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价格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问题和建议吗_关于进一步规范天然气价格政策的通知
1.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会议讲话稿
2.我想知道如何考钻井监督证?有什么条件,可以个人报考吗?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取得的成就?
4.在日常生活中你打算为防治雾霾节能减排做些什么
5.2001-2004 郑州工作报告
6.急需关于海西经济区的问题.满意再加分
中石化的安全文化理念是: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严格责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行为安全管理;
坚持本质安全理念:严格建设项目源头监管,排查和整改隐患,建立重大隐患治理长效机制;坚持风险预控理念:规范海上安全管理,加强油田井控安全管理,强化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完善承包商监管;
坚持有备无患理念: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增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充实消气防队伍和装备建设;坚持文化兴安理念: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
扩展资料:
公司业务:
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开、管道运输、销售;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纤、化肥及其它化工生产与产品销售、储运;
石油、天然气、石油产品、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产品和其它商品、技术的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业务;技术、信息的研究、开发、应用。
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和主要石化产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化肥和中间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会议讲话稿
消防队伍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精选5篇)
经历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后,我们一定都增加了不少生阅历,不如来好好的做个总结。你想知道活动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消防队伍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防队伍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1
按照安全生产全年的工作目标及上级消防部门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将消防工作纳入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了消防安全工作,全年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消防安全事故,全面完成市级部门下达的目标,现将全年来消防安全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做好我镇消防安全工作,成立了以镇长岳昌勇为组长,镇分管安全的副镇长为副组长,经发办、综治办和各社区消防安全网格员为成员的消防安全领导小组。组建了石羊镇专职(义务)消防队伍,并配置相应的消防装备器材。各社区成立了消防安全应急救援分队和社区居民消防志愿者队伍,充实了全镇消防安全的工作力量。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
为了将消防安全工作深入人心,我镇分别于6月26日和9月10日在竹瓦社区新工业大道举行了2场大型消防知识宣传活动:利用横幅、宣传栏、图册、现场演示向居民宣传消防安全常识;组织辖区单位和义务消防队员进行消防器材的操作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各社区还利用消防安全网格员进社区,组织在居民小区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并发放宣传资料,邀请市消防大队的消防民警对辖区居民入户宣传火灾的初期扑救和后期逃生知识,以专业的角度向居民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并组织专业人员为居民免费检验天然气、液化气灶具,防止发生由煤气泄漏引发的火灾隐患,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肯定。各社区还在人口集中的居民小区和公共场所,制作悬挂1幅消防知识展板,将消防安全宣传深入人心年度消防安全工作总结年度消防安全工作总结。
三、消防器材完备,灭火准备充分,应急反应能力得到加强
镇专职(义务)消防队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居民小区和企业单位的消防器材进行监管和维护,定期检查消防器材是否完好有效,是否有侵占、损坏、埋压、丢失消防器材的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镇还为义务消防队配备了一批消防器材,包括消防水带、消防水枪、消防扳手和消防巡逻摩托车,义务消防员每天骑上消防巡逻车在辖区内巡视,一路上警灯闪烁警示人们注意防火安全。镇综治巡逻车上配备了消防器材,遇上火险义务消防员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扑灭火灾,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规范社区消防网格化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加强日常工作
为完善全镇的消防日常管理,镇综治办以各村民小组为单位,对全镇265个村民小组划定了消防安全网格化网络,制定了社区消防工作职责,社区消防工作制度,社区居民防火公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同辖区企事业单位和特种行业签订了消防安全生产责任书,同网格员签订了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书,把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人。形成了一人抓安全,层层抓安全的工作局面,避免了工作中盲木无绪眉毛胡子一把抓。加强对辖区的日常巡查制度,网格员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在辖区内巡视一个小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每月有检查、有记录、有落实,发现消防安全隐患及时汇报、整改。企事业单位安保人员负责各小区,社区消防网管员(组长)负责各组范围,从而使消防安全防控网络辐射到辖区内重点地段和角角落落。在防火检查中,我们对辖区基本情况底数清、情况明、重点隐患不失控:全镇共有房屋170间,出租房屋570间;辖区内有18个社区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265个,常住人口49091人,暂住人口1382人;居民集中居住小区28个,大型用工单位信息133家;学校6所,危化品经营单位家,加油站5家,烟花爆竹经营点18家。对安全隐患排查不留死角,遇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在检查消防安全工作中,共查出消防安全隐患13起,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书13份,现已全部进行了整改,消除了安全隐患。
消防队伍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2根据XX文件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要求,结合井队现场实际生产情况,制订“安全生产月”活动及措施,紧紧围绕全国第十次安全生产月的主题“安全责任,重在落实”,在全井队范围内开展了“安全月”活动。以以此为契机,井队组织员工开展了消防知识学习和现场消防应急演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队在以前的消防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消防法》、紧紧围绕“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积极开展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了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使井队的消防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通过井队各关口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我队实现了安全月无重大生产事故、无火灾事故、无人身伤亡事故。为公司、井队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消防安全基础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
消防工作是井队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是关系国家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责任重于泰山。为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井队消防安全工作在公司消防安全委员会领导下,在安环科的指导和支持下,把消防安全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管理网络,并明确了各个关口消防安全责任人。积极学习消防知识,提高管理者的消防意识,明确消防管理责任,把消防安全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负责,从而推动消防安全各项工作有效的开展。
二、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现场演练
(1)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广泛宣传和教育,具体做法是在每周的安全生产周例会上反复强调,要求大家提高消防安全意识,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做到两知(安全责任,火灾危险)经常性的进行消防知识培训,提高消防人员的“三个能力”(即引导人员疏散能力、补救初期火灾能力、查改身边火灾隐患能力)。
(2)加强消防实战演练。消防演练是对消防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行为的综合考察和评估。为了提高井队员工的消防灭火和逃生自救能力,井队组织开展消防演练,演练结束后并对本次演练进行讲评,使职工知道如若发生火灾知道如何处理,如何选择相适应的灭火器材。
三、注重消防投入,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及培训建设
从众多的火灾事故来看,完善消防设施是减轻火灾损失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本着“一分消防投入,十分安全回报”的理念,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检查出配置不达标或者有问题的消防器材,及时申请配置和报修,完善消防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更新。组织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和消防器材使用,以及火灾应急处置时需要具备的应急处置常识和重点培训,为现实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四、组建消防队伍,积极发挥社会消防力量的作用
在抓消防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结合井队实际,把消防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在公司范围内建立了群防群治队伍,全力构筑“网络化”的消防防控体系。井队组建了以谢洪勇为组长,其它大班及小班班长为成员的17人的群众义务消防组织,并明确了油罐区、焊工房、发电区、职工食堂、锅炉房等重点防火单位负责人。
五、开展检查整治,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消防安全事故。
为保障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认真贯彻和落实,确保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井队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各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消防安全检查,对井队安全设施、消防器材完好情况,危险源、危险点控制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存在的隐患进行了认真的整改。例如:
(1)、职工宿舍。严肃“两禁”:一是暗火,加强对职工宿舍用电安全的检查,定期对宿舍内的电线进行检测,二是明火,严禁职工在宿舍内使用配置外的大功率用电设备,禁止躺在床上吸烟,烟头按规定掐灭在烟灰缸内。目前,职工宿舍未发生一起火灾事故。
(2)、伙房操作间。加强对伙房操作间的管理。因为伙房操作间时时于油、电、液化气打交道,稍有不慎,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井队经常性的`对炊事员进行安全教育、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培训。
六、抓工作、保安全、促平安。
井队消防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事关职工生命安全及财产,建议加大对一线职工、新进职工的消防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力求全公司消防安全培训形成长效机制,使职工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技能水平更高,能有效应对、处置各种突发,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实现安全、和谐发展。我们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全面落实各级消防工作精神,加强日常消防工作管理,以常备火灾之心,常抓工作不懈,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兄弟单位的竭诚帮助下,我们井队的消防安全工作一定能做的更好,为公司的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消防队伍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3为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民消防安全宣传刚要》和《xx县教育系统消防安全宣传月活动方案》,提高我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如下活动:
