]化工学报,2007,58(5):11-1203.
[5]王金宝,郭绪强,陈光进,等.二氧化碳置换法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验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7,21(4):715-719.
[6]Ota M,Abe Y,Watanabe M,et al.Methane Recovery from Methane Hydrate Using Pressurized CO2[J].Fluid Phase Equilib,2005,228(SI):553-559.
[7]Sloan E D.Clathrate Hydrate of Natural Gases[M],2nd edition.New York:Marcel Dekker,1998.
[8]Uc hid a T,Ikeda I Y,Ta Keya S,et al.Kinetics and Stability of CH4-CO2Mixed Gas Hydrates During Formation and Long-Term Storage[J].Chem Phys,2005,6(4):646-654.
[9]周薇,樊栓狮,梁德青,等.二氧化碳压力对甲烷水合物置换速率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2(3):547-550.
[10]Ota M,Saito T,Aida T,et al.Macro and Microscopic CH4-CO2Replacement in CH4Hydrate Under Pressurized CO2[J].AICh E J,2007,53(10):2715-2721.
[11]杨光,祁影霞,张华,等.CO2置换CH4水合物实验研究进展[J].低温与超导,2010,38(5):70-75.
[12]张伟,王赵,李文强,等.CO2乳化液强化置换水合物中CH4的作用研究进展[J],天然气化工,2009,34(1):59-63.
[13]樊燕,刘道平,谢应明,等.用CO2置换水合物沉积层中CH4可行性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2):317-320.
[14]Ota M,Morohashi K,Abe Y,et al.Replacement of CH4 in the Hydrate by Use of Liquid CO2[J].Energy Convers Manage,2005,46(11/12):1680-1691.
[15]Yoon J H,Kawamura T,Yamamoto Y,et al.Transformation of Methane Hydrate to Carbon Dioxide Hydrate: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J].J Phys Chem A,2004,108(23):5057-5059.
[16]McGrail B P,Zhu T,Hunter R B,et al.A New Method for Enhanced Production of Gas Hydrate with CO2[J].AAPG Hedberg Conference,2004(Sup.):12-16.
[17]Dhanu Ka V V,Dic Kson J L,Ryoo W,et al.High Internal Phase CO2-in-Water Emulsions Stabilized with a Branched Nonionic Hydrocarbon Surfactant[J].J Colloid Interface Sci,2006,298(1):406-418.
[18]Zhou X T,Fan S S,Liang D Q,et al.Replacement of Methane from Quartz Sand-Bearing Hydrate with Carbon Dioxide-in-Water Emulsion[J].Energy Fuels,2008,22(3) 1759-1764.
[19]Zhou X T,Fan S S,Liang D Q,et al.Determination of Appropriate Condition on Replacing Methane from Hydrate with Carbon Dioxide[J].Energy Convers Manage,2008,49(8) 2124-2129.
[20]Zhang W,Wang Z,Li W Q,et al.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Enhanced Replacing Methane out of Gas Hydrate by Carbon Dioxide Emulsion[J].Nature Gas Chemical Industry,2009,34 (1):59-63.
