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天然气多少钱一方_海城市天然气价格多少
1.海城市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怎么样?
2.过江王天然气管的厂家在哪里
3.液氮储罐生产厂家
4.海城市有啥特点?
5.东北三省有多少个市。
6.我国环境形势与地质工作需求
海城石油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是2010-12-20在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海城市东四管理区哈达村。
海城石油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2103815646457950,企业法人胡恩昌,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海城石油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一般经营项目:石油天然气勘探工程;钻井、固井、录井、测井、测试、定向井、试油、试气、径向水力喷射射孔、调剖、酸化解堵、复合封堵、井下作业工程及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钻设备、配件、工具、材料的生产销售及维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辽宁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8673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8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海城石油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海城市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怎么样?
海城位于辽东半岛北端,地处东经122°18′~ 123°08′,北纬40°29′~ 41°11′之间。
海城位于辽东半岛北端,是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节点,素有“渤海奥区”之称。全境面积2732平方公里。
海城扼守辽南交通要冲,境内沈大高速、哈大高铁、中长铁路、黑大公路、沈西工业走廊出海大道等纵贯南北,京丹高速、盘海高铁、沟海铁路、海岫铁路、大盘公路等横亘东西,哈大高铁海城西站是辽南进京的门户,境内拥有9个高速公路出口。
海城距沈阳桃仙机场100公里,境内拥有腾鳌机场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距营口港、鲅鱼圈港仅1小时车程。
扩展资料
海城的历史沿革:
海城在中华民国初期,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为一等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改辽宁为奉天省,海城县遂改属奉天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中国解放了海城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在县境地内另置牛庄县,县设在今牛庄镇;年底,牛庄县撤销。11月 东北全境解放后,海城县划属辽东省管辖(省会在今丹东市)。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海城县归辽宁省辽阳专署领导。1959年改属鞍山市。1965年又转属辽南专属(专署驻今盖州市)。1966年,“”期间,海城县人民委员会(即县)被撤销,于1967年3月成立海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于营口市。
13年隶属于鞍山市。1980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人民。1985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院批准,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县级市),隶属于鞍山市。
海城市人民-海城概况
百度百科-海城
过江王天然气管的厂家在哪里
简介:海城市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于1998年03月26日在海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石油机械制造,石油专用车的制造、销售、维修及相关配套产品的销售与租赁等。
法定代表人:王政胜
成立时间:1998-03-26
注册资本:9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21038100911845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海城市西四镇西四村
液氮储罐生产厂家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感王镇东感王村。根据查询百度地图显示,地址: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感王镇东感王村。王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18日,注册地位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感王镇东感王村,法定代表人为宋雨桐,经营范围包括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建设工程设计,特种设备设计,燃气经营,燃气汽车加气经营,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危险化学品经营。
海城市有啥特点?
辽宁大宇燃气有限公司,位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东四管理区大宇树,主营低温液体储罐、液氧储罐、液氧储罐、液氮储罐、液氩储罐、二氧化碳储罐、LNG储罐、汽化器。液氧储罐、LNG储罐、液氮储罐、液氩储罐、二氧化碳储罐、天然气储罐等公司。拥有A2级III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协鑫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和A2级压力容器设计证书。制造和检测设备齐全,专业设计制造各种深冷。1.新雅是小规模品牌,也是老品牌。2.天池和斯诺是比较成熟的企业。3.宇鑫主要服务于军工企业、畜牧等单位。4.李珊生产自增压液氮罐,在技术上也是独创的。5.盛杰生产常压罐和压力罐。6.金丰被外国收购,质量尚可,价格高。
东北三省有多少个市。
