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企业动态考核_天然气动态分析报告是什么内容类型呢
1.煤、石油、天然气是怎样产生的
2.盆地的充填和演化分析
3.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煤B.石油C.天然气D.蒸馏水
4.天然气发电对环境有何影响?
5.高温、高压H2S腐蚀试验方法国际标准分析
阀门是用来开闭管路、控制流向、调节和控制输送介质的参数(温度、压力和流量)的管路附件。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关断阀、止回阀、调节阀等。
阀门是流体输送系统中的控制部件,具有截止、调节、导流、防止逆流、稳压、分流或溢流泄压等功能。用于流体控制系统的阀门,从最简单的截止阀到极为复杂的自控系统中所用的各种阀门,其品种和规格相当繁多。
阀门可用于控制空气、水、蒸汽、各种腐蚀性介质、泥浆、油品、液态金属和放射性介质等各种类型流体的流动。阀门根据材质还分为铸铁阀门,铸钢阀门,不锈钢阀门(201、304、316等),铬钼钢阀门,铬钼钒钢阀门,双相钢阀门,塑料阀门,非标订制阀门等。
阀门是在流体系统中,用来控制流体的方向、压力、流量的装置,是使配管和设备内的介质(液体、气体、粉末)流动或停止并能控制其流量的装置。
阀门是管路流体输送系统中控制部件,用来改变通路断面和介质流动方向,具有导流、截止、节流、止回、分流或溢流等功能。用于流体控制的阀门,从最简单的截止阀到极为复杂的自控系统中所用的各种阀门,其品种和规格繁多, 阀门的公称通径从极微小的仪表阀大至通径达10m的工业管路用阀。可用于控制水、蒸汽、油品、气体、泥浆、各种腐蚀性介质、液态金属和放射性流体等各种类型流体地流动 ,阀门的工作压力可以从0.0013MPa到1000MPa 的超高压,工作温度可以c-270℃的超低温到1430℃的高温。
阀门的控制可采用多种传动方式, 如手动、电动、液动、气动、涡轮、电磁动、电磁液动、电液动、气液动、正齿轮、伞齿轮驱动等;可以在压力、温度或其它形式传感信号的作用下, 按预定的要求动作,或者不依赖传感信号而进行简单的开启或关闭,阀门依靠驱动或自动机构使启闭件作升降、滑移、旋摆或回转运动, 从而改变其流道面积的大小以实现其控制功能。
按作用和用途
(一)关断阀
这类阀门是起开闭作用的。常设于冷、热源进、出口,设备进、出口,管路分支线(包括立管)上,也可用作放水阀和放气阀。常见的关断阀有闸阀、截止阀、球阀和蝶阀等。
闸阀可分为明杆和暗杆、单闸板与双闸板、楔形闸板与平行闸板等。闸阀关闭严密性不好,大直径闸阀开启困难;沿水流方向阀体尺寸小,流动阻力小,闸阀公称直径跨度大。
截止阀按介质流向分直通式、直角式和直流式三种,有明杆和暗杆之分。截止阀的关闭严密性较闸阀好,阀体长,流动阻力大,最大公称直径为DN200。
球阀的阀芯为开孔的圆球。板动阀杆使球体开孔正对管道轴线时为全开,转90°为全闭。球阀有一定的调节性能,关闭较严密。
蝶阀的阀芯为圆形阀板,它可沿垂直管道轴线的立轴转动。当阀板平面与管子轴线一致时,为全开;闸板平面与管子轴线垂直时,为全闭。蝶阀阀体长度小,流动阻力小,比闸阀和截止阀价格高。 [1]
(二)止回阀
这类阀门用于防止介质倒流,利用流体自身的动能自行开启,反向流动时自动关闭。常设于水泵的出口、疏水器出口以及其他不允许流体反向流动的地方。止回阀分旋启式、升降式和对夹式三种。对于旋启式止回阀,流体只能从左向右流动时,反向流动时自动关闭。对于升降式止回阀,流体从左向右流动时,阀芯抬起,形成通路,反向流动时阀芯被压紧到阀座上而被关闭。对于对夹式止回阀,流体从左向右流动时,阀芯被开启,形成通路,反向流动时阀芯被压紧到阀座上而被关闭,对夹式止回阀可多位安装、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 [1]
(三)调节阀
阀门前后压差一定,普通阀门的开度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其流量变化不大,而到某一开度时,流量急剧变化,即调节性能不佳。调节阀可以按照信号的方向和大小,改变阀芯行程来改变阀门的阻力数,从而达到调节流量目的的阀门。调节阀分手动调节阀和自动调节阀,而手动或自动调节阀又分许多种类,其调节性能也是不同的。自动调节阀有自力式流量调节阀和自力式压差调节阀等。 [1]
(四)真空类
真空类包括真空球阀、真空挡板阀、真空充气阀、气动真空阀等。其作用是在真空系统中,用来改变气流方向,调节气流量大小,切断或接通管路的真空系统元件称为真空阀门。
(五)特殊用途类
特殊用途类包括清管阀、放空阀、排污阀、排气阀、过滤器等。
排气阀是管道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元件,广泛应用于锅炉、空调、石油天然气、给排水管道中。往往安装在制高点或弯头等处,排除管道中多余气体、提高管道路使用效率及降低能耗。
按主要参数
按公称压力:
(1)真空阀:指工作压力低于标准大气压的阀门。
(2)低压阀:指公称压力PN ≤1.6Mpa 的阀门。
(3)中压阀:指公称压力PN 为2.5Mpa、4.0Mpa、6.4Mpa的阀门。
(4)高压阀:指公称压力PN 为10.0Mpa~80.0Mpa的阀门。
(5)超高压阀:指公称压力 PN≥100.0Mpa的阀门。
按工作温度:
(1)超低温阀:用于介质工作温度 t<-101℃的阀门。
(2)常温阀:用于介质工作温度-29℃<t<120℃的阀门。
(3)中温阀:用于介质工作温度120℃<t<425℃的阀门。
(4)高温阀:用于介质工作温度t>425℃的阀门。
按驱动方式:
按驱动方式可分为自动阀类、动力驱动阀类和手动阀类。
按公称通径
(1)小通径阀门:公称通径DN≤40mm的阀门。
(2)中通径阀门:公称通径DN为50~300mm的阀门。
(3)大通径阀门:公称通径DN为350~1200mm的阀门。
(4)特大通径阀门:公称通径DN≥1400mm的阀门
按结构特征
阀门结构特征
阀门结构特征
阀门的结构特征是根据关闭件相对于阀座移动的方向可分为:
(1)截门形:关闭件沿着阀座中心移动;如截止阀
(2)旋塞和球形:关闭件是柱塞或球,围绕本身的中心线旋转;如旋塞阀、球阀
(3)闸门形:关闭件沿着垂直阀座中心移动;如闸阀、闸门等
(4)旋启形:关闭件围绕阀座外的轴旋转;如旋启式止回阀等
(5)蝶形:关闭件的圆盘,围绕阀座内的轴旋转;如蝶阀、蝶形止回阀等
(6)滑阀形:关闭件在垂直于通道的方向滑动。如滑
按连接方法
(1)螺纹连接阀:阀体带有内螺纹或外螺纹,与管道螺纹连..
