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居民天然气价格_延安市天然气价格多少钱一方
1.延安新沃达天然气有限公司怎么样?
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销售分公司怎么样?
3.延安资料
30年奋斗延安巨变 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陕西省统计局 2008-07-21 10:02:50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人民在历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依托、面向市场、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发以石油产业为支柱的主导产业,彻底改变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结构。尤其是近年来实施的“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展战略,带动全市总体经济在“十五”时期高位运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为延安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0年来,全市改革开放逐步向纵深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商品日益丰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变化明显。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经济总量看:改革开放初的18年全市的经济总量(GDP)只有3.44亿元,在全省十市中仅高于铜川市位居第9位;2000年全市的经济总量(GDP)突破100亿元,达到130.63亿元,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6位;2007年超越500亿元,达到594.03亿元,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4位,比18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59亿元,比18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9.93亿元,比18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2.51亿元,比18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7%。人均生产总值18年只有238元,比全省低53元;2007年达到27921元,比全省高出13571元,在全省十地市中位居第一位。18年全市日均创造GDP仅为94万元,2007年日均达到16275万元,是18年的173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417元,人均财力连续五年在全省十地市中位居第一。从分时期看:生产总值18年-1990年年平均增长9.1%;1990年-2000年年平均增长10.1%;2000年-2007年年平均增长15.2%,呈现出逐期走高的态势。
经济结构变化显著。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性气候,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基本上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全市的总体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50%以上。改革开放30年来,延安市在农村积极推行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积极推行企业改制,全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重迅速提升,并于1991年首次超过农业,工业化城市的特征明显显现。2000年以来,延安市坚持“两带动,一支撑”的经济发展战略,全市总体经济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特别是石油工业对全市总体经济和财政的支撑、主导、带动作用迅速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75%以上,其中石油工业就占70%以上,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8年的52.6%:27.4%:20.0%调整为2007年7.0%:80.8%:12.2%。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通过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党委、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苹果、草蓄、棚栽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70.41亿元,比18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7.1%,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主要农产品显著增加。30年来,全市粮食产量先后跨越50万吨、60万吨、70万吨、80万吨几个台阶,1998年产量.7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近年来,由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70万吨左右。2007年粮食产量76.07万吨,比18年增长92.2%,年均增长2.3%;由于果业“大改形、强拉支、巧施肥、无公害”四大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市苹果的产量、质量、优果率和效益大幅提升。2007年苹果产量达到138.09万吨,比18年增长1.58倍,年均增长19.1%;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末全市拥有蔬菜大棚7.77万座,蔬菜产量达到55.15万吨。品种结构继续优化,蔬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油料产量稳步增长,2007年产量达到1.67万吨,比18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5.8%;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引进优良畜草品种,推广扩大示范面积,草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07年末全市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90万亩,其中舍施存栏牛20万头,羊子67万只,生猪58万头,家禽33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6.51万吨,比1980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7.5%,奶类产量达到6290吨,比1980年增长24.6倍,年均增长12.8%,禽蛋产量达到1.84万吨,比1980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9.6%。同时形成了以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核桃等区域性主导产业。30年的改革开放给全市的农业、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大大提高了延安市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三、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和效益迅速提高。改革开放30年以来,延安市从实际出发,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延安经济发展的路子,确立了“以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发展指导思想,以石油、电力、煤炭、卷烟四大主导产业为依托的工业经济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1989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加上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工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善,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近年来,市委、市带领全市人民紧紧抓住国内外能源市场持续走好的重大机遇,全力加强石油产能建设,以石油为主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石油工业支撑经济增长的骨干作用明显显现。截止2007年底,全市拥有年末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9个,全年完成产值(含长庆)892.58亿元,较18年1.31亿元增加了891.27亿元。其中:石油工业完成产值819.8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1.85%,而18年所占比重仅为7.6%,到1990年所占比重上升为53.3%,2000年上升为89.8%。全年实现增加值463.84亿元,其中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428.02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2.3%,占到总体经济的72.1%。