一、深化认识
消防安全既是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样也是学校力抓的重点问题,我校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从维护、保障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对《全民消防安全宣传刚要》的学习贯彻工作。
二、加大宣传
努力提高消防安全法制意识。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向学生、老师普及消防安全法律知识;通过普法宣传、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和火灾预防、火场逃生、灭火常识等内容。
三、认真落实
学校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组织了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进行了学习消防知识。
2、分别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了消防知识的专题讲座。
3、出了一期专刊。
4、营造氛围,学校拉了数幅标语。
5、进行了消防知识竞赛。
6、举行了消防逃生演练和灭火演练。
7、进行了全方位的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是冬季防火的安全隐患。同时在学生中清缴违禁物品,坚决杜绝学生手中的火源。
消防队伍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4为了认真贯彻《消防法》,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强化消防安全意识,提高消防安全技能,确保我校消防安全,我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扎实开展消防安全月系列活动。现对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安全意识增强。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进行了详细分工;体卫艺处详细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并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健全消防组织机构,安排了具体的负责人,落实了职责;完善了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实施办法及考核细则,构成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职责清晰、参与,学校、社会共同配合,整体联动的良好格局。
二、精心组织,层层发动。
深入动员以“全员消防、生命至上”为主题,以“珍爱生命”为主线,以“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火灾逃生自救技能”为重点,以“杜绝亡人火灾和较大以上火灾事故,减少控制一般火灾事故”为目标,开展了师生全员参与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自检、自查过程中,对照标准认真排查,找死角,查漏洞,对发现的消防安全隐患及时取措施进行整改上报。
三、活动形式多样,教育效果显著。
1、在学校醒目的位置悬挂上“关注消防、珍爱生命”的消防宣传标语。
2、11月7日升旗仪式上,透过国旗下讲话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
3、各年级用心开展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学习《中小学生火灾逃生办法》。
4、开展消防专题讲座。体卫艺处邓主任用鲜活的案例,着重就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器材的配备和使用、防火灭火常识以及火场逃生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全校师生到场听取了本次讲座。透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普及了消防安全知识。
5、主办消防主题的黑板报。各年级分别围绕“全员消防生命至上”的消防主题,办了一期黑板报。学校领导一一检查并充分肯定各年级的黑板报有特色,尤其是透过宣传教育,全校师生了解了更多消防知识,提高了自救自护的潜力。
6、18日下午,学校消防警报骤响,学校领导、全体老师根据《学校消防应急预案》迅速到达指定位置,正在上课的老师也立即结束授课,组织学生撤离。按照楼层从低到高的顺序,各班级分东、西两个楼道依次撤离教学楼。授课老师在班级队伍前领队,班主任在班级队伍后护卫。同学们弯着腰,捂住鼻,紧贴墙壁快速前移,全校撤离队伍井然有序。从警报声响起,到最后一名学生到操场列队,用时不超过50秒。这次演习,提高了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潜力。汪校长在活动总结时指出,“安全要牢记,防火莫儿戏”,安全教育要警钟长鸣,这样的消防疏散演习今后要不定期地多次进行。
7、开展一次消防设施器材、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电气线路方面的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安全通道有效、畅通、安全。
四、突击检查。
为最大限度排除消防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人身财产安全,11月22日下午由体卫处、总务处、教务处和政教处联合组成检查组对教学楼进行了拉网式突击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整改排除。
本次“消防安全月”分别从宣传、教育、检查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到达了“消防安全重视,消防常识明白”和“排除消防隐患,确保校园平安”的目的。
消防队伍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5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消防工作作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可忽视。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健全安全制度。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生产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事来抓,纳入了目标管理体系。一方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另一方面,以建筑施工现场监管为要务,全面落实各项规范的实施。对全区建筑施工消防工作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
二、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民工安全教育。
一线操作人员大多来自各地农村,普遍文化程度低下,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因此,强化工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督促各施工单位落实责任,制度上墙;另一方面,切实将安全生产教育活动纳入常态监管,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接受细致认真的消防安全教育,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气氛。
三、加大现场管理力度,确保防患于未然。
1、督促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留置临时消防车道,并保证其畅通。
2、要求施工现场必须配备消防器材,做到布局,选型合理。
3、要求施工现场保证足够的消防水源,能够保证在火灾延续时间内消防用水量要求。
4、严格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管理,要求安装电气设备和进行电、气焊作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5、加强现场材料管理,施工现场使用的安全网,密目式安全网,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不得使用易燃、可燃材料。
6、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临时用电管理制度,加强临时用电施工管理,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规范。
7、要求施工单位加强临时宿舍和办公用房日常管理、工棚内门窗管理、单人面积等应符合消防要求。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区建筑施工消防工作总体处于可控状态,没有发生任何消防火灾事故。
;我想知道如何考钻井监督证?有什么条件,可以个人报考吗?
在非煤矿山的生产过程中,安全是第一要务。如果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但会危害矿山企业的整体效益,也会给矿山企业职工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非煤矿山 安全生产 会议讲话稿,仅供参考。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会议讲话稿篇1
同志们:
20xx年,我市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在市的统一领导下,以为主线,围绕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工作重点,认真落实“双基三专”工作任务,着力抓了管理创新、夯实双基等10个方面的工作。经过全体非煤矿山安监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推动了我市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完成两大工作目标
一是安全事故总量大幅度下降。20xx年,我市非煤矿山企业共发生死亡事故78起,死亡90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别都下降了29.2%(2004年发生事故110起,死亡127人)。与全国非煤矿山死亡人数下降14.2%相比,我市非煤矿山死亡人数多下降了15%。圆满完成了市下达的死亡控制目标。去年非煤矿山企业事故死亡人数首次降到了100人以下,比前几年下降了1倍多。
二是完成了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任务。按照《重庆市人民办公厅关于深化非煤矿山安全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xx]148号)要求,20xx年我市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目标1000个。截止12月31日,全市共颁发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1006个,其中,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企业988个,中石油在渝天然气企业5个,地质企业13个。如期完成了许可证颁发任务。
二、收到六大工作效果
一是矿山从业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以前,矿山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不懂安全、不讲安全,现场作业很少有人戴安全帽、栓 保险 绳。通过对1.3万余管理人员和近5万从业人员的 安全 教育 培训,提高了安全意识。现在,矿山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普遍懂安全、讲安全、要安全。
二是矿山企业安全投入大幅度提高。据统计,20xx年全市非煤矿山企业安全评价、开设计投入资金近1500万元;购买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约3亿元,企业机械化程度有很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非煤矿山有铲装机1254台,挖掘机518台。万州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巴南区、长寿区、合川市等区县的矿山企业机械化装运程度达到80%以上。涪陵区、沙坪坝区、北碚区、永川市机械化装运程度达到50%以上。基本改变了石场人掏、背扛的原始作业方式,初步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石行业,并成为了我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经济上、手段上、 措施 上都上了很大一个台阶。
三是矿山企业本质安全明显提高。企业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基础资料;完善了工伤保险、救护协议、开设计、安全评价等基础工作。
四是矿山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据20xx年统计,我市非煤矿山从业人员近12万余人,随着近年来机械化装运的不断提高,20xx年下降到5万余人。 原创 文章 ,尽在文秘知音网络网。
五是个体作坊式小矿山大幅度减少。由于严格执行5万吨/年以下的石场,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规定,20xx年全市5万吨/年以下的石场基本消除。主城区石场基本达到30万吨/年规模。彻底消除了过去申办手续按手印,连公章都没有的小矿山企业。
六是矿山安全隐患大幅度减少。通过严格审查、严格执法,矿山企业安全行为得到了规范。矿山生产现场基本杜绝了掏底开现象,危岩、崖石等安全隐患大幅度减少,有效控制和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取十大工作措施
(一)加强监管体系建设,确保工作层层落实。我们着重从机构人员、职责分工、监管机制、工作手段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非煤矿山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了市、区县、乡镇的非煤矿山安全监管机构和市安监员、区县安监员、乡镇安全协管员、中介安全技术员、企业安全管理员的五级安全监管网络,形成了“负责,五级安全管理”的监管体系。二是明确职责,层层签订目标 责任书 ,把监管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把执法权限委托到乡镇。三是积极鼓励支持区县安监局为安监工作出谋划策,开拓创新,制定了非煤矿山风险抵押、违法违规举报、安全标准化管理、矿山应急救援等办法和规定,对监管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协调帮助区县安监局争取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支持,解决了人财物等问题。五是要求中介机构努力支持配合区县安监局工作,解决了监管工作的技术把关问题。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基础情况。我们先后深入城口、秀山、酉阳、黔江、万州、忠县、奉节、南川、长寿、垫江、綦江、永川、巴南、渝北、九龙坡、沙坪坝等30多个区县及500余家矿山开展调研工作,收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情况。一是知道了基层的想法、建议及困难和问题。二是了解到众多矿山企业普遍存在安全投入不足,生产规模偏小、投资效益较差、供大于求的情况,比如:一些石场和页岩砖厂由于产大于销,取轮流生产方式,维持最低生存。企业需要宏观调控,加强管理,规范市场。三是通过普查、清理,对我市3663个非煤矿山进行了分类建档:其中硐矿山(矿井)574个,硐矿山所占比例较大的矿种是:锰矿299个,钡矿67个,锶矿17个,石灰石矿64个,石膏矿40个,萤石矿23个。露天矿山3089个。露天矿山所占比例较大的矿种是:石灰石矿1618个,页岩1008个,砂岩223个,石英砂52个,煤矸石41个、粘土33个。