(2)法兰连接阀门:阀体带有法兰,与管道法兰连接。
(3)焊接连接阀门:阀体带有焊接坡口,与管道焊接连接。
(4)卡箍连接阀门:阀体带有夹口,与管道夹箍连接。
(5)卡套连接阀门:与管道采用卡套连接。
(6)对夹连接阀门:用螺栓直接将阀门及两头管道穿夹在一起的连接形式。
按阀体材料
(1)金属材料阀门:其阀体等零件由金属材料制成。如铸铁阀门、铸钢阀、合金钢阀、铜合金阀、铝合金阀、铅合金阀、钛合金阀、蒙乃尔合金阀等。
(2)非金属材料阀门:其阀体等零件由非金属材料制成。如塑料阀、搪瓷阀、陶瓷阀、玻璃钢阀门等。
煤、石油、天然气是怎样产生的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分析:天然气、煤和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解答: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甲烷.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化石燃料的组成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盆地的充填和演化分析
天然气的产生
科学家们认为,天然气的形成多数与生物有关,例如礁型的天然气资源。在地质历史中,海洋里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分泌钙质骨骼的能力,在水深、温度、光照和海水含盐度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生物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便形成了坚固的生物礁。研究得知,钙藻类、海绵、水螅、苔藓虫、层孔虫、珊瑚等等都曾是地质历史中的造礁生物,现代海洋中的生物礁就是由珊瑚和藻类共同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史中形成的礁体厚度巨大,它们死亡后,被沉积物覆盖并埋藏在地层深部,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科学家们通过对地史时期和生物礁的研究发现,在礁体的生物骨骼遗骸中具有成千上万的孔洞和空隙,含有较理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它们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储集提供了便利条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在湖北、四川等地找到了一批产量丰富的礁型天然气田。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 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驮?闲灾剩?约坝扇饶芤?鸬谋浠?痰鹊南晗缸柿稀S纱酥肿柿霞茨芙?徊搅私庠?仙?镆藕≈鸾ザ鸦?钡幕肪匙纯觥?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2
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被称作“工业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石油这种黑棕色的,粘稠的液体,以前面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经过长期的研究,以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分解变化。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它们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经过漫长的转化,最后形成了石油这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
据估计,全世界海底石油的总储量在3250亿吨,占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国近海、中东、波斯湾、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和北海等浅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内容: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石油的日渐枯竭,必然走向衰败,而煤炭因为储量巨大,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汽化等新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煤炭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椎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时,一场暴雨过后,村子中央就会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溪流”,我们许多小朋友就会跑到那里面去嬉戏,那小溪流也会因暴雨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但在没有断流之前你会发现,很多水流处却被冲下来的木棍儿、杂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坎儿。为了能让水流通畅,我们不时地把那些小水坎扒开,有的时候也会借此筑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坝”。既便是现在居住在城里,一场暴雨过后,街道上很多地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滞留在一个地方的现象。
小巫见大巫,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洪水那样强大的力量和搬运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绝对不会那么集中,也不会那么优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期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那时的雨量又是相当的充沛,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啸等自然灾害降临时,就会淹没了草原、淹没了大片森林,那里的大小植物就会被连根拨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须上的泥土也会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带着须根和枝杈的大小树木及草类植物也会相互攀缠在一起,顺流漂浮而下,一旦被冲到浅滩、湾叉就会搁浅,它们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象筛子一样把所有的漂浮物筛选在那里,很快这里就会形成一道屏障,并且这个地方还会是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也会有许多动物的残骸)的地方。当洪水消退后,这里就会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积植物残骸的丘岭,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座植物残骸的丘岭就会逐渐地埋入地下,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煤矿。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1998年中国遭受的一场罕见的水灾,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区,在平原到处是粮田,几乎到了没有什么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过是淹没了一些农田的防护林,并且农田防护林的树木很稀少,而且树木的根须又十分的发达,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时间的浸泡、冲击不会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树木就不同了,很多树木都挤在一起生活,它们为了吸食太阳的能量,拼命地往上长,根须并不发达,一旦一处树木被洪水连根拨起,就会连带成片的树木被洪水毁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样,顺流漂浮而下,势不可挡,最后全部堆积在一个地方。
另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兴修水利,筑起坚固的堤坝,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减缓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力,泛滥的现象少了,甚至乖乖地听从人类的召唤,并把凶猛的洪水变成了电能、动能、热能,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
不仅洪水有搬运动植物这样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风、海啸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由于地震、火山喷发等因素引起的海啸,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还高,并且在顷刻之间把一个岛屿上的动植物扫荡一空;把海岸线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由于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积,被深深的埋在地层下,受到高压和高温,经过几亿年的时间,变成煤炭
煤矿和其它矿一样,是层状的,且不是到处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积聚而成,则不会那么集中,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书上所说的不对。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单质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喷出时,一部分为钻石,一部分为石墨,大部分为煤(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其它大部分矿的成因一样。
植物当被压在地下,在长时间的缺氧高压的条件下便会形成煤。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形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常年累月,便有了煤。
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煤B.石油C.天然气D.蒸馏水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盆地,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依赖板块学说建立的各种地学理论全部垮塌。这一重大发现,让地球科学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也将让中国地学迅猛发展和超越世界发达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潜力无限。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破解了地震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郭德胜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3051145739@qq.com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著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百度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另注:
百度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四.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据新闻媒体报道,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也找到了。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天然气发电对环境有何影响?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煤的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其它一些物质.属于混合物.