四大主导产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18年全市生产原油(不含长庆油田)只有3.6万吨,1992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01.35万吨,2007年达到887.53万吨,较18年增长245.5倍,年均增长20.9%;原油加工量1980年仅为7.87万吨,1995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18.95万吨,2007年达到934.6万吨,较1980年增长117.8倍,年均增长19.4%;煤炭1034.83万吨,较18年增长7.8倍,年均增长7.8%;卷烟31.5万箱,较18年增长14.3倍,年均增长9.9%;发电量2.94亿千瓦时,较18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3.8%。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2007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33亿元(含跨市区项目完成投资),较18年增长509倍,年均增长24.0%。从三次产业看,全市城镇投资用于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1.96亿元、190.91亿元和72.85亿元,分别较18年增长18倍、1900倍和437倍。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投资190.68亿元,较18年增长1481.7倍,年均增长28.6%,其中:石油开加工业完成投资166.21亿元。在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邮电及仓储业完成投资21.81亿元,较18年增长3160倍,年均增长32.0%。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从18年---2007年,全市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1275.88亿元。相继完成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黄延、安靖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新建了城市桥梁,拓宽了市区街道。集商业、住宿和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丽融大厦、旅游大厦等相继建成。建成了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3.01平方米。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处处折射出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同时用于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产业、公共设施的投资成倍增长,建成了一大批骨干建设项目。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伴随着红色旅游的升温,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1、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1990年以来,市委、市加大投资用于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全市的生产、生活和投资环境。200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9933公里,相当于18年3.98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良好局面。拥有各种车辆12.13万辆,相当于18年的15.5倍,其中:小型汽车4.5万辆,相当于18年的178倍。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779万人次,较18年增长7.0倍,旅客周转量15.52亿人/公里,较18年增长101.8倍;公路货运量1507万吨,较18年增长16.3倍,货物周转量14.98亿吨/公里,较18年增长14.6倍。西延铁路于1992年8月全线开通运营,神木--延安、榆林--安康、延安--上海、延安--北京铁路干线全线贯通。同时开通了延安―西安、延安―北京、延安―上海的航线,成为延安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活跃了城乡市场,带动了全市十三个县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延安人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2、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拥有邮电局所206个,是18年的1.3倍,职工人数达2943人,是18年的1.8倍。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4亿元,是18年的549倍,年均增长24.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5.96万户,是18年的98倍。其中:城市用户16.95万户,是18年的77倍;农村用户18.22万户,是18年132倍;小灵通用户10.79万户,是2002年的10倍;电话普及率为 21.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0.96万户,1999年仅有2.6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5.3万户。
3、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全市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呈现出兴旺的景象。居民消费方式进一步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私人汽车、体育用品类、旅游、与住房相关的消费高位增长,消费需求明显扩张,增长速度迅速提升。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4亿元,较18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13.8%。从城乡看:城乡市场持续升温,差距逐步缩小。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6.28亿元,较18年增长60.2倍,年均增长15.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3.76亿元,较18年增长32.7倍,年均增长12.9%。从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增势强劲。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他行业零售额0.82亿元,增长19.1%,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0.89亿元,增长15.7%。批发和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消费水平,市场上名、优、特、新商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地位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4、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游客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深入,全市来延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双丰收”,对全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7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650.12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2.5倍,其中:海外旅游者达2.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01亿元,比2000年增长7.4倍,其中:实现外汇收入219.63万美元,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创历史新高。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2.7上升到2007年的48.3%,上升了35.6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2%上升到2007年的5.9%,上升了2.7个百分点。
六、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存显著增加。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收支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维护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18年全市财政收入只有2509万元。2005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到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75.4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69亿元,较18年增长288.7倍,年均增长21.6%。2001年―2005年财政收支完成情况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延安市财政发展最好的时期,收入持续高速增长,支出总量不断增加,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01年至2005年在主导产业石油工业的强力拉动下,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6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0.4亿元,年均递增高达42.9%和38.4%。2007年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01.07亿元,较18年增长92.6倍,年均增长16.9%,其中用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14亿元,18年仅为1264万元;用于文化、教育、卫生支出25.6亿元,18年仅为2060万元;用于农林水利事务支出14.27亿元,18年仅为2766万元。