(三)加强信息基础工作,建立数据管理体系。通过调查掌握的信息汇总、分析、整理,建立完善了非煤矿山信息基础工作。一是建立了3663个非煤矿山企业的电子档案,能及时为市领导提供需要的数据资料;二是建立了全市非煤矿山许可证发证数据库,实现了非煤矿山许可证发放工作电脑软件系统管理,达到了国家安监总局的要求,按时完成了信息报送工作;三是建立了1006个已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山资料档案,为我市非煤矿山监管、整治和科学规划、安全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开拓发证工作思路,研究制定政策措施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现状,明确工作目标重点。针对我市非煤矿山企业小、多、散,发展速度太快,总体数量过大等问题,我们跳出“为发证而发证”的思维约束,提出了“控制发证数量,保证发证质量,巩固整治成果”的全新思路,草拟了《重庆市人民办公厅关于深化非煤矿山安全工作的通知》。使我市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二是做好宣传导向工作,制定政策规 范文 件。政策、法规、标准是许可证发放工作的依据。去年,先后发了16个非煤矿山工作的规范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定办法的制定出台,使非煤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工作政策到位,有法可依。
三是建立完善发证机构,确保发证程序规范。为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工作操作有序,执行有力。市安监局成立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区县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市、区县、乡镇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许可证颁发工作。
四是建立专家评审制度,严格许可审批程序。针对我市非煤矿山安全投入欠帐多,安全科技含量低,生产现场隐患多,中介服务不成熟等问题,我们开拓思路,抓住关键,把审查重点落脚于矿山现场,把审查关键定位于中介技术 报告 ,把审查力量扩展到技术专家,建立了许可证发放专家审查制度。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审批过程科学严谨、保质保量。
五是召开形式多样会议,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在去年先后召开了10次有影响的行政工作会议、4次中介机构业务工作会议、5次专家研讨会议。5月20日的全市非煤矿山许可证工作会议,全面宣传、动员、部署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发证工作,标志着我市许可证颁发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在綦江、涪陵、永川、黔江、万州、忠县、巴南等区县召开了的片区工作会议,探讨解决发证工作中出现的安全评价阻力、开设计困难、发证控制目标等新情况、新问题。中介机构业务工作会议主要研究解决了开设计补充内容、专家评审要求、业务备案制度、搞好业务质量等问题。专家研讨会议主要研究解决了许可证发放程序、安全评价修改标准、开设计规定及图纸等有关问题。
(五)探索监管长效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1079乡镇,其中有796乡镇涉及非煤矿山,市、区县、乡镇共有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近1000人。20xx年全市参加非煤矿山检查有9659次/人,发现并整改矿山隐患共7007处,下达整改 通知书 3748份,事故隐患罚款金额达216万余元。通过实施市级安监局重点抽查、区县安监局全面普查、乡镇安监办日常检查、矿山企业每天自查、中介机构逐项评价的日常监管机制,较好地解决了矿山安全易反弹、监管人员缺少、监管不到位、隐患查而未整、整而不彻底的问题。
(六)发展规范中介机构,保障技术支撑体系。我市的非煤矿山的技术支撑体系在中诞生、在业务实践中壮大、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在管理规范中成熟。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发展了中介队伍。以发证为契机,认可了19家开设计中介单位,解决了我市开设计资质单位缺少的问题。二是修改完善技术标准。组织、指导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及相关业务专家,重新修改了我市非煤矿山安全评价标准;制定了开设计规定;完成了设计图纸的补充规定。使非煤矿山技术要求规范有序,有章可循,三是组建技术专家队伍。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中介机构、大型企业等单位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了重庆市非煤矿山技术专家库,保证了技术支持的需要。四是开展专家评审工作。组织专家完成了2020份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和开设计报告的专家评审工作;组织专家到部分矿山现场实地检查。充分发挥了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五是加强中介队伍管理。建立了中介业务工作备案制度,确保了中介机构为企业服务、为行政把关,保证了中介机构与非煤矿山工作高度统一、与许可证发放目标协调同步。同时还开展了“回头看”工作,纠正了中介机构在业务工作中的马虎草率、只重效益、不重质量、与行政工作脱节等问题。六是有效开展中介服务。完成了2189个矿山的安全评价工作,拍下了12756张反映矿山现场安全生产条件的照片,为安监部门执法检查、企业安全自查、中介机构复查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完成了2244家非煤矿山企业开设计,规范了矿山企业开方式,填补了我市非煤矿山历史上无开设计的空白。
(七)严格实施“三同时”,严把新建矿山源头关。为确保新建矿山起点高、有规模、上档次,我们加强了与市国土局的工作联系,经多次协商达到共识,市国土局在办理矿许可证时,必须见到市安监局出具的安全预评审报告和通过专家评审的相关意见。从严把住了新建矿山安全生产的源头关。
(八)抓安全标准化试点,促进矿山企业上档升级。组织了全市300余人的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培训,在綦江、合川、铜梁、涪陵等区县开展了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取得了宝贵 经验 。
(九)关小做大整合,提升矿山企业本质安全。为了提升我市非煤矿山企业本质安全,我们确定了“四个一批”的方针(即“关闭一批非法的、整治一批条件差的、合并一批规模小的、引进一批标准高的”),同时严把两个重要关口,一是主城区30万吨/年以下、边远区县5万吨/年以下石场,不能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二是新建矿山必须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实施“三同时”。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成功了一批关小做大、整合的典型。如南岸区黄桷垭镇,原有256家小石场,既无开设计、又缺安全监管,1个月死亡10余人。南岸区引进了资金雄厚、管理规范的重庆市巨成公司,投资近2000万元,重新对黄角垭镇原石区规划、设计,进行整治型开。再如沙坪坝区中梁镇原有8个企业,下挂99个石点。这些挂靠石点,只需向企业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就可以擅自开,没有政策约束、没有安全监督,没有安全措施,频繁发生死亡事故。沙坪坝区取果断决策,由安监局等13个部门组成了25人的关闭工作组,制定了周密的关闭方案。用一年时间分批关闭了85家矿山,正在组建5家整治型、环保型具有规模的石场。还有渝北区、九龙坡区、巴南区、长寿区、永川市、奉节县等都有关小做大、整合的成功经验。
(十)开展了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理顺了石油天然气、冶金、有色、建材、地质等行业工作关系,建立了工作平台,拓展了工作局面,开展了日常监管和安全督查。
鉴于我市是中石油建设、生产、输送天然气的重要基地。为深刻吸取开县“12.23”特大井喷事故、沙坪坝区“9.6”天然气管道断裂燃烧事故教训,切实做好中石油在渝企业的安全防范工作,我们按照《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重庆市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央在渝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履行了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综合监督管理的职责。积极建立中央企业与地方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市安监局与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已达成协义,正在筹建“中石油在渝天然气管道安全隐患办公室”。同时,还开展了中石油在渝天然气井场(站)、管道基本情况的普查,据调查,中石油在我市境内有天然气井场(站)840多个、天然气管道3250多公里、管道违章建筑安全隐患840余处,其中重大安全隐患73处,天然气管网遍布我市10多个区县,形成了数百个重大危险源。并将收集的隐患情况和100余张资料登记建档、整理成册。
针对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的Ф710和Ф720天然气管道,是西南地区天然气管网的两条主要输气干线,承担着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各大城市工业、民用天然气的输供气任务。这两条主要天然气管道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破坏性强,影响性大,后果严重的特点,根据普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逐年消除管道安全隐患的工作目标,拟定了整治措施和办法。通过积极协调,已与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达成协议,今年由公司划拨一定的管道隐患工作经费。开创了中央企业与地方共同抓好安监工作的新局面,实现了企业出钱,地方部门出力,整治消除管道隐患的新举措,为我市天然气管道安全平稳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今年工作重点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安全发展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安监局党组的总体部署,以规范矿业秩序和为契机,以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为重点,严格市场准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继续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日常监管,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
(二)工作目标
1.遏制非煤矿山、石油天然气、冶金、有色、建材、地质等行业重特大事故发生,非煤矿山企业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人以内。
2.20xx年6月底前,完成2200个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任务。
3.20xx年9月底前,关闭1000个以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
(三)工作重点
1.保质保量完成今年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控制目标。各区县安监局要严格按照市安监局分解下达的目标控制数量,帮助支持辖区内安全条件好、生产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矿山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加强调研和情况分析,对颁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及时协调指导,取措施按期完成颁证工作。
2.确保完成今年关闭1000个小矿山的目标任务。要结合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大工作力度,关闭一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使矿业秩序混乱、工作取得成效,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各区县安监局对6月30日取不到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山企业,要制定关闭方案,按照法定程序予以关闭。
3.深入开展非煤矿山安全。一是开展石膏矿、锰矿、锶矿、水泥原料矿等单项优势矿种的整治。二是开展硐矿山重大危险源排查。针对硐矿山易发生重大事故的特点,要加大硐矿山安全隐患整治力度。特别是对大型空区、露天高陡边坡等重大危险源和隐患情况,各区县要进行调查摸底,认真排查、登记、建档,进行有效监控、整改,消除隐患。
4.抓好取证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回头看”工作。严格执法,加强对持证企业的日常监管,一经发现企业不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要立即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其停产整顿,限期整改。
5.研究我市非煤矿山发展规划。开展非煤矿山市场供需调研,完成 调研报告 。针对我市3600多家非煤矿山,规模太小,总量太大的现状,要通过调研,解决产出量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矛盾。各区县要按照市安监局调查表的内容,认真开展调研工作,同时,拟制定本地区非煤矿山发展规划,今年争取完成3到5点个区县的试点工作。