老公真的想在那发展?我籍贯是海城呢.......^_^下面的资料是我在网上给你一句句总结的,希望能帮上忙。[海城市]出产优质东北大米,米粒外观整齐白亮,米质口感味浓纯正。南果梨属辽南特产,主产地为辽宁省的海城市。该梨以其色泽鲜艳、果肉细腻、爽口多汁、风味香浓而深受国内外友人赞誉,素有“梨中之王”美称。是不可多得的能与新疆库尔勒香梨、山西贡梨以及原产于日本的水晶梨等诸多梨中珍品相媲美的稀有梨种。 海城还有三岔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海城白云山风景区和汤岗子温泉。 [ 海城的文化] 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是在清顺治年间,民间就有高跷、皮彩、旱船、狮子舞、龙舞等文艺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海城高跷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艺术品位,先后到日本、美国、法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各国人民的好评。 [经济概况]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招商引资成果显著。产业化农业形成规模。海城现有全国最大的服装市场之一的西柳服装市场,全国最大的箱包市场之一的南台箱包市场,全国最大的南台鸡蛋批发市场,全国最大的感王珠宝市场等各类专业、综合市场近百处。海城是东北地区城市工业发展最早,厂点最 多的城市之一。 [地理] 海城市地貌复杂,全市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向南向西北倾斜。境内东部,群山起伏,山峦叠翠。千山山脉,犹如一条巨龙伏卧在东大门,形成天然屏障。 全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0.4℃,降雨量691.3毫米,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发展工农千峰竟秀,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现已查明,有铁、硫化铁、铅锌、钼、铀、煤、石油、天然气、滑石、菱镁等40余种宝藏。其中蕴藏量最大的菱镁矿占全球储量的1/3,滑石储量居世界之首。地热温泉和优质矿泉水驰名中外,而万顷山坡,披绿挂红,林果郁香,作为海城特产南果梨素有“梨中之王”美称。 平原,旷野坦荡,百里丰疆,盛产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多种农产品。每年生产粮食在70万吨以上。尤以各种大棚鲜菜四季常青,闻名国内外。业生产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 地下水极为丰富,为水稻栽培、水产品养殖提供了丰富的水。 老公加油,老婆会一直支持你的!
我国环境形势与地质工作需求
东北三省有34个地级市。
其中:
黑龙江简称黑,辖12个地级市。
辽宁省简称辽,辖14个地级市。
吉林省简称吉,辖8个地级市。
东北三省又称“东三省”,是为东北清朝末年以后的三个省级行政区,与地理文化上的东北地区没有关系,其中名称和范围有所变化。在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三省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扩展资料:
黑龙江,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 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合计1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65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合计12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省会哈尔滨。
吉林省,全省总面积18.74万平方千米。辖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合计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16个县、3个自治县(合计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省会长春市,省驻新发路329号。
辽宁省,全省总面积约14.57万平方千米。辖14个地级市,56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19个县、8个自治县(合计1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省会沈阳市,省驻皇姑区北陵大街45号。
百度百科-东北三省
一、我国矿产形势与需求
据统计,过去15年间,我国累积消费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总量占历史总和的80%以上。2009年我国消费石油4.08亿吨,煤炭30.2亿吨,钢材5.7亿吨,水泥14.7亿吨,各种矿产品消耗量超过70亿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氧化铝、铜、水泥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石油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
(一)国内矿产需求急剧增长
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总体需求持续增长。尽管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连续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我国人口2020年将达到14.7亿人,GDP将达到15万亿美元以上。今后10~20年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工业和以“住行”为特征的建筑业、汽车工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按照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消费的基本规律,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需求总体上仍将持续增长。近年主要矿产供需分析见表7。
表7 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供需分析表
表8 我国探明储量的45种主要矿产对2020年需求的保证程度
按照现有查明矿产储量与预测需求量分析,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仍将处于较高位,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据对45种主要矿产可储量保证程度分析预测见表8,到2020年,有25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各类的对外依存度和依存量将分别达到:一次能源总量20%(7亿吨油当量),石油68%(4.1亿吨),天然气32%(800亿~1000亿立方米),铁矿石56%(3.4亿吨标矿),铜63%(480万吨),铝50%(960万吨),镍80%(87万吨)。
(二)国外矿产利用困难加大
按照利用“两个市场、两种”的方针,我国矿业在“走出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缓解我国部分矿产的紧缺做出了重要贡献。境外地质矿产工作初见成效,初步建立了全球矿产信息系统,援外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取得初步进展,为后续境外勘查开发创造了工作条件。但是,随着全球竞争加剧和国家经济利益博弈,境外利用成本陡增,风险加剧。
