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美国天然气价格预期_美国天然气价格暴跌46
1.天然气制油的发展前景
2. 世界油气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
3.罕见!能源大国沙特要向美国买天然气了
4.现货天然气的涨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5.欧洲的能源“大动脉”受损基准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飙涨超12%
6.2012以后国际经济形势会不会影响贸易
泥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是常规油气能源的重要战略接替。近年来,美国泥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突破,产量快速增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2011年4月5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了其对全球泥页岩气的初步评估结果。结果显示,全球14个地理区域(美国除外)、48个泥页岩气盆地、70个泥页岩气储层、32个国家的泥页岩气技术可量为163×1012m3,加上美国本土的24×1012m3,全球总的泥页岩气技术可量升至187×1012m3。其中,中国的泥页岩气技术可量为36×1012m3,排名世界第一(约占20%),其后依次是美国(约占13%)、阿根廷、墨西哥和南非(表1.1)。
表1.1 2011年EIA泥页岩气评估部分结果
续表
(1)美国
美国泥页岩气开发能够取得成功,与美国开展的前瞻性研究密不可分。16年至1992年,美国能源部及其前身启动实施了“东部含气泥页岩项目”(Eastern Gas Shale Program(16~1992)。该项目主要针对美国东部厚层泥盆纪黑色含气泥页岩进行。美国东部泥盆纪含气泥页岩广泛分布。在约160,000平方英里的西阿巴拉契亚盆地中,其中大约40%面积内的泥盆系泥页岩埋深小于4000英尺,46%面积内的泥盆系页岩埋深介于4000~8000英尺之间(1英尺=0.305m)。
自1800年以来就已经认识到阿巴拉契亚盆地泥页岩沉积,以及密歇根盆地和伊利诺伊盆地的部分泥页岩沉积具有产气能力。到10年代,这几个盆地的浅层泥页岩已经生产了大约3Tcf天然气。然而,由于泥盆系泥页岩的气井产量低,与美国能源部在“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项目”中确定研究的其他类型非常规天然气一样,与产自高孔渗砂岩和灰岩的常规天然气相比,一直被认为无关紧要。
对泥盆系泥页岩原地量和可量的认识差别很大,原地量从少于1000Tcf到300000Tcf,差300倍;可量从25Tcf到285Tcf不等。这说明工业界对泥盆系泥页岩储层和生产特性了解较少。
1968年,美国国内天然气储量开始下降,美国矿局(USBM)开始调查确定有哪些技术方法可以用来开边际天然气。美国矿局(USBM)之后成为了能源研究和发展委员会(ERDA)的一部分。
东部含气泥页岩工程(EGSP)于16年在能源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的摩根通能源研究中心(METC)正式启动,之后,该部门并入了新成立的美国能源部(DOE)。EGSP的资金投入持续到1992年。16年的总预算略高于9200万美元。第一个5年(16~1981年)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东部页岩的地质、地化、地球物理和储层特征的描述,并指导与油气生产商成本共担的储层改造(水力压裂、化学爆炸压裂、定向钻井)试验。这项研究共获取了近38,000英尺岩心、出版了300多项相关研究技术成果。
80年代开始,研究重点转为储层性能的细节研究和裂缝性泥页岩储层数值模拟。1982~1983年,在俄亥俄州进行了相邻井试验。这个试验由小间距的3口井组成(<150英尺)并实施了一系列复杂的生产试验,包括压力脉冲干扰试验,来改变页岩基质和裂缝流体流动性状等。在这项工作基础上,开发了一个裂缝性页岩储层模拟器(SUGAR-MD),来定量模拟各项参数的相互作用。在东部含气页岩工程(EGSP)的后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验证定量模拟的可信性。验证工作主要集中在10口单井以及其中一口井开展的邻井多井试验装置。
另一个原创性进展是在泥页岩中钻探横穿裂缝的定向控制水平井,业已证明,水平井流量是标准直井的6~8倍。
在东部含气泥页岩工程实施期间,与大学和私人研发机构签了多个研究合同,重点研究吸附与解析、数据库开发、储层性能预测等。
在16年东部含气泥页岩启动时,泥盆纪泥页岩气年产量65Bcf,几乎全部产于阿巴拉契亚盆地。到1992年东部含气泥页岩工程结束时,泥盆纪页岩气产量达到每年200Bcf,产量来自阿巴拉契亚盆地、密歇根盆地(Antrim页岩)、Fort Worth盆地(Barnnet页岩)以及其他含页岩盆地。
在美国国会1980年通过的《意外获利法》第二十九节(对非常规天然气给与税收优惠)的鼓励下;Antrim页岩的页岩气钻井自18年到1992年点数达到了10700口,高峰期1992年一年新钻1709口。
1992年之后,泥页岩气产量持续增加,2004年,阿巴拉契亚盆地泥页岩气产量达到137Bcf,Antrim页岩气产量达到149Bcf,Barnnet页岩气产量达到379Bcf,新起步的Williston盆地Niobrara页岩、San Juan 盆地的Lewis页岩的页岩气也达到了23Bcf,全国产量达到了689Bcf,是东部含气页岩工程起步时的10倍。
2005年以来,理论和技术发展推动美国泥页岩气迅猛发展,泥页岩气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也是从2005年开始,泥页岩气发挥了革命性作用。美国泥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大大提高了本国能源自给率,降低了能源对外依赖度。
近年来,美国泥页岩气探明储量在不断增加,2007年美国本土48州的泥页岩气探明可储量为6151×108m3,2008年为9290×108m3,增加了3139×108m3,增加51%。其中得克萨斯增加最多,由2007年的4623×108m3增加到6112×108m3;其次为俄克拉荷马州,由2007年的240×108m3增加到2008年的9×108m3,增加739×108m3;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的泥页岩气探明可储量也有明显增加(表1.2)。探明可储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表1.2 2007~2008年美国本土泥页岩气探明可储量对比表(据EIA) 单位:108m3
自2000年以来,美国泥页岩气开发进展加快,目前已完钻泥页岩气井约5万多口。泥页岩气产量在1998年占天然气年产量的1.6%;2004年产量227×108m3,占天然气年产的4.5%;2007年产量335×108m3,增至7.7%。2008年美国能源署(EIA)泥页岩气产量为572×108m3,增至10%左右。
对比2007和2008年各州产量,2007年美国本土48州的泥页岩气产量为335.07×108m3,2008年为572.23×108m3,增加237.15×108m3,增加71%。其中得克萨斯增加最多,由2007年的258.95×108m3增加到2008年的405.54×108m3;其次为阿肯色州,由2007年的26.32×108m3增加到2008年的78.96×108m3,增加52.64×108m3;俄克拉荷马州产量增加32.55×108m3(表1.3)。泥页岩气产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表1.3 2007~2008年美国本土泥页岩气产量对比表(据EIA) 单位:108m3
