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能源市场再现巨震:得州天然气价格逼近零关口,会造成哪些国际影响?

2.美国油气政策发展历史

3.中石油为什么不可以从亚马尔液天然气中获得利息收入

4.能源替代

5. 西欧地区油气工业概况

6.国际油价延续强势成品油将迎年内第十三涨,控制油价涨跌的因素是什么?

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30年走势分析_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30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油价的上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油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了对石油的需求量增加,从而导致油价上涨。

二、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也是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政治局势的不稳定,石油生产国可能会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从而导致油价上涨。

三、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也是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货币贬值,石油生产国的石油收入会减少,从而导致油价上涨。

四、天然气价格

天然气价格也是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天然气价格的上涨,石油生产国可能会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从而导致油价上涨。

五、石油储备

石油储备也是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石油储备的减少,石油供应量会减少,从而导致油价上涨。

六、石油需求

石油需求也是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石油需求的增加,石油供应量会减少,从而导致油价上涨。

国际油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上述只是其中的一些原因。经济增长、政治因素、货币贬值、天然气价格、石油储备和石油需求都是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控制油价上涨,就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努力改善经济环境,稳定政治局势,提高货币价值,控制天然气价格,增加石油储备,减少石油需求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油价上涨,维护经济稳定。

国际油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从经济增长、政治因素、货币贬值、天然气价格、石油储备和石油需求等方面入手,努力改善经济环境,稳定政治局势,提高货币价值,控制天然气价格,增加石油储备,减少石油需求等,从而有效地控制油价上涨,维护经济稳定。

国际能源市场再现巨震:得州天然气价格逼近零关口,会造成哪些国际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率先倡议建立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国组织,以制衡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对国际能源政策进行协商。13—14年,阿拉伯国家针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取了石油禁运政策,导致西方出现了能源危机,这场危机加速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间在集体能源安全体系方面的联合。而美国院在参考各种构想后制定了联合的原则。该原则首先是依据美国国际石油问题领域的著名专家W·列维的“水平”合作构想制定的。根据“水平”合作构想,建立能源消费国集团,使之不仅能够对抗欧佩克,还可以影响世界石油市场,从而保护自身的利益。美国在该集团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而著名的“七姐妹”在整个西方国家能源供应体系中保持着自己的重要地位。美国卿基辛格是创建国际能源机构的积极拥护者,在各种不同的外交会议中以及与日本和一些西欧国家的外交谈判中,他始终坚持建立能源消费国组织的美国方案。

美国方案的主要反对者是日本、法国和其他一些西欧国家。这些国家支持在发挥联合国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将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联合在一起,建立世界能源组织的设想。法国认为,根据“垂直”合作构想,把西方国家联合起来是合理的。这个构想要求发展与石油输出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其中包括发展欧洲共同体—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按照这一构想,“七姐妹”在石油供应方面所起的作用缩小,非英美跨国公司的作用加大,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之间的金融和经济技术合作得到发展,也不再需要美国的中介作用。尽管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在许多国际能源政策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存在。

14年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外交部长会议在华盛顿召开。这次会议总结了以往的艰难复杂的谈判,通过了组建能源协调小组以制定国际能源纲要的决议。14年11月,国际能源机构正式宣布成立。法国最初拒绝参加,但后来还是加入了这个机构。国际能源机构的成员国有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德国、希腊、英国、匈牙利、爱尔兰、日本、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国。波兰、捷克和韩国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也打算加入国际能源机构。此外,墨西哥在1994年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之后,一直与国际能源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13—14年和19—1980年间,石油价格历经两次暴涨。此后,通过开发北海等油气田,同时加强利用煤、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大幅度降低了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在节约能源方面也取了一些措施,提高了工业和公共生活部门中的能源消费效率。所有这些措施都显现出了一定成效。

从14年起,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经济中的能源消耗量水平降低了32%,石油消耗量降低80%,而一次能源的自我保障水平从63%增加到73%。

在国家之间石油储备再分配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国际能源机构制定了补充措施,对石油供应不足进行补偿,降低石油消费水平,利用其他一次性能源,增加本地生产能力,限制一些公司购买一次能源的投机活动,这一体系在70年代和80年代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在1990—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时期,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当时这些国家从本国的石油储备中向世界市场大量“抛出”石油,并取了其他措施,在必要的限度内满足了需求。此外,国际能源机构与许多欧佩克国家——首先是与沙特阿拉伯的合作卓有成效。因此,尽管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供应大幅度减少,但石油价格仍然维持在原有水平,西方国家自身也没有受到供应减少的影响。在上述危机过程中,石油短缺并没有高于所限的门槛,因此,无需完全启动集体能源安全体系。