从国际供需格局来看,西方主导的供应格局和市场体系造成价格持续大幅度攀升,对我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构成严重威胁。2002~2008年,石油、铁矿石、铜、镍价格分别上涨了300%、460%、345%和448%。仅2008年我国石油进口因价格上涨就比上一年多支出2800多亿元;6年间我国钢铁企业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多支出7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我国钢铁企业利润总和的2倍多。矿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我国制造业成本,削弱了我国产业竞争力,带动了物价上涨,加大了国内通胀压力。
我国作为消费大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每一个大的行动,都会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较大的冲击。国际资本炒作、国际政治幕后操作和寡头垄断等造成的国际价格剧烈波动,使我国大量进口矿产的经济成本和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付出不断加大。
由于我国“走出去”起步晚,短时间内难以冲破国际矿业既得利益集团壁垒,取得矿产开发的主动权。我国矿业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抗风险能力弱,对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方面的评估不足,对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不够通晓,难以适应复杂的国际形势。因此,我国对外磋商中的大部分开发项目进展不大,执行中的开发项目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对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的巨大需求方面是刚性的,将供应完全寄托在国外市场,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随着对外依赖种类增多、程度越来越高、数额巨量增长,垄断、控制与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利用境外的风险急剧加大。能源与重要大宗矿产受制于别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安全。所以,立足国内,加强国内能源和重要矿产保障,对于维护我国的安全、经济安全意义重大。
二、国内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潜力
我国大陆地域辽阔,地处环太平洋、古亚洲和特提斯三大成矿域交汇处。综合研究表明,油气、煤炭、铀矿等能源矿产有较大找矿潜力,重要矿产在重点成矿区带成矿条件良好。通过加大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力度,可以实现找矿突破,显著增加我国的矿产储量。
(一)地质找矿仍有巨大空间
我国陆域成矿条件优越,过去地质勘查工作主要在东部和浅表。随着勘查技术方法水平的不断提高,西部和深部找矿潜力大。占国土面积2/3的西部,目前已发现的矿床数量仅占全国的14%,勘查程度极低,找矿远景十分可观。研究表明:如果西部能够达到东部的地质勘查程度,将新发现数以百计的大中型矿床,可使全国查明储量增加1倍以上。东部虽然地质工作程度较高,但以往的找矿勘探深度较浅(300~500米),新的钻探与地球物理探矿成果显示地下500~1000米乃至更深的部位仍有巨大的找矿前景。专家预测:如果将勘查评价深度延伸到地下2000米,我国金属矿储量会大幅度增加。
(二)能源矿产潜力可观
(1)油气有较大潜力。截至2008年底,石油预测量765亿吨,累计查明储量289亿吨,查明率37.8%;天然气潜力35万亿立方米,累计查明储量7.8万亿立方米,查明率22.4%。科学评价预测表明,东部有一半石油潜力尚未探明,西部和海域3/4石油潜力有待发现。
(2)煤炭远景可观。根据煤炭预测与评价结果分析,预测量3.9万亿吨,累计查明储量1.3万亿吨,查明率24.9%。煤炭总量很丰富,但是煤炭保有储量中尚未规划利用的储量达6732亿吨。尚未利用的精查、详查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晋陕蒙地区。西部地区地质工作程度低,条件好,特别是新疆,探明程度低,找煤的前景较大。
(3)铀矿潜力较大。根据核工业地质局对全国铀矿总量预测,预测量×万吨,累计查明储量×万吨,查明程度为20%。铀总体潜力较大。从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世界上两条跨洲际的巨型铀成矿带均贯穿我国境内,宏观成矿环境十分优越,潜在铀丰富。已知矿床的和深部、新区带、新类型铀矿是今后铀矿找矿的重要方向。
(三)重要矿产潜力巨大
我国重要矿产潜力可观,查明程度平均为35%。与查明储量相比较,在待查明中,铁、铜、铝土矿、铅锌、金等约有2~3倍的潜力(表9)。
铁:预测量1770亿吨,累计查明储量714亿吨,查明率28.7%。待查明铁矿集中分布于辽宁鞍山-本溪、河北冀东、四川攀枝花等地区。
铜:预测量22649万吨,累计查明储量9949万吨,查明率30.5%。待查明铜矿主要分布于西藏冈底斯、西南“三江”、新疆天山等地区。其中,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具有5000万吨铜潜力,西南“三江”的普朗有望形成1800万吨的铜矿基地。
铝土矿:预测量163亿吨,累计查明储量32亿吨,查明率16.5%。待查明潜力巨大,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重庆等地区。
金:预测量22529吨,累计查明储量9911吨,查明率30.5%。待查明金矿分布于山东、陕甘川相邻区、青海、滇黔桂相邻区、秦岭、河北冀东、辽宁、西藏冈底斯等地区。
钾盐:预测量20.7亿吨,累计查明储量8.9亿吨,查明率30.1%。研究表明,我国具有找到更多钾盐的成矿地质背景依据。除罗布泊、柴达木含钾盆地以外,还存在滇西南古近纪盐盆地、鄂尔多斯奥陶系盐盆地、四川盆地三叠系富钾卤水和杂卤石矿床、柴达木西部新近纪含钾油田水、青藏钾锂硼特种盐湖等钾盐远景区。
表9 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潜力一览表
(四)难利用矿产盘活潜力大
我国已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中,铁、铜等重要矿产的已探明储量的矿床大多数是贫矿,其中已探明的铁矿中有1/3是难选的赤铁矿。铝土矿98%以上是加工能耗很大的一水硬铝石型。部分铅锌矿中相当一部分为氧化物矿石,难以有效利用。共生、伴生矿产多,选冶难度大,综合利用效率低。
我国有一批低品位、难选冶的矿产尚未利用。如铁矿石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我国的铝土矿大多为中低品位,品质很差;铜矿平均品位仅为0.87%。在已查明的储量中,难利用铁矿85.8亿吨,占总储量的18.7%;铜矿1100万吨,占总储量的17.5%;铝土矿2240万吨,占总储量的10.8%。
矿产的利用效率普遍较低。45种主要矿产的平均利用程度仅占探明储量的57.9%,其中铝土矿利用率为23%,钛为24%,铁矿为45%,铂族金属为48%。的禀赋特征,加上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导致长期以来已探明的利用率十分低下,浪费相当严重。
