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天然气价格标准最新_贺兰县天然气缴费中心
1.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怎样?
2.宁夏属于哪个省份
3.巴彦浩特盆地
2000年以后,贺兰县委、调整了贺兰县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要把贺兰一中建成全区一流的重点高中。为此,县委、加大了投资力度,投资近8000多万元,仅2004—2006年就投资6000多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先后建起了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住宿的公寓楼二座,拆迁住宅190余户,使校园面积增加到150亩,建成3800多平方米配置不锈钢灶餐、防爆预警设备、使用天然气可同时容纳2000人用餐的自治区A级餐厅一座,兴建8000多平米的集图书馆、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室、微机室、校园网主控室于一体的综合楼一座,可容纳45个班的教学楼三座,科技艺术办公楼一座,可容纳800名师生的阶梯电教室一座。建成了百兆校园网,建成2.3万平方米标准的塑胶跑道和草坪足球场一个,可容纳3500余名师生的体育看台一座。篮球场12个,网球场1个,羽毛球场4个,排球场4个,乒乓球台20个。对校园进行了全面整治,全部更新师生课桌椅3000余套,对学校所有建筑进行了改色粉刷,形成了校园建筑红白相问的格局;全面绿化、硬化、亮化了校园,形成了以校园中路为中轴的三纵三横的校园路,将学校北大门东西向十分十分狭窄的小巷扩建为十余米宽的通衢大道,并进行了整体美化。
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怎样?
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居西北内陆高原,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具有冬寒长,夏暑短,雨雪稀少,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点。由于宁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基本没有酷暑;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8℃以下,极端低温在零下22℃以下。宁夏气候的最显著特征是:气温日差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一般可达12—15℃。 全年平均气温在5-9℃之间,引黄灌区和固原地区分别为全区高温区和低温区。
宁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干旱山区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引黄灌区年平均157毫米。1995年引黄灌区年降水量203.7毫米,干旱山区年降水量317.8毫米。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长年干旱,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1000毫米以上,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间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扶持山间平原,错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出的灵盐台地。
宁夏按地形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带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据2004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
宁夏有名的山地有贺兰山和六盘山。贺兰山绵亘于宁夏的西北部,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达3556米。六盘山古称陇上,位于宁夏的南部,耸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是一条近似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脉。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黄河自中卫入境,向东北斜贯于平原之上,河势顺地势经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层深厚,地势平坦。
宁夏南部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黄土覆盖,厚的地方可达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渐减。六盘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显著,地势起伏较大,山高沟深。
在宁夏版图上,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貌: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应俱全,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 宁夏全区平均年水面蒸发量1250毫米,变幅在800~1600毫米之间,是中国水面蒸发量较大的省区之一。全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9.493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18.3毫米,是黄河流域平均值的1/3,是中国均值的1/15。年径流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山地大,台地小;南部大,北部小。年径流深由南部六盘山区东南侧的300毫米,向北递减至引黄灌区边缘不足3毫米,相差近百倍,且70%~80%的径流集中在汛期。
宁夏水以硫酸盐类和氯化物为主。全区平均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面积占57%;黄河宁夏段水质矿化度500毫克/升左右,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符合标准。而中部干旱带和黄土高原丘陵区最为缺水,不仅地表水量小,且水质含盐量高,多属苦水或因地下水埋藏较深,利用价值较低。泾河水利较丰富,但其实际利用率较小。另外,有黄河流域内流区(盐池)、内陆河区(属内蒙古石羊河的中卫市甘塘)。
宁夏属于哪个省份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经纬度西起东经°12′,东至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 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