国家之间石油再分配体系常常在运作过程中进行检验。运作测试时,需要模仿石油供应大规模中断的情景。除军事行动和政治行动所引起的中断以外,还可能出现因巨大的生态灾难所引起的供应中断,例如,由于巨型油轮碰撞导致的海峡封闭,输油管道事故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每个国家都制定了支持石油供应的措施。

由于预计的欧佩克石油供应份额趋增,特别是波斯湾的石油供应增加,避免在21世纪初再次发生能源危机,根据美国的倡议,在国际能源机构的框架内对一些建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欧盟国家天然气的供应中断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为清除这些影响而取的一整套措施是能源安全的另一个内容。在国际能源机构框架内,正在研究有关这一方面的构想原则和组织原则。能源来源的多样化以及提高动力设备的效率是加强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能源安全的总体趋势,16年通过的《长期合作纲要》就反映了这一点。

在分析国际能源机构其他方面的活动时,必须看到《成员国能源政策年鉴》和《成员国》的意义。在长期合作纲要框架内,这些年鉴和是必需的。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定期向秘书处提交有关本国能源市场状况的最新资料。其他成员国派遣专家组赴该国研究能源政策中的关键内容。专家组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估,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共同任务加以比较,在出版的年鉴中提出建议。这些年鉴与总报告共同公布,总报告在全球背景下对能源领域的局势进行分析。长期合作战略要求发展不同来源的能源,巩固电力在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提高能源效益以及能源的生态性。

常设性石油市场部门追踪世界石油市场的发展态势,以便帮助成员国快速有效地对市场条件的变化做出反应。该部门与紧急情况部门密切合作,制定石油供应中断的应急。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和石油公司也为国际能源机构提供一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国际能源机构得以追踪石油市场状况。这些信息可以分为世界石油生产、石油进出口、石油储备规模及其变化、石油消费、世界海洋石油储量、石油炼制过程、国际石油和石油产品贸易等等。大部分信息在石油市场状况月度上发布。

随着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国际能源机构更加重视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前景。它不仅举办了专门讨论天然气问题的会议,还准备研究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和其他国家的天然气政策。保障欧盟国家和日本天然气供应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国际能源机构还制定相应的评估和分析方法,对天然气长期供应安全性的技术、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另外,国际能源机构还重视世界能源中的全球问题。例如,国际能源机构积极参与了筹备和举办“八国集团”能源部长会晤。1998年4月的会晤由俄罗斯倡议在莫斯科举行。在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全球对话的框架内,国际能源机构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各种活动的组织者。此外,国际能源机构对世界能源生态问题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

国际能源机构重视同一些没有加入国际能源机构的国家发展关系。未加入国际能源机构的“非成员国办公室”关注全世界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的事态发展,特别是波斯湾地区的国家以及里海—黑海地区国家的事态发展。1996—1998年,该机构出台了关于伊拉克石油天然气部门的分析报告,同时还制定了关于里海—黑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开及运输问题的分析报告。

国际能源机构还对中东欧和独联体的能源局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起草了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以及黑海地区国家能源状况的报告。国际能源机构还积极参与某些形式的多边合作,如能源宪章会议框架内的谈判以及每年举行的国际能源会议。

亚太地区的能源需求迅猛增长。因此,国际能源机构主要同中国、韩国这样的国家发展关系,韩国积极保持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合作。1993年发布了国际能源机构关于韩国能源部门的报告,19年发布了关于中国能源部门的报告。国际能源机构参加亚太经合组织能源小组的各种会议。在其他一些国家中,国际能源机构主要关注南非、以色列、乌克兰以及独联体的一些拥有丰富的国家。

俄罗斯对国际能源机构的主要需求与其自身的战略方针有关。俄罗斯的方针是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俄罗斯能源工业融人工业发达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的体系中,并加入到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能源集体安全体系中。而且,国际能源机构拥有制定和实施共同能源政策的丰富经验,同时,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性以及节能领域还拥有技术和组织诀窍。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大国在与国际能源机构发展合作的同时,还注意与石油输出国的一些国际性合作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

美国在国际能源机构中发挥主导作用。但美国有时会试图利用国际能源机构来实现本国的外交目标。根据美国的倡议,国际能源机构在1996—19年试图参与解决里海问题(包括里海法律地位问题)。这完全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因为这可能导致该问题的国际化。该问题在环里海国家之间经过艰难而又漫长的谈判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后来,国际能源机构就里海问题取了更加谨慎的立场。一份有关里海石油和天然气的分析报告反映了这一立场。该报告由国际能源机构主持起草,非常客观地阐述了里海的法律地位问题。此外,1998年12月,国际能源机构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关于里海油气开和运输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并没有讨论里海的法律地位问题。