2010年美国泥页岩气产量约占天然气总量的23%,2011年页岩气产量达到1700×108m3,超过我国天然气2011年总产量1011×108m3。预计2030年页岩气年产量将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49%。
目前,美国已经在20多个盆地开展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并对其它盆地进行了前景调查,目前已经确定50多个盆地有页岩气前景,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Fort Worth盆地的Barett页岩,密歇根盆地的Antrim页岩、Arkoma盆地的Fayetteville页岩,伊利诺伊盆地的New Albany页岩、俄克拉荷马州中南部的Woodford,North Louisiana Salt盆地的Haynesville页岩,跨越美国东北六个州的Marcellus页岩,德克萨斯州南部的Eagle Ford页岩等(图1.1),但各套页岩地质勘探和开发参数差别较大(表1.4)。
图1.1 美国本土48州泥页岩气远景区分布
表1.4 美国主要产气泥页岩基本特点
美国泥页岩气主要产于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开发深度范围为152~4115m,其中,生物成因泥页岩气开发深度范围为152~671m,热成因泥页岩气开发深度范围为914~4115m。富有机质泥页岩净厚度范围为6~183m,多数在30~90m之间,成熟度为0.4%~4.0%。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45%~25.0%,其中低热演化泥页岩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5%~25.0%,中高演化泥页岩有机碳含量为0.45%~14.0%。低演化泥页岩孔隙度为9.0%~14.0%,高演化页岩孔隙度为1.0%~10.0%。泥页岩含气量变化范围为0.4~9.9m3/t,Barnett页岩含气量最高,在8.5~9.9m3/t之间,Lewis含气量最低,在0.4~1.3m3/t之间。在开发过程中,Antrim和New Albany两套低演化泥页岩产一定量的水,其余几套页岩不产水(表1.4)。
泥页岩气井生产周期长,一般30~50年,根据对Barnett的测算,泥页岩气开周期最长可达到80~100年,且多数不产水,这与煤层气、致密气有显著区别。
泥页岩气的成功开发,也带来了页岩油产量的增长。2008年以来,美国陆续在多套泥页岩层系中产出了页岩油,例如 Monterey页岩、Bakken页岩、Barnett页岩、Woodford页岩、Eagle Ford页岩及Marcellus页岩等,相关理论研究正在展开。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美国已形成了先进有效的泥页岩气开发相关技术,包括水平井导向钻进、储层压裂改造、微地震监测、CO2驱气及节水减污等技术。在良好的市场和政策条件下,这些先进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降低了开发成本,大幅提高了产量。
在国家政策、天然气价格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推动下,泥页岩气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完成了大量区域性和基础性泥页岩气的调查评价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对重点盆地和重点地区开展的泥页岩气评价,极大地促进了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目前,美国已经掌握了从地层评价、气藏分析、钻完井和生产的系统集成技术,也产生了一批国际领先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如哈里伯顿、斯伦贝谢、贝克休斯等公司。围绕泥页岩气开,美国已形成一个技术不断创新的新兴产业,并已开始向全球进行技术和装备输出。
近两年,由于美国泥页岩气产量的快速增长,其国内天然气价格并没有受到国际油价大幅度上升的影响,是世界三大天然气消费市场(北美、欧洲、亚太)中价格最低的地区。
(2)加拿大
加拿大是继美国之后,取得页岩气商业开发成功的第二个国家,2007年,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的区块已开始投入商业开发,其后加大了泥页岩气的研究投入和勘探开发力度。泥页岩气主要分布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艾塔省、萨斯喀彻温省、南安大略地区、魁北克低地以及滨海诸省,其中不列颠哥伦比亚西部地区的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和泥盆系的泥页岩气最为丰富。
目前,加拿大天然气供应量已占据了北美市场近50%的份额,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地区是其天然气主要产区。过去10年中,该省天然气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非常规天然气,即泥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2011年,加拿大国家能源局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能源和矿业厅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的霍恩河盆地可能成为北美第三大泥页岩气产区,仅次于美国的Marcellus和Haynesville页岩气藏。虽然霍恩河盆地页岩气非常丰富,但加拿大国家能源局局长戴维森表示,目前还不确定现有的经济状况能否允许全面开发,而且也不能确定什么样的开方式是可以用的。这也就意味着这里的泥页岩气开发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3)欧洲
“欧洲泥页岩气研究”(GASH)于2009年在德国国家地学研究中心(GFZ)启动。此项由地质调查部门、咨询机构、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组成工作团队,拟通过6年时间共同推动完成。工作目标是通过收集欧洲各个地区的泥页岩样品、测井试井和地震资料数据,建立欧洲的泥页岩数据库,与美国的含气泥页岩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寻找和发现泥页岩气以满足当地和区域的需求。的资助方包括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e)、法国天然气苏伊士集团(GDF Suez)、道达尔(Total)、斯伦贝谢(Schlumberger)、Wintershall、Vermillion、Marathon Oil、Repsol和Bayemgas等10家大型油气公司。参与机构主要有德国国家地学研究中心(GFZ)、法国石油研究院(IFP)、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等3家大型研究机构,英国、德国、荷兰的多所高等院校,以及超过20个国家和地方地质调查局。
欧洲的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波兰、奥地利、瑞典、德国和英国。据预测,欧洲的非常规天然气产量2030年最高可达600×108m3/a,其中波兰的产量最高,其他的则来自瑞典、德国、法国、奥地利和英国等国家。目前,波兰已钻11口泥页岩气探井,预计2014年实现商业化开,并逐步实现燃气自给,随着技术的进步,开发成本有望大幅度降低。