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o~16℃。年总降水量50~450毫米,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降水量达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额济纳旗为37毫米。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l200毫米,大兴安岭山地年蒸发量少于1 200毫米,巴彦淖尔高原地区达3 200毫米以上。内蒙古日照充足,光能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 700小时,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达3 400小时以上。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天,70%发生在春季。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达5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数大部分地区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达20天以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呼鲁赤古特大风日,年均108天。
政区沿革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乌兰夫(云泽)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驻王爷庙。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务院总理批准,自治迁址张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绥远省代董其武为首的19人率部举行起义,其后,成立绥远省人民。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绥远省人民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务院命令,从3月6日起,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领导,自治区人民驻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将热河省敖汉、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宁城、乌丹县划归自治区昭乌达盟。1956年4月3日,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增设巴彦淖尔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区域为盟的行政区域。1969年7月5日,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19年5月30日又重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设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下设101个旗、县、市、区,其中以旗命名的52个(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民族自治旗),以县命名的17个,盟辖市14个、区18个。自治区人民驻地呼和浩特市。
人口增长率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人口一直徘徊在200万人左右。1947年自治区成立后,内蒙古人口有较快增长,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快,1995年底,全区总人口达2 284.4万人,比1947年增加1 722.7万人,增长3.l倍,平均每年增长2.%,占全国人口的1.9%,人口总数在各省市区中居第2l位。其中蒙古族人口369.92万人,比1947年增长3.4倍,平均每年增长3.2%;汉族人口1828.75万人,比1947年增长2.9倍,平均每年增长2.9%;其他少数民族人121 85.73万人,比1947年增长8.6倍,平均每年增长4.8%。1995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3%。,与全国土0.55%。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控制人口已初见成效。2001年,全区总人口2377.49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04.08万人,汉族人口1843.7万人。
人口性别构成 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性别构成在解放前处于失调状态,1947年,全区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4.1%。解放后,男女性别比例逐步趋于协调。1995年底,全区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8%,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2%,性别比例为1:0.92。2001年,全区男性人口 1 228.9万人,女性人口 46.64万人。
人口文化构成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区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48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6人,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2位;每万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 512.1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415人,居全国第8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3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 2001年,全区总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90.35万人,高中、中专文化326.88万人,初中文化826.65万人,小学文化以下980.53万人。
人口年龄构成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8.45%,15—29岁占32.5%,30~44岁占21.1%,45~59岁占11.42%,60~74岁占 5.43%,人口年龄构成属于轻型结构。