美国油气政策发展历史

我认为会直接导致欧洲的能源价格再度上涨。同样也会影响到全世界所有国家,国家内部的利润价格会产生较大的波动。

能源危机正在愈演愈烈当中,尤其是在此次能源危机的影响当中。欧洲国家可以说是影响深远,不仅仅工业制造受到影响,最主要的是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冬天的暖气供应以及国内燃油市场,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际能源市场再现巨震:得州天然气价格逼近零关口。

根据国际能源市场的最新消息,截止目前为止,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再度迎来了最新的变化。众所周知,欧洲出现严重能源危机之后,基本上都是从美国地区进口大量的石油以及天然气。但是随着液化运输船价格的上涨,美国得州地区即使有再多的天然气,也无法及时运到欧洲地区。正是因为运输成本的增加,直接导致当地的天然气价格逼近了零关口。

能源市场价格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现如今的能源市场价格,可以说是非常特殊的。比如一方面能源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又因为能源无法及时运,因此才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状。欧洲民众缺少石油以及天然气,但是美国得州地区却因为天气过多,导致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降。

可以直接影响国际能源价格。

因此在当前现状之下,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国际影响。比如直接影响到各个国家内部的能源价格,对于欧洲国家而言,会导致能源价格再度上涨。因为欧洲进入冬季之后,迎来了非常短暂的气温回升。所以对于能源的需求量有所下降,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可以源源不断的运输高价石油和天然气。但是随着运输成本的增加,美国无法向欧洲地区提供。

中石油为什么不可以从亚马尔液天然气中获得利息收入

美国联邦的石油政策主要体现在制定能源战略、确立竞争规则和维持的可持续开发三个方面,为石油产业提供了经济、技术和制度框架,从而使私营企业能够有效地满足国家目前和将来对石油、能源安全、市场公平竞争,以及保持清洁和安全的环境的需要[40]。此外,联邦还根据不同的税收政策对石油工业经营中的经济利益进行调节。

20世纪20年代末期,随着石油供应量越来越多地超过需求量,产生了大量的石油过剩;接着又遇上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衰退,石油市场遭到了空前的灾难。几个月之内,原油价格从每桶1美圆跌到10美分以下,美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逐渐陷于困境。美国为了摆脱困境,对石油生产作了规定性的限制。在东得克萨斯油田发现前,俄克拉何马州就已经实行了配产的做法,得克萨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这种做法。所谓配产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个石油生产公司压低产量,以达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对这种配产的实施,但由于当时原油价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到1934年,大多数的州和石油公司都纳了这种政策,油价逐步稳定,同时也使对石油工业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参与和加强。国会还通过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应制定了产量变化的允许范围,禁止任何超额生产的原油运出美国。其后,当进口原油开始对美国石油工业形成威胁,危及美国石油限产政策的实施时,美国又宣布了进口管制[42]。

由于跨国公司一直控制着石油的定价权和原油生产控制权,因此当13年“阿以战争”爆发时,跨国石油公司与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的问题日趋政治化。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这个机会,将油价从每桶2~3美圆提高到14年初的13美圆,矿区使用费从产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税提高到65%。石油输出国取的行动给美国等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能源危机,13~14年,美国特别严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禁运的影响。因为当时美国所需石油的35%来自进口,美国对国内石油生产实行了价格管制,实行了“老油”(11年1月1日以前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低价和“新油”(11年1月1日起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高价政策,但仍无法避免由于油价的突然上涨而引起的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结束了战后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的下降趋势直到15年才逐步扭转过来[43~46]。

由于石油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威胁,鉴于石油在美国能源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联邦推行了一系列关于石油的和激励政策[40,47~50]:

(1)重视石油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合理价格下,确保国内石油的安全供应。积极推进企业、大学和地方的合作研究,美国石油界每年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改进投入都达到数亿美圆,这些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联邦。

(2)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1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能法》,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美国石油储备体系分为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运和石油供应中断,平时不轻易动用,当商业石油供应一旦发生中断,在下令的15天之内,应急储备油才能被迅速运至石油提炼厂。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①所有和决策;②市场化运作。从建设储库、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账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

为了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战略石油的购和投放基本上取市场招标机制。通常选择价格低迷时购,既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也取招标机制,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账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远远超过储备。2004年,全美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其中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其余是企业储备。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

(3)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等活动,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能源目标。通过政策实践,近年来联邦和州的税收政策被认为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励私人部门实现能源政策目标,如研究开发和投资税减免,减收矿区使用费等。但总的来看,由于各州之间油气运营和经济情况差别很大,多数税收鼓励政策是由州实施。