(4)其他国家和地区
印度主要评估了坎贝、克里希纳戈达瓦里、高韦里和达莫德尔等盆地的泥页岩气量,并在西孟加拉邦东部达莫德尔盆地实施了一口泥页岩气探井,在1700m左右地层中发现了泥页岩气,初步估算泥页岩气的分布范围超过12000km2。
澳大利亚泥页岩气技术可量约11×1012m3,主要分布在中南部、西部和东部的Cooper,Perth,Amadeus,Georgina和Canning等盆地中,其中在Perth,Cooper,Canning盆地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阿根廷积极开展泥页岩气勘探开发。美国能源信息署的一份报告显示,阿根廷泥页岩气技术可量约为21.9×1012m3,居世界第三位,占拉丁美洲泥页岩气储量的1/3。阿根廷在Neuquen地区泥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进展,该区页岩气可量约为7×1012m3。
南非泥页岩气主要分布在Karoo盆地南部,目前已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该地区二叠系的Whitehill地层是泥页岩气有利目地层,Shell公司正在该区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
其他国家,如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了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泥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
天然气制油的发展前景
由前面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已经知道,西欧属于油气消费大区,但其区内油气非常少,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油气主要靠进口解决。当然,西欧本土部分国家也有一些油气,如英国、挪威、荷兰、法国、意大利等。
一、西欧地区的石油工业
西欧是后起的大产油区。10年以前,西欧还是一个贫油区,油业只限于陆上若干小油田,原油产量微不足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海沿岸国家已经发现近海丰富的油气显示,但由于自然与经济方面的原因,开发利用被推迟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13年以后,高涨的油价才赋予开发利用北海石油的巨大经济意义。随着北海原油产量的增长,西欧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成为一个新兴的原油产区。
西欧油业的主要产区分布于北海海域。北海海域分属沿岸七国,其中英国、挪威分得面积最大,分别占46%与25%,北海的油业就集中在这两国海域。荷兰、丹麦、前西德、比利时、法国共获得其余的29%,但这些海域的原油产量不具有重要地位。
英国是随着北海石油开发而崛起的第一产油国。15年下半年,英国北海海域的阿盖尔和福蒂斯油田开始出油,从此,英国油业突飞猛进。1980年起,英国成了西欧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唯一一个能够自给并能输出原油的国家。到1998年,英国的石油产量为1.33亿吨,同期的剩余探明可储量为7.08亿吨(王金洲,1999)。
挪威是西欧第一石油储量国。1998年,挪威的剩余探明可储量为14.89亿吨。挪威北海海域的油业早于英国,11年埃克菲斯克油田出油为其起点。15年生产原油900万吨,成为西欧第一个石油自给有余的国家。尔后,原油产量稳步上升,1992年达1.64亿吨,超过英国成为西欧地区最大产油国,1998年,其石油产量为1.52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产油国之一。2003年5月,挪威驻委内瑞拉大使达格·默克宣布,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将在委内瑞拉德尔塔拉天然气项目中投资30~50亿美元。这是挪威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大的国外投资,它意味着挪威石油工业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石油经济编辑部,2003)。
2000年西欧地区石油储比为7,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为23.4亿吨,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1.67%,比1999年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5.38亿吨减少了7.7%。2000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为4.5万亿立方米,比1999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4.43亿立方米增加了1.5%,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的3.01%。2000年西欧石油生产量为3.21亿吨,比上年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占全世界石油产量的9.58%(其中英国2000年的产量为12684.5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3624.5万吨减少了6.9%;挪威2000年的产量为16081.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5088.0万吨增长了6.6%。),而1999年西欧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22%。西欧1999年的天然气产量为2892.37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2665.7亿立方米增加了8.5%,占世界产量的12.31%,而其天然气消费量1999年为4173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17.38%。天然气在欧盟15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近24%,相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欧盟天然气储量有限,产量不高,但消费量和进口量很大,输气管网发达。截止到2001年底,欧盟天然气探明储量3.2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于荷兰(1.77万亿立方米)和英国(0.73万亿立方米)。欧盟2001年产气量2129亿立方米,占世界的8.6%,主要生产国是英国(1058亿立方米)和荷兰(614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量3433亿立方米,占世界的15.9%,主要消费国是英国(954亿立方米)、德国(829亿立方米)、意大利(645亿立方米)、法国(407亿立方米)、荷兰(393亿立方米)和西班牙(182亿立方米)(刘岩,2003)。