B、石油是由多种烷烃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它一些物质.属于混合物.
D、蒸馏水中只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主要应该考虑物质的组成方面的问题.
高温、高压H2S腐蚀试验方法国际标准分析
在过去的几十年或近期以来,环境立法的数量和范围已经从区域发展到全球性应用。这种发展所伴随的是监控、分析、文件、报告的需求以及对各种因素整体范围的统一。电力公共事业部门已经证明了为遵守法律限定所做出的承诺,但是必须准备服从一些肯定会出现的额外的强制性法规。
排放物是绝大多数公共部门最关心的。全球变暖的恐惧、臭氧层的破坏,以及一些新近产生的环境因素,比如酸雨,正在促使世界各国政府加紧制定法律条款限制排放物。所制定的条款涉及面很广,包括任何从自然炉子中排放到大气圈中的排放物,但它实际上是指所有的排放物,包括任何进入地表、水和空气中的排放物。空气中的排放物是更容易看到的,而且绝大多数是来自公共工业部门的污染排放物,但法律上也广泛地标定了土地和水中的排放物。
一座发电厂的排放物类型取决于该厂所使用的燃料。在所使用的常规燃料中,煤炭是最大的排放物产生者,它也是用得最普遍的发电燃料,而且煤炭产量丰富,购买运输和燃烧的费用都相对便宜,这些都是使用煤炭的显著优点。然而,它的经济效益正在受到《清洁空气法修正案》的制约,该法案限制了发电厂的排放物。由于绝大部分排放物是燃煤所致,故以煤炭为燃料的发电厂需要使用符合法律规定的减少排放物的设备也就最多。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以煤炭作为燃料的费用(图11.8)。
联邦政府的法律条文并不仅仅意味着对法律的解读,而是一些新颁发的、需要企业花时间执行和高度关注的内容。所包含的各种所引起的混乱、误传,以及作为文字的法律条文的复杂性正在被认识到,而且政府希望人们正确理解这些法律条文,废除对不遵守条文者的罚金的做法是加速清洁法的一种强有力的措施。
SO2与NOx的排放
1990年,公共事业部门成功地编纂了《清洁空气法修正案》的Ⅳ-1阶段法令。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的酸雨规划减少约40%的SO2与NOx排放物,这已经低于法律所规定的标准。据EPA报道,所有445家工厂已经100%的达到了控制这两种排放物的要求。这些结果是在法案Ⅳ-SO2条款颁布两年后和Ⅳ-NOx条款颁布的第一年中获得的。
这些排放物减少的重大意义是由多种统计得出的。到2010年,在现有的Ⅳ条款法律的限制下,美国的SO2排放量将会达到近100年来的最低水平。1995年,由所有发电工业所产生的每发1kWh电所排放出的SO2的量比1970年降低了65%。到2000年,在现有的Ⅳ条款法律约束下,NOx排放物将会减少200×104t。 1995年,由所有发电厂所产生的每发1kW·h电所排放出的NO的量比1970年的降低35%。
图11.8 发电厂碳排放物的历史与预测量
阶段2于2000年开始实施,这时阶段1所限定的排放SO2的发电厂被削减并限制,仅保留1000家发电厂的2500个锅炉。随着一系列限制措施的实施,定时补贴的银行资助项目使排放物从1995年的1160×104t减少到2000年的1020×104t。根据CAAA的要求,SO2排放量还应继续减少,达到每年895×104t的规定。一旦使用了银行信用证,就可能需要用湿式除尘器的改进型来达到这一标准(图11.9)。
NOx排放物减少的规划包括两个阶段,阶段1(1996—1999年),通过使用可行的控制技术应用于干燥—底部管壁点火和水平燃烧式锅炉(第一组)。阶段2强调对阶段1中的大型的、排放量较高的发电厂每年排放物的限制,同时还对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燃料的小型的、较清洁的发电厂排放物做出了限制。已经提出的阶段2减少方案将实现每年再减少82×104t NOx排放物的计划(总体上,每年减少150×104t NOx排放物)。按照当今的法律,虽然NOx排放物有望在1995—2000年间有所减少,但预计到2020年由于煤炭的使用,还会有近70× 104t新增的NO排放物(图11.10)。
图11.9 来源于发电厂的SO2排放物
图11.10 来源于发电厂的NOx排放物臭氧层与微细颗粒物
根据美国周边空气质量标准(NAAQS)方案,EPA于1997年提出了关于臭氧层与微细颗粒物(PM)的限制和SO2与NOx排放物的标准。这一新标准已于2005年生效,导致除美国之外的许多国设计关于臭氧层或微细颗粒物,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未完成区带。所提出的关于臭氧层的标准增加了一个针对已经存在的1小时限制标准的8小时的集中限制标准,而且第一次实施的PM标准包括对可能出现在空气中的微细颗粒(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PM2.5)的限制。
关于臭氧层的标准还有一些争议,因为关于标定“臭氧迁移”还有一些不确定性。当排放物从一个地区顺风移动以及臭氧前驱波与当地的排放物混合时,就会发生臭氧迁移,此刻,会在下风处发生明显的臭氧集中,比如美国东北部的各州会接收来自设在俄亥俄峡谷和中西部诸州发电厂的迁移物,就会导致那里的臭氧超标。
1997年,EPA提出到2003夏季,密西西比河以东的22个州中,NO的排放量减少85%,以增加那里的臭氧层浓度。这些减少通过州里对这些法律条款的计划(SIPS)的实施而实现。EPA主张这一举措减少了迁移到美国东北部的污染物的总量。
建设性空气政策联合会(ACAP)与电力供应协会(EPSA)已给针对EPA的要求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EPA出色地理解了所提方案的经济冲击作用,而且某些特殊的规定可能会由于对更为清洁燃料发电厂的禁令而被违反。ACAP还第四次提交了关于逐渐地减少NOx的方案,该方案提供一套较小型的但意义重大的减少NOx的计划,它给科学家们以更多的时间去检测臭氧的迁移。
PM2.5的诸标准对最细微的颗粒也进行了限制,所以发电厂也会有麻烦。对于发电厂家来说,其关键点在于所涉及的细微颗粒——绝大部分PM2.5标准所确定的是在烟囱的下风处排放的硝酸盐和硫酸盐的颗粒物。换言之,所有的颗粒物控制装置正在有效地控制这些主要的微细颗粒物。它们的唯一弱点是“次要的”颗粒物质。根据研究调查的结果,公布微细颗粒与人类健康,以及PM2.5的光度(如SO2和NOx )的关系。
EPA将在未来几年中在国家周边地区安装1500台监测器以收集数据,包括四周的微细颗粒物质的特征和量的信息。关于臭氧层和颗粒物质NAAQS已经完成,所以来自这些监测器的数据将能够起到指导性作用,而且对NAAQS下一步日常事务产生冲击,这是《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每五年所要求的。
汞污染
