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_天然气价格上涨的社会风险是什么呢
1.人民币贬值对于普通百姓生活有哪些影响?
2.现在煤矿行业是真不行了吗?
3.德国交通业举行全国大罢工,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4.中国通货膨胀
1、总体需求
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从2009年4+10万亿的投资拉动,到今年的高铁等投资都对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出口需求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在多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经济增长的结构、方式以及质量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2、总体价格水平
全面反映总体价格水平的GDP平减指数(即名义GDP除以实质GDP再乘以100,GDP平减指数是主要的物价指数之一)上升了4%左右,所有的迹象表明,CPI通胀率表象是在下行,但经济当中仍然存在着通胀的压力。
而对于中国具体情况下的CPI来说,实际通货膨胀压力要严重得多。首先,从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三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12.8%,有63.4%居民认为物价偏高,有41.7%的居民预测未来物价将上升,认为未来物价走势不乐观。也就是说,尽管今年以来国家统计中的CPI出现下行,但民众对物价满意程度极低,即民众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物价一直在上涨,CPI的统计数据与民众对物价水平的感受出现了严重背离。实际上,个人购物时感觉鸡、肉、大米、蔬菜等价格比上一年有所上涨,石油、水电、天然气等产品价格上升的幅度更是显而易见。
3、失业
由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而产生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无法独善其身,而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2012年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失业人数创新高。
4、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致力于在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两者不可偏废。宜保持宏观调控政策中性,尤其不宜再推出紧缩性政策措施。应当及时体现灵活性和前瞻性,不宜等到经济下滑形成明显趋势再开始调整政策。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5、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各种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这是一个很根本的、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现在对经济改革的估计有一种过高的倾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已经基本形成或者是基本建成,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成,而且差距还比较大。在这一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会牵扯很多问题,要改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是非常痛苦的,但也是必须要经历的。
宏观调控改革手段已经初见成效,初次分配改革效果不错,已基本达到了效益优先、拉开差距的目的。下一步就是如何运作再分配的问题,而且还要在公平的前提下。其中,最难的是管理体制改革,因为管理体制改革是一种深刻的权利意义调整。现在要进行的调整是内部的横向调整,难度较大,而且管理体制改革直接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不动,管理体制改革就很难推动。今后我们还要解决如何注意化解和减少社会风险,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步伐的问题;解决国企效益低下的问题;加快深化体制改革,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进入小康社会。
人民币贬值对于普通百姓生活有哪些影响?
中国银行今日在本报独家发布的报告称,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出现拐点,衰退的导火索可能是次级抵押危机;中国经济将同步放缓,但在财富效应和奥运经济的推动下,今年股市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报告看好今年股市保持较高增长的前景。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正积累着日益严重的结构问题,包括,支出结构、收入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投入产出结构的失衡。这些问题能否稳妥地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中长期内能否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08年以后,奥运经济效应减弱,全球经济走向中度的调整,中国经济也随之稳步回落。
报告认为,未来两年内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增加,这些风险包括:石油价格冲击、金融市场危机、美元疲软、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恶化、重大疫情发生和贫富悬殊拉大等。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美国,随着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逐步放大传导效应,未来1-2年内经济走向衰退的可能性增大,世界各国将难以独善其身。但报告认为,全球经济不会陷入大萧条,其主要原因包括新兴市场在日益扮演着稳定全球经济和金融增长的角色、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未完全消失等因素。
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将与全球同步放缓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陈卫东 王家强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形势变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相互交织,未来2-3年全球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的可能,由此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问题。2008年以后,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将与全球同步趋缓,但结构将更加合理,发展将更加稳健。
一、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将步入周期性调整