二、西欧的油气贸易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欧石油进口量已达4000多万吨,超过了美、日两国进口量的总和,相当于世界总进口量的30%。进入60年代以后,西欧实施了能源从煤炭到石油的转换,石油消费量激增,至13年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45.6%,那时,西欧是一个贫油区,原油产量仅约1800万吨,对于区内庞大的消费需求不过是杯水车薪,以至形成了石油消费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随着挪威、英国北海石油的开,提高了区内原油的自给率。同时,重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压缩石油消费量‘提高天然气、煤炭和核能的消费比例,石油进口量显著下降。但因北海原油生产受储量规模的限制,西欧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中东和非洲是西欧石油进口的基本来源,此外,来自原苏联与拉美的石油亦占有一定的比例。意大利、法国、原联邦德国是西欧三大石油进口国。
北美和欧洲是世界管道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市场。在北美主要天然气的出口国是加拿大,其主要通过管道向美国出售天然气,2000年的管道天然气贸易量为1034.4亿立方米;欧盟天然气消费的39.2%来自进口,而且进口来源多,半数成员国完全依赖进口(刘岩,2003)。在欧洲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国是俄罗斯、荷兰、挪威、英国等,出口到意大利、土耳其、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因此,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荷兰和英国是保证北美和欧洲这两大消费区天然气供应的最重要国家,在地区天然气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优势。
俄罗斯在中欧和西欧的天然气供应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欧洲其他国家来说,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油气供应,特别是天然气的供应,欧洲的能源安全就面临着很大的威胁。2001年,欧盟管道进口天然气1542亿立方米,其中,来自俄罗斯752.3亿立方米(刘岩,2003)。但俄罗斯在站稳欧洲市场的同时,准备利用其强大的油气优势,东向开发东北亚和中国市场,以防其油气出口的单一性而带来的劣势。
挪威2000年的天然气储量为1.2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为449.6亿立方米。1999年挪威出口到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天然气比1998年增加了6.8%,达到455亿立方米。法国燃气公司是挪威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共购进112亿立方米。德国的鲁尔天然气公司购买了95亿立方米,比利时配气公司购买了56亿立方米。挪威出口到捷克共和国的天然气增加到13亿立方米。1999年10月,挪威输气管网完成扩容改造,连接Kollsnes与Emden终端的欧洲输气管道二期工程开始投入运营。2001年,欧盟进口天然气的1542亿立方米中483.8亿立方米来自挪威(刘岩,2003)。
2000年荷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77万亿立方米,产量为628亿立方米,出口量为366.2亿立方米。1999年荷兰的管输天然气出口量由于向德国的出口减少,1998年下降至350亿立方米,同时因Trans-Europa-Naturgas管线扩建工程的影响,出口到意大利的天然气也有所下降。2000年出口的管输天然气量为366.2亿立方米。
2000年欧洲还是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第二大户,进口量为326.8亿立方米,仅次于亚太地区(其进口达980.4亿立方米)。2001年进口LNG为287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曼、利比亚、阿联酋的LNG分别为200.7、55.5、9.3、9.1、7.7、0.2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出口量1429.5亿立方米的20%(刘岩,2003)。
三、西欧的油气运输
徐小杰根据研究认为,未来的亚欧陆上油气管道运输网络主要由“石油心脏地带”向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个需求月形地带流通,具体有西向、南向和东向三个方向的跨国管网系统。其中,西向的管网系统有两个部分,一是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欧洲。这里有俄罗斯的友谊管道和新建的亚马尔管道。二是中亚向西针对欧洲市场的运输线路,包括北线和西线。北线指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往北进入俄罗斯领土,利用现有的管线输送到俄罗斯的黑海港口诺瓦罗伊斯克。西线指里海的石油经巴库到格鲁吉亚或土耳其进入黑海或地中海。同时,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已经贯穿马格里布,北上供应南欧市场,这就是著名的马格里布—欧洲管线(徐小杰,1998)。具体来说,连接西欧的石油输送航线主要有(王金洲,1999):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这条航线从波斯湾各油港经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沿非洲东海岸穿行莫桑比克海峡绕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直达西欧、北美。此航线主要由超级油轮经营,它担负着输往西欧石油总量的70%和输往美国石油的45%,它是西欧、北美主要的供油运输线,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
北美、西欧和前苏联地区又是油气管输最发达的地区(图5-1、图5-2见书后彩图)。那里的天然气管道星罗棋布并已实现了国际联网。欧盟内部现有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18.7万公里,是10年7.1万公里的2.63倍。欧盟内部跨国管输量613.9亿立方米,占世界跨国管输量4083.2亿立方米的15%。欧盟60%的天然气消费量至少跨越一个国家输送(刘岩,2003)。天然气干线密度在美国为185米/千米2,在荷兰为265米/千米2,法国为48米/千米2。西欧天然气供应最初是区域性的,但从荷兰发现格宁根气田后,西欧开始了天然气管网系统的建设。东欧也在积极扩建其输气管道。就参与国的数量而言,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天然气管网,天然气用户有2亿。
近几年来,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长,输气管道的建设稳定增长。全欧对清洁燃料需求的增长,正推动着由前苏联地区、北非以及北海外输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实施。欧洲目前在建和建设的项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尔及利亚的Zeepipe II管线、“欧洲管线”、霍尔腾管线以及欧洲—马格里布管线正成为关注的焦点。
四、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