EPA于1997年后期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长期期待的公共事业部门空气毒物报告,认为虽然在所分析的结果中含有不确定性,但平衡起来,来自公共事业部门煤燃烧所产生的汞是有害的空气污染物中对人类健康最大的危险物。其他一些将受到人们关注的毒物(而且是尚未确定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包括二氧化物、AS2O3和Ni 。 EPA指出,公共部门的燃烧煤炭与复合型废物焚化炉所排出的汞浓度最大。
当我们的星球形成时,就有相似量的汞存在了,在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汞发生了运移。人类活动(指将大量的汞排放到空气中的行为)是燃烧含汞的燃料与其他物质,以及工业加工过程。汞最终将会从空气中沉淀到水体和土地中去。
人体内的汞主要来自食用被汞污染的鱼类。虽然已经确认汞在人体内聚集会对神经造成较大伤害,但是关于汞对人体所造成伤害的最低水平还颇有争议。EPA宣布,汞是鱼类体内最常见的聚集物,大约有60%的水生生物体内发现了汞。而且含汞的生物在1995—1996年增加了28%。
即使尚未发现工业汞排放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直接关系,而且目前尚未找到对燃煤发电厂的汞排放物的相关控制技术,EPA依然有一个良好的机会在不远的将来限制汞的排放。实际上,来自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抱怨——包括健康的影响,如致命的威胁、学习能力的缺陷以及记忆力的丧失——这些促使EPA要求田纳西峡谷的管理部门去检测设在那里的11座燃煤发电厂的汞排放物。
EPA最近还要求监测400多座燃煤发电厂(其发电能力都在25MW以上)的煤样品。这些发电厂每周报告一次监测数据,连续上报一年,这将能使EPA确定它们的汞排放物是否应该控制在CAAA之下。EPA估计对这些煤的监测费用为每套设备23000美元。EPA还计划随机地选择30座发电厂,按季度检测其烟囱的排放物,以确定它们汞排放物的特征和量,这项检测的费用预计为每套设备167000美元。
汞排放物的控制对各公共事业部门都是一种挑战,因为一旦这种化学元素被收集到了,它的易挥发性就有可能发生再次排放。对来源于复杂的下水道污泥和土地与地表物质汞的排放物的测量确定了这一特性。汞本身的特性就是具有这种再次挥发的危险性。以元素形式存在的汞的挥发性更强,使得汞在第一地点收集的目的无法实现。
温室气体的排放
目前,人们对环境的最大关注莫过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了。“全球气候变化”在1997年12月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当时,许多国家的政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旨在全球范围内减少CO2的排放。
温室气体,在京都会议上特别强调是特指CO2。这包括所谓的第一约定时间——五年间的排放量要达到基准年1990年的CO2平均排放量的55%(美国的排放量就达到1990年基准年的34%)。如果签署,则此草案就具有法律效益,所有签署了第一约定时间的国家都应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到2008—2012年间至少应减少到基准年1990年水平的5%之下。将目标确定减少至基准年1990年的排放量之下的国家有:美国7%,欧盟8%,俄联邦0。
《京都议定书》中所涉及的全美境内的分支机构对此还远未清楚,而且国会似乎还不打算签署。此外,爱迪生电力研究所(EEI)指出,该草案与1997年7月全体通过的上议院98决议申请的两项标准不符,表现为:
(1)任何适用于发达国家的所指定新温室气体限制的协议,也必须在相同的遵守时期内有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指定新的温室气体限制条款。作为草案的新条款,那些发展中国家并不拥有这一责任,而且发达国家承担了绝大部分重任。1996年,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生产的能源占到全世界的40%,三国所消耗的能源占全世界的42%。根据EIA的报告,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到2015年将超过美国。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墨西哥都是美国的主要商业竞争国,它们也应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承担责任。
(2)任何协议都不得给美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美国将不得不把其到2010年减少近3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所要求的7%。克林顿的管理部门预计要达到江排放量减少到1990的排放量之下,则电力部门在2010年将花费300亿美元,到2020年的花费将高达520亿美元。
由WEFA的资源数据国际(Resource Data International)公司和CONSAD研究公司所完成的研究都支持由EEI所提出的观点:如果没有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大量的失业,以及按照美国的生活标准发生重大改变的话,要落实《京都议定书》的条款是不可能的。根据CONSAD的研究,美国的劳动力到2010年将可能减少310万个工人。
1996年,美国的发电厂排出了26×108多吨的CO2,来源于80~20家公共事业部门和非公共事业部门的发电厂。所生成的绝大多数是CO2——大约73%以上的来自燃煤的发电厂,另外15%来源于以燃气发电厂,其余的来源于以燃油发电厂和使用其他燃料的设施(图11.11)。
美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但在世界CO2总排放量中,美国的排放量却达到了20%。然而,如上所述,美国在全球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将很快下降——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和中国有着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发电厂,来满足他们的用电需求。
有多种方法可以减少CO2的排放量,包括提高效率和俘获隔离CO2。虽然通过使用更为清洁的天然气和燃气轮机发电厂的效率正在提高,但是这种高效不能弥补由于用电需求的增加而不断建造的发电厂所带来的CO2的排放量的增加。所以人们正在对CO2的隔离与处理进行着非常详细的研究。人们对深海、深湖泊、枯竭了的气藏,以及枯竭了的油藏正在进行检测,以了解它们储存CO2的潜力。人们还正对所需要的技术和将CO2输送到别的地方所需费用进行调查。美国能源部也在资助那些可能长期解决问题的隔离碳的项目。