民族 全区共居住有49个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汉族、蒙古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回族和满族; 人口在l万以上的有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人口在1 000以上的有鄂伦春族、壮族、 锡伯族、俄罗斯族;人口在1 000以下的有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布依族等38个民族。2001年,汉族人口1843.7万人,蒙古族人口 404.08万人,满族人口48.1万人,回族人口20.8万人,达翰尔人口 7.5万人,鄂温克人口2.6万人,鄂伦春人口0.4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共40.66万人。
土地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2001年耕地面积为709.1万公顷,森林面积1866.6万公顷,草原总面积8 666.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3%;淡水总面积85.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状况看,林牧用地是全区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两者占土地总面积的85%以上。内蒙古自治区可利用耕地709.1万公顷,人均占有0.36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
草场 内蒙古天然草场面积辽阔, 是国内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总面积达8 666.7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21. 7%,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 800万公顷,约占内蒙古总土地面积的60%。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 00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无芝雀麦、披碱草、野燕麦、黄花苜蓿、山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于饲养牲畜。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沛,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内蒙古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口性强,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放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内蒙古最西部的荒漠牧草稀疏且产量低,但气候温和,牧草具有带刺、含盐、灰分高的特点,很适宜发展骆驼。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内蒙古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毛皮肉等畜产品在国内外也占有重要地位。据1985年内蒙古草原勘测设计院对全区载畜量普自治区适宜载畜量为5 475.05万个绵羊单位,实际为5 576.85万个绵羊单位,超载量为101.8万个绵羊单位。由于近年来草场退化,草原的适宜载畜量有所下降。按10年不变价格计算,自治区畜牧业总产值1980年为8.09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4.2%。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当年牧业总产值为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l%;1995年,牧业总产值为76.03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6.5%。1995年较1990年增长0.4倍,年均递增7.5%。
水 自治区地表水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4个外流水系,流域面积为52.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73亿立方米。内流水系有乌拉盖河、塔布河2个水系,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6亿立方米。全区地下水分布比较广泛,主要类型有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据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估算,自治区草原地下水补给量为.6亿立方米,可开量为27.5亿立方米,东部多于西部,山地丘陵多于高原。自治区的天然降水量在100~45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减,其中额济纳旗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70%。
矿产 内蒙古的地下矿藏富集,已发现的有120多种,探明储量的78种。其中有42种矿储量居全国前10位,22种列前3位,7种居全国之首。特别是煤炭处于国内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现已查明含煤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2 400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远景储量12 000亿吨,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储量在百亿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田有5处,大部分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厚度大,埋藏浅,煤层稳定,易于露天开,而且煤种质量优良,种类齐全。东胜煤田的精煤是不用洗的天然优质动力煤,可与国际标准煤媲美,经济价值很高,已探明储量927.7亿吨。鄂尔多斯煨炭是造气和制作水煤浆的优质工业用煤。准格尔煤田探明储量259亿吨,发热量达7 470千卡/千克。内蒙古石油、天然气的蕴藏量也十分可观,已探明13个大油气田,预测石油总量为20~30亿吨,天然气为2 700~10 000亿立方米,世界级的大油气III--陕甘宁油气田的主体就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盆地。黑色金属矿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铁、锰、铬等多种。