6.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工作。指导各类企业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加强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取措施,指导督促企业健全、落实 规章制度 ,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和监控,推动企业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7.加强石油天然气管道监管工作。一是开展管道安全隐患。对当前存在的73处天然气管道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整治,制定整治方案,落实整治责任,逐一消除隐患。二开展石油行业防硫化氢、防井喷的专项督查,对高含硫化氢地区的油气矿进行防井喷、防硫化氢安全专项督查,督促各石油企业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工作。三是加强地企合作,成立管道隐患机构,建立管道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保障天然气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络网。
8.积极推动冶金、有色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按照《国家安监总局进一步加强冶金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督促各冶金企业加强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工作方案,加强基础管理,进一步改善安全状况。
9.开展对地质、建材行业的调查研究工作,摸清基本情况,建立工作平台,年内提出规范性指导意见。同时,要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安全专项检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10.进一步规范“三同时”工作,确定分级审查的原则、程序。对石油天然气、冶金、有色、建材、地质等行业落实“三同时”情况进行督查;同时要完成相关项目安全设施的安全预评价备案、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
同志们,我市非煤矿山、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工作任重道远。希望大家一如既往支持市安监局的工作,我们也一如既往为大家服好务,尤其是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大家一定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集中精力,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抓实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开创我市非煤矿山等行业安全工作的新局面,为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取得的成就?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切实保障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规章制度,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企事业单位(含股份公司地区分公司,以下简称企业)应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和贯彻“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核心经营理念,实施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监督机制,用先进适用安全技术、装备,抓好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坚持安全生产检查,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加大事故隐患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力度,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第三条 企业应建立并推行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在基层组织实施HSE作业指导书、作业书、现场检查表(即“两书一表”),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减少和防止各类事故。
第四条 企业要加强基层安全建设,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加强生产作业的过程管理,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努力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岗位操作标准化、基层管理标准化。
第五条 企业应切实保障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各项权利。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应签订《员工安全生产合同》;为员工创造安全作业环境,提供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工具。员工应履行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各项义务,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遵守劳动纪律,落实岗位责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六条 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各企事业单位。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七条 企业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八条 企业应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统一协调指导企业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职业健康等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任主任委员,其他成员由相关人员组成。
第九条 安委会主要职责:
(一)审定本单位安全生产年度工作,并督促落实;
(二)监督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三)组织、协调安全生产大检查,组织、协调调查处理安全事故;
(四)组织重大事故隐患评估,并督促立项整改;
(五)审查重大突发应急救援预案;
(六)审核实施HSE管理体系运行和HSE管理方案;
(七)审定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决定表彰事宜;
(八)讨论决定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应取的措施;
第十条 企业安委会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安委会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向安委会提出年度安全工作建议;
(二)协调、督促相关部门的安全工作;
(三)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综合检查工作;
(四)负责考核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安全生产关键装置和要害部位(单位)的工作情况;
(五)掌握安全生产动态,通报安全信息,遇重大问题,及时向安委会主任、副主任汇报;
(六)负责各类事故的报告以及员工伤亡、火灾、交通事故报表的汇总上报;
(七)完成安委会交办的其它任务。
第十一条 企业及其所属二级生产经营单位应设置相对独立的专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科研设计、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或专职安全管理岗位。油气生产、储存、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建筑施工等企业所属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其它生产经营单位要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基层队(车间、站)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企业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比例不得低于从业人员总数的5‰,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应达到80%以上。
第十二条 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调动。其部门负责人因工作需要变动岗位,应先征得上级安全部门同意。
第十三条 企业可依据有关规定,成立安全生产的培训、咨询、检验、评价机构,取得国家或有关部门资质认证或备案后,开展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设备、设施的检验,提供有关咨询以及安全评价工作等。
第三章 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十四条 企业应制定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岗位员工和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应覆盖本单位所有组织和人员,做到“一职一责,一岗一责”。
第十五条 安全生产责任制应简练、实用,符合岗位要求,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六条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岗位员工和部门必须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职责。
第十七条 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奖惩。实行各级领导、机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将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安全监督
第十八条 企业及其所属二级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应设置安全总监、副总监。安全总监一般由同级副职兼任。安全副总监可以兼任安全部门负责人,按同级助理、副总师管理。
第十九条 企业按专业设置物探、钻井、井下作业、海上作业、建筑施工、炼化检维修等安全监督站、所。安全监督站由专职安全监督和兼职安全监督组成。安全监督人员必须接受资格培训,经考核合格,持集团公司颁发的证书从事安全监督工作。
第二十条 企业要加强对基层单位或建设(工程)项目的异体安全监督。在物探、钻井、测井、试油、修井、建筑施工、炼化检维修以及其他重大危险的关键施工工程项目,作业者(或建设单位)或承包单位应派驻安全监督,负责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工作。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作业者(或建设单位)必须派驻专职安全监督。
第二十一条 企业要加强对各级安全总监、安全监督和安全监督站的管理,健全各项管理规定,完善监督责任体系。
第五章 安全技术
第二十二条 企业要重视安全科技工作,组织科技专题立项,加强安全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安全技术水平。
第二十三条 企业要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生产安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要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安全科技成果,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依据国家行业法规和标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本质安全。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工程)的安全生产“三同时”管理要求,按规定进行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按规定对在役生产装置、重要和特种设备定期进行安全评价和评估,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要坚持设备监测和检验制度,定期维修保养,使之符合安全技术生产条件。
第二十六条 企业要鼓励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安全技术革新,广泛开展小改小革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
第六章 安全教育培训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取各种途径,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技术素质,保证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技能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未经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合格的员工,不得上岗作业。
第二十八条 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第二十九条 应坚持新入厂员工的“安全教育”和转岗工人的二、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档案,做到“一人一卡”。“安全教育”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
第三十条 要加强对临时雇用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工作,以及外来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并记录备案。
第三十一条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并按规定进行复审。
第三十二条 企业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使用新设备前,要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和操作。
第三十三条 企业要加强安全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第七章 安全检查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坚持日常检查和定期组织安全检查。企业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综合安全检查,企业所属二级单位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综合安全检查,基层队(车间、站)要落实岗检、巡检、交接班检查。