(4)机构分工合作,通过补贴、技术援助和融资手段支持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和利用国际。能源部、贸易开发署和美国进出口银行是支持能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要机构。能源部矿物能源办公室下的矿物能源国际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办公室承担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的职责;美国贸易开发署通过资助可行性研究、专业培训、商业研讨会和其他技术援助,帮助国内油气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参与能源项目的竞争。作为机构的补充,美国进出口银行对美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活动提供融资支持;进出口银行也提供信用担保,以保护美国出口商免受因国外政治或商业原因导致的拒付风险。

美国自19年6月1日起放宽价格管制,针对石油生产经营者在高油价时期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于1980年2月2日起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征收“意外利润税”(即暴利税);1981年,美国终止了对原油的价格管制。到年,与在价格管制时的原油进口高峰相比,进口量下降了约50%。美国原油进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应国的出现,导致世界原油价格开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间,世界原油价格从每桶32美圆跌到每桶10美圆。

1990年的海湾战争时期,前总统布什提出了新能源战略,以缓解油价上升对经济的冲击。虽然近些年来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高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但美国仍视能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主张提高能源效用、寻找替代能源、确保国外石油来源,更强调保持重要产油区的稳定和安全,以确保拥有得到的机会。

2001年,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指出了解决“能源危机”的战略措施,其中对开发油气的国内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51~53]:

(1)加强国内油气开发力度,增加国内产量。根据美国目前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现状,阿拉斯加石油蕴藏区成为布什增加国内油气供应的首要地区,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还有三个可供开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区,即阿拉斯加国家石油储备区、北极边远大陆架和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联邦把开发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增加美国国内油气产量的重点。除阿拉斯加外,还要加强对美国西部油气的开发。联邦在大陆48个州拥有31%的土地(多位于美国西部)和全部大陆架。目前,这些地区提供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总产量的30%。这些地区有待开发的地下原油储量约5.6亿吨,天然气储量4.68万亿立方米。但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开发成本高,必须取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开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对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提高老油气田的开效率,降低开成本,尽力提高老油气田的产出水平。

(2)改善石油与天然气输送设施,修建新的输送管道。美国的油气输送管道总长度超过320万千米,是美国油气产品的主要输送工具,担负着美国国内油气产品66%的输送任务。但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这些管道已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大大降低了输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因此,联邦要求负责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的运输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管道设计、修建、维修以及紧急事故处理的监控力度。对跨阿拉斯加输送管道,联邦尤为重视,因为这条管道自从开通以来一直担负着美国国内石油产品近20%的输送量,而且输送效率极高,在其整个营运历史上损耗只占其输送总量的0.00014%。

(3)修缮、扩大炼油设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炼油设施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既制约了炼油业满足美国经济对相关石油产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环保人士愈发激烈的反对。因此,联邦决定在改善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鼓励新的炼油设施的修建,争取同时满足经济与环保双方面的需要。

(4)增加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美国联邦在石油供应出现紧急情况时对石油市场进行干预的主要工具。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完全没有跟上石油进口的步伐,1992年储备量能维持83天的进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决定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其意义不但在于维护美国石油安全,更在于石油还是国防燃料储备。

能源替代

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之际,中国石油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签署了北极LNG-2项目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是北极LNG-2项目实施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石油在北极油气开发上的再探索。

中国石油与诺瓦泰克结缘北极油气的第一个项目——亚马尔LNG项目,不仅提前完成了建设,还为中俄能源后续合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百亿美元投资

中国石油雪中送碳

诺瓦泰克是俄罗斯最大的独立天然气生产商,2011年之后开始启动亚马尔LNG项目。诺瓦泰克对该项目的投资包括购股资金、股东初始投资和股东。

2012年,诺瓦泰克与法国道达尔公司达成协议,出售该项目20%的股权给后者。亚马尔项目以此获得了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但这几十亿投资对于该项目所需的全部资金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道达尔公司也只能包销其权益内的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生产出的其他液化天然气还是需要重新寻找市场。

理论上说,亚马尔项目的融资一直被外界看好,但就在需要大量融资的阶段,乌克兰爆发,国际银行原来承诺的融资全部都无法兑现。

因此,亚马尔项目就需要寻找新的投资者,开展项目融资。此时,中国石油在国内能源转型启动的大背景下,正萌生着对于天然气的大量需求。2000年以后,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加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以来,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共同修建中亚天然气管道,进口该国天然气。此后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并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也纳入其中。

2014年初,中国石油正式进入亚马尔LNG项目,在投资和融资上给予了该项目巨大支持,在关键时刻推动了项目发展。最终中国的融资支持达到了190亿美元。在中国的带动下,国际大银行也给予了该项目10亿美元。项目融资的成功为亚马尔LNG项目提前建成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85%模块制造

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俄罗斯看来,亚马尔项目的建成,将会使得俄罗斯在经济、技术、国际局势中获得多重收益。