图11.11 主要排放物的来源
根据最近的EIA数据,美国可能需要有大幅度的能源涨价,以达到《京都议定书》所要求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EIA总结到:《京都议定书》条款的费用将取决于所允许排放的数量——这些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到,这些项目有助于减少排放物或在其他国家投资。这些努力可以通过减少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来减少所需的费用。
毒物释放备忘录
毒物释放备忘录(TRI)是由EPA构建的一种数据库,用来协助紧急反应队伍——这是对泄漏做出快速反应而组建的一些队伍,并鼓励工业自愿减少排放物。该数据库含有来自所设定的工厂的特殊有毒化学物质的释放、减少与循环的信息。1997年,该数据库新增了以煤和石油为燃料的发电厂,因为TRI中的化学物质是由发电过程所产生的。天然气发电与核能发电未被列入。
从1998年开始,受此数据库监控的发电厂必须汇报其排放到大气、水体或土地中的化学物质。这些报告将涵盖每个或相关的多重功能的工厂;烟灰的沉淀点也包括在受影响的地域内。那些没有报道的工厂将会被处以25000美元/天的罚款。公共事业工业通常会推翻这一规定的,因为它将会产生一些额外费用,该工业相信它在近年来已经成功地说服了EPA——发电厂的废气(尤其是烟灰)是无危险而稳定的。
公共事业工业因为它大量用水也受《清洁水法》(CWA)的管制。根据EPA报道,美国的电力部门所用的水量中,92%以上是用于冷却的。CWA制定了关于冷却水的发展法规,以保护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从1998年开始,所有的蒸汽机发电厂都按照EPA的要求完成调查数据的上报。根据这些结果,一些发电厂将需要把它们对鱼类群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出定量的评估。
李建平1 陈长风2 任玉林1 李宗田1 陈秋芬1 唐萍1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
摘要 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H2S服役环境下材料的试验和选用标准有3种,分别为NACE标准、EFC标准以及ISO15156 标准。本文对这3种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在讨论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NACE标准和EFC标准的特点,对比了两种标准之间的主要区别。NACE标准注重选材的安全性,选材容易出现品质过剩;EFC标准强调因地制宜地选材,强调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性能;NACE MR0175的材料性能以及耐蚀性方面的数据较为丰富,使用方便;相对来讲EFC17只是给出了选材的基本原则,对使用者自身的要求较高。ISO15156标准结合了上述两类标准的特点,取长补短,建立了既适合于使用,又注重安全的试验和选材标准,可用于高含硫气田开采的选材。
关键词 腐蚀 实验 H2S CO2SSC NACE MR0175 EFC16/EFC17 ISO15156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nalysis on H2 S corrosion Testing Method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LI Jian-ping1,CHEN Chang-feng2,REN Yu-lin1,LI Zong-tian1,CHEN Qiu-fen1,TANG Ping1
(1.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lnstitute,SlNOPEC,Beijing100083;2.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102249)
Abstract Presently,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esting and choosing materials serving in H2S-containing environment,that is to say,NACE MR0175,EFC17 and ISO15156.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three standards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Basing on the mechanism of SSC,the features of NACE MR0175 and EFC17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standards are also discussed.NACE MR0175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in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easily results to an overplus in materials’ performance,while EFC17 emphasizes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exerts the performance of materials furthest.NACE MR0175 provides abundant data of material’s performance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while EFC17 only presents the cardinal rule for material’s selection.By taking the strongpoint of above two standards,ISO15156 not only suits to use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safety of the testing and choosing Materials,especialy in the high sulfurcoated gas field.