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单位,可将安全检查纳入管理体系审核。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根据季节变化、节日生产特点,以及特殊作业要求,组织开展专项安全检查或专业安全检查。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建立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联系点制度,定期对关键生产装置和要害部位(单位)安全生产联系点进行安全检查和指导。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完善安全检查手段,依据标准、规范及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应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做出书面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检查人员应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并向上级报告。整改情况应有回执记录。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制定违章处罚办法,加大对违章检查、监督和处罚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应当场予以纠正或要求限期改正,对严重违章行为要从严惩处,绝不姑息。
第三十九条 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责令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在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将作业人员从危险区域内撤出,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对检查中发现一时不能立即排除的事故隐患,应当制定防范和监控措施,在评估的基础上,按管理权限制定,投入整改经费,并按期完成整改。
第四十条 要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检查,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和动态监测数据台帐,配备必要的监测、检测仪器和设备,对重大危险源定期检测、评估和监控,确保重大危险源处于受控状态。
第四十一条 企业对当地和上级单位安全监督检查人员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八章 安全投入
第四十二条 企业要保证用于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优先保证安全费用,按规定和实际需要列支事故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经费。
(一)安全技术措施和事故隐患治理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编制,需投资安排的项目由规划部门按规定纳入投资;
(二)企业、财务部门应将安全技术措施经费和事故隐患治理纳入企业预算,落实资金投入;
(三)安全技术措施和事故隐患治理由企业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和汇总,由企业有关部门负责编入投资之中或单独编制下达;需要报请上一级审定的,经上级审定后下达,安全部门检查、督促实施;
(四)安全技术措施和事故隐患治理实行项目管理,对已经完成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项目,由规划和安全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第四十三条 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的主要范围包括:
(一)安全技术:各种机器设备的防护、保险、信号、报警装置;安全起动和紧急停车设施;生产区域内危险场所的指示及警告标志;用新技术、推广新工艺、新成果;有毒有害作业点的检测、检查仪器;以及对繁重费力或人工操作有危险的作业所取的机械化措施等;
(二)职业健康:生产厂房的通风换气和光照明装置;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粉尘或烟雾等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密闭化或空气净化设施;生产场所为防止辐射热危害的隔热防暑设施;为减轻或消除工作中的噪声、震动及辐射等的防护设施;工作厂房或房屋内应增设或改善的防寒取暖设施等;
(三)房屋及设施:女工较集中车间的女工卫生室,车间或工作场所的休息室、用膳室、更衣室及其相应的设施;
(四)宣传教育:包括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及其所需的工作仪器;为企业员工建立的“安全教育室”;购置或编印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管理所使用的器材、书籍、刊物、画片、规章制度宣传材料、幻灯片、**拷贝、录像带等。
第九章 消防安全管理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部署,落实各级组织防火安全责任制。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加强消防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按规定配置消防装备和设施,加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检验,确保消防装备和设施完善、可靠。
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加强对具有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工业动火票(或作业许可)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落实现场监护,确保工业动火施工安全。
第四十八条 企业应加强公众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与防火检查,制定公共安全应急预案,严格监护措施,防止群体伤亡事故发生。
第四十九条 按照《消防法》规定建立专职消防队伍,实施专业化管理,配置所需要的灭火装备和人员。基层单位要建立义务消防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做到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使用防护器具和会自救互救。
第十章 交通安全管理
第五十条 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部署。
第五十一条 企业应加强对驾驶人的管理,实行内部“准驾证”制度,强化驾驶人行车安全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驾驶人员安全意识。
第五十二条 企业要加强对车辆的维护保养,保持车况良好。强化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特种车辆、分散车辆、租赁车辆的管理与控制,取有效措施,减少交通事故。
第五十三条 企业应加强内部交通安全检查,落实节日 “三交一封”制度(交车辆钥匙、交行车证、交准驾证,定点封存车辆)。
第五十四条 企业应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教育全体员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保证交通安全。
第十一章 职业健康和劳动防护
第五十五条 企业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健康和劳动防护法规政策,建立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员工健康监护档案,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第五十六条 企业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和特种作业的人员,按规定的检查项目和周期,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病症的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第五十七条 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的应取措施进行治理,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开工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竣工验收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
第五十八条 开展施工作业健康管理,进行健康风险识别及评价。改善施工作业中医疗健康保障条件,严格饮食、饮用水、环境卫生管理,做好传染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
第五十九条 对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在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牌、操作规程及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第六十条 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运输和储存,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从事放射的工作人员要佩戴个人剂量计,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第六十一条 工作场所和员工宿舍应设有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达到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通畅的安全通道;生产、经营、储存及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建筑物内,并保持安全距离;在有较大危险的生产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六十二条 工作场所和员工宿舍应保持清洁卫生,并有防潮、防寒、防热辐射和消毒等设施。其道路、光照明、饮用水和排污道均应符合国家规定,并根据需求设置卫生设施。
第六十三条 按照国家及上级有关规定,为上岗员工提供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劳动防护服装应符合集团公司“四统一”要求(统一性能、款式、颜色、标识)。
第六十四条 企业必须做好女工特殊劳动保护工作。
第六十五条 企业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金。
第十二章 承包、租赁经营安全管理
第六十六条 企业应加强承包、租赁经营的安全管理。在发包和签订的各种承包(含承包任务书)或租赁合同中,必须明确相关方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也不得租赁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场所和设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六十七条 作业者(或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应在签订工程技术服务经济合同的同时,签订《工程技术服务安全生产合同》,依法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和协调。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服从建设单位安全监督管理。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安全监督管理。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服从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六十八条 生产经营项目、场所有多个承包、承租单位的,作业者(或建设单位)应当与各承包单位、承租单位分别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作业者(或建设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第六十九条 发包方或出租方必须为承包方或租赁方提供出租场所和设备的相关资料,承包方或租赁方必须在满足发包方或出租方安全生产要求的条件下,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第十三章 应急管理
第七十条 企业要制定处置突发的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第七十一条 企业应健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建立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装备水平,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储备物资。加强与当地、周边相关方的沟通,建立起预警、接警、救援和恢复的联动机制,增强应对各类突发和重大事故的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第七十二条 企业应分类、分级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重点是针对井喷失控、危险化学品、炼化装置、油气储存库(站)、长输管道、海上作业,以及民爆器材、放射源、特种设备、公众聚集场所等各类重大突发险情。应急预案内容应详细、齐全,要充分考虑对周边地区相关方造成的危害,与当地、周边相关方建立预警救援机制,并按规定搞好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
第七十三条 各单位制订的突发应急预案,应上报给抢险救援的相关部门及其他相关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备案,一旦发生突发,要立即按程序启动应急预案。
第七十四条 应对重大突发要坚持“企业负责、区域联动、属地管理、分级落实”的原则,自觉接受当地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要迅速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规定立即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处置突发要做到“反应迅捷、职责明确、指挥统一、救人优先”,把事故造成的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第十四章 事故管理
第七十五条 企业应加强事故管理工作。对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均应报告,并按照规定统计。
第七十六条 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态扩大,减少人员伤亡。
第七十七条 各类事故都必须及时逐级上报。发生重、特大事故,企业必须立即按照管理权限,上报集团公司或股份公司,并按照规定报当地安全生产主管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销毁有关证据。