铁矿产地63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5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有色金属矿产探明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矿种为锌、铅、锡、铋,居第7至第10位的是铜、钨、钼、铝土、镍、钴等;矿产地128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9处,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盟狼山--渣尔泰山,集(宁) 二(连)铁路线两侧,锡林郭勒盟东北部,赤峰市北部和呼伦贝尔盟北部。主要金矿床40处,大多数已开利用。全区20多个旗县生产黄金,其中敖汉旗、松山区、喀喇沁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年生产黄金超万两。自治区稀土得天独厚,誉满中外,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国的90%,居全国和世界首位。氧化铌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铍、钽、钴的探明储量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二位。非金属矿产种类繁多,其冶金原料非金属矿产有菱镁矿、耐火粘土、蓝晶石类物、白云岩、石英砂岩、脉石英、石英岩、石炭岩、萤石、铸型用砂、铸型用粘土、铁矾土等;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有硫铁矿、湖盐、芒硝、天然碱、电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泥炭、盐矿、溴矿、砷矿、硼矿等;以及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3个大类,42个矿种,近200处矿产地。其中4种居全国首位,20种居全国前5位。据有关专家估算,内蒙古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不含石油、天然气)达13万亿元,居全国第3位,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煤炭 2001年,全区共发现煤田318处,累计探明保有储量为2232.4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2位;远景储量在12250亿吨以上,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全区有煤产地(煤田或煤矿区)140多处。内蒙古的煤炭不但储量大,煤层厚,而且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易于露天开。在全国开的5大露天煤矿中,内蒙古境内有4个,即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内蒙古煤炭种类比较齐全,东胜煤田的精煤和阿拉善盟的无烟煤,以质优著称于世。炼焦煤比重小,仅占总储量的2.49%,主要集中在乌海、包头市。无烟煤比重小,储量也很集中,已探明储量5.53亿吨,占全区煤炭总储量的0.25%。探明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的煤田主要有东胜煤田(探明储量927.7多亿吨)、准格尔煤田(探明储量259亿吨)、伊敏煤田(探明储量126亿吨)、霍林河煤田(探明储量131亿吨)、胜利煤田(探明储量158亿吨);储量大于50亿吨的煤田有白彦花、乌尼特、白音乌拉、扎赉诺尔、大雁、平庄、乌海、石拐、陈巴尔虎和呼和诺尔煤田。经初步测算,内蒙古煤炭的潜在价值为11.2万亿元,居各种矿产之首。
森林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全区森林总面积约1866.7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居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达14.8%,高于全国13.4%的水平。森林总蓄积量11.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树木种类繁多,全区乔灌树种达350多种,既有寿命长、材质坚硬的优良用材林树种,又有耐旱耐风沙运作防护林的树种,还有经济树种和列入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内蒙古森林大部分集中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 原始森林就占全区林地面积的50%, 林木蓄积量占全区林地活立木蓄积量的75%以上, 被誉为"祖国的绿色宝库"。这里盛产的兴安落叶松、白桦、黑桦、色木等,均为著名的优质木材。在罕山、阴山、贺兰山等山地也生长着成片的天然次生林。 罕山地区的云杉、油松、柞木、山杨林,大青山、乌拉山、蛮汉山的山杨、白桦林,贺兰山的云杉、松树林以及大青沟阔叶林等,都是具有较高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树种。人工林是内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条件较好的平原区开展造林,而且深入河区、水土流失区及牧区进行造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林种都得到较快发展。据1988年森林清查统计,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达237万公顷,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积增长52倍。特别是18年开始进行的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和“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使自治区平原农区50%左右的农田实现林网化,牧区有35%的草库伦得到林木保护。2001年,自治区的森林覆盖率为14.8%。
黑色金属 内蒙古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铬,其中铁矿最丰富,全区8盟4市均有铁矿分布。目前已发现大小铁矿产地254处,矿床9l处,已探明储量并列入矿产储量表的58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1.4处,小型矿床42处)。至2001年,累计探明铁矿石保有储量24.1亿吨。富铁矿石约占总量的6%,其余多为贫铁矿。主要探明储量集中于包白(包头一白云鄂博)和集二(集宁--二连)铁路沿线,占探明储量的70%。包白线的铁矿已建成为包头钢铁稀土公司的原料基地,白云鄂博以富有铁和稀土等多种金属共生矿而成为世界罕见的宝山。内蒙古是铬铁矿的主要产区之一,目前已发现铬矿化点以上产地71处,其中矿床13处,矿点14处,矿化点44处;大型矿床l处,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10处。现有矿区7处,累计探明铬铁矿储量180.1万吨,占全区铬铁矿储量的15.4%,居全国第2位。内蒙古的铬铁矿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以及锡林郭勒盟的北部,向东延伸至呼伦贝尔盟南部呼和哈达地区。其特点是矿体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矿石品位低、有害杂质低微。内蒙古已知锰矿产地35处,其中矿床5处,矿点16处,矿化点14处,主要分布于巴彦淖尔盟的东部及乌兰察布盟西部,已探明储量31.4万吨,占全国锰矿储量的0.05%,居全国第15位。内蒙古锰矿的特点是矿床规模小,富矿少,且分布分散。