矿产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废石已成为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约占固体废弃物总量的80%。全国共有尾矿库2700多座,其中较大规模的尾矿库400多座,各类金属矿尾矿的堆存总量约60亿~80亿吨,且每年以3亿吨的数量增加,而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仅有8.3%左右。
虽然这部分禀赋较差,但随着科技进步,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只有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才可以逐步实现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通过加强管理、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利用效率有较大的空间。因此,提高矿产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效率,可以将现有潜力转变为产能。
三、我国地质环境形势
(一)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
从目前情况看,国家和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大型工程建设不断上马,矿山开发活动加剧,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新一轮农村建房高潮已经显现。一系列大型交通、水利、能源、电力、通讯工程,如三峡水库、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的建设都位于或穿过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地质灾害形势仍十分严峻。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人为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损失不断加重,这种趋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多数地区的沉降速率还处在较高水平,伴生的地裂缝灾害逐渐加重;岩溶塌陷向城镇和矿区集中,规模越来越大,影响日益突出;海水入侵综合防治措施在一些地区取得明显成效,但总的形势不容乐观。据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4)统计结果,2004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3555起,其中造成人员伤亡或5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6起,全年共造成人员伤亡1407人,其中死亡734人,失踪124人,受伤54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9亿元。人为因素已成为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中有50%以上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例如,广东省2001年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达50起,占灾害发生总数的64.1%,2002年达到83%,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4%;广西壮族自治区2001年有70%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是人类活动造成的,2002年达到83%,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2%。
(二)地下水形势日趋严峻
我国的水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现阶段中等干旱年份灌区每年缺水量约300亿立方米,工业与城市每年缺水量约58亿立方米,全国5万多个乡镇中供水不足者约占一半左右。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迅速增长,农业用水不断被挤占,在很多地区地下水大量超。目前,全国已有56个区域性降落漏斗,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北方平原地区,部分含水层已趋于疏干态势,储存明显减少。地下水超最直接的后果是可利用地下水的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地下水储备不足,严重威胁供水安全。如果遇到长时间旱灾或其他突发事故,不仅农业会因为缺水发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大中城市的供水也将受到严重影响。例如,2005年东北地区松花江、广东北江相继发生突发性污染,沿线城市供水不得不中断。由于地下水的不易污染特点,地下水应急供水的作用凸显。随着我国能源和矿产的持续开发,地下水在城市供水、居民生活供水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在应急供水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住房、汽车等新一代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不断刺激化学工业、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工业垃圾和城市垃圾也随之大量增加。据世界银行估算,目前我国制造业每年产生约55亿吨无害废物和7亿吨有害废物;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3.5%~8%。有害废物和地下水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在个别地方已威胁到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例如,辽宁省海城市污水排放造成五道河沿岸大面积地下水污染,近些年来大莫村村民血栓病、甲亢病高发,死亡人数达160人之多。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污染直接威胁到地下水水质安全,由于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农产品中氟、铬、镉、铅、锌等有害元素超标严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威胁着农田农产品质量安全,致使农产品有害残留物含量增加,在影响居民健康的同时,也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区域地质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9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0.5%,有近4亿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地区。