从2001年低谷开始,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周期已经长达6年。2007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增长周期开始错配,客观上提高了全球经济的灵活性。第一季度,欧洲和日本稳步增长,有效缓解了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第三季度,欧洲和日本经济开始放缓,美国经济则强劲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脱钩于单一的发达经济体,速度、质量和效益都在提高,金融体系更为稳健。随着最近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经济是否还会继续高增长?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认为,在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地缘政治冲突、油价高涨、美国次贷危机等重大风险挑战下,未来两年内发达经济体可能不会再现2007年的好运,从而步入周期性的调整阶段,但是仍然不会陷入大萧条,其主要原因包括新兴市场在日益扮演着稳定全球经济和金融增长的角色、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未完全消失等。
第一,从经济发展周期看,全球经济增长将迎来拐点。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对于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纯货币周期、投资过度周期等数十种理论解释,并划分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其中,熊彼特“创新”经济周期较为典型,并与全球经济增长的实际较为吻合。即:技术发明和制度创新等因素,使经济增长呈现大约50年左右的长周期波动,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大约9-10年的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平均约为3-4年的短周期。按此方法划分,18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产业革命、蒸汽动力革命、电力动力革命、福特制大生产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5个创新因素带来的经济长周期。
最近的一个长周期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产品设计、开发和使用的周期大幅缩短,推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化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全球的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从时间跨度看,本轮全球经济长周期从1983年开始,至今持续了接近25年的扩张,如果以长周期的规律演进,2009年左右将可能是本轮世界经济长周期的下降期开始;本轮长周期由若干个9-10年的中周期组成,从2001年开始的最新一轮中周期可能持续到2009年前后。
总之,人类社会几百年来所观察到的数据显示,经济周期是客观存在的,在经过长期的强劲扩张之后陷入调整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全球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步性在增强。因此,仅从经济周期的一般运行规律出发,未来两年内全球经济完全有可能出现中度调整。
第二,本轮全球经济增长周期有其客观原因。全球经济的本轮中周期从2001年的短暂衰退开始,此后经历了2002年到2004年连续三年的加速增长,2005年轻微回落(共4年的短周期),2006年又有所加速。根据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未来两年的预测数据看,2008年虽会放缓,仍然会持续较为强劲地扩张(共3年的短周期)。
本轮全球经济的强劲扩张周期展现出全球普遍性增长、全球经济失衡、高增长伴随低通胀、资产泡沫严重等重要特征,这与以往有很大的区别。形成原因主要包括:
全球低利率政策。为应对2001年经济衰退,美国将基准利率一度下调到1%的历史低点;日本实行了6年多的零利率政策;其他区域的利率也都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低利率刺激了全球流动性的高涨,全球主要经济体M2与GDP的比率普遍提高了2-3倍。充裕的流动性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市场膨胀和投资、消费的增长。
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推动。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型新兴经济体融入到全球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如果用国际贸易额、国外总资产、国外总负债与GDP的比率来衡量全球化程度,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个比率大约增长了3倍。同时,、人力在全球的优化配置,降低了全球通胀的威胁,也提高了全球产能的极限。
信息技术革命继续发挥作用。本轮长周期的技术动因是信息技术革命,全息网络助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创新周期呈级数般缩短,推动消费产品结构的升级。
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2001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周期在总体上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三,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许多重大风险与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众多的风险挑战,四大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前景。
(1)经济因素
尽管全球失衡无序调整和贸易保护升级的冲击力巨大,但目前都不大可能发生。当前最具威胁性的是全球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对此二者的影响做好应对准备至关重要。
首先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衰退。观察9.11后美国经济增长周期的特征,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关键。其基本的发展主线是:①网络泡沫破灭,在“9.11”导火索的引发下,美国经济衰退—→②美联储降息,乐观预期心理回升、流动性过剩—→③住房抵押火暴,房地产泡沫吹大—→④正的财富效应拉动,消费强劲增长—→⑤公司利润猛增,推动股市膨胀,进一步刺激消费—→⑥美联储利率升至高位,房屋需求下滑,房价开始下跌—→⑦住房建设投资下滑,次级抵押问题浮出水面—→⑧股市和衍生品市场动荡—→⑨信贷紧缩和财富效应冲击,投资与消费受到影响—→⑩美国经济减速,进而波及全球。
2007年美国经济尚能维持放缓的趋势,但未来1-2年内走向衰退的可能性增大,因为由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刚刚开始,其传导效应将在1-2年内达到最大。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美国,房市不景气导致了经济滑坡,在美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其他区域或许能够与美国脱钩,但是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世界各国将难以独善其身。
其次来看石油价格的冲击。石油是全球最为重要的能源,在美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石油价格却攀升到历史高位。石油价格持续攀升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能源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第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石油出口国家组成了联盟,随时可能通过限产抬高价格,因此石油供应的前景较为悲观。第三,地缘政治冲突和金融因素随时在推高油价。第四,金融因素推动。全球过剩的流动性与衍生金融工具参与了石油价格的炒作;加之美元贬值趋势不断,以美元计价的油价也会持续攀升。