太阳能 内蒙古海拔较高,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也较多。全区总辐射量在115~167千卡/厘米2年之间,仅次于青藏高原,居全国第2位。日照时数在2 600~3 400小时,是全国的高值地区之一,光能异常丰富。全区太阳能的分布自东部向西南增多,以巴彦淖尔盟西部及阿拉善盟最多。一年之中,4~9月作物与牧草生长期的辐射总量与日照率都在全年的50%以上。特别是4~6月,东南季风还未推进到内蒙古境内,所以空气干燥,阴云天气少,日照充足,这时正处于小麦和多年生牧草生长的盛期,叶面指数大,光合利用率高,从而弥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生长期较短的缺陷,相对提高积温的利用率。
风能 蒙古风能仅次于浙江舟山群岛,是国内风能较丰富地区。全区年平均风速在3.3-5.7米/秒。阿拉善盟和锡林郭勒盟以及阴山山地属风力丰富区,年有效风能密度大于200瓦/米3,有效风能出现时间达70%,3~20米/秒风速年积累5 000小时以上。内蒙古南部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在50~200瓦/米3,3~20米/秒风速年积累4 000~5 000米/小时。全区风能总量约54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充分利用这一廉价能源,对于解决交通不便,缺乏燃料、能源的广大牧区和边远地区的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野生植物 内蒙古搜集到的植物和蕨类植物2 351种,其中野生植物2 167种,引种栽培的有184种。这些植物分属于33科,720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种。野生植物以山区植物最为丰富。有丰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还有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草原共有维管束植物l 668种,隶属于121科、504属,有饲用价值的900余种,优良牧草200余种。内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十几类。纤维植物有樟子松、落叶松、甜杨、荨麻、大叶草、芦苇、蒲、沙柳、红柳等70多种,是造纸、编织、制绳、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中草药有人参、天麻、麻黄、肉苁蓉、柴胡、甘草、黄芪、枸杞、黄苓、赤芍、杏仁等500多种。榛子、山杏、唐松草、金莲花、松籽、文冠果等几十种植物的是榨油的好原料。越桔、笃斯、悬钩子、山丁子、红豆、山樱桃等果实是酿造的重要原料。沙棘、野山楂、山荆子、秋子梨、蔷薇果、草莓等野果含维生素较丰富。几十种食用植物中尤以猴头、口蘑、发菜最负盛名。百合类、石蒜类等50多种植物在印染和淀粉工业中有重要用途。柠条、沙蒿、酸刺、马蔺、碱地肤等在固沙、治碱和环境保护中有独特用途。
野生动物 全区有兽类24科114种, 占全国兽类450种的25.3%。兽类中有产业价值的50余种,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5l科365种, 占全国鸟类1 186种的3l%。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49种。兽类有驼鹿、马鹿、驯鹿、野驴、野马、野骆驼、梅花鹿、兔狲、貂熊、猞猁、麝、雪豹、盘羊、黄羊、青羊、狍子、獐子、黑熊、雪兔、虎、野猪、赤狐、水獭、北山羊、岩羊等;鸟类 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大天鹅、金雕、玉带海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红嘴松鸡、兰马鸡、榛鸡、鸳鸯等。蒙古野驴和野骆驼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兽类,驯鹿是内蒙古特有的动物,百灵鸟是自治区区鸟。此外,鼠类是内蒙古草原上占优势的居住者。全区有啮齿动物54种,约占全国种数的35%,多属害兽。
农业 据自治区土地管理局最新勘测统计,全区拥有耕地面积709.1万公顷,人均占有0.36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居全国之首。自治区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及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的河套、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两岸平原和广大丘陵地区。内蒙古水利丰富,河流分布广泛,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湖泊有1 000多个,地表水储量675亿立方米。内蒙古有水面93.1万公顷,可利用水面为60.4万公顷,已利用水面有49.5万公顷,具有发展淡水养殖的广阔前景。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从而形成自治区乃至我国北方的重要粮仓。内蒙古农作物多达25类10266个品种,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梁、大豆、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许多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还有发展苹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条件。
畜牧业 内蒙古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总面积位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碱草、野燕麦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于饲养牲畜。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养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西部的荒漠草场很适合发展骆驼。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绒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