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急剧增加,北方荒漠化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每年3436平方千米的速度递增,造成的沙化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开展北方荒漠化成因和演化的地质调查,对在荒漠化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水土适宜性进行调查评价,探讨荒漠化防治所需的临界地下水位和土壤条件,是治理工作重要措施之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支撑着绿洲生态系统。无论是地表水利工程还是地下水取水工程都是对整个流域水进行地域上的重新分配利用,势必造成地下水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天然绿洲生态的存亡。水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环境灾难。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严重。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年报告显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占调查区面积的14.2%,自上世纪末以来年均增长1650平方千米,年增长率为2%。近10年来,有效治理了5000平方千米石漠化面积,但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和人为不合理的活动,石漠化加剧的面积增加了2.5万平方千米,石漠化加剧和改善面积比为5:1。
四、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全方位宽领域服务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地下水开发、国土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农林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经济区建设、全球气候变化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一)防灾减灾需要加快地质灾害调查速度与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为主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涉及我国近50%国土面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呈增长趋势,每年造成千人左右死亡和数十亿元财产损失。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在中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对道路桥梁、防洪设施、地下管线、房屋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每年经济损失数十亿元。目前我国地质灾害调查精度低,监测工作起步晚,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迫切需要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精度和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二)重大工程与城乡建设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今后5~15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工程建设处于高峰时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高速公路、铁路、河流航运、城市地铁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在不断加大;港口、跨海大桥及海底隧道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行安全对基础地质工作,特别是活动断裂调查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地下水勘查、山体及高陡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和实时监测预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搞好农业地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城镇化建设,要求做好城市地质工作,为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地下空间利用、废弃物处置等提供地质信息。今后一段时期,各项建设任务很重,必须以地质勘查为基础,避免决策失误,尽量不走或少走弯路。
(三)矿产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随着我国东部基地储量的减少,我国的接替基地将逐渐西移。这些接替基地大多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丘陵山区。一方面,矿产开发过程中大量矿山工程设施建设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对矿产安全生产和人居环境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另一方面,开发过程中,将无疑对地质环境产生很大冲击,人为破坏岩土体自然平衡,矿业生产“三废”的不合理处置,均会造成水土污染,环境恶化。应对这些问题,保障矿活动安全和矿产开发区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迫切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全过程的基础支撑。
(四)保障人民生活、改善生存环境需要加强地质工作
矿产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用油、燃煤燃气、家居建材等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做好地质勘查,增加能源和原材料供给。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防治有害元素超标引发的地方病,亟待加强水文地质勘查,加快找水改水步伐。开展国土整治,防治地面塌陷、废弃物占地等矿山环境问题,也要求做好环境地质工作。
(五)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必须依据环境承载能力,而水土、能源、矿产、岩石结构、地质构造等地质要素是环境的基本组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需要大量翔实的基础地质数据,但是,当前我国完成的区域性地质与环境调查工作精度低,难以满足服务于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的要求,亟须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