从以上分析可见,欧盟成员国之间天然气消费部分靠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解决,但很大部分还需要依靠从欧盟外部市场进口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欧盟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欧盟形成了天然气统一市场。
欧盟各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宦国渝,李晓东,孙剑,2003),即起步期、成长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目前这些国家已进入了气源多元化、市场需求稳定、基础设施完善的成熟期,这为欧盟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欧盟各国推动本国天然气行业发展、促进高效清洁能源利用的需要。
早在1990年,欧盟委员会就已经开始促进欧盟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建立。1990年6月和1991年5月,欧盟委员会相继发布了90/377/EEC指令《关于提高工业最终用户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透明度的程序》和91/296/EEC指令《关于通过管网输送天然气》,迈开了发展内部天然气市场的第一步。199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以1254/96/EC指令的形式,公布了跨欧洲能源网络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这些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天然气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建设。1998年7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又发布了98/30/EC指令,阐明了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共同规则和各成员国天然气部门的组织原则,提出了为确保内部天然气市场得以建立并有效运营,各成员国在输送、储存、配送领域必须承担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义务,还规定了强制性条款。
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主导思想在于促使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内统一的能源市场作准备,但是,在不妨碍内部大市场的前提下,允许各国具有一些豁免权,并制定各国管理制度。在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内,要坚持公平原则、透明原则和取许可证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方式。
从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其主导思想和执行原则来看,欧盟在天然气乃至能源市场的管理上已开始了统一的管理,其各国的油气安全战略必然受其统一规则的支持与约束。
世界油气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
天然气制油燃料(GTL)最近几年一直成为业内广为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工业化产能仍然进展不大,迄今为止全世界投用的GTL项目产能仅为40,000桶/日。虽然业内人士始终对GTL未来前景保持乐观,且认为未来10年GTL项目将有较展。但发展GTL项目仍存在两大障碍:即工艺路线太复杂以及天然气价格太高。
目前,美国天然气现货价格为3.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西欧天然气价格也差不多,为3.0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英国稍低为2.5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在日本LNG(液化天然气)(成本+保险+运费)平均为4.5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GTL生产成本可分解为三部分,即原料成本、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操作成本。基于目前的GTL工艺技术,基建和操作成本相加为12美元/桶(液体产品)(设GTL装置为50,000桶/日,建设投资17亿美元)。以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为参考,目前天然气成本约占GTL液体产品生产成本的3/4,根据不同情况,所得GTL液体产品生产成本为39美元/桶至46美元/桶,而现今原油价格为22美元~28美元/桶,所以GTL项目很难实施。
不过,三大石油跨国公司仍在继续进行其GTL项目,但取策略不同。BP公司仍在继续其位于阿拉斯加的Nikiski的300桶/日GTL验证装置的建设。
壳牌公司对GTL未来发展仍充满信心。2002年2月在卡塔尔宣布将建设世界上第一座第二代技术的GTL项目,其生产能力为75,000桶/日。此外,还在考虑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伊朗、埃及、印度尼西亚或阿根廷建设类似项目,在2010年之前至少完成两个。
埃克森美孚公司则拟在卡塔尔建设80,000桶/日的GTL项目,用先进天然气转化(Advanced Gas Conversaion)工艺,投资规模约30亿美元,相当于37500美元/桶/日,在2007年试车。此外,该公司还在安哥拉海域的Kozimba-A油项目中建设海上GTL设施。
目前,进行GTL项目的还有Sasol、Syntroleum、Ivanhoe Energy、 Rentech和大陆菲利普斯公司。根据规划,到2010年前将有11个主要GTL项目,若能全部实施,则总产能可达585,000桶/日。
相关资料:未来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展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仍在继续,但是保障经济的能源动力却极度紧缺。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国家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和引进LNG将对优化中国的能源结构,有效解决能源供应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天然气的普遍应用,天然气供应已经成为国家能源安全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长速度将明显超过煤炭和石油。到2010年,天然气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0%。届时天然气需求量估计将分别达到938亿立方米和2037亿立方米。
罕见!能源大国沙特要向美国买天然气了