注册税务师辅导:油气田企业增值税规定
一、部署重点
(一)全国油气评价
开展全国油气定期评价、动态评价和重点领域油气评价,完善国家油气评价系统。在2010年和2020年,系统开展一次全国范围的油气评价;跟踪油气勘探最新成果,建立国家层面油气动态评价体系;跟踪油气勘探重点领域勘探最新进展,建立不同类型油气勘探领域的评价流程,围绕南海南部、青藏、东海大陆架、南方碳酸盐岩、华北前古近纪地层区开展深入的油气潜力评价,探索油气重点领域勘探前景,提出进一步勘探的建议。
(二)典型盆地油气及相关矿产综合调查与评价
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油气与煤、煤层气、钾盐、砂岩型铀矿等相关矿产分布关系和赋存特点,对已有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与解释,寻找相关矿产分布规律;运用地质、地震、钻井、测井等手段,同时进行油气与相关矿产的勘探,实现相关矿产的新发现。
(三)全球油气潜力分析与评价
开展全球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潜力分析与评价,以及全球大油气田储量与产量增长潜力分析;建立国内外油气评价和储量、产量预测信息系统。
(四)油气化探全国扫面
开展重点盆地示范和专题研究,试验从地球化学填图—普查—详查—勘探阶段的油气化探技术方法及找油气效果。针对不同大小的盆地,用不同的密度样;并编制全国油气地球化学图、主要盆地地
球化学图、油气远景预测图等基础图件。
(五)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未来20年拟开展四次全面的油气储量、产量趋势预测研究工作。总结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规律,分析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影响因素,分类型建立预测模型;建立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方法体系;依据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结果,分阶段提出未来我国油气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将对国家科学制定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合理布局能源结构,保障国内油气供应发挥重要作用。
(六)油气评价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
以油气勘探理论新进展为基础,研究总结适合我国石油地质特点的评价理论,形成适合我国石油地质特征的油气评价技术。以大型坳陷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沿海大陆架、深水含油气盆地、非常规油气为重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客观、全面地认识国内油气潜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七)全国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基础地质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建设
系统收集整理全国主要沉积盆地、主要油气田基础数据,分层次建立全国主要沉积盆地知识库及搜索引擎系统,建成油气战略调查评价数据类比模型体系,为油气战略调查评价和潜力分析提供全面、系统、高效的工作基础和工具。
二、部署建议
(一)全国油气评价与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1.工作目标
及时跟踪重点盆地勘探进展,总结油气地质新认识,完成油气年度动态评价,掌握重点领域油气变化,分析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勘探开发前景;总结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油气富集和分布规律,研究有针对性的非常规油气评价方法技术体系,完成重点地区与重点领域的非常规油气年度动态评价;依据年度油气动态评价结果和油气储量产量变化,完成盆地或重点领域油气储产量增长预测,对全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进行动态修正;2010年、2020年系统开展全国范围的油气评价,完善油气评价机制,提交客观科学的全国油气评价成果。
2.工作任务
(1)跟踪油气勘探开发最新进展,分析油气勘探理论与勘探技术进展对的影响,确定动态评价目标区,及时开展油气潜力评价;
(2)对南海南部、青藏、东海大陆架、南方碳酸盐岩、华北前第三系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入的油气潜力评价;
(3)及时跟踪非常规油气勘探新进展,总结地质新认识,开展有重要勘探发现地区的非常规油气评价和潜力分析;
(4)分析油气储量产量增长主控因素,完善趋势预测方法、技术规范和研究流程,建立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盆地预测模型,完善2030年预测结果,开展2050年趋势预测;
(5)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思路、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的原则于2010年和2020年开展全国范围油气系统评价;
(6)以评价成果为基础,指出有利勘探方向和领域,提出我国油气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程度分析与政策建议。
(二)全国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基础地质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建设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分层次建立全国含油气盆地数据库,建成全国含油气盆地地质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和信息搜索引擎系统;建设全国油气评价系统,开发集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的油气评价软件系统和储量产量预测系统,为国家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十二五”期间:建成含油气盆地基础地质数据库、评价数据库与国内外油气信息综合数据库;完成信息搜索引擎系统与含油气盆地地质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建设工作,实现类比模型系统的基本功能;完成全国油气评价系统与油气储量产量预测系统建设,形成权威的油气评价可视化与信息发布系统;完成油气管理与能源保障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十三五”期间:完善全国含油气盆地基础地质数据库、评价数据库与国内外油气信息综合数据库;实现信息搜索引擎系统与地质数据类比模型系统的全部功能;完成全国油气评价与储量产量趋势预测系统的更新与维护;完善系统;完成国内外油气信息综合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丰富完善油气管理与能源保障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油气评价与决策支持信息的定期发布。