企业应建立事故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邮件地址,并及时受理和按规定处理。
第七十八条 发生事故后,应按照分管权限成立事故调查组,及时认真的调查事故。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准确查清事故原因,重点查找设施设备、工艺技术、规章制度缺陷、安全管理漏洞等方面的原因,明确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并依据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根据事故分类和分级,由企业及有关部门、人员向上一级单位或主管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并向当地有关部门汇报。
第七十九条 按规定时间做好事故的结案工作,并建立健全事故管理档案。
第十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八十条 集团公司对企业实施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按年度下达安全生产考核指标。
第八十一条 集团公司对企业实施安全生产年度考核评比。对安全生产考核指标达到要求,且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考核合格,获安全生产达标企业称号,发给证书;对安全生产考核指标达到先进要求,且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考核优秀,经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审定,授予安全生产先进企业称号,发给奖牌、证书和奖金。
安全生产考核管理办法和奖励标准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企业考核评比办法》执行。
第八十二条 企业应制定所属单位的安全生产年度考核指标,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单位、个人的评比标准和奖惩办法。
第八十三条 员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企事业单位给予奖励。奖励建议由安全部门提出,经企事业单位领导批准执行。
(一)模范遵守安全生产法令、遵章守纪,认真贯彻执行本规定,在安全、文明生产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发现事故预兆,及时取措施和向上级报告或阻止违章指挥行为,避免重大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的;
(三)积极组织事故抢险,对减少人员伤亡有突出贡献的;
(四)在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管理及学术研究,标准、规定的制定和修订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或效果显著的;
(五)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安全技术革新,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第八十四条 企业应制定违章处罚规定,对查出的违章行为进行处理。
第八十五条 安全生产奖励的来源及使用
(一)企业对安全生产先进的奖励,由企业在奖励基金,或应付工资年度工资总额,或安保基金中支付;
(二)企业对所属单位安全生产违章和事故处理等项扣款,可用于安全生产奖励。对单位的扣款应从该单位的应付工资中列支。
第十六章 附 则
第八十六条 企业应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八十七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中油质字[1999]194号)同时废止。
第八十八条 本规定由集团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你打算为防治雾霾节能减排做些什么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从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一场伟大的事业,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关于发展的故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仅改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版图,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未曾有一个国家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让数亿人民摆脱了贫困状态,因此我们说这是史上最了不起的经济发展的成功故事。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已经,而且在继续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里呢?首先体现在经济实力的巨大飞跃,目前讲几个简单的数据:
1、中国的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前18年世界排名第15位跃居到2010年的第2位,GDP从18年的区区364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1年的471568亿元人民币,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大约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8年的130倍,经济增长速度在过去三十多年中高达9.3%,这是全球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水平的3倍。
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人均GDP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局面,我们的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其结果就是中国人均GDP的快速增长。
从18年区区380亿元增长到2011年35083元,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在这一段时间里高达92倍,人均GDP高速增长的势头一直持续到今天。在最近六年里中国的人均GDP依然呈现出强劲的增长。
我也举一个简单的数据:从2005年我们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112位跃居到2011年排名的89位,在这六年里中国的人均GDP的世界排位增长了23位,这个速度相当地令人惊讶。
2、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开放也带给中国产业结构方面的深刻变化。我们的一次产业的比重从18年的大约28%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三资产业的比重从18年的24%上升到目前的44%,提高的大约20个百分点。在一次产业的比重下降、三次产业的比重上升的同时,中国二次产业中的主要产业——制造业的崛起尤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目前,迅速崛起的制造业已经在全球排名第一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在目前全世界大约500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有222种左右的产品产量世界第一这个称号属于中国,在制造业迅速崛起的同时,中国在最近三十多年里还不断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也十分的良好。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我们在产业结构深度优化的同时,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在水力、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在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与之比肩。
4、经济实力的巨大飞跃还表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在改革前的18年整个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只有区区的1.67亿美元,到2011年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31811.48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的同期中是最高了,我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外汇储备大国。
经济实力的增长不仅仅体现在以上这些方面,还表现在中国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典型的民以食为天的农业大国,当时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区区的134元(18年数据),到2010年中国农民的年均纯收入已经上升到5919元,这样的速度也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5、在农村人均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率迅速下降,从18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大约4%,贫困率的下降使得数亿中国农民彻底摆脱了贫困状态,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还有部分人口处在贫困中,但是在解决贫困的能力方面我们今天已经大大提升了。
今后我们还要面临一些挑战,但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前景仍然是向乐观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今天解决贫困问题的经济基础是过去无法比拟的。
6、中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增长还体现在国家财政实力的增长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国家财政收入也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从18年我们(募集征服)总共1132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收入增长到2011年103740亿元人民币。这个规模大约相当于18年的92倍。
2010年中国大陆居民已经基本普及的家用电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了每百人86.5部,互联网的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已经达到4.5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34.3%。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中国的短缺经济状况,可以说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7、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中国在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中国从2009年开始推动了大规模的医疗卫生保险改革,到今年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享受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人数已经占全国总人数的95%。如此高的覆盖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在世界各国中是极为罕见的。
我们从整体上来看,今天中国人民享受到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作为一个客观的现实,在这些方面我们取得的成就确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
改革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参考资料:
2001-2004 郑州工作报告
首先,应认识到治理雾霾的艰巨性.发达国家雾霾高发时期,无一例外的特征是煤炭占能源结构比例很高.其治理雾霾的经验也说明,有效治理雾霾需要尽快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煤炭占能源结构比例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对于我国来说,这个难度比较大,因为一旦考虑到满足能源需求增长和能源成本,对煤炭的替代就是个大问题.我国水电受到潜能限制;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基数太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改善能源结构的作用很小;核电可以大规模替代煤炭,但需要比较长的建设期;相对清洁的天然气近五年或许可以替代5个百分点的煤炭,但如果非常规天然气如煤层气和页岩气没有大规模商业开发,由于国内天然气储量小和对外依存高,进一步替代煤炭有困难;石油价格昂贵而且对外依存已经接近60%.
其次,需要树立新的环境成本思维,整体提高社会承受成本意愿.就环境成本来说,需要明确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环境成本估计基本上都是被低估,因为环境影响“未知”,只能对已经认识到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估;二是今天防治和治理环境污染肯定比未来治理更节省费用;三是在经济发展阶段放任环境恶化,会出现环境上的“不可逆”.雾霾天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样不会因为经济发展后期治理环境而逆转,其成本也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因此,对环境污染带来的成本需要重新认识、评估和宣传,才可能提高承受成本的意愿.
再次,治理雾霾成本分摊需要公平有效.成本分摊是治理雾霾的一个关键点,市场对环境外部性的无力,使得治理雾霾将主要依靠,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治理雾霾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原因.一般而言,行政手段见效快,但成本比较高,因此要求尽量取相对市场化的手段参与雾霾治理过程,设计公平有效的税费和补贴.减少雾霾治理成本,需要做好两个平衡,才能使环境治理的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需要平衡消费者的承受力和环境空间,对各地环境治理标准不能一刀切;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平衡各种环境治理投入的边际收益,优先选择雾霾治理收益高的治理措施.成本分摊显然不是简单的收费算账.