旅游 内蒙古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富饶美丽。大兴安岭的莽林风光,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摔咬、射箭被视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蜚声中外。传统的那达慕常常把中外游客带进浓烈的兴趣之中。名胜古迹如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园,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星罗棋布。
巴彦浩特盆地
宁夏本身是一个省级行政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自治区首府银川,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宁夏界于北纬35°14'-39°14',东经104°17'-109°39'之间,东邻陕西,西、北接内蒙古,南连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千米。
宁夏地形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丘陵沟壑林立,地形分为三大板块: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宁夏地处黄河水系,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全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截至2017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5个地级市,11个县,2个县级市,9个市辖区。
扩展资料:
宁夏主要自然:
1、水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水最少的省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贫乏。且空间上、下分布不均,时间上变化大是宁夏水的突出特点。
2、矿产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_明矿产量位列全国前十位的有8种:煤第六位,镁第三位,冶金用石英岩第五位,冶金用砂岩第八位,水泥配料用板岩第二位,砖瓦用黏土第六位,建筑用辉绿岩第四位,石膏第七位。
3、土地
截至2016年底,宁夏耕地面积1292087.16公顷,园地50146.31公顷,林地767849.83公顷,草地2090119.3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71483.8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80404.4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6292.03公顷。
4、植物
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共有湿地维管植物52科119属202种,浮游植物8门29科67属。湿地植被包括9种类型,30个亚型,132个群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麻黄、甘草、沙冬青、沙棘、沙芦草等9种。
5、动物
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野生动物种类既有沙晰、沙鼠等典型的荒漠动物又有各种各样的水禽并伴有野兔等草原动物。共计有脊椎动物413种及亚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7种,自治区级重点保护动物有30种。
百度百科-宁夏
一、前言
巴彦浩特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东经103°30'~106°30',北纬37°40'~40°00'之间,面积约2×104km2。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原石油部、地矿部对盆地做过重、磁力、航磁等普查及全区的地质调查,完成了全区1∶20万分幅区域地质图。自1988年开展油气勘探以来,在全区近2×104km2范围内进行了地震概查—普查,局部详查,累计完成地震二维剖面258条测线,11204.3km。同时在沙漠区、重点评价区开展了油气地表化探,航空物化探,大地电磁,卫星遥感等非地震勘探。该区共钻井3口,累计进尺11470m,取芯258.37m,芯长237.13m,平均取芯收获率91.78%。
全国新一轮油气评价中巴彦浩特盆地的资评工作是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共同完成评价任务。巴彦浩特盆地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含油气远景盆地。鉴于目前勘探程度较低,用生油岩热模拟法对盆地油气量进行早期预测与评价。
二、地质条件
(一) 地质概况
根据构造形态、成因类型、分布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巴彦浩特盆地划分成三坳、一隆四个一级构造单元(表10-18-1,图10-18-1):西部断陷、中部隆起、东部坳陷和南部坳陷。
表10-18-1 巴彦浩特盆地构造单元划分表
图10-18-1 巴彦浩特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西部断陷位于盆地西北巴彦乌拉山山前,呈北东向延伸,地震资料证实为一中生界箕状断陷。西北以巴彦乌拉山山前断裂为界,东南以断阶状与中部隆起区过渡,东北与临河坳陷相连,西南以查汗断裂、图兰泰西断裂为限。长约180km,宽约10~15km,面积约3400km2。该坳陷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巴参1井证实,中生界直接覆盖在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岩基底之上。该坳陷主要沉积有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等红色粗碎屑岩类。
中部隆起带为一断隆式古潜山,西侧有断裂围限,呈北东向展布于盆地中部的淖尔套—沙特图一带,长约150km,宽4~10km,约1363km2。中生界沉积厚1000多米,石炭系沉积大部分缺失。
东部坳陷位于中部隆起以东,阿拉善左旗以西,南止东西向的查汗断裂,面积近10000km2。该坳陷是现今石炭系沉积最厚,中生界最发育的主坳陷,石炭系、中生界沉积厚度都在500~1000m。
南部坳陷位于盆地西南,属于秦祁地槽走廊过渡带,北界为一条东西向区域大断裂(查汗断裂),南、西被祁连山前陆冲断带分割,东侧与骡子山古陆为邻。该区受加里东、海西运动影响,逆冲断裂发育,沉积层序比较复杂,是上古生界沉积最厚(1000~2000m)的地区,中生界本区处于浅坳状态,侏罗系已无沉积,下白垩统仅有200~600m,最厚达800m。
(二) 烃源岩
据地面剖面、钻井资料分析,中、下石炭统臭牛沟组、靖远组、羊虎沟组是该区的主要生油层系,是一套滨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地层,发育有暗色泥岩、煤层、生物碎屑灰岩三种源岩,其富含海相和陆相生物,有机质丰富。烃源岩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厚为300~500m左右,在巴参2井—锡1井为中心的北东向狭长带和盆地南缘下河沿—大柳树—红水堡一带烃源岩发育区,局部厚度可达700m以上(表10-18-2)。