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系统收集整理全国含油气盆地基础数据、勘探开发历程数据、油气成藏指标数据、油气田储量产量数据资料;开发全国含油气盆地油气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国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评价方法库、模型库和参数库;开发信息搜索引擎系统与地质数据类比模型系统,开发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全国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评价系统,建立全国油气储量与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模型;建成国内外油气信息综合数据库;开发油气管理系统、战略调查综合评价系统、能源供需形势分析系统和能源保障决策支持系统,完成系统的调试和应用。
“十三五”期间:补充完善全国含油气盆地油气基础数据库内容,优化信息搜索引擎系统和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应用全国含油气盆地油气基础地质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开展潜力分析;补充全国含油气盆地油气评价数据库内容,对数据库和评价系统开展定期更新,丰富油气评价方法体系;定期更新国内外油气信息综合数据库;对油气管理系统、战略调查综合评价系统、能源供需形势分析系统等定期更新,向社会及时公布研究成果,发挥国家油气等能源矿产研究的智囊作用。
(三)油气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研究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油气勘探理论新进展为基础,研究总结适合我国石油地质特点的评价理论;通过国内外油气评价方法技术的对比研究,形成适合我国石油地质特征的常规油气评价方法技术体系;在充分考虑非常规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研发有针对性的评价技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客观、全面地认识国内油气潜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十二五”期间:形成适合我国油气地质特点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开发出有针对性的非常规油气评价技术,为客观、科学、全面地认识国内非常规油气潜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十三五”期间:更新完善油气评价方法体系,并推广应用。
2.工作任务
开展大型坳陷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沿海大陆架、深水含油气盆地、油页岩、油砂、煤层气、页岩气等油气评价。
(四)油气化探全国扫面
1.工作目标
用3~5年的时间进行重点盆地示范,经过打普查钻提交可能成为大中型油气田的远景区,制定出油气化探全国扫面技术方案,培训油气化探技术人才,修改油气化探规范,同时解决全国油气化探扫面面临的技术问题。
用极低的密度快速覆盖全国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油气盆地,研究盆地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为盆地评价、区带评价提供地球化学建议;筛选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为油气远景评价提供战略靶区;结合地质、地震和其他资料对油气异常进行优选,提供大型油气田的勘查靶区。
2.工作任务
(1)重点盆地示范和专题研究
试验从地球化学填图—普查—详查—勘探阶段的油气化探技术方法及找油气效果,为全国扫面做准备。
解决全国油气化探扫面面临的技术问题。包括陆上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和微生物勘查技术研究、特殊景观区油气化探方法技术研究、地质条件复杂区油气地球化学评价技术研究、油气化探标准物质系列研究、国内外盆地油气对比、地球化学评价、全国油气化探数据库、遥感技术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综合解释推断方法的研究。
(2)全国扫面
针对不同大小的盆地,用不同的密度样,并编制全国油气地球化学图、主要盆地地球化学图、油气远景预测图等基础图件。
(五)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全球基础地质、油气地质研究水平;掌握全球油气分布规律,优选出一批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有利区;完成重点国家和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环境研究,为国家制定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促进国际油气合作提供依据和支撑。
全面完成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工作。掌握全球基础地质、油气地质基本条件和主要沉积盆地油气潜力;优选出16~20个有利目标国和重点区域。编制完成项目总报告、分项目成果报告和图件、图册,建成全球油气数据资料信息集成系统。
2.工作任务
开展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工作,开展全球基础地质、油气地质研究及潜力分析;研究主要油气国投资环境;开展综合研究、图件图册编制、数据资料集成系统建设。全面开展全球主要油气区油气潜力分析与研究。全面开展全球重点地区重油、油砂等非常规石油潜力分析与研究。
(六)全球重大油气地质问题对比研究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对全球重大油气地质问题进行综合对比研究,掌握全球油气地质理论发展动态,形成新的认识,借鉴国外油气地质主要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指导国内油气地质调查和国外油气勘探开发。