近年来,迫于美国的压力,欧佩克国家增加了石油产量,使得世界石油供应基本保持稳中有升。中东地区、东欧和独联体地区是世界上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另外美洲地区的加拿大、巴西、墨西哥,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和非洲地区的利比亚的石油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增产状况不会持续太久,未来决定世界油气供应的还是欧佩克国家。随着人类日益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因此世界各国天然气的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需求量也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天然气的产地主要在中东、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未来的油气供应地中,中东、俄罗斯、北非、中亚和美洲地区处于首要地位。
一、世界油气供给现状
1.石油产量
据统计(图4-3),2002年全球石油产量为330213.5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产量333733.5万吨减少了1.05%,其中欧佩克2002年的产量为126175.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135170.0万吨下降了6.65%,其中中东地区2002年产量估计值为643.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04285.5万吨下降了6.37%。西半球2000年产量估计值为85572.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85313.5万吨增长了0.30%。东欧和前苏联2002年产量估计值为45692.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42109.5万吨增长了8.51%。亚太地区2002年的产量估计值为36884.0万吨,比2001年的实际产量36563.5万吨增长了0.88%。非洲地区2002年的估计产量为34087.5万吨,比2001年的实际产量34506.5万吨减少了1.21%。西欧地区2002年的产量为30335.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30954.5万吨减少了1.99%(梁刚,2003)。
图4-3 2002年世界各地区石油产量(单位:万吨)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东欧和独联体地区是世界上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其中俄罗斯产量已由2001年的第二位变为居世界第一位,沙特阿拉伯由2001年的第一位变为居世界石油产量的第二位(见表4-4)。2001年俄罗斯石油产量约为3.4亿吨,出口2亿吨。俄罗斯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是西欧、美国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在欧佩克考虑是否减产、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时,俄罗斯总是开足马力生产。俄罗斯增加石油出口,弥补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不足,稳定了油价。但是俄罗斯跻身于世界产油国行列之首,企图在世界石油市场攫取更多的份额的态势,使欧佩克处于两难处境:继续实行减产保价政策,会失去世界石油市场份额,不减产则难以维持其理想油价。因此,欧佩克想独自左右油价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
表4-4 2002年底世界前25位主要国家石油产量和剩余探明可储量
续表
(据梁刚,2003)
2.天然气产量
据统计,2002年世界天然气总产量为24981.15亿立方米,比2001年的总产量增长了0.72%。就各大区而言,美洲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产区,2002年底产量达9265.45亿立方米,比2001年底下降了0.15%;其次是东欧和前苏联,2002年底的产量为7160.07亿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了1.49%。除非洲和美洲外(非洲的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4.78%,美洲的产量仅比上年减少0.15%),世界各地区的天然气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反映出世界各国加快天然气开发。从国家的角度来看,2002年底居世界天然气产量前六位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和挪威。2002年世界各大区天然气产量见图4-4,世界前25位天然气生产国的产量见表4-4。由于天然气是比石油和其他能源更为清洁的能源,而且其燃烧后产生的热量也非常高,所以其消费量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除发电、工业燃料、化工和民用外,也正在向交通动力方面发展,并将部分替代石油。而且天然气是增长最快的能源,需求量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图4-4 2002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产量(单位:亿立方米)
二、世界油气供需发展趋势
1.世界石油供需状况和发展趋势
(1)世界石油供应状况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石油探明可储量增加了十几倍。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这段时间,世界石油探明可储量变化不大,净增量非常小,远远低于每年的开量(图4-5)。
图4-5 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变化
(据国土部信息中心,2000)
近年来,通过用更有效的勘探开发技术,应用提高收率方法,越来越多的产油国的石油部门对外国投资开放,石油行业大多对其长期满足世界需求的能力表示相当乐观。但是随着油气的消费增加和石油勘探成本的增加,近年来石油的新增探明储量的速度已不能满足石油开速度,石油的储比在逐年降低,其接替率越来越小,这说明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继续超过其供应的增长,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如果世界对石油的消费量继续持续增长,其价格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越来越高。据HIS能源集团估算,2000年“新油气田出探井”(NFW)的数量增加了31%,达到了826口,而新发现的石油储量却减少了10%,为143亿桶。HIS能源集团的报告指出,1991~2000年世界年平均产油量从6850万桶/日增加到了7360万桶/日,而同期剩余石油储量却减少了9%(从1991年的12070亿桶下降到2000年的11000亿桶),世界石油储比从48(年)降至42年。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可储量可以继续开约86年。