2006-2007年,石油价格上涨似乎未对全球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今后石油价格可能持续居于高位,高油价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重大风险。事实上,全球通胀压力的一个根源就是高油价的传递效应,其基本途径是:高油价→替代能源开发→玉米价格上涨→粮食、肉类价格上涨→生活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推动其余商品价格上涨。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是:第一,油价高涨,消费需求下降,以汽车、化工等为代表的石油消耗相关产业会受到连累;第二,高油价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各国央行即使在经济陷入困境时,货币政策也无法放松,经济增长笼罩“滞胀”阴影;第三,高油价可能引发更为激烈的能源冲突,一些主要的强权国家随时会发动战争机器,从而威胁经济增长的基本环境。
(2)金融因素
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可能发生转折、股票和衍生品等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美元面临贬值危机。这些因素彼此联系紧密,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发其他因素的联动反应。我们认为,金融市场泡沫深度调整引发的金融危机,美元大幅贬值引发的国际货币体系危机可能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风险。
股票市场泡沫是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升的结果。但是,当前全球突然的流动性紧缩随时可能发生,最为关键的是市场信心。市场信心发生逆转,全球股票市场泡沫破灭的风险是完全可能发生的。全球金融衍生品迅猛发展,同时在透明度和监管力度上严重滞后,这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的高度关注。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放大效应,对交易者和监管者都提出了更大的管理压力。
美元汇率自2000年以来的持续下跌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在未来1-2年内美国经济基本面继续下滑乃至衰退,美元危机的脚步将会走近。美元跌势加剧,资金将会从美元资产流走;但是,当美元重新大幅反弹时,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将可能远甚于次按风暴。
(3)政治与社会因素
对全球经济可能带来严重冲击的政治与社会因素包括:世界战争、地缘政治冲突、国内战争、转型国家的贪污腐败、少数的突发更替、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等。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战争与社会动荡。
当前国际社会最为担忧的部分地缘政治冲突包括:一是美国基于石油争夺战略的考虑,可能会借阻止核武扩展的名义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国际油价推高,全球遭受重创。二是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冲突,甚至有专家认为2015年美俄之间将会发生战争。总之,随着未来全球对石油、的争夺,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将是悬在全球经济头顶上的利剑。
由于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动荡,也可导致一国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冲突。非洲长期的动荡不安就是典型例子。广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在经济高增长的时期,贫富差距问题暂时得到缓解。但是,如果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的风险将大大提升。
(4)气候与环境因素
气候与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一些短期内不为人们所控制的突发因素。目前最具全球性的是气候的变化,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引致的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也在增多,对未来经济增长构成挑战。
以气候变化为例。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并将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一些评估认为,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层出不穷的遏制温室气体排放法规,全球大多数行业必须考虑为此额外投入巨额成本。在这些行业中,农业和旅游业在恶劣的天气变化面前受冲击最大;银行和保险业也会因此损失严重;增税政策必将进一步提高能源价格,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未来气候变化将对全球经济带来更大的影响。
第四,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可能出现中度调整。
面临上述风险因素的威胁,本轮经济扩张周期将在何时结束,或者说未来5年中在哪一年可能陷入衰退,目前国际上有着不同的看法。乐观者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延长了本轮经济的扩张周期,而且全球经济随着宏观管理政策的成熟而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悲观者认为本轮经济周期由货币扩张刺激而成,将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的破灭和全球失衡的调整而陷入衰退。
把握未来全球经济的走势,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在推动本轮经济增长的各种动力因素中,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推动作用是否会受到制约;第二,在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因素中,哪些可能发生,其具体影响有多大;第三,各国实际上不会坐视危机不管,可能取的应对措施将发挥多大作用。
我们认为,未来2年内全球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包括:第一,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可能性增大,衰退来临的导火索将可能是次级抵押危机。第二,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增加。
同时,未来两年内全球经济还会面临一些有利因素,包括:第一,全球政策协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危机的损失,由于各类组织与研究机构在不停地发出警告,主要国家的事实上也在清醒地调整政策,这些行动虽然不可能根本消除风险,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产生的可能,并可在风险因素发生后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程度。第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并未消失,包括:全球流动性过剩未完全逆转、全球化通过区域经济合作而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力仍然明显,以及相对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等。第三,全球新兴市场经济规模日益庞大,而且增长速度持续高位,增长质量日益提高,金融体系稳步完善,对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发挥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避免全球衰退的中坚力量。