首先,该项目争取到多项税收优惠政策,项目经济性较好,在投资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工程提前投产。实现了油气变现,支持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其次,成功商业化开辟了北极东北航道,使得俄罗斯占据了部分国际LNG高端市场份额,为未来俄罗斯油气的开发,尤其是条件极端困难的北极地区油气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再次,项目开发者联合了中法两国大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

由此看出,亚马尔项目的成功,对于俄罗斯实现天然气出口多元化、重振制造产业、加快经济增长等都有重大意义。

在亚马尔LNG项目中,中国石油尽管是小股东,但也获得了很多收益。

其一,通过亚马尔项目的投资带动中国的服务队伍、大型装备和船运服务走出去,也带动了中国装备制造升级换代。亚马尔LNG项目85%的模块由中国企业制造,同时4艘常规LNG运输船、2艘ARC7破冰级模块运输船、1艘ARC7破冰级凝析油运输船都是由中国造船厂制造。中国装备制造和材料出口达76亿美元,船运服务约85亿美元。

其二,亚马尔项目还带动了国内制造业升级换代。亚马尔项目派来的监造专家们都具有多年国际项目监造经验。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蓬莱巨涛等模块制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民营企业蓬莱巨涛就是在应用和配合项目要求的过程中,管理水平一步一步提高,市场信誉不断提升,获得了较好的国际市场口碑。亚马尔LNG项目已经成为他们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综上所述,中俄双方在亚马尔项目上实现多方位的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发展战略调整

LNG成为合作重点

受亚马尔项目成功建成投产的鼓舞,俄罗斯判断,全球LNG市场将迎来重要机遇,俄罗斯已经将其战略目标确定为“创造一个全新的工业”。为此,俄罗斯于2018年3月出台了新的LNG发展战略,提出了如下目标。

第一,到2035年,俄罗斯LNG产能要能达到1亿吨/年(约1320亿立方米/年),约占全球需求增长的一半。

第二,将储量极其丰富、开发成本极低的北极天然气变现,全力以赴实现更高的天然气生产和收入。

第三,从中国、印度等LNG需求激增的国家引进资本,同时吸引如道达尔、壳牌这些主要的全球LNG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第四,就此机会配套建立以大型模块为主的液化装备技术建造基地,发挥其对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倍增效应。

第五,将北极东北航道发展成海上重要航线,沿线港口打造成为运输船舶提供后勤支持的工业基地,充分发挥其对俄罗斯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六,将俄罗斯天然气全方位推向世界市场,而不限于陆上管道运输。

从这个战略中,不仅能看到俄罗斯天然气对本国能源格局、经济发展乃至全球LNG供需的影响,同时也能看出中国油气企业在未来俄罗斯天然气发展中必将拥有更多机遇。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天然气作为一种可靠、清洁、可承受的能源,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国际石油技术大会上,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王宜林表示,在未来20年至30年里,中国的能源消费需求依然旺盛,石油和天然气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变,特别是天然气将进入发展黄金期。

2030年前后,中国的石油消费需求预计将达到峰值,约为7亿吨/年,而天然气消费需求增长势头可能会延续到2050年前后,最大年消费量有望达到6000亿至7000亿立方米。

2018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天然气进口量为1254亿立方米,进口增量接近3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加大利用正在改变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这将对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俄罗斯的新战略中专门提到要“从中国、印度等LNG需求激增的国家引进资本”,这确实是审时度势之举,也体现了中俄在未来能源合作领域的重点方向。

探索极地油气

中俄将结成最紧密合作关系

俄罗斯是最早在北极发现油田的国家,之后美国在阿拉斯加北坡发现油田。在整个北极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446个大型油气田,包括陆上330个、海上160个,集中在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在整个北极圈有61个特大型油气田,其中俄罗斯占了43个,最大的油气区就在西西伯利亚,包括亚马尔半岛和戈旦半岛。

此次中国石油和诺瓦泰克签署的合作项目就位于戈旦半岛,该项目的第一条生产线将于2022年至2023年投产。但这个项目与亚马尔LNG项目有几点不同。第一,该LNG厂不是建造在陆地上,而是建造在鄂毕河近岸的河道里。建造平台重力基座下沉到河道里,作为建厂地基,成本更低。第二,由于有学习效应,整个项目的单位投资要比亚马尔LNG项目小。由此可见,更低的成本、更小的单位投资,将使项目更具经济性。而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企业已经在这个项目上确定了投资,会使中俄两国在北极油气开发上再续前缘。