天猫美国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最后,一般来说,改善环境主要依靠收入水平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效率提高、技术进步等,这些影响因素都受能源价格驱动.因此,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政策组合.通过设立环境标准和约束指标,以及能源价格改革,来反映环境和能源成本,促使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提升废物回收利用率等,从而有效引导对常规能源的替代和增强清洁能源技术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整体环境污染,很难很快地用技术措施来消除和缓解.因此,除了从供应侧治理雾霾,政策上还需要从消费侧引导改变消费方式,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崇节能减排,真正有效治理雾霾天气.
急需关于海西经济区的问题.满意再加分
2007年郑州市工作报告
——2007年2月3日在郑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赵建才
.zynews 2007-02-25 03:07 中原网-郑州日报
视力保护色: █ █ █ █ █ █ █ █
中原网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市人民在省委、省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认真
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按照“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民谋利”的总体要求,以实施跨越式发展八项重点工程为抓手,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和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的良好开局。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01.5亿元,增长15.7%;地方财政收入202.4亿元,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91.6亿元,增长3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增211.9亿元,达到1031.9亿元,增长25.8%;利用域外资金248.34亿元,增长9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2.2亿元,增长16.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22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59元,增长16.4%。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100亿元,增长2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
——工业经济运行良好,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坚持扶优扶强,加快结构调整,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944亿元,增长1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23亿元,增长23%;实现利润213亿元,增长85.2%。“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工业项目完成投资378.9亿元,增长40%;富耐克超硬材料公司等企业的110个项目竣工投产。扶优扶强工程强力推进,54个项目开工建设,48户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7亿元,增长32%;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新增231户,超10亿元企业达到29户,宇通集团、中铝河南分公司2户企业首次突破百亿元。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铝工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三全、宇通等6户企业的商标成为全国驰名商标。产业园区建设速度加快,服装、食品、铝加工、耐材等品牌园区、特色园区正在形成,全市33个重点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48亿元。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狠抓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农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7.1亿元,增长6.6%;粮食总产达164.9万吨;畜牧业、水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1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181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60个,全市农产品及深加工企业完成出口创汇1.5亿美元,增长160.8%。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年安排财政支农资金6.9亿元,增长28.5%,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共补贴资金1.2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79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4万座、集雨水窖1万个,解决1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巩固和解决1万贫困人口脱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选派千名机关干部驻村帮助示范村开展工作,编制了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1000个整治村中已有616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第三产业健康成长,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麦德龙、易初莲花等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继续在郑州扩大投资,丹尼斯、正道花园等商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活。专业交易市场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12个批发市场交易园区已基本形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启动,我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整县推进的试点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等项目开工建设,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位一体”的物流体系日趋完善,豫鑫物流、市交运集团和河南长通分别被评为4A级和3A级物流企业。会展业管理经营逐步迈向市场化、国际化,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第12届郑交会、首届豫商大会等大型展会在我市成功举办。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炎黄二帝塑像工程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升达艺术馆改扩建工程动工,《风中少林》入选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和中宣部十大优秀作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成功上演。新闻出版产业发展迅速,郑州印刷包装工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旅游业健康发展,旅游总收入230.5亿元,增长28.56%。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62.5亿元,增长6.6%。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3560亿元,增长14.4%。郑州商品交易额实现31809.6亿元,新推出PTA期货交易品种。保险、中介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不断完善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拿出3000万元资金表彰奖励30个先进乡(镇),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以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区为重点,积极培育特色经济和块状经济,形成了一批具有带动力和竞争力的县域特色工业园区。初步核算,全市县域实现生产总值1113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5.6%,6县(市)生产总值均超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9.1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4.3%,巩义市达到12.64亿元,登封市首次突破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3.7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54.6%;城镇化率达到37%。有5个县(市)经济实力位列全省十强。巩义市在全国百强县位次比上年前移6位,新郑市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
——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中心城区保护改造继续得到加强。新修、扩建道路13条,伏牛路、北环文化路立交、未来大道等续建项目已完工,南三环东段、郑密路等工程进展顺利。中原路、花园路等精品街综合整治顺利推进;完成雨污水工程改造45项,铺设雨污水管涵63公里;新开、优化公交线路47条,新购运营车辆357台;新建公园、游园30个,中心城区新增绿地300.3万平方米,全市绿化覆盖率达35.1%。天然气战略储配站、郑东热源厂和郑热三期配套管网相继建成投产使用,提高了市区供气、供热能力。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全线展开,出租汽车、户外广告整治取得新进展。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郑东新区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完成投资368.8亿元,引进项目196个,开工项目167个,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积1464万平方米,入驻人口13万人。基
础设施逐步完善,建设道路1条(段),东西运河、南北运河开挖工程竣工通航,开通了18条公交线路,绿化面积达700万平方米。重点区域建设进展顺利。中央商务区内、外环高层开工55栋,35栋主体结顶,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通过国家“鲁班奖”验收,河南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已全部封顶,会展宾馆开工建设;龙湖南区入驻项目25个,22个开工建设;商住物流区入驻项目70个,61个开工建设。
积极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与发展,郑开大道正式开通,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郑汴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建立,郑汴一体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实现新的突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市级重点镇建设,全市31个重点镇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开工105项,完成投资3亿多元。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20户国有企业已完成改制。以中小学校移交为重点的企业主辅分离工作全部完成。白鸽股份完成股改和资产重组,市商业银行、百瑞信托、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资扩股进展顺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逐步健全,国有资产实现依法监管。上市融资成效明显,思念公司成功在新加坡主板上市,豫联集团、永通特钢成功增资,郑州燃气转香港主板上市工作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全市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了网上统一受理和即时办结。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行政单位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顺利实施,公务员登记工作基本完成。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改进招商方式,重点实施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手段,利用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等大型活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绩。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00.2亿元,增长95.7%。全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35家;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增长83%。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7.3亿美元,增长55%,其中出口12.1亿美元,增长56.1%。获得对外经济合作经营权企业累计达32家,占全省的1/3。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拓展,区域经济协作与联络明显加强。
——节约工作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继续开展煤炭、铝土矿和耐火材料整合,集中度和利用率明显提高。继续开展空心村、工矿废弃地、黏土砖瓦窑场整治,复垦土地5227亩。加强对重点领域、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了一批小火电、小耐材和普通立窑水泥厂,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节约和清洁生产成效初显,循环经济试点顺利实施,全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和3.3%。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得到加强,省定375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全部关闭到位,新密、巩义耐火材料重点整治成效明显,东风渠、熊儿河、金水河截污清淤工程基本完成,贾鲁河河道治理疏浚工程已经完成。王新庄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马头岗、上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新郑、中牟等5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已进水调试。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56.1%和66%,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9%以上。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完成森林生态城工程造林8500公顷,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306天。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已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全面启动。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科技自主创新工程进展态势良好,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1%。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加快,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所。全面免除了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市9.9万名中小学贫困生得到救助,全面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初步形成。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速,各类职业技术培训达到60万人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7所示范乡镇卫生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改造了32所乡镇卫生院和一批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医院。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参合率达到90.75%。实施了食品放心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严格市场准入和执法,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和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商城遗址公园、大河村原始文化生态园等立项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扫黄打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出版物市场得到有效整治。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设和谐社区取得实效。首届农动会成功举办,郑州籍运动员在多哈亚运会上夺得3枚金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坚持和完善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优抚安置工作得到加强,双拥共建、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工作取得新成效。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9万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15.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各级财政投入社会保障资金13.6亿元,全市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7.9万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8万人,为4.2万名市属国有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办理了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得到加强,扶贫开发和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有效。市区新建1所社会院,市儿童院正在加紧建设中,农村新建、扩建敬老院31所。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8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覆盖率达到符合条件“双困家庭”100%。
—民主与法制建设继续加强,社会大局安定有序。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全年办复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566件。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5件,制定规章10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新闻发言人制度和网上审批逐步完善。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决策评估制度,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项任务,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了市、县、乡、村、企业“五级监管网络”,对重点行业和领域进行全面检查和,安全生产形势良好。深入贯彻《信访条例》,畅通信访渠道,加大督查督办力度,认真解决长期信访积案和重复信访问题,妥善化解矛盾,群体性突发大幅减少。继续深化“两严一创”活动,深入开展命案攻坚,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五”普法顺利启动,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向群众承诺的“十件实事”,件件得到落实,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广播电视、统计、审计、物价、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社会科学、地方志、档案管理、气象和地震监测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我市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得益于我们认真坚持和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五个统筹”,不断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强节能降耗和生态环保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把国家加强薄弱环节的政策与郑州发展的重点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三是坚定不移地把握正确的发展思路。准确把握市情,理清发展思路,年初制定并出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规划并实施了八项重点工程,加大结构调整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继续以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全面深化和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投融资体制、农村信用社等重点领域的改革,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市场在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微观经济的活力明显增强。五是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开展了“整治建设环境和企业周边环境”等专项治理,对久拖不决的外商投诉案件实行领导包案,着力解决损害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效能督查,为外商投资创造统一、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向给予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驻郑、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郑州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市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投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金、土地、能耗、环境保护等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农民就医难、增收缓慢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低收入群体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还有不少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依然艰巨;利用外资规模偏小,经济外向度不高;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创建文明城市的任务仍然艰巨;节能降耗任务不容乐观,完成降耗减排目标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不高,廉政勤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和解决。
2007年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工作的基本要求: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省八次党代会、市九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民谋利”的总体要求,围绕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奋力实现文化发展新跨越,加快建设文化郑州、生态郑州、平安郑州、和谐郑州。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化学需氧量减少4%,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4.2%。