表10-18-2 石炭系各类烃源岩厚度统计表
续 表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指标分析有机碳含量为0.62%~5.95%;氯仿沥青“A”含量平均为0.0023%~0.1806%;煤岩烃含量为5.753mg/g,S1+S2平均为159.16mg/g。根据干酪根元素分析、干酪根镜下鉴定、氯仿沥青“A”及热解氢色谱红外吸收光谱等各种资料综合判断,有机质类型主要以腐殖型和混合型为主,并具有如下特点:
(1) 煤和高炭质泥岩及部分暗色泥岩有机质性质显示有腐植型和混合型的双重特征,与原始母质有关的参数反映腐植型的有机质特征,与有机质生烃能力有关的参数反映混合型干酪根的有机质特征。
(2) 低成熟煤中富含萤光镜质体在烃生成中具有特殊意义,其产烃能力远远高于富镜质体煤。热解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产烃水平比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高出11%~55%,所以我们认为这套煤系有机质类型主要是腐植型和腐泥—腐植型,而且Ⅱ2型占多半,Ⅲ型占少半。
(3) 从岩性剖面上看,总的面貌以Ⅲ型为主,Ⅱ2型次之。纵向上中石炭统性质好于上石炭统,略好于下石炭统。靖远组好于羊虎沟组,臭牛沟组好于前黑山组。
(4)平面上,在盆地腹地及东缘以巴参2井、锡1井为最好,多以Ⅱ型为主,向乌达和呼鲁斯太变差。盆地南缘除红水堡剖面稍好外,向东、西都是Ⅲ类,其类型变化与有机质丰度相同。
巴彦浩特盆地烃源岩除下河沿和巴参2井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低,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盆地其余地区有机质已普遍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在大石头井沟剖面Ro达2.08%~2.98%。
根据上述生油岩厚度、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油源分析,结合沉积相带展布认为:中下石炭统是石炭系最有利生油岩系,最有利生油区是乌达—巴参2—锡1井—查汗布勒格以北的北东向展布的滨浅海三角洲及近岸浅海环境沉积区,较有利生油区是东西向展布的下河沿—大柳树—营盘水和红水堡一带。较差生油区是西碱窝子—青羊山及前黑山一带。
(三) 其他成藏条件
1.储层条件
晚古生代石炭纪是本区最主要的成油期和储层发育期,有碎屑岩(砂岩)和碳酸盐岩两种储集岩类。其中碳酸盐岩储层主要由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及泥晶灰岩组成,少数为白云岩,储层物性普遍差,平均孔隙度2.5%,渗透率0.47×10-3μm2,综合评价为非储集层。
碎屑岩储层主要以砂岩为主,厚度变化大,一般厚200~500m,占地层总厚的30%左右,在盆地南缘大石头井沟厚度达到1057.3m。砂岩储层物性偏低,一般孔隙度6.07%,渗透率0.85×10-3μm2,但在锡1井靖远组和巴参2井羊虎沟组储层物性变好,孔隙度分别为12.77%和12.51%,渗透率5.9×10-3μm2和11.2×10-3μm2。根据毛管压力曲线及储层物性,将石炭系碎屑(砂岩)储层孔隙可划分为四类,分布情况见表10-18-3。
表10-18-3 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储层分布表
2. 圈闭条件
石炭系构成的局部构造十分发育,油气圈闭类型多,包括背斜、断背斜、断鼻、断块和地层不整合等类型。以背斜、断背斜和断鼻为主。典型的有北部的黑山托背斜、赛勒背斜、石南背斜和南部的阿门子背斜、下勒金断背斜等; 局部构造具有成排成带分布的特点。北部发育 4 个构造带,均呈北北东向展布,与贺兰山走向一致,分别为包劳敖包斜坡带、石南—玉举背斜构造带、黑山托—赛勒背斜构造带和阿左旗西南断鼻构造带。南部查汗—嘉尔赛汗坳陷发育 3 个构造带,均呈近东西向展布,与北祁连构造带走向一致,分别为阿门子—下勒金背斜构造带、石家圈—茨湖断鼻构造带和嘉尔赛汗断鼻构造带。这些圈闭均形成于二叠纪沉积末期,定型于燕山中、晚期。
3. 盖 层
石炭系主要以泥岩封盖层为主,泥岩分布广泛,厚度大而稳定,一般在 500m 以上,在西南缘泥岩厚 500 ~ 900m,最大单层泥岩厚度 80m,泥岩封盖能力测试结果表明,饱和煤油时突破压力为 10 ~ 14MPa ( 巴参 2 井) ,干岩芯样突破压力为 3. 0 ~3. 5MPa ( 锡 1 井) 。中生界白垩系盖层以红色、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为主,厚度 1 000m 左右,区域分布广泛。侏罗系则以杂色泥岩盖层为特征,厚度相对较小。
三、评价方法与参数
巴彦浩特盆地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含油气远景盆地。鉴于目前勘探程度较低,用生油岩热模拟法对盆地油气量进行早期预测与评价。
1. 参数研究
( 1) 气液态烃产率确定。
选用巴参2 井羊虎沟组 ( 3 129. 3m) ,有机碳含量 29. 45%的高炭泥岩和井深 3 093 ~3 095m 的腐植褐煤 ( 灰分 29% ) ,为盆地源岩模拟试样,灰岩选用塔里木盆地巴 4 井样进行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见表10-18-4。
( 2) 各坳陷生油岩热演化阶段确定。
1) 锡林坳陷。
锡林坳陷石炭系埋深 3 045m 时进入成油门限 ( Ro =0. 6%) ,在 3714m 时达成油高峰 ( Ro =1%) ,4 058m 时进入湿气—凝析油阶段 ( Ro =1. 3%) ,4621m 时进入干气阶段 ( Ro =2. 0%) 。据此将锡林坳陷生油岩划分为三个热演化阶段: Ro 为 0. 6% ~1. 0%时,埋深小于 3 700m; Ro 为 1% ~1. 2%时,埋深在 3 700 ~3 950m; Ro 大于 1. 2% 时,埋深大于 3 950m。
2) 阿左旗坳陷。
该坳陷目前无钻井资料,其地质背景与锡林坳陷相似,推测该坳陷 Ro 值与埋深关系、热演化阶段与埋深值与锡林坳陷一致。
3) 查汗坳陷。
区域构造研究表明,该坳陷与上述两坳陷地质条件明显有别,推测区域地热场较高,因此确定热演化程度以大于 1. 2%为宜。
表10-18-4 各岩类不同演化阶段气、液态烃产率表
(3) 各坳陷生油岩生烃量计算。
各坳陷生烃量计算结果表明(表10-18-5),生烃量最大的是锡林坳陷,其次是阿左旗坳陷,最少是查汗坳陷。生烃强度最高的也是锡林坳陷,石油为1.31×108t/km2,天然气为9.08×108m3/km2。其次是阿左旗、查汗坳陷。各坳陷中泥岩产烃贡献最大,煤岩次之,灰岩最差。随着演化程度增高,煤岩产烃贡献有增大趋势。
(4) 运聚系数。
根据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生烃强度与油气运聚系数关系的研究成果与巴彦浩特盆地类比,本区生烃强度比较接近Ⅲ类油气盆地标准,石油运聚系数选择1%~5%。
关于天然气运聚系数的选择,参考塔里木盆地塔北天然气运聚系数平均为0.7%;柴达木盆地濯北地区为0.37%。结合本区地质条件,天然气运聚系数取值范围0.1%~0.7%。