Key words Corrosion Test H2S CO2SSC NACE MR0175 EFC16/EFC17 ISO15156
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过程中,H2S腐蚀往往导致突发性的灾难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美国NACE 协会在1975年颁布了《油田用耐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金属材料》,即NACE MR0175[1]。到目前为止,NACE MR0175已经经过了25次修改,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
NACE MR0175建立了硫化氢临界分压值,当硫化氢的分压超过该界限值后,就需要考虑SCC的威胁;同时还提供了选材的指导方针及耐蚀合金的应用界限和条件,例如溶液组成、pH、温度、H2S分压等。NACE TM 0177[2]和NACE TM284[3]两个试验标准是对NACE MR0175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欧洲腐蚀协会分别在1995年和1996年单独出版了EFC16(含《H2S环境条件下碳钢和低合金钢的选材准则》)和EFC17(《石油天然气开发用耐蚀合金:H2S服役条件下选材和测试方法》)两个规范,这两个规范尽管在出发点和内容上与NACE标准有所不同,但仍然被认为是NACE标准的重要补充。
之后,NACE和EFC合作,由国际标准协会ISO/TC 67成立了第七工作组,收集和整理合适的、公开发表的硫化氢环境下金属材料开裂的现场和实验室测试数据,出版了ISO/15156[4~6](《石油天然气工业——含H2S环境油气生产用材料》)标准。ISO15156标准可以看成是NACE MR0175和EFC16及EFC17[7,8]的合并版本,综合了NACE和EFC两类标准的重要内容。上述3个标准已经成为硫化氢环境下设备用材选择与试验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是分析NACE和EFC标准之间的差异,探讨高含H2S、CO2环境用材的试验方法。
1 材料H2S环境下的应力腐蚀特征
硫化氢腐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电化学腐蚀失重;二是腐蚀开裂。前者,腐蚀产物FeS对腐蚀速率和形态有显著的影响,导致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相对于CO2腐蚀,H2S腐蚀失重速率较小,因此对于硫化氢腐蚀,人们更关注腐蚀开裂问题,这是许多突发事故的原因。
硫化氢溶于水后电离形成的H+和HS-发生阴极还原反应,形成氢原子。对于CO2腐蚀,阴极反应生成的氢原子会在金属表面结合成氢分子,随后溶入液体中,但在含硫化氢系统中,硫化物离子将会减慢金属表面氢原子复合成氢分子的速率,这样会造成金属表面氢分子的积累,为氢原子扩散进入金属提供了足够的驱动力,从而导致硫化物应力开裂(SSC)、氢致开裂(HIC)。另外,局部阳极溶解与应力耦合作用导致应力腐蚀开裂(SCC)。
低碳钢和低合金钢H2S腐蚀后表面容易形成FeS膜,这层腐蚀产物膜虽然对基体金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阴极还原的氢原子很容易穿过FeS膜扩散到金属基体,导致开裂。耐蚀合金表面会形成致密的Cr2O3-NiO钝化膜,这层钝化膜对氢原子的扩散阻碍作用明显,从而抑制了腐蚀裂纹的产生。随着耐蚀合金中Cr和Ni含量的增加,钝化膜的完整性、致密性也增加,对金属基体的保护性增大。
耐蚀合金的SSC是碳钢和低合金钢SSC 的扩展,是氢脆现象。其本质是阴极过程,也就是说开裂受控于阴极极化。耐蚀合金的SSC对材料表面钝化膜的稳定性非常敏感,因此也就对溶液的 pH 值以及 Cl-的含量敏感。溶液的酸性增加,钝化膜溶解性增加;Cl-的侵蚀性较强,容易穿透钝化膜,破坏钝化膜的结构。
耐蚀合金在H2S中的SCC是人们广泛熟知的耐蚀合金在卤水中的SCC问题的扩展,它是局部腐蚀的一种,是阳极过程,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阴极极化来抑制。与SSC一样,SCC对材料表面钝化膜的稳定性非常敏感,因此就对溶液的pH值以及Cl-的含量敏感。另外,H2S的含量会显著地影响到产生SCC的门槛值。
对于SCC,裂纹在耐蚀合金表面萌生的机制与机械辅助去钝化有关,也就是说材料外加载荷与本身的残余应力耦合,导致变形,局部会产生微蠕变和应力松弛,这样容易破坏或削弱钝化膜,使局部基体金属受到侵蚀溶解,同时在应力的耦合作用下,产生裂纹。
耐蚀合金通常在高的温度下容易产生应力腐蚀裂纹,在室温下更容易产生SSC。然而,随着载荷、钝化膜、微蠕变、氢的还原以及扩散等多方面交互作用,将使有些耐蚀合金,例如双相不锈钢应力腐蚀和硫化物应力腐蚀的敏感温度分布在中温区(80~120℃)。相对而言,对于碳钢和低合金钢硫化物应力腐蚀最大的敏感温度在25℃。
铁素体以及马氏体耐蚀合金组织自然微蠕变非常小,对SSC敏感而对SCC不敏感,当然,应力大于或等于屈服强度也容易出现裂纹;相反,奥氏体组织本质上自然微蠕变非常大,对SSC不敏感而对SCC敏感;而双相不锈钢会遭受SCC和SSC,这主要取决于腐蚀环境的特征。
为了有效地利用材料,同时提高材料使用的经济性,除了应了解硫化物应力开裂(SSC)和应力腐蚀开裂(SCC)两种开裂方式的不同机制,更重要的是如何选材和评价。
2 NACE 标准特征
2.1 NACE TM0177-96
NACE TM0177推荐了4种试验方法:拉伸、三点弯曲、C形环和悬臂梁拉伸法。试验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也可以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推荐的测试溶液浓度较高、pH值较低,属于加速试验,是比较苛刻的试验标准。采用高温高压试验的原因,一是由于材料不同,产生裂纹的敏感温度也不同;二是要更好地模拟材料实际服役环境,预见最差的服役条件。高温高压的试验结果最好与常温常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NACE TM0177提醒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这种加速试验方法使得试验数据的处理变得比较困难,试验过程中总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会影响到重现性。例如:低强度钢在推荐的测试环境中容易产生HIC或氢鼓泡失效,但这种材料通常不容易遭受SSC,因此对于试验结果需要区别是何种机制导致的裂纹。另外,一些合金在这种试验环境下容易受到侵蚀,导致开裂,而在油田服役环境下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马氏体和沉淀硬化不锈钢就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2)测试方法、材料的织构与流线、不同合金之间的电偶腐蚀、测试温度对开裂的敏感性影响、试样选择区域、材料的非均匀性(例如焊接)、试验时间和试样数量等等一些因素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