综合分析,2007年,全球经济尚可保持较高增速。2008-2010年,全球经济可能陷入中等程度的调整,但不至于走向全面的衰退或大萧条。在这个背景下,全球一体化可能会受到经济减缓、金融市场波动冲击;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
三、应高度重视
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正积累着日益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稳妥地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中长期内能否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1、支出结构: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
中国以高投资形成的产出,在内需有限的背景下,只能大量地通过出口予以消化,这使得中国消费率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国内消费需求长期不振。与各国比较,中国目前的投资率也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这种支出结构的风险是,一旦国外需求大幅下滑,势必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企业盈利下降直至面临关闭风险,带来失业增加、经济衰退。
2006年以来,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引起了汽车、住房消费的升温,消费支出结构趋于改善;高投资势头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反弹压力犹存;同时,出口增长仍然很快,贸易顺差过快增长成为当前推动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国的生产成本逐渐上升,跨国企业的国际战略改变,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将会变得更为脆弱。
2、收入结构:与企业收入增幅相对较高,居民收入占比较低
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背景下,中国职工工资增长水平相对较快。有资料显示,过去15年中国的工资上涨是全世界最快的。尽管如此,本轮经济周期以来,中国税收与企业盈利大幅增长,居民收入增长仍然远低于与企业的收入增长。
这种收入分配结构下,由和企业投资主导的高投资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撑。但是,在新的体制下,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障尚未建立起来,受财富效应和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3、行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增加,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中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第三产业长期以来发展不充分,与全球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006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9.4%。近年来随着中国商品贸易的迅速发展,第二产业比重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2006年接近了50%。总体上,中国产业结构仍不合理,重工业化趋势明显,这显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仍然处于较低端的地位。过度的工业化将对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为知识经济更多地需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活跃和发展。
实际上,由于禀赋和国际分工的差异,全球经济增长的结构必然存在差异,但是中国是全球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在产业结构上,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以第三产业为主,制造业的低附加值环节已经较大程度地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中,东亚国家承接了大量的制造业分工,中东、非洲和俄罗斯则主要依赖本国条件,在初级产品开等产业取得较展。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普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50%左右。
4、区域结构:东部发展迅速,中西部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拉大
东部先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是长期保持这样的格局也带来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从18年到2006年,中国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51.2%上升到了60%,中部地区从29.6%下降到了23%,西部地区从19.2%下降到了17%。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未能有效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部崛起战略起步晚,也导致中部地区GDP在全国的比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同时,中国城乡发展差距拉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到2006年这个差距已经达到3.3比1。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1993年的0.407上升到2004年的0.47,接近拉美地区水平,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分配失衡,其风险不容忽视,因为它不仅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且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对经济发展形成威胁。
5、投入-产出结构:高消耗与低附加值产出并存
中国具有低人力成本优势,缺少技术创新。中国成为全球加工制造大国,造成了和能源消耗过多。而且,为了使产品保持长期的低成本优势,生产企业削减成本,在环境治理、劳工、安全保护、产品质检、知识产权研发等方面投入不足,不利于长远发展。
中国能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但是,中国能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水平。2005年,GDP仅占世界的5.0%,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分别占全球的7.4%、41% 、30% 、27%和40%。单位GDP能耗大约是日本的7.20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全球的3.28倍。
由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的链条,生产利润实际上大部分被国际资本和专利技术拿走,本国居民留下的是劳动力报酬低、消费低和生活环境改善缓慢,整个社会损失较为严重。在高投入—低附加值产出—低消费的增长模式下,经济发展将日益受到、环境的约束,从而制约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经济周期由波动频繁向稳定增长转变