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2.05亿元,较18年增长516.6倍,年均增长24.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0.22亿元,较18年增长752.8倍,年均增长25.7%。金融机构各项余额219.82亿元,较18年增长115.9倍,年均增长17.8%。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52.39亿元,较18年增长682.4倍,年均增长25.2%;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086.72亿元,较18年增长622.1倍,年均增长24.8%。有力地支持了延安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01元,较2000年增长92.8%,年均增长9.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45元,较18年增长52.7倍,年均增长14.7 %。2003年―2007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3140元,较18年增长39.9倍,年均增长13.7 %。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储蓄迅速增加,人均储蓄由18年的18元,增加到2007年的9411元,增长了522倍。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优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人民用于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用品、家庭设备及用品等方面支出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除了食品和居住人们必须的消费支出外,文化教育、消费支出比重提高迅速。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8713元,其中用于文化教育、消费支出为1286 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763元,其中用于文化教育、消费支出为321元。伴随家庭收入增长提速,居民消费理念出现可喜变化,消费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渐趋合理,吃饭注重营养,穿衣讲究个性,出行讲究方便快捷。足以证明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渐向高档化发展。2007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达122.5台,比2000年增长1.5倍;拥有冰箱87.5台,比2000年增长1.7倍;拥有普通电话85部,比2000年增长6.7倍;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移动电话188.75部。与此同时,家用电脑、轿车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渐进入全市城乡居民家庭,且拥有量不断上升。2007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电脑达36台。
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科技项目争取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共有科技活动的单位43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2318人。其中:科技系统从事科技活动的单位有17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57人;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单位有5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43人。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共征集各类科技项目278项,其中:争取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19项,共争取经费910万元,争取经费额较上年增长5.6倍,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争取经费234万元,省级项目17项,争取经费676万元。全年申请专利112件,比上年增加40件,增长55.6%,其中 2007年授权专利29件。实施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91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2项;市级66项。
2、教育事业改革稳步推进。30年来全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四制”改革稳步推进,“普九”任务全面完成。2007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数1804所,拥有教职工3.25万人,在校学生46.8万人。其中:职业技术学院1所,拥有教职工844人,在校学生5663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拥有教职工227人,在校学生2281人;普通中学173所,拥有教职工1.39万人,在校学生20.78万人;职业中学13所,拥有教职工818人,在校学生2.3万人;普通小学1614所,拥有教职工1.53万人,在校学生21.3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6%。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248人。幼儿园233所,在园幼儿达4.31万人。延安唯一的一所大学―延安大学,是由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成立于1941年,其办学历史可上溯到1937年。经过60多年的办学历程,延安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工、管、医、教、经、法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教育部陕西省人民共建大学、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各类在校学生1.6万人,拥有教职工1438人。学校下设15个普通学院和一个独立学院47个本科专业和24个硕士点,拥有40多个研究机构。 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持续增加,2007年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达16.94亿元,较18年增长81.2倍,年均增长16.4%。职业技术教育、民办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亮点。
3、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30年来,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661人;文化馆(站)171个,比18年增加148个,从业人员421人,比18年增加了291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68人,藏书48.35万册;剧场、**院14个,从业人员169人。全市拥有综合档案馆14个,馆藏档案42.05万卷(件)。各级文化部门挖掘整理了一批具有浓郁黄土气息的民间文化艺术,安塞的腰鼓、陕北大秧歌、农民的剪纸、陕北民歌等享誉海内外。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拥有地面收转站150615座;电视覆盖率由18年的7%上升到2007年的96.87%。多频道、晰的数字电视正在全市逐步推广;广播覆盖率由18年的24%上升到2007年的94.71%。《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15期,共计3.2万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4、医疗卫生事业有序发展。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截止2007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18个,较18年增长16.1%;床位7190张,较18年增长1.4倍;卫生技术人员8605人,较18年增长1.6倍。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达到1217个,拥有乡村医生1179人,卫生员223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0人。6个县区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完成36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和县区传染病区(科)建设,市传染病医院主体建设完工。