根据俄罗斯的规划,在稍远一些的未来,北极地区还会有其他的油气项目将要开发。俄罗斯有可能成为中国油气供应最大的基地,具有上游合作最大的潜力。通过贸易和实业并进、上游和下游一体、投资和服务携手、双向进入的模式,双方合作将更为紧密。中国需要进口油气,需要在俄罗斯境内开展投资、贸易和服务合作;俄罗斯需要进入中国境内的管道和下游。对此,中国的态度是开放的,相信这种紧密合作的方向和模式是有吸引力的。中俄油气合作最终可能形成“最大基地、最大潜力、最紧密”的合作关系

 西欧地区油气工业概况

能源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在工业、民用、商业等行业中,都可以用煤、电、天然气等替代石油的消费。即使在运输行业,短距离运输车辆,如出租车、公交车,也可以用液化石油气替代汽油消费。用其他类型能源替代石油也是造成石油消费强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能源替代的原因主要是能源价格,政策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只是政策的作用不如油价的作用持久。

20世纪初以来,由于低廉的价格和清洁方便的性能,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领域从灯油拓展到交通运输、民用取暖和发电等,石油和天然气在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一直在增加,煤炭的比例则一直在下降,1950年石油替代煤炭成为美国第一大能源,并且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图6.9)。天然气消费在1958年也超过煤炭成为美国第二大能源。1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在美国管制下石油价格向上调整,但仍然低于国际石油价格,美国石油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有轻微下降,随后又持续上升。天然气价格随石油价格有较大上涨,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开始下降,煤炭保持稳定的比例。1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放弃了对油价的管制,高油价促使节约石油和替代石油。同时于18年制定《发电厂与工业燃料使用法案》,限制建设用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一次燃料的发电厂,鼓励用煤炭和可再生能源为原料的发电厂建设。18年以后建设的发电厂基本都是核电站和用煤炭做燃料的发电厂。18年以前建成的石油和天然气发电厂也改为调节用电高峰的调峰电厂。结果美国发电厂石油消费从18年的8702万吨急剧下降到1985年的2300万吨(图6.10)。与此同时,美国居民和商业用燃油也逐步以价格更为便宜的天然气和电所取代,居民和商业石油消费也有比较大的下降,导致石油在美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18年的47.5%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随着石油在美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步下降,煤炭的比例开始从18年的17%的最低谷回升到目前的22.7%左右,核能的比例从18年的3.8%增长到目前的8.4%,填补了能源缺口。

图6.9 美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图6.10 美国发电石油消费历史

国际油价延续强势成品油将迎年内第十三涨,控制油价涨跌的因素是什么?

由前面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已经知道,西欧属于油气消费大区,但其区内油气非常少,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油气主要靠进口解决。当然,西欧本土部分国家也有一些油气,如英国、挪威、荷兰、法国、意大利等。

一、西欧地区的石油工业

西欧是后起的大产油区。10年以前,西欧还是一个贫油区,油业只限于陆上若干小油田,原油产量微不足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海沿岸国家已经发现近海丰富的油气显示,但由于自然与经济方面的原因,开发利用被推迟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13年以后,高涨的油价才赋予开发利用北海石油的巨大经济意义。随着北海原油产量的增长,西欧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成为一个新兴的原油产区。

西欧油业的主要产区分布于北海海域。北海海域分属沿岸七国,其中英国、挪威分得面积最大,分别占46%与25%,北海的油业就集中在这两国海域。荷兰、丹麦、前西德、比利时、法国共获得其余的29%,但这些海域的原油产量不具有重要地位。

英国是随着北海石油开发而崛起的第一产油国。15年下半年,英国北海海域的阿盖尔和福蒂斯油田开始出油,从此,英国油业突飞猛进。1980年起,英国成了西欧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唯一一个能够自给并能输出原油的国家。到1998年,英国的石油产量为1.33亿吨,同期的剩余探明可储量为7.08亿吨(王金洲,1999)。

挪威是西欧第一石油储量国。1998年,挪威的剩余探明可储量为14.89亿吨。挪威北海海域的油业早于英国,11年埃克菲斯克油田出油为其起点。15年生产原油900万吨,成为西欧第一个石油自给有余的国家。尔后,原油产量稳步上升,1992年达1.64亿吨,超过英国成为西欧地区最大产油国,1998年,其石油产量为1.52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产油国之一。2003年5月,挪威驻委内瑞拉大使达格·默克宣布,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将在委内瑞拉德尔塔拉天然气项目中投资30~50亿美元。这是挪威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大的国外投资,它意味着挪威石油工业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石油经济编辑部,2003)。