为全面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科学发展轨道:
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二、三产业双重升级。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需,不断增强消费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更高水平和更大规模的发展。
二是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合理配置科技,充分激活创新要素的政策调控体系,加快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三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建立工农协调发展的机制。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不断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四是加强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把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快形成有效的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是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2007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我市经济社会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围绕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提升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发展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竞争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投入突破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800亿元。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重点,做强做大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铝工业、能源工业、重化工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化工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超硬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中部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促进我市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继续推进扶优扶强工程,完善重点企业培育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宇通、豫联、三全等企业发展壮大,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3户。大力推进产业集展,突出抓好品牌园区、特色园区、重点园区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力争再创一批国家级名牌产品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知名品牌。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二七商圈、碧沙岗商圈的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圃田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国际航空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构建铁路、公路、航空、信息一体化物流体系;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推动会展业加快升级,不断完善会展硬件设施,提高办展办会水平。认真筹办好第二届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郑交会等重点展会。打造商都文化苑、炎黄广场等旅游精品景区,培育郑汴洛、黄帝游、沿黄文化游等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旅游业。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专用农作物,逐步建立起各类具有区域化优势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石榴为主的百里邙岭林果产业带。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力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突破200家。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争有3个园区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出口创汇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市建成300个规范合作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切实做好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引导农村发展支柱产业,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现有公路改造升级,继续改造乡镇卫生院。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推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四、突出抓好八项重点工程,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继续坚持以实施跨越式发展八项重点工程为抓手,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不断完善机制、加强协调,突出抓好对增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调整项目投资重点,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结构调整项目投资比重,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发展,支持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强化枢纽中心城市地位,加快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争取开工建设郑石、郑武铁路客运专线,抓好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郑州高速公路客运枢纽站、郑州铁路客运专线枢纽站、郑州火车站西出口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拓普轧钢、赵家寨煤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国电荥阳2×60万千瓦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郑州至石人山、登封至禹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完成登封铁路二期工程和新郑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郑州西绕城公路、郑开大道与京珠高速互通立交等项目建设,做好郑州城市轻轨和郑汴城际轨道交通前期工作
(一)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三)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四)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经济角度 是经济新的增长点
社会角度 是和谐社会的展现
文化角度 是两岸血缘的体现
哲学角度 是唯物辩证的结果
回答者: 孤不二终 - 经理 四级 5-22 20:0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该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和发展目标
(一)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三)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消耗低、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优势,增强武夷山、闽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四)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五)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提升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湄洲湾等区域为主的产业对接集中区。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渠道和形式,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海峡西岸物流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贸易。健全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台胞的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六)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闽台缘博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
(七)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能。规划建设对台交通通道,推进对台直接航运。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大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直接往来。增设直接往来货运口岸,推动空中直航,把该地区建设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
三、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八)加强综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整合港湾,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尽、厦深、龙厦、向莆铁路,规划建设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厦门高速铁路以及城际铁路和一批港口铁路支线,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铁路运输通道。完善厦门、福州等机场两岸空中直航的设施条件,合理布局支线机场,开辟国内外新航线,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
(九)加强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优良港口条件,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强化能源保障,优化能源结构。结合沿海煤运港口的建设,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电,适时推进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建设。进一步完善核电厂址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德、福清核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风力、潮汐等新能源。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加强与华东电网的联网,加快开展与南方电网联网的前期工作。布局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加强台湾海峡油气的合作勘探和联合开发。结合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布局,加快输气管网建设,逐步提高民用燃气覆盖率。
(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间道路交通条件,加强对梁、供水、供气、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努力改善乡村交通、饮水安全、人居环境等条件。加强水源与供水工程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综合水利枢纽。合理规划和建设跨区域、跨流域水配置工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切实解决沿海岛屿供水问题,适时推进向金门、马祖等地供水、供电及铺设海底通信缆线工程建设。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十一)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造就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支持台商投资高新技术园区,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创建创新平台。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载体。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十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农业的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16.85,-0.05,-0.30%)。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利用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三)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统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建立与台湾产业配套的以及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依托临港工业和的专业企业,吸引台湾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吸引台湾企业到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旅游,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
(十五)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充分利用海洋优势,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沿海港口作为大型装备制造业项目布局的备选基地,合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海水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渔港建设。加强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推动建立海上救援协作机制,完善台湾海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海洋药品、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形成若干以港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五、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促进互动融合
(十六)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发挥发展基础较好、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等有利条件,把海峡西岸沿海具备条件的地区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人口与经济聚集程度。在山区贯彻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划编制,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域,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陆海统筹、山海联动,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相协调。
(十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海峡西岸城市展的规划协调,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统筹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基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金等对农村的支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十八)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这些地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和特色深加工水平,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区加快发展。
(十九)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发挥闽浙赣、闽粤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加强福建与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地区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跨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规接,推动产业集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区域共同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统筹协调区域内对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的对接能力。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二十)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出发,围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需要,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在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能,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外贸、港口、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机制。
(二十一)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的国家级开发区扩区、调整区位和省级开发区升级,拓展开发区的功能,提高土地台资企业密集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统一的土地、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二十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性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对台进出口贸易。鼓励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进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际中转、配送、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
(二十三)深化与港澳侨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机制,进一步提升闽港澳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港澳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引入港澳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更多的港澳金融机构到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参股,支持符合条件的福建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利用香港的融资渠道和营销。加强福建与港澳的物流业合作,建立跨境物流网络。加强闽港澳旅游合作,推动旅游线路对接延伸。充分发挥福建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爱国爱乡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平台作用,积极引进侨智,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来闽投资,引导更多的华侨华人支持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四)大力推进人力建设。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强人的能力素质建设,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调整高校学科设置,加快培养经济建设紧缺急需的人才,建立起与两岸产和水平。进一步拓展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支持开展两岸校际合作、职业培训、资格考试和认证、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和人力开发等试点工作。健全人才政策体系,鼓励台湾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创业,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风尚。
(二十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整合文化,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二十六)着力改善民生。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重点放在农村,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结构,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区域协调的人力市场和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强城市社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制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十七)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积极推进和支持重点台资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和完善再生回收体系,促进重点行业废弃物再利用和城市生活垃圾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建立淘汰补偿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二十八)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地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强森林的抚育更新,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优化森林结构加强水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闽江、九龙江等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推动龙岩、汕头、潮州建立汀江(韩江)流域治理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协同保护。
(二十九)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污染治理、监测和监管。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强台湾海峡海域、重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流域沿岸乡镇垃圾集中处理和规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推进主要江河水源地、严重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与生态重建。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切实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抢救性保护、重点开发区生态环境强制性保护、生态环境良好区和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性保护、风景名胜严格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