EFC标准中将三点弯曲试验法改为四点弯曲试验法,ISO15156采用了这一修改。
2.2 NACE MR0175
NACE MR0175是依据材料的现场使用数据和试验数据,建立起来的H2S服役条件下材料的选择标准,包括碳钢、低合金钢和耐蚀合金的选择,新版本增加了合金使用环境的限制。由于SSC受到应力、H2S分压、元素硫、矿化度、pH值及合金的冶金条件等众多条件影响,因此NACE MR0175无法就每一种合金都给出确切的环境使用界限,材料的使用者有责任根据试验室数据的准确程度以及现场经验来确定材料将来使用的安全性。NACE MR0175承认一些在NACE TM0177标准试验中被证明容易开裂的合金在实际服役环境中的表现却很好,同时标准所推荐的材料对SSC具有抑制能力,但却不能在所有的环境下阻止SSC,因此一定要考虑实际的应用环境。
NACE MR0175定义了H2S应力腐蚀环境范围,帮助使用者确定材料服役环境是否在该范围之内(图1)。
图1 NACE MR0175定义的SSC环境敏感区域
a—气相环境;b—油气两相
图1只表明了总压和分压,没有显示出溶液的pH值对SSC的影响;另外,对于碳钢和低合金钢满足了NACE TM0177的测试,但能否在6~7MPa的H2S分压下服役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EFC16 中,将碳钢或低合金钢在H2S环境分为了3个区域(图2)。这3个区域的应力腐蚀敏感性划分成非酸性环境、过渡区和酸性环境。图2 只是针对P110以上强度钢级建立的,其他材料或有焊缝的情况需要重新建立应力腐蚀敏感图。ISO15156采纳了EFC16观点,未采用NACE对SSC敏感区域的划分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图2所包含的H2S分压区域最高只有1MPa,这就限定了碳钢和低合金钢可以使用的范围。
另外,NACE MR0175为新的合金材料或新工艺处理的材料给出了7个等级的试验条件,前3个等级属于NACE TM0177试验范畴,主要是针对碳钢和低合金钢;后4个等级试验温度和压力较高,同时通有CO2,是专门针对奥氏体不锈钢、双向不锈钢、Ni合金以及Ti合金推荐的试验条件,以确定这些合金的耐SSC性能。
图2 EFC16和ISO15156定义的SSC环境敏感区
① 1bar=105Pa
NACE MR0175标准仍然是比较严格。例如,对应用于酸性环境下的碳钢和低合金钢的硬度要求为小于22HRC,材料硬度大于该值则不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之内,需要另外严格测试。
3 EFC标准特征
EFC 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为了保证设备选材在实际工况条件下的安全性,同时又符合经济性原则,试验环境溶液应选用与实际工况条件相同的环境溶液,而不是NACE规定的溶液,即采用合于使用原则(Fitness for Service),也就是说试验条件的选择要反映服役条件。这样就有可能避免一些材料现场使用情况良好,却无法通过NACE标准试验这一现象的发生。
EFC 标准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环境条件与材料开裂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可以适当放宽试验的苛刻程度,这样会大大地节省费用,同时还不会带来风险。因此EFC准则比较实用,对石油、天然气工业具有较高的指导性。
3.1 EFC16
EFC16标准主要是针对碳钢、低合金钢在含H2S环境下的服役性能,全面考虑此类材料暴露在硫化氢环境下所有的可能裂纹类型,并根据裂纹产生的环境,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来避免这些裂纹。EFC首次提出的合于使用(Fitness-for-Purpose)原则已经广泛被接受,目前,NACE年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了基于此原则开展的材料耐蚀性能研究。
影响渗氢的主要因素为:H2S的浓度、pH和温度等,EFC16建立了P110以上钢级的pH-H2S分压SSC敏感图(图2),其他的钢级以及具有焊缝的钢需要重新建立。图2中,①区属于非酸性环境,对材料冶金的质量没有要求;②区为过渡区,需要控制冶金质量,如硬度、S含量等,在一些环境下,材料冶金质量及控制不需要非常严格;③区则容易发生SSC,需要严格按照EFC16标准选材。需要注意的是pH低于3.5服役环境在油田现场很少出现,因此图2中对这部分未做出分类。当材料满足EFC16 标准规定时就可以良好地抑制区域②和③的SSC腐蚀。材料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可能也能够良好地抑制SCC,但是需要按照合于使用的原则来评估。
碳钢和低合金钢可以通过测量硬度来检查强度,要求均匀的显微组织,这样可以通过限制强度、消除有害的裂纹敏感微观组织来抑制SSC。
出现SSC的硬度与环境的苛刻程度有关。EFC16 所允许的硬度水平比较宽松,同时提供了合适的测试方法来证明材料可以抑制SSC。
对于淬回火管材:硬度≤250 HV30(22 HRC),C90 和T95 可以到270 HV30,同时要求组织均匀,没有未回火马氏体。高于65℃时可以使用N80Q,C95;高于80℃可以使用API 5 CT C95,N80,P105和P110系列;高于110℃可以使用API 5 CT Q125。也就是说温度越高,相同腐蚀条件下可以使用的钢级越高,充分体现了适合于使用的原则。Q+T低合金钢可接受的最大硬度为275HV30(26HRC)。管线、压力容器以及其他焊接设备材料母材硬度不超过250 HV30。
对于不能满足上述冶金要求的材料,EFC16要求使用附录A推荐的方法进行测试,附录A给出了测试方法、测试溶液以及评定标准。EFC推荐使用模拟实际的服役环境进行试验,从而获得材料的真实服役性能,另外,对于服役环境不明确的情况,EFC16推荐的测试环境也不苛刻。
众所周知,如果材料满足了硬度、组织等要求,就很难满足力学使用要求,对于这一矛盾,EFC16建议还是根据合于使用原则,通过仔细试验研究来解决。使用的测试环境要与服役环境相似,应力/应变水平代表服役载荷。
3.2 EFC17
耐蚀合金(CRA)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含硫油气田的开发,由于H2S服役环境下的油田设备用耐蚀合金(CRA)的试验和选择标准不统一,这就给评定耐蚀合金的质量带来了很大困难和高昂的费用。另外针对碳钢所建立的评定方法不能应用于CRA。