“十二五”期间:完成全球板块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盆地(群)发育控制作用、全球不同构造域地质特征、全球含油层系发育及主控因素、国内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对比研究等四个课题研究。启动其余五个对比研究项目。
“十三五”期间:完成国内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气地质、国内外主要前陆盆地、国内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国内外典型深水区油气地质、国内外逆冲推覆带油气地质对比研究工作。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开展全球板块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盆地(群)发育控制作用、全球不同构造域地质特征、全球含油层系发育及主控因素、国内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对比研究工作。继续开展国内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气地质、国内外主要前陆盆地、国内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国内外典型深水区油气地质、国内外逆冲推覆带油气地质对比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间:深入开展国内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气地质、国内外主要前陆盆地、国内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国内外典型深水区油气地质、国内外逆冲推覆带油气地质对比研究工作。
(七)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和编图与资料数据系统建设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汇总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项目各类资料、数据和图件,分析总结和发布研究成果,编制完成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全球重大油气地质问题对比研究成果报告和系列图件,建成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等数据资料集成系统。
“十二五”期间:总结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项目基础地质成果和油气地质等成果,建立项目技术标准;编制综合图件、图集;建立项目成果共享平台;实现项目资料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十三五”期间:汇交所有相关项目最终成果和基础资料,总结项目基础地质资料、地质成果和对比研究成果;完善项目综合图件、图集,适时发布项目重要成果;完成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编制全球项目综合成果和基础图件;进行数据汇总,建立综合数据资料集成系统;总结分析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适时发布。
“十三五”期间:全面分析总结全球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编制并提交全球项目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和图件。
(八)油气战略调查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系统
1.油气战略调查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规范
制定油气战略调查工作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健全油气战略调查的工作规程、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编图规范和预算定额标准及安全环保措施等规范。建立立项论证、项目评审、过程管理、技术指导、监督检查、项目验收、资料集成、成果利用的管理程序。加强油气战略调查工作技术质量和预算管理,及时跟踪和评估投资效益,提高成果质量和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油气战略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2.全国油气战略调查项目管理系统
开发项目管理系统软件,开发项目报盘系统,集项目基本信息,及时汇交项目信息及资料。不断更新完善报盘系统及管理系统软件,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建立项目公共信息管理、进度管理、经费管理、绩效管理、质量管理模块,实现基于web客户端的公共信息浏览。对项目基础数据、文本报告、数据图表、地质图件等多类型图文信息进行管理、共享展示。
(九)全国油气战略调查资料和成果集成与研究
1.全国油气战略调查资料数据库和实物资料保存
制定地质资料及图件的汇交格式规范,开发数据报盘系统,建设全国油气战略调查数据库。集全国油气战略调查项目的原始地质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资料及成果资料,建立资料专题库,实现资料查询、提取等功能。实现全国油气战略调查资料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汇交各项目的数据资料,更新完善报盘系统及数据库,及时汇交项目获得的资料,开发项目资料的查询、发布系统,持续开展系统维护、数据更新,实现项目资料的及时、高效、便捷服务。
集中统一保管油气战略调查实物资料,通过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油气地质数据信息共享。存放油气战略调查成果、原始油气地质资料和重要实物油气地质资料,主要保管重要实物油气地质资料。开发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以及观察、取样、测试等功能。具备与国内外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功能。
2.油气战略调查成果综合和转化应用研究
汇总油气战略调查各类资料、数据和图件,开展油气战略调查成果综合研究,分析和总结战略调查项目成果,编制完成全国油气战略调查综合成果报告和图件,适时发布重要成果,研究油气战略调查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方式、途径等。