5、体育设施得以改善,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近年来,全市体育事业坚持以贯彻实施中、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全民健身》、《奥运争光》为重点,以创建陕西体育强市为目标,狠抓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全市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7年,全市在参加省以上比赛获得8樽,银杯3樽,铜杯1樽。金牌125枚;银牌112枚;铜牌80枚。全市共有体育场所14个,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8%。以居民自发组织的集跳舞、扭秧歌、太极拳、扇子舞等不拘形式的体育活动场所随处可见。新建成的、能容纳万人就坐的体育场馆,标志着延安市体育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6、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3.49万人。出生率为10.37‰,死亡率5.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2‰。
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相关标准和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的要求,以努力营造“平面整洁、立面规范,空间协调、动静有序,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为目标,以提高城市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水平为着力点开展工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3%、30.39%和7.95平方米;全年共清运和处理生活垃圾8.13万吨,垃圾清运及时率达到98%以上,进场垃圾处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81%;污水收集率达到75%,污水处理综合合格率达95%以上。城市供应能力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完成供水1343.72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2%;销售天然气3089.8万方,销售液化气5418.28吨,燃气普及率达93%;全年新增供热面积32万平方米,总供热面积达268万平方米。特别是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延安到处是青山环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8、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2007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7.1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3.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19.2万人。2007年末全市拥有社会院 26个,床位941张。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城乡居民为20.35万人,其中城市6.45万人,农村13.9万人。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分别达到52.99%和23.8%。
延安新沃达天然气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陕西延安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位于安塞县,分别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延长石油集团出资,注册资本20亿元(其中:中石油出资10.2亿元,占51%,全权委托长庆油田分公司管理;延长石油集团出资9.8亿元,占49%)。陕西延安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中石油与陕西省委、省携手共同践行科学发展观,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成果,标志着陕西省和中石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开创陕北地区油气科学高效开发、共同发展、互惠双赢的新局面。
法定代表人:杨悦
成立时间:2012-06-18
注册资本:20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10000100501669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中段延长石油办公大楼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销售分公司怎么样?
延安新沃达天然气有限公司是2011-12-14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双河乡工业园区。
延安新沃达天然气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106255861575C,企业法人吴南,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延安新沃达天然气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天然气工程项目投资、开发、建设;液化天然气生产、销售(此证仅供筹建使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陕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39537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5000万以上规模的企业中,共11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延安新沃达天然气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延安资料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销售分公司是2000-03-13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上市、国有控股),注册地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新城中环大道与中山街十字治平集团大楼15楼。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销售分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106007104316U,企业法人王更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销售分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一般项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润滑油销售;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汽车零配件零售;农副产品销售;日用百货销售;化妆品零售;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文具用品零售;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零售(象牙及其制品除外);计算机软硬件及设备零售;电子产品销售;汽车装饰用品销售;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消防器材销售;新鲜水果零售;新鲜水果批发;机械设备租赁;住房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洗车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日用品销售;日用品批发;机动车修理和维护;文具用品批发;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化妆品批发;专用设备修理;机械设备销售;针纺织品及原料销售;个人卫生用品销售;厨具卫具及日用杂品零售;针纺织品销售;厨具卫具及日用杂品批发;通用设备修理;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成品油批发(限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经营;成品油零售(限危险化学品);药品零售;烟草制品零售;燃气经营;食品经营;检验检测服务;药品批发;出版物零售;出版物批发;餐饮服务;小餐饮;食品经营(销售预包装食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陕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67757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1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销售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延安概况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19年1月撤地设市,下辖13个县区、163个
乡镇、3376个村委会。土地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55.2万人。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9.2℃,年均降水量500毫
米。
一、历史沿革