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展现了阶段性的变化特征。18年以前,波动频繁,大起大落;18年以后,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超长的时期;19年至今,经济增长步入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期。对比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周期展现出全新的特征,包括波动的路径上移、波段加长、波幅减小等特征,特别是19年以后经历了一个超长的经济加速增长周期,同时伴随的是较低的通胀水平,在新中国经济史上乃至与同期世界各国相比都是少有的。
中国独特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模式背后的成因包括:
第一、中国具备了劳动人口众多、自然丰富、对外开放积极、政治稳定和中产阶层兴起等重要条件,这是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基础。
第二、高储蓄、低劳动成本、积极的引进外资、对外开放并加入WTO,使中国高投资的资金来源、高产出的消费市场得到有力保障。
第三、中国以和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了效率得到发挥的同时,宏观调控措施更为成熟和有效,可及时熨平经济中过热或过冷的苗头。
第四、中国实施了成功的改革措施。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经济改革措施,极大释放了长期被压抑的增长潜力,制度红利充分得到挖掘;积极稳妥的金融改革与开放措施,有效化解了外来金融风险的冲击。
第五、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共处、建设和谐世界、韬光养晦的对外政策,为中国营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总之,支持中国经济超长周期增长的内部缓冲机制或自我调节机制在增强,抵御外部非常冲击的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从而有效克服了诸如重大洪灾和疫情、亚洲金融危机和9.11等外部冲击的影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过持续长期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周期前景如何?在三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短期内面临下行的周期性风险,甚至是硬着陆的风险:第一,通货膨胀失控导致宏观政策急刹车;第二,全球经济崩溃导致中国出口经历严重的衰退;第三,产能持续以高于总需求的速度增长,继而发生产能过剩导致的通货紧缩。因此,如果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将上述三种情形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将可以延长此轮经济增长周期。基于中国具备的基本经济增长条件,以及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未来两年仍然会保持高速增长,但增幅会趋于下降。
首先,全球经济崩溃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度的调整不足以导致中国出口严重衰退。同时,通货膨胀在相当程度上是短期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已经具备了庞大的产能,这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条件。只要目前在货币政策上有效调控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并不是最大的威胁。
第二,中国内需呈继续扩大趋势,经济增长模式亦趋于合理。未来数年中国国内消费将进入高增长期,人口老化问题不会在未来10年里阻碍中国经济增长,除非美国经济出现意外衰退导致外需下降。同时,城市化继续发展,今后经济增长不仅来自中等阶层的贡献,更多地来自于城市化过程中投资与消费的增加。
第三,改革、教育和技术的推动作用。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多项经济社会改革,只要改革能够持续,中国经济就将持续增长。此外,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有教育和技术,在教育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一个经济体长期增长的潜力取决于它自身技术创新的能力。目前,中国的技术创新潜力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中国依靠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还远没有被充分利用。中国完全有能力挖掘潜力,在未来几年或者更长时间里维持高速增长。
四、未来两年展望:
中国经济与全球同步放缓
总之,全球经济正在面临周期性调整的风险,会与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共振效应。同时,中国经济近30年来持续高增长的背后,积累了一系列结构问题,从长远看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领域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压力,根本原因也是上述问题的综合体。这些结构问题,是在中国特殊国情和国际分工体系演变下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形成挑战。
本届已经充分认识到结构问题的严重性,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规划和决策。比如,扩大内需,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开发,征收各种税,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在教育、社会保障、科研等事业上加大投入,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引导资金和的配置;加快各项宏观政策的协调,走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这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也是有利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利好因素。只要中国能够稳步地推进改革开放,对内保持稳定的社会局面,对外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在未来可以维持较高的增长。
近期国际经济发生着风云变化,尚未对中国经济产生明显影响。2007年以后股市持续向好,财富效应推动消费继续增长,2008年又适逢奥运会举办带来更大的拉动效应,因此2007年和2008年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且,借助奥运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的综合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稳步回落,质量和结构更趋改善,走向更为平衡的增长模式,为未来20年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基础。2008年以后,奥运经济效应减弱,全球经济走向中度的调整,中国经济也随之稳步回落。
东莞、广州、深圳的的优势在于
1、独特的地理优势,靠近香港
2、交通环境非常好,有海陆空大动脉
3、优良的、配套齐全的产业结构
4、大量的低成本的劳动力
5、民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6、特色工业水平较高,具有很大的优势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优势还在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人才聚集。
而成都的优势很明显的就是西部大开发以及过去的三线经济(国防、重工业等国家重点企业)。成都缺少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
现在煤矿行业是真不行了吗?