(十)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和规划研究
开展我国油气可持续发展战略、油气经济形势分析、油气优化配置和油气勘探开发规划编制等研究。重点研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油气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油气矿业权、储量、勘探开发等管理方式,探索和完善油气勘探开发监管体系,为油气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一)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纳税人的确定
1从事生产销售原油、天然气等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油气田企业;
2.石油、石化集团控股的油气田分(子)公司;
3.石油、石油集团所属的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提供生产性劳务的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原油、天然气生产的企业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石油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简称石化集团)重组改制后分成的油气田分(子)公司和存续公司
以及其他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简称油气田企业。这里并不包括经院批准适用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的油气田企业。
存续公司是指石油、石化集团重组改制后留存的企业,存续公司经过持续性重组、改制后不论是控股还是参股仍按油气田企业增值税办法征税。
(二)油气田企业增值税征税范围的规定
油气田企业销售的货物、提供的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应缴纳增值税。生产性劳务是指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从地质普查、勘探开发到原油天然气销售的一系列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劳务。具体范围包括:
1地质勘探
指根据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原理,凭借各种仪器设备观测地下情况,研究地壳的性质与结构,借以寻找原油、天然气的工作。种类包括:地质测量;控制地形测量;重力法;磁力法;电法;陆地海滩二维(或三维、四维)地震勘探;垂直地震测井法(即VSP测井法);卫星定位;地球化学勘探;井间地震;电磁勘探;多波地震勘探;遥感和遥测;探井;资料(数据)处理、解释和研究。
2.钻井(含测钻)
指初步探明储藏有油气水后,通过钻具(钻头、钻杆、钻链)对地层钻孔,然后用套、油管连接并向下延伸到油气水层,并将油气水分离出来的过程。钻井工程分为探井和开发井。探井包括地质井、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等;开发井包括油井、气井、注水(气)井以及调整井、检查研究井、扩边井等。其有关过程包括:
(1)新老区临时工程建设。指为钻井前期准备而进行的临时性工程,含临时房屋修建、临时公路和井场道路的修建、供水(电)工程的建设、保温工程建设。
(2)钻前准备工程。指为钻机开钻创造必要条件而进行的各项准备工程。含钻机、井架、井控、固控设施、井口工具的安装及维修。
(3)钻井施工工程。包括钻井、井控、固控所需设备、材料及新老区临时工程所需材料的装卸及搬运。
(4)试油(气)工程。包括完钻试油、特种作业及其他配套工程。
(5)技术服务。包括定向井技术、水平井技术、打捞技术、欠平衡技术、泥浆技术、随钻测量、陀螺测量、电子多点、电子单点、磁性单多点、随钻、通井、套管开窗、直井测钻、软件数据处理、小井眼加深、钻井液、顶部驱动钻井、化学监测。
(6)海洋钻井。包括钻井船拖航定位、海洋环保、安全求生设备的保养检查、试油点火等特殊作业。
3.测井
指在井孔中利用测试仪器,根据物理和化学原理,间接获取地层和井眼信息,包括信息集、处理、解释和油井射孔。根据测井信息,评价储(产)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生产能力及固井质量、射孔质量、套管质量、井下作业效果等。按物理方法,主要有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核(放射性)测井、磁测井、力测井、热测井、化学测井;按完井方式分*眼井测井和套管井测井;按开阶段分勘探测井和开发测井,开发测井包括生产测井、工程测井和产层参数测井。
4.录井
指钻井过程中随着钻井录取各种必要资料的工艺过程。有关项目包括:地质、气测、综合、地化录井;录井资料分析及解释;地质综合研究;测量工程;单井评价;古生物、岩矿、色谱分析;录井新技术开发、转让咨询;非地震方法勘探;油层工程研究;其他技术服务项目。
5.试井
指确定井的生产能力和研究油层参数及地下动态,对井进行的专门测试工作。应用试井测试手段可以确定油气藏压力系统、储层特性、生产能力和进行动态预测,判断油气藏边界、评价井下作业效果和估算储量等。包括高压试井和低压试井。
6.固井
指向井内下人一定尺寸的套管柱,并在周围注入水泥,将井壁与套管的空隙固定,以封隔疏松易塌易漏等地层、封隔油气水层防止互相窜漏并形成油气通道。具体项目包括:表面固井、技术套管固井、油层固井、套管固井、特殊困井。
7.井下作业
指在油气开发过程中,根据油气田投产、调整、改造、完善、挖潜的需要,利用地面和井下设备、工具,对油、气、水井取各种井下作业技术措施,以达到维护油气水井正常生产或提高注量,改善油层渗透条件及井的技术状况,提高油速度和最终收率。具体项目包括:新井技产、、维护作业、措施作业、油水井大修、试油测试、试、软件解释。
8.管道及油气集输工程
指把油气井生产的原油和伴生气收集起来再进行初加工并输送出去而建设的过程。包括:修建井(平)台、井口装置、管线、计量站、接转站、联合站、油气稳定站、净化站(厂)、污水处理站、中间加热加压站、长输管线等工程。
9.油气生产的注水(汽、化学试剂)工程
指为确保油(气)田稳产高产,保持地下油层的压力,提高油气收率,而向油层内注水(汽、化学试剂)所建设的地面设施工程。包括:
(1)注水工程。包括修建水源、注水井装置、配水间、注水站、注水管线等工程。
(2)注汽工程。指稠油油田为开稠油而修建的向油层注入高压蒸汽的地面设施工程。包括:修建的蒸汽发生器站、注汽管网、配注站、注汽井口及相应的各系统工程。
(3)三次油工程。指为提高原油收率,确保油田产量,而向油层内注聚合物、二氧化碳、微生物、酸碱、表面活性剂等,而建设的地面设施工程。包括:修建注入各场站、管网及相应的各系统工程;产出液处理的净化场(站)及管网工程等。
10.滩海油田工程