延安是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夏朝时延安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
先后属白狄、晋、魏、秦国所有,秦汉归上郡所辖,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被纳入前秦、后
秦、大夏的版图。隋朝始设延安郡,唐宋后为延州或延安府。延安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
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1935年10月至1947年3
月,延安是中央的所在地,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
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
安精神,在延安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二、自然和人文
流域治理
延安地下地上十分丰富。土地面积辽阔,人均达27亩,
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前景广阔。矿产丰富,已
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
天然气33亿立方米?仙疤胀?000多万吨。森林总面积
2769.7万亩,木材蓄积量4520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42.9%。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独
具特色,以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
的旅游驰名中外。市内现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350多处,珍藏文物3万多
件,历史照片近万张,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民间文化
积淀深厚,社火、灯会、转九曲等民间文艺活动和信天游、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具有浓
郁的黄土风情。
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实施“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
大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2.76亿
元,比上年增长13.9%;财政总收入37.29亿元,增长3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2亿
元,增长49.5%;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农业经济 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农民收
入的贡献率达到57%。截至2003年底,全市水果面积累计达到316.2万亩,总产59.63万
吨,产值9.6亿元;其中苹果面积163.2万亩,总产55.41万吨。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大棚
56812棚,年产蔬菜26.万吨,产值2.49亿元。年末羊子存栏107.59万只,牛存栏15.4
万只,生猪存栏50.32万头,畜牧业产值7.57亿元。粮食总产56.84万吨,油料总产1.8万
吨。红枣、梨、花椒、核桃、仁用杏等区域性主导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对农民增收发挥了
重要作用。
山川秀美工程 延安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88
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4%,建国后到19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万平方公
里,保存面积5694.3平方公里,治理保存率为34.1%。19年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山川秀
美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治理速度、规模和质
量空前提高。到2003年底,全市共实施退耕还林草面积663.46万亩,其中国家已验收兑现
463.46万亩。目前全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一些重点治理区域的生态开始恢
复。
工业经济 延安工业以石油、卷烟、煤炭等骨干产业为主体,现有规模以上企业户,
主要产品有汽柴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卷烟、变压器、水泥、钢材、电线、电机、白
酒、中成药等50多个品种。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91.77亿元,实现税利
54.32亿元,其中利润28.43亿元,分别增长25.35%、69%和1.07倍。全年地产原油
479.57万吨,加工532.85万吨,生产卷烟18.25万箱,煤炭950万吨。
油现场
第三产业 2003年实现增加值34.8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为24.41%。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
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现有旅行社16家,旅游星级
饭店18家,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2万人。2003年共接待海
内外游客28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1亿元。旅游产业有力
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76.07亿元,各项余额127.47亿元。全市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25.03亿元,增长6.91%。
延安体育馆
基础设施 目前延安机场可以起降中型飞机,每周至西
安、北京有近10个班次。西安至神木铁路和210国道二级公路
纵贯全境。西安至黄陵、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陵
至延安、安塞至靖边高速路正在建设。9个县区实现了乡乡通油
路。移动通信网覆盖全市各乡镇,用户达到47万户。固定电话
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2.45部。
城市建设 延安城市中心规划区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5.58平方公里,现有
常住和流动人口21.2万人。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道路总长
度为40.3公里,城市用气普及率达到85%,集中供热面积133万平方米,污水收集率为50%,生
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5%,日供水能力达到5.5万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5平方米,城区大
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建制镇由1996年的48个发展到82个,城镇化水平达
到30.5%。
人民生活 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7元。全市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1.65平方米。两个确保、两个保证、两个低保得到落实,社会保障体
系不断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860人,国有集体企业参保率达到100%。失业保险
参保职工达到161838人。13个县区全部启动实施了医疗保险,参保职工达14万人。城市低保
人员占到非农业人口的10.9%,农村已有11960户、27258人纳入低保范围。
二道街商业区
对外开放 先后与江苏无锡、连云港,上海宝山区、卢湾区,深圳龙岗区,北京石景
山区,山东潍坊,福建福州,浙江嘉兴,贵州遵义等13个市区
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基本形成了一条联结东部沿海发达城市
的经济协作带。与德国埃尔富特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对外开放
领域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3年共签订招商引资
合同和协议项目235个,其中合同项目119个,总投资39.2亿元,已有96个开工建设,到位资
金13.3亿元,项目履约率达到80.6%,资金到位率达到56%。
社会事业 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552所,其中普通大学1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中等专业学
校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7.3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11个县区实现“普九”达标。现
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4.3万人,科研机构25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7%和92.8%。医疗
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有各类医院、卫生院213家,卫生技术人员8055人,初级
卫生保健网络覆盖面达到77%。
到://.yanan.gov.cn/更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