在我国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人们对外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那么人民币贬值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会产生那些影响呢?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民币贬值。即货币贬值(又称通货贬值,是货币升值的对称),用专业的话讲就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人民币的购买力变弱,或者说钱值钱。
比如现在6.8018人民币可换1美元,如果贬值率为50%,则贬值后1美元可换13.6036元人民币,或者说6.8018人民币只能换0.5美元;如果反映到生活中,现在1元钱的东西,贬值后要花2元才能买到。
人民币的变化对普通百姓的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旅游和留学。当人民币贬值,意味着手中的人民币不值钱了,老百姓如果出国留学或旅游,将会花比以前更多的钱。
2.股市的股民。人民币与A股的走势多数高度相关。如果人民币贬值,很多人都会考虑把钱换成美元,这样可能导致A股快速下跌。这是由于,人民币贬值会引发本币资产估值下降,导致金融业(含房地产)的相关板块走弱,以至拖累整体大盘面下跌,股民受损。在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预期一旦形成,就会将导致热钱流出,A股所处的资本市场迅速趋紧,导致股民受损。
3.造成经济的压力。人民币贬值意味着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没有原来那么值钱,购买同等的商品需要花费更多的钱了。比如原先1000元够一家人生活一个月,而现在需要1500元才能够一家人生活一个月。
4.物价上涨。不管是去海外购物,还是国内 “海淘”消费者同样的货品都要花更多的钱。特别是部分海淘消费者,经常专门购买奶粉或化妆品的开支将大幅增长。比如,一些新生儿家长每月要花500美元的奶粉钱,一个月之前还是3500元人民币,而现在由于人民币贬值,还要额外再增加一二百元钱,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5.人民币贬值对出口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的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人民币贬值会使出口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百姓的就业压力。
6.投资成本增加。人民币贬值时,老百姓为了抵御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损失,则会增加投资,比如,购买基金、股票、银行存款等理财产品。
人民币汇率的贬值,最受影响的群体是留学生、海淘、境外旅游等这些人,像这样的群体,应该早些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不必太在意人民币贬值,汇率波动对生活影响不大,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德国交通业举行全国大罢工,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煤矿行业还行,你看看现在的煤价, 历史 新高!可从事煤矿行业的井下工人真不行了,制度越来越严,会越来越多,不管你多大年龄,什么文化水平,毎周抄两次笔记,这纯粹是搞形式,浪费两本笔记本了,更重要的是不管煤价涨多少,煤矿工人的工资永远不涨,哎,不能再说了,多了都是泪!奉劝年青人,千万不要从事煤矿井下工作!!
煤矿行业最恶心的是煤价上涨跟工人没关系。下跌了就弄个百分之多少的开资。工人没有工作积极性,能磨一天算一天。所以没有个好的关系去煤矿上班是最没有前途的行业,眼里看到的都是绝望
煤矿工人拼命的干,流泪又流汉,到头来挣的钱,不够股东坐在办公室计算的,钱都进股东的腰包,大部分股东是煤矿领导,煤矿工人工资低的可怜,这样的事又没有地方讲理,憋屈,为了生活又得忍着,有的工人弄死他们的心都有,就是不能实施,怕触犯了刑法,,,
叫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有需求才有市场,民生用煤,改造成煤改气,因煤燃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为了兰天白云,为了环境。加大了绿色能源投入,加大了小煤矿的治理。另一个原因是,小煤矿安全风险太大。得不偿失。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国家加大了大型国有煤矿的投资,以高效智能为代表的超大型煤矿,正在崛起。他以安全系数高,人员使用少,综合产能高为代表。
三个月没开资了,你说有啥希望。房贷,车贷。孩子念书。那个地方不要钱,领导呢,提了一批又一批,有几个为企业为职工而想。
煤矿行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大气质量越来越差、能源浪费严重,这都是煤矿挖煤造成的,赶紧都破产吧
煤矿工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卑微的一个群体,大部分都是年龄较大、没有文化的。说是企业实际上跟劳改场差不多,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去干活,这罚款、那罚款,企业挣再多的钱跟工人没有啥关系,每月就那一点微薄的工资还不能及时发放。
煤炭行业是不是夕阳产业?貌似目前下这个结论太早,不能因为近两年煤炭行业发展遇到困难就说它已经成为夕阳行业了。如果这么论的话,煤炭行业基本上每十年就要进入一次调整,每次也都再提及夕阳行业的话题,最终也没看到有落幕的那天。
煤炭行业为啥有这种特点?因为煤炭乃至整个能源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受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如果题主知道牛鞭效应的话,应该知道作为产业链两端的行业,即便很小的行业波动,传导到终端都会引起巨大的起伏,煤炭行业和整个基础工业都是这个道理。当09年经济危机时,整个基础工业已经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当然随着国家4万亿的投资拉抬了能源、钢铁、建材的需求,才使得这一危机能够过去。但经济的规律就是这样,即便延缓了整个行业的危机,但如果不趁机改革的话,危机仍然存在,早晚会爆发,煤炭就是这样。