但是,2002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比2001年增加254.44亿吨,主要是因为用新工艺将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而使油砂利用更具竞争力,因此加拿大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由于安哥拉在深海及超深海区众多的石油发现,预计该国石油产量到2007年时将跃升至200万桶/日。随着深海石油项目的不断开发,预计安哥拉石油产量将由目前的90万桶/日翻番至2007~2008年的200万桶/日,加上最近在超深海域又获得石油发现,到2010年安哥拉石油生产能力可超过250万桶/日。据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研究表明,由于国际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公司、BP公司、道达尔公司纷纷投资安哥拉海域深水项目,2003年安哥拉海域钻井作业异常繁荣,也不断有新的油气发现。2002年底安哥拉已成为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之后的非洲第三大产油国,产量已超过埃及和阿尔及利亚,预计到2006年其石油产量将超过利比亚。
(2)世界石油需求状况
BP《2003年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指出,2002年全球能源消费比上年增加2.6%,快于近10年平均1.4%的增长速度;世界石油生产能力超过需求;世界石油供应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虽然有伊拉克战争以及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的供应中断,但是石油生产国依然能够满足消费国的需求,消费国无需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伊拉克战争期间,欧佩克利用它的近400万桶/日的剩余生产能力来保证市场供应。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仅比上年增加29万桶/日,为7570万桶/日。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中国,2002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增加了5.8%(33.2万桶/日)。全球石油供应为7390万桶/日,比2001年减少了0.7%(41.5万桶/日)。其中,欧佩克石油产量为2820万桶/日,比2001年减少了6.4%(187万桶/日)。非欧佩克石油产量比2001年增加了145万桶/日,增加产量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增加64万桶/日)、哈萨克斯坦(15万桶/日)、加拿大(17万桶/日)、安哥拉(16万桶/日)和巴西(16万桶/日)。在过去的3年里,来自俄罗斯、里海、大西洋深水盆地以及加拿大的石油产量合计已增加了330万桶/日(增长了26.5%),到2007年还可能再增加500万桶/日。
(3)发展趋势
国际能源机构(IEA)在近日发布的最新的油品市场报告中,预测了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情况。据估计,2004年全球市场对油品的需求将增加100万桶/天,而来自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供应及欧佩克国家天然气液体产品(NGL)的增长为174万桶/天。IEA预测,在一些经济增长较为显著的地区2004年油品需求增长将比较强劲。2004年美国经济将出现较大程度的恢复,同时将带动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2004年美国新增油品需求将达到34万桶/天,占据全球油品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2001年美国石油净进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占石油总需求量的55%,预计2025年将达到68%。成品油进口量占石油进口量的比例将从2001年的15%增加到2025年的34%。在非经合组织国家中,中国对石油需求量较大,预计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国需进口的原油分别为1亿吨、1.3亿吨和1.6亿吨。
虽然IEA预测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将与今年相同,但这两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增长受到了一些日常因素的影响,如日本核电站的停运使得日本的石油需求出现快速上升,美国天然气价格的高涨使部分使用天然气的用户改而用石油,伊拉克战争使得非经合组织国家提前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等,这些异常的因素都促使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出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IEA对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增长的预测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全球气候恢复正常、全球经济出现阶段性恢复、较低的原油和天然气平均价格、日本核电反应器投入运行等。因此,在剔除了2003年的几个异常因素影响外,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增长从油品市场内在的运行机制来说显得更为强劲。2004年来自非欧佩克国家石油出口的增长要比全球油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多出70万桶/天,这就要求欧佩克国家在2004年继续削减石油产量,这将是欧佩克连续第五年对石油产量进行削减。据预测,2004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在今年增加111万桶/天的基础上继续增加132万桶/天,其中一些成熟的石油开区,如北海、俄罗斯和北美将继续通过增加钻井数和运用新技术小幅增加石油产量,而美国的墨西哥海湾、北海、拉美和西非的深水油气产量在2004年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2.世界天然气供需状况和发展趋势
(1)天然气供应状况
2000年世界天然气出口量比1999年增长了8.6%,达5262.7亿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出口量为3893.1亿立方米,液化气(以下简称LNG)出口量为369.6亿立方米。2000年世界管道天然气的5大出口国是俄罗斯、加拿大、挪威、荷兰和阿尔及利亚,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90.7%。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出口国,占世界管道气出口量的33.5%。5大进口国是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荷兰,2000年其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70.9%。2000年LNG出口量比1999年增长10.3%。世界5大LNG出口国是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卡塔尔和澳大利亚,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78.3%。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LNG出口国,占世界LNG总出口量的78.3%。LNG的主要进口国是日本、韩国和法国。2002年世界天然气总出口量为5813.4亿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出口量达4313.5亿立方米,LNG出口量达1499.9亿立方米(刘增洁,2002)。