2000年西欧地区石油储比为7,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为23.4亿吨,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1.67%,比1999年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5.38亿吨减少了7.7%。2000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为4.5万亿立方米,比1999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4.43亿立方米增加了1.5%,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的3.01%。2000年西欧石油生产量为3.21亿吨,比上年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占全世界石油产量的9.58%(其中英国2000年的产量为12684.5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3624.5万吨减少了6.9%;挪威2000年的产量为16081.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5088.0万吨增长了6.6%。),而1999年西欧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22%。西欧1999年的天然气产量为2892.37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2665.7亿立方米增加了8.5%,占世界产量的12.31%,而其天然气消费量1999年为4173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17.38%。天然气在欧盟15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近24%,相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欧盟天然气储量有限,产量不高,但消费量和进口量很大,输气管网发达。截止到2001年底,欧盟天然气探明储量3.2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于荷兰(1.77万亿立方米)和英国(0.73万亿立方米)。欧盟2001年产气量2129亿立方米,占世界的8.6%,主要生产国是英国(1058亿立方米)和荷兰(614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量3433亿立方米,占世界的15.9%,主要消费国是英国(954亿立方米)、德国(829亿立方米)、意大利(645亿立方米)、法国(407亿立方米)、荷兰(393亿立方米)和西班牙(182亿立方米)(刘岩,2003)。

二、西欧的油气贸易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欧石油进口量已达4000多万吨,超过了美、日两国进口量的总和,相当于世界总进口量的30%。进入60年代以后,西欧实施了能源从煤炭到石油的转换,石油消费量激增,至13年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45.6%,那时,西欧是一个贫油区,原油产量仅约1800万吨,对于区内庞大的消费需求不过是杯水车薪,以至形成了石油消费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随着挪威、英国北海石油的开,提高了区内原油的自给率。同时,重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压缩石油消费量‘提高天然气、煤炭和核能的消费比例,石油进口量显著下降。但因北海原油生产受储量规模的限制,西欧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中东和非洲是西欧石油进口的基本来源,此外,来自原苏联与拉美的石油亦占有一定的比例。意大利、法国、原联邦德国是西欧三大石油进口国。

北美和欧洲是世界管道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市场。在北美主要天然气的出口国是加拿大,其主要通过管道向美国出售天然气,2000年的管道天然气贸易量为1034.4亿立方米;欧盟天然气消费的39.2%来自进口,而且进口来源多,半数成员国完全依赖进口(刘岩,2003)。在欧洲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国是俄罗斯、荷兰、挪威、英国等,出口到意大利、土耳其、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因此,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荷兰和英国是保证北美和欧洲这两大消费区天然气供应的最重要国家,在地区天然气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优势。

俄罗斯在中欧和西欧的天然气供应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欧洲其他国家来说,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油气供应,特别是天然气的供应,欧洲的能源安全就面临着很大的威胁。2001年,欧盟管道进口天然气1542亿立方米,其中,来自俄罗斯752.3亿立方米(刘岩,2003)。但俄罗斯在站稳欧洲市场的同时,准备利用其强大的油气优势,东向开发东北亚和中国市场,以防其油气出口的单一性而带来的劣势。

挪威2000年的天然气储量为1.2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为449.6亿立方米。1999年挪威出口到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天然气比1998年增加了6.8%,达到455亿立方米。法国燃气公司是挪威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共购进112亿立方米。德国的鲁尔天然气公司购买了95亿立方米,比利时配气公司购买了56亿立方米。挪威出口到捷克共和国的天然气增加到13亿立方米。1999年10月,挪威输气管网完成扩容改造,连接Kollsnes与Emden终端的欧洲输气管道二期工程开始投入运营。2001年,欧盟进口天然气的1542亿立方米中483.8亿立方米来自挪威(刘岩,2003)。

2000年荷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77万亿立方米,产量为628亿立方米,出口量为366.2亿立方米。1999年荷兰的管输天然气出口量由于向德国的出口减少,1998年下降至350亿立方米,同时因Trans-Europa-Naturgas管线扩建工程的影响,出口到意大利的天然气也有所下降。2000年出口的管输天然气量为366.2亿立方米。

2000年欧洲还是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第二大户,进口量为326.8亿立方米,仅次于亚太地区(其进口达980.4亿立方米)。2001年进口LNG为287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曼、利比亚、阿联酋的LNG分别为200.7、55.5、9.3、9.1、7.7、0.2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出口量1429.5亿立方米的20%(刘岩,2003)。

三、西欧的油气运输

徐小杰根据研究认为,未来的亚欧陆上油气管道运输网络主要由“石油心脏地带”向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个需求月形地带流通,具体有西向、南向和东向三个方向的跨国管网系统。其中,西向的管网系统有两个部分,一是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欧洲。这里有俄罗斯的友谊管道和新建的亚马尔管道。二是中亚向西针对欧洲市场的运输线路,包括北线和西线。北线指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往北进入俄罗斯领土,利用现有的管线输送到俄罗斯的黑海港口诺瓦罗伊斯克。西线指里海的石油经巴库到格鲁吉亚或土耳其进入黑海或地中海。同时,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已经贯穿马格里布,北上供应南欧市场,这就是著名的马格里布—欧洲管线(徐小杰,1998)。具体来说,连接西欧的石油输送航线主要有(王金洲,1999):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这条航线从波斯湾各油港经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沿非洲东海岸穿行莫桑比克海峡绕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直达西欧、北美。此航线主要由超级油轮经营,它担负着输往西欧石油总量的70%和输往美国石油的45%,它是西欧、北美主要的供油运输线,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