在黄金十年末期,尤其是09年之后,煤炭行业进入一波疯狂的扩张进程。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在35-38亿吨,但全国煤炭已建和新建的产能却高达45亿吨。如果加上未登记的中小矿井以及各煤矿企业超的部分,有人甚至估计全国煤炭产能的最高峰能打到60亿吨。也就是说煤炭满负荷生产能出60亿吨煤,但实际只能消费掉35-38亿,巨大的供求差距再加上经济进入调整期的需求继续压低,使得煤炭价格在一夕之间几乎崩盘,大量的中小煤炭企业倒闭,国有大型煤企债务高企。再加上环保的概念喊得震天,新能源又开始似的发展,使得很多人都在说煤炭成为夕阳行业。
成不成为夕阳行业要看这个行业是否真的没前途了,那么仔细分析一下我国的能源结构就可以知道。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最高,能占到50-60%左右,石油天然气能占到30%,剩下的10-20%左右由其他能源瓜分。其中我国油气不足,大量进口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左右,目前油气只能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与化工产业,大量进入电力行业的可能性不大。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在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后,其技术瓶颈问题也开始显现。尤其是光伏和风力,在无法解决稳定供电之前,大量接入国家骨干电网的可能性不大,最多只能作为区域性分散供电。核能目前争议不小,沿海核电站可选址的地方基本上都建设了核电站,内陆核电站目前仅仅是技术规划,付诸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那么目前看来能够保证这么大体量能源供应的就只有煤炭了。
另外我国经济已经走出了12-16年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开始稳步上升,能源需求相较前几年也有较为明显的回升。从我国目前人均用电量来看,只有发达国家的1/3,约3000-4000度,未来我国电力发展还有空间,除了一部分配给新能源发电之外,就调峰要求来讲,火电也还有发展的空间。
此外,煤炭另外发展的增长点就是煤化工。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匮乏,石油化工的成本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煤炭作为我国富存的化石能源,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也是一种发展途径。目前很多廉价化工品,如尿素(合成氨)、甲醇、烯烃、芳烃、乙二醇等,使用煤基化工技术生产已经很普遍,除了部分高端产品可能仍需油气化工之外,大部分已经转移到了煤基化工。这对基础工业控制成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说煤炭行业说是已经变成夕阳行业,个人觉得为 时尚 早
之所以煤炭被塑造成夕阳行业,无非是能源产业的相互博弈的结果。当年新能源被炒作的有多高,恨不得新能源马上就能取代传统能源,成为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流。发展到现在才发现,新能源的概念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能源需求真的需要加大的时候,能顶上去的只有传统能源。
这段时间跟很多人探讨过新能源的优劣势,包括光伏、风力、地热、潮汐以及氢燃料,目前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仍然是自身特性的限制,尤其是现在考虑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有效利用率和全生命周期内的污染物排放,有些新能源可能并不环保和高能。比如,太阳能光伏板的生产是否也是无污染的?氢燃料获取过程中有多少能量是浪费的?
由于我国禀赋的条件,煤炭占据能源消费的一半不但是政策的要求,也是市场的要求。除非有同等条件的一次能源出现,才可能取代我国煤炭在能源的地位(同等条件包括:体量、获取难度、经济性、可靠性、灵活性、稳定性)。在此之前,煤炭地位或许会降低,但不会被取代。因此,整个煤炭行业随经济及市场的波动肯定会有,但进入夕阳产业个人感觉仍然为 时尚 早。
煤炭行业属于夕阳产业,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煤炭消费会逐渐减少,煤矿迟早会关闭。另外煤矿生产工作条件很差,技术含量低,危险性较高,所以煤矿工人其实只有无技能的人才干,煤矿工人属于 社会 最底层的人,有一点能力的人谁会当煤矿工人,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明显。现在好多发达国家已经关闭煤矿,法律禁止使用煤炭。
工作现场是最黑暗的,生活是最黑暗的,工作地位也是最黑暗的,物价翻倍涨,工资十年不涨反降,还一拖再拖。如果赶上能连续开几个月的微薄工资,就是领导给予的最大恩赐。煤价创新高跟工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出煤多少与工人更没关系,这就是最伟大的煤矿工人。
中国通货膨胀
自当地时间27日零点起,德国交通业举行全国大罢工,公交车地铁火车全部停摆,诉求是涨薪10%+,以平衡众所周知原因带来的通胀。
这是德国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罢工,共有30多万人参与。
德国各地的火车、长途汽车和除柏林机场外的大部分机场当天停止运营。德国7个州的地方短途交通也全部停摆。tariff工资谈判已经是第三轮,第三轮的谈判会从周一持续到周三,在Potzdam,要求10.5%的涨薪,但最低不少于500欧。涨薪诉求幅度太大,好多公司深受通胀其害,难以松口。
此次罢工大概影响上百万乘客的出行。
DB已经更新了改签规则:所有预定了2023年3月27日至28日的火车票的乘客可以在2023年3月23日至2023年4月4日之间灵活使用!!!并免费取消座位预订。
对于订了机票的家人来说,你们可以选择改签、退票、要求航司提供替代方案、机场协助、酒店膳食,具体可以翻一下我之前写过的攻略!!