表10-18-5 各坳陷生烃量对比表
四、评价结果
(一) 油气评价结果
1.地质量与可量
预测巴彦浩特盆地各坳陷油气量结果(表10-18-6),石油量为0.9×108~4.57×108t,期望值为2.74×108t;天然气量为100×108~700×108m3,期望值为400×108m3,表明该盆地是一个较有远景的含油气盆地。
表10-18-6 各坳陷石炭系油气预测表
巴彦浩特盆地属于碎屑岩低渗透类型,石油可系数的取值范围在21%~28%,中间值为24%,本次评价石油可系数取中间值24%。用地质量与可系数相乘,得到巴彦浩特盆地石油可量为0.66×108t。天然气可系数延用中石油第三次油气评价结果,取70%,计算得到巴彦浩特盆地天然气可量为280×108m3。
2.远景量
巴彦浩特盆地石油远景量纳了长庆油田分公司前期评价结果,石油远景量为2.74×108t,天然气远景量为891×108m3。
(二) 油气分布
巴彦浩特盆地油气分布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以深层和中深层为主,地理环境为沙漠,油气品位均为低渗油气。石油地质量(期望值,下同)为2.74×108t,可量为0.66×108t。天然气地质量为400×108m3,可量为280×108m3。
五、勘探建议
(一) 含油气前景评价
根据目前的勘探程度、盆地上古生界石炭系构造格局及本次资评结果(图10-18-2、图10-18-3),现已查明盆地正向构造主要分布于三个地区,即黑山托—扎克土隆起带、锡林凹陷及查汗凹陷。
图10-18-2 巴彦浩特盆地石油评价成果图
图10-18-3 巴彦浩特盆地天然气评价成果图
1.黑山托—扎克土隆起带
综合分析认为,该隆起带北段是盆地最有利的含油气区带,其依据是:
(1) 紧邻生油坳陷,油源充足:隆起带东邻油气丰度最高的阿左旗坳陷,西靠锡林生油坳陷,它被挟持于坳陷之中,有充足的油源为其成藏提供物质基础。
(2) 隆起带形成时间早,生油岩成熟期晚,圈闭形成与生烃时间配套:隆起带形成于海西—印支期冲断运动,隆起带两边生油坳陷大量成烃则是新生代,先期形成的正向构造无疑会成为油气运移的指向。
(3) 埋深适度,保存条件好:该隆起带Tg1埋深一般大于2000m,且有侏罗系地层沉积。是上侏罗统还是中侏罗统地层,目前尚难定论,若是后者,则对油气保存更为有利。
2.查汗凹陷区
该凹陷是盆地南部坳陷中次一级构造单元。据地震资料分析,石炭系地层保存全,且可能有二叠系存在。该构造毗邻查汗深凹陷,有充足油源供给,构造形成期与生油期配套(类似黑山托背斜带)。鉴此分析认为,该构造是有利的含油区带。与黑山托背斜带比较,阿门子构造埋深较浅,仅1500m左右,其保存条件可能不及黑山托背斜带好。
3.锡林凹陷区
锡林坳陷中在凹陷斜坡带上现已发现11个正向局部构造,其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平面分布无一定规律;距生油凹陷相对较远;局部构造落实程度差。在已发现的11个构造中,仅三个局部构造可靠,占总构造数27%,其余皆为隆起显示。
综合判别,该区含油气远景明显比上述两个区块差,属较有利含油远景区。
( 二) 存在问题
1. 地震分辨率低是制约勘探的主要矛盾
全盆地已做地震测线上万千米,提供了大量信息,使盆地勘探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目前盆地内还存在不少地震 “盲区”,除了地表条件恶劣因素外,地震分辩率低是导致 “盲区”存在的主要原因。盆地东部阿拉善左旗地区,地震几乎得不到地下深层反射。该区勘探目的层石炭系厚度、埋深及构造格局,仅能借用勘探精度较低的大地电磁测深成果进行分析,这无疑给研究工作的深入与指导钻探带来重大影响。
2. 区域参数井少,给盆地整体解剖带来困难
巴彦浩特盆地是叠置在不同构造背景上的复合盆地。盆地北部的地层层序、地热史资料与盆地南部坳陷存在差异是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尚缺少钻孔资料的佐证。进而研究盆地的埋藏史、热演化史、生烃史等所必要的资料条件均不成熟。
3. 难点、疑点有待进一步攻关
( 1) 涉及盆地构造演化史的地层时代归属、横向对比问题要进一步工作。譬如骡子山露头区、科学山地区出露的石炭系地层时代归属还缺乏化石依据; 巴参 2 井侏罗系含煤地层与贺兰山南段侏罗系含煤地层如何对比等。
( 2) 石炭系目的层分布、厚度规模不清。迄今所用石炭系地层厚度、埋深资料是靠地震成果与大地电磁测深资料拼合而成,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盆地的地质面貌还不清楚。因此,除了提高勘探手段精度外,加强综合研究与预测也是十分必要的。
( 3) 地震地层学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成果有待深入。如何利用地震勘探资料,研究有利生储岩体展布,是一项带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一方面由于客观上受地震剖面品质差、反射层能量弱等资料条件影响,另一方面该项研究课题起步晚,加之经验与水平不足,对现有的地震信息分析研究不够。
( 4) 古风化壳、侵入岩及中生界泥岩封盖条件研究有待开展。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末、早古生代末两次较大的风化剥蚀。恢复古风化壳剥蚀厚度、研究古风化壳储层岩性、规模、空间展布,可为重建古地理环境、分析有利储集区域、选择钻探目标提供依据。研究侵入岩规模、范围、入侵时间以及中生界泥岩封盖能力大小和分布,将为油气生成聚集、油气藏保存与破坏评价提供佐证。
( 三) 下步工作建议
1. 加强地质、物探综合研究
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对原有物探资料进行重新解释、对比,挑选几条品质好、信息多的区域地震剖面进行特殊处理。选择 2 ~3 条地震和大地电磁测深对应剖面进行精细处理解释,以求取得地质的相容性,准确标定各具特征的对比层位。开展将现有地震资料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地质成果进行相互渗透分析研究,综合判别各类地质现象和地下地质体。研究区域油气运移场、地下液体分布,划分应力势区。巴彦浩特盆地由于其复杂的地质结构,加上二级构造单元的各项异性,因而从区域上研究油气运移动力分布,划分出低应力势区和纵向上的低应力势带,推断油气运移的主方向,对于评价选择勘探目标就显得十分必要。针对研究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专题攻关。如古风化壳、侵入岩、中生界泥岩封盖性能等。
2.开展高分辨率岩性地震勘探试验
由于地震分辩率低,致使勘探区域内出现了地震“盲区”。反映石炭系岩体的信息甚少,造成石炭系地区分布、岩性及厚度变化不清楚。各反射层波组之层位追踪标定不准,影响地震成果质量。开展高分辨率岩性地震勘探,配之以新近开发的分数微方程技术,可能带来认识上的飞跃,此项试验可先从锡林、阿左旗坳陷着手,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
六、小结
本次资评用生油岩热模拟法对巴彦浩特盆地油气量进行早期预测与评价。石油量期望值为2.74×108t;天然气量期望值为400×108m3,表明该盆地是一个较有远景的含油气盆地。油气分布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以深层和中深层为主,地理环境为沙漠,油气品位均为低渗油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