北美、西欧和前苏联地区又是油气管输最发达的地区(图5-1、图5-2见书后彩图)。那里的天然气管道星罗棋布并已实现了国际联网。欧盟内部现有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18.7万公里,是10年7.1万公里的2.63倍。欧盟内部跨国管输量613.9亿立方米,占世界跨国管输量4083.2亿立方米的15%。欧盟60%的天然气消费量至少跨越一个国家输送(刘岩,2003)。天然气干线密度在美国为185米/千米2,在荷兰为265米/千米2,法国为48米/千米2。西欧天然气供应最初是区域性的,但从荷兰发现格宁根气田后,西欧开始了天然气管网系统的建设。东欧也在积极扩建其输气管道。就参与国的数量而言,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天然气管网,天然气用户有2亿。

近几年来,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长,输气管道的建设稳定增长。全欧对清洁燃料需求的增长,正推动着由前苏联地区、北非以及北海外输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实施。欧洲目前在建和建设的项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尔及利亚的Zeepipe II管线、“欧洲管线”、霍尔腾管线以及欧洲—马格里布管线正成为关注的焦点。

四、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

从以上分析可见,欧盟成员国之间天然气消费部分靠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解决,但很大部分还需要依靠从欧盟外部市场进口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欧盟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欧盟形成了天然气统一市场。

欧盟各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宦国渝,李晓东,孙剑,2003),即起步期、成长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目前这些国家已进入了气源多元化、市场需求稳定、基础设施完善的成熟期,这为欧盟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欧盟各国推动本国天然气行业发展、促进高效清洁能源利用的需要。

早在1990年,欧盟委员会就已经开始促进欧盟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建立。1990年6月和1991年5月,欧盟委员会相继发布了90/377/EEC指令《关于提高工业最终用户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透明度的程序》和91/296/EEC指令《关于通过管网输送天然气》,迈开了发展内部天然气市场的第一步。199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以1254/96/EC指令的形式,公布了跨欧洲能源网络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这些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天然气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建设。1998年7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又发布了98/30/EC指令,阐明了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共同规则和各成员国天然气部门的组织原则,提出了为确保内部天然气市场得以建立并有效运营,各成员国在输送、储存、配送领域必须承担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义务,还规定了强制性条款。

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主导思想在于促使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内统一的能源市场作准备,但是,在不妨碍内部大市场的前提下,允许各国具有一些豁免权,并制定各国管理制度。在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内,要坚持公平原则、透明原则和取许可证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方式。

从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其主导思想和执行原则来看,欧盟在天然气乃至能源市场的管理上已开始了统一的管理,其各国的油气安全战略必然受其统一规则的支持与约束。

国际的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再度开启。预计国内成品油调价对应理论上调幅度约为340元/吨左右,将迎来本年度第十三涨。

为什么国际油价一直涨?

我们都知道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油价也是一样。如今世界各地疫情都开始慢慢好转,经济也开始逐渐复苏,出行的人变多了。小到家用汽车,大到民航客机都要用到石油。其次现在也慢慢的要进入冬季了,如果今年北半球的冬天比往年还要冷的话那强劲的需求可能会推动油价继续上涨30%左右。还有就是因为天然气价格的暴涨,可能会推动电力公司转而用石油进行发电,需求端只增不减的。最后因为美国近期不停的无脑印钞,大家都在担心通货膨胀的发生石油价格自然也被推上去了。

控制国内油价涨跌的因素是什么?

首先,我们刚经历了双节,因为油库早期备货不足,又经过双节大量自驾游出行的消耗,造成了现在油库短时间的缺货从而开始进行补货的操作这个和价格上涨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者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推高,?同涨同降?的市场环境下带动了主营的上涨从而炼厂方面也随之上涨。目前国内也已经步入了秋收季节,农机的用量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方面也就有了较大的油品需求。

油价上涨会带来什么影响?

油价上涨势不可挡,影响的是机主的切身利益和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环境。首先燃油成本是工程设备里的一项高额费用,它远远高于折旧费,利息以及人工费。再加上当下活少,同行恶意竞争的环境下导致工程款下压,设备租赁价格车需走低。这样势必会给工程机械的使用者带来很大的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