EFC17就是根据上述问题,建立了测试和评价CRA的标准,标准中包括选择、评价耐蚀合金的基本原则,即合于使用原则;标准提供了评估临界环境开裂条件的测试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原理、测试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CRA。
EFC17的核心就是材料应该在最苛刻的环境和力学条件下评估,这一试验环境应该是服役环境的最苛刻状态,而不是标准的最苛刻的试验条件。用于测试的环境应该反映出服役失效结果。耐蚀合金并不是固有的能够抑制SSC/SCC,EFC17 标准的目标是让选定的耐蚀合金在一定范围的力学和环境条件下能够可靠使用,同时还经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选用的测试方法可以确定材料应用的界限,而不是简单地在极端条件下测试,然后就淘汰一些所谓应力敏感的合金。
首先,EFC17规定了如何选择测试环境。对于耐蚀合金,严重腐蚀通常是出现在最高的服役温度,因此测试耐蚀性要求模拟该温度下的环境参数。通常CRA的耐蚀性较好,使得短期试验很难有所结果,这样需要比较保守的长期的试验,这样试验条件往往与实际不符,比较苛刻。但是,耐蚀合金倾向于表现出明显的环境参数临界线,因此增大一个或几个参数在加速试验中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腐蚀,从而会排斥有潜力的良好合金。
耐蚀合金的试验可以环境模拟服役环境,也可以等同于服役环境或比服役环境苛刻。为了减少特殊测试次数,可以在适当的标准环境下测试数据,EFC17推荐了3类,包括典型天然气生产环境有地层水和典型原油生产环境的状况。这种测试属于材料的定级试验,有助于确定合金的特殊使用环境。
除了确定测试环境条件外,还要明确最坏状态下材料的成分和组织对腐蚀的影响。耐蚀合金还要考虑局部腐蚀和缝隙腐蚀,试样的表面状态,例如抛光、研磨、机械加工以及焊接状态等。
另外,还需要认真考虑材料的应力状态。通常,相同的环境参数决定了耐蚀合金的环境断裂,然而,局部应力的大小和性质、材料的条件是附加的裂纹控制参数。但是,试验过程中所加载的应力或应变无论如何也不能精确地模拟服役条件,真实地服役应力包括了制造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和服役应力之和,真实服役应力还包括:静态、瞬态和动态;外加或残余应力;范围较广的和局部应力。
EFC17标准所确定的试验方法仍然存在有局限性:①测试的时间有可能比裂纹孕育期短,测试时间内没有发现裂纹,并不能说明延长测试时间后材料不失效;②测试的应力并不能完全模拟现场实际,有可能材料在实际服役下出现塑性变形,但是正常的加载无法满足上述条件。
针对上述问题,EFC17建议可以通过延长加载时间和给定塑性变形来研究。另外,有报道说长时间的浸泡会改变钝化膜的结构,容易导致点蚀,裂纹可以从点蚀处萌生,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4 结论
NACE标准非常注重选材的安全性,这样就出现了不能通过NACE标准试验的材料反而还可以在油田现场仍然有良好的使用的现象,也就是说选材容易出现品质过剩。
EFC标准强调因地制宜地选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性能,但是,由于现场实际环境差别较大,采用EFC标准的试验工作量较大,同时对于高含H2S/CO2环境,开展模拟试验的难度也较高。
NACE MR0175总结了较为丰富的材料性能以及耐蚀性方面的数据,方便使用者对比评价,可以预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方面的数据积累会越来越丰富;相对来讲EFC17只是给出了选材的基本原则,对使用者自身的要求较高。
ISO15156标准正是结合上述两类标准的特点,取长补短,建立了既要合于使用,同时也要注重安全的试验和选材标准。
应该看到,材料的实际服役行为往往比较复杂,标准只是给出了试验和选材的指导方针,实际存在的问题还需要细致试验和研究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NACE MR0175-2001.Sulfide stress cracking resistant metallic materials for oilfield equipment.
[2]NACE TM0177-1996.Laboratory testing of metals for resistance to sulphide stress cracking in H2S environments.
[3]NACE TM0284.Evaluation of pipeline and pressure vessel steels for resistance to hydrogen induced cracking.
[4]ISO 15156-1:2001.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materials for use in H2S—containing environments in oil and gas production—part 1:general principles for selection of cracking-resistant materials.
[5]ISO 15156-2:2003.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materials for use in H2S—containing environments in oil and gas production—Part 2:Cracking-resistant carbon and low alloy steels,and the use of cast irons.
[6]ISO 151 56-3:2003.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materials for use in H2S—containing environments in oil and gas production-Part 3:Cracking-resistant CRAS(corrosion-resistant alloys)and other alloys.
[7]EFC Publications No.16.Guidelines on materials requirements for carbon and low alloy steels for H2S—containing environments in oil and gas production,ISBN 0-901716-95-2.
[8]EFC Publications No.17.Corrosion resistant alloys for oil and gas production:guidelines on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H2S service.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