短途交通可以考虑共享单车、共享滑板车、出租车,长途交通你可以选择换乘Flixbus、Blablabus、Regiojet、Eurolines或者自己开车,但要做好准备路上一定会很堵,因为隧道也会因此受影响被关闭!!!
德国交通业全国大罢工导致航班取消、火车停运以及数百万旅客受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据悉,德国今年2月的通胀率达到9.3%,大大超过,而且这种高通胀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年,这显然大大增加了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
此次罢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近几个月,通胀率超过了欧元区平均水平,从黄油到租金,所有的生活成本都在疯狂上涨。某些超市里一根黄瓜已经卖到了3.29欧元,大概是24块钱人民币。
二月消费者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了9.32%月,德国家用能源和汽车燃料价格同比上涨了19.1%,而食品价格涨幅从一个月前的20.2%加速到了21.8%。
交通停摆不只是影响了出行,还直接影响到了德国的物流运输。
港口领航员和集装箱工人都加入了罢工队伍,大型船只无法进出汉堡港,塞满集装箱的货轮呢,只能漂泊在海面上,继而影响了全球的海运。货运司机参加罢工,导致物资无法运送到德国各地,原本短缺的生活物料就更加短缺了,物价还得涨,这是个死循环。
能源危机并未得到丝毫的缓解,这严重影响了德国的制造业。
许多工厂已经停产了,很快我们就可能会看到他们将如何开始在美国等其他国家寻找新机会。欧盟正在陷入一场严重的危机,并且它正在日益演变成一场经济和社会危机。天然气价格上涨,电力生产的成本也会增加,这也会直接反映在消费者的账单上。
德国是欧盟租赁比例最高的国家,或一半的德国人都是通过租房来解决居住需求。德国平均税后月薪呢,差不多是2170欧元,高昂的天然气、水电、伙食费、房租,普通德国人一个月并不能剩下多少钱。
德国没本事平抑物价,没本事让德国制造业留下。在德国,让德国工人拥有工作,没钱去解决民生问题,却有钱去援助乌克兰。不罢工才怪。
现在的通货膨胀是全球性的。中国最为WTO的一员自然不能避免。现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全球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而这里的因素很复杂,刚刚经历过08年的金融危机,消费者的信心指数总体正处于震荡上升的阶段。因此原材料价格微涨是合理的。但是其中热钱游资的炒作例如在低价位恶意囤积石油导致石油供不应求。而石油的价格一旦飙升,差价会由中国每一个行业来分摊。例如,运费的上涨等等。于是成本就会抬升,这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央行加息其实只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中的一种——需求性通货膨胀。换句话来说是由于国内或者全球经济全面复苏从而真正达到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防止经济过热从而取的措施。其作用在于抑制借贷数量(由于利息上升,理论上来说较少人会继续或者重新。)和吸引存款金额(加息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刺激更多人参与存款,特别是中国的老年人。)从而减少国内金融市场的货币流通。但是,现在的通胀不是需求性,而是价格上涨因素。而像石油,铁矿石,食品之类的商品价格上涨是不会大量降低需求量。举个例子,93号汽油即便是涨到10元每升,人们还是会开车。大米价格即便是20元每公斤,人们总归还会买。也就是说,由于价格因素引发的通货膨胀是无法利用加息来解决的。这种解决手法无疑是不治本的。
当然,我国的国情是国内房地产热钱依旧火热。央行加息在一定程度上会给热钱带来一定降温作用,理论上从另一方面减缓了通货膨胀。但是我们都知道,仅凭加息是不可能解决十三亿人的通胀问题。在每一个金融危机后的几年时间里,通胀都会是每个国家首脑的难题。也就是这关键的几年里就可以基本定格了未来经济周期的起落。只要通胀能温顺,控制在3~4%之间,那么对于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通胀率过高,特别在中国。是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心理等等的问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