指为勘探开发滩海油田所建设的生产设施工程。包括:修建人工岛、钻井平台、油平台、生产平台、海堤路、海上电力通讯、海底管线、海上运输、应急系统等海上生产设施及相应的各系统工程。
11供排水工程
指为维持油(气)田正常生产及保证安全所建设的调节水源、管线、泵站等系统工程以及防洪排涝工程。包括:修建供水工程、排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防洪排涝工程等。
12.供电工程
指为保证油(气)田正常生产和照明而建设的供、输、变电的系统工程。
13.通信工程
指在油(气)田建设中为保持电信联络而修建的通信工程。包括修建发射台、线路、差转台(站)等设施。
14.油田建设工程
指根据油气田生产的需要,在油气田内部修建的道路、桥涵、河堤、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和海堤等设施。
15.其他
指油气田内部为维持油气田的正常生产而互相提供的其他劳务。包括:运输、租赁油气田生产所需的仪器(材料、设备),以及设计、提供信息、检测、计量、环保、消防等服务。
(三)油气田企业增值税抵扣规定
油气田企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1购进固定资产。
2.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非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建造非生产性建筑物及构筑物。
3.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4.用于集体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包括所属的学校、医院、饭店、招待所、托儿所(幼儿园)、疗养院、文化单位等部门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
5.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
6.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油气田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是指列入《油气田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目录》的资产。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接受其他油气田企业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可凭劳务提供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注明的增值税额予以抵扣。
(四)油气田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规定
对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单列市的油气田企业由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根据油气田企业计算的应纳增值税额汇总后,按照各油气田(井口)产量比例进行分配,然后由各油气田按所分配的应纳增值税额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油气田企业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应当定期将有关资料传递各油气田所在地税务机关。对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单列市内的油气田企业,其增值税的计算缴纳方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列市国家税务局确定。油气田企业向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他油气田企业提供生产性劳务应当在劳务发生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或注册税务登记,申请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经劳务发生地税务机关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按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计算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油气田企业向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他油气田企业提供生产性劳务,在劳务发生地设立分(子)公司的,应当申请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经劳务发生地税务机关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按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计算方法在劳务发生地计算缴纳增值税。油气田企业在劳务发生地未设立分(子)公司但提供生产性劳务的,在劳务发生地按6%的预征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按预征率预缴的税款可在油气田企业的应纳增值税中抵减。各油气田企业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相互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货物及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征收增值税的生产性劳务仅限于油气田企业间相互提供的属于《油气田企业增值税暂行管理办法》(财税字[2000]32号)规定的"增值税生产性劳务征税范围注释"目录内的劳务。油气田企业向非油气田企业或非油气田企业向油气田企业提供的生产性劳务不征收增值税,征收营业税。
油气田企业将承包属于生产性劳务的工程转包、分包给油气田企业或其他企业,应当就其总承包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油气田企业将承包的属于生产性劳务的工程转包、分包给油气田企业或其他企业,其工程收入不缴纳增值税,应当按营业税的有关规定缴纳营业税。油气田企业问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应当分别核算销售额,不能分别核算或不能准确核算的应一并缴纳增值税。
提供生产性劳务的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税率为17%。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