另据上海天然气项目筹备组提供的世界LNG供需状况表明:截至1999年,世界LNG出口国主要有11个,天然气的液化能力为1490亿立方米/年,约11040万吨。亚太地区4个LNG出口国分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文莱;非洲和中东地区5个LNG出口国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布扎比和卡塔尔,其余2个LNG出口国是美国和特立尼达-多巴哥。特立尼达-多巴哥和尼日利亚于1999年加入LNG出口国行列。1999年,特立尼达-多巴哥的大西洋LNG公司向美国和西班牙共出口了20.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尼日利亚的LNG公司向欧洲供应了7.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同年6月,卡塔尔的第二个天然气液化厂(拉斯拉凡LNG工厂)投入生产,1999年卡塔尔共出口了8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占世界LNG贸易量的6.5%,其他主要的LNG出口国所占的份额分别是印尼占31.2%,阿尔及利亚占20.7%,马来西亚占16.5%。
天然气的产地主要在中东、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未来的油气供应地中,中东、俄罗斯、北非、中亚和美洲地区处于首要地位,具有非常重大的地缘战略意义。
(2)天然气需求状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进口国。随着经济展,美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会不断扩大。世界上LNG进口国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等地区的少数几个国家。亚洲地区LNG进口国主要是日本,韩国和;欧洲LNG的进口国主要是法国、土耳其、比利时、西班牙和意大利,另加上美国,共九个LNG进口国。世界上列在前三位的LNG进口大国分别是日本、韩国和法国。1999年的进口份额分别占世界LNG出口总量的55.8%、14.1%和8.3%。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和省LNG进口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1999年省LNG进口比例增加到4.3%。(刘增洁,2002)
1999年,亚洲的LNG进口量比去年增加了62亿立方米,达922亿立方米,从而显示出日本尤其是韩国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这两国的LNG进口量分别比去年上升4.4%和22.4%,美国的LNG进口量也几乎比去年翻一倍,达46亿立方米。尽管美国LNG的进口量有所增加,但国内总的天然气消费中LNG所占比例不大,预计以后十年美国LNG进口量不会有大的增加。
亚洲地区部分国家正在筹划LNG项目。新加坡正考虑进口LNG,投资5亿美元建设LNG接收终端,使能源来源多样化;泰国与阿曼签订了LNG购买合同,要求2003年开始供应天然气;印度正在沿海地区建设十二个LNG接收终端,把天然气作为发电厂长期使用的燃料。尽管印度目前的化肥用气是天然气主要需求之一,但天然气发电将成为天然气消费的主要领域;中国也已决定在东南沿海地区适量引进LNG,并明确先在广东省进行试点,LNG接收终端建于珠江口海岸深圳市大鹏湾内的秤头角镇,分两期建设,一期LNG进口量为300万吨/年,两期增加200万吨/年,总进口规模达到500万吨/年。
2002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加了2.8%,美国增加了3.9%,亚太非经合组织国家增加了7%。天然气消费的增长超过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长,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24%,与煤炭相当。
(3)发展趋势
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各国都积极鼓励天然气生产和消费,为天然气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机会。同时为应付国际油价波动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增大。据EIA等分析,世界各地区在2010年对天然气的需求有较大增长(图4-6)。未来天然气主要消费国为美国、中国。
图4-6 2010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需求情况(单位:亿立方英尺)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管理中心(EIA)、阿瑟德里特公司(ADL)CIS:独联体
1)美国:根据美国能源部信息局预测,到2025年美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增长54%,美国国内的天然气供应将日益依靠国内新的大型天然气建设项目。美国国内天然气增加供应将主要依靠两种:一种是非传统储备(致密砂层、煤层甲烷和页岩等),另一种是阿拉斯加管输天然气(供应其它48个州)。非传统天然气总产量将从2001年的5.4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9.5万亿立方英尺,同时阿拉斯加天然气产量将从0.4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6万亿立方英尺。美国天然气进口量将从2001年的3.6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7.8万亿立方英尺。
2)亚太地区:到2010年,预计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为3110亿立方英尺。因中国和印度显示出较大的天然气市场,2010年亚太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将是1999年的两倍以上。2000年到2010年间,预计亚太地区的天然气需求量分别是:2000年为310亿立方英尺,2005年为450亿立方英尺,2010年为580亿立方英尺。今后10年,在上海等地区能源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会很大。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为1.25亿吨油当量左右。据此预测的天然气需求量与本国今后潜在的、可生产的天然气产量相比还有缺口(图4-7)。这部分的缺口,需要进口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弥补。
图4-7 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状况和潜力
据产业预测、阿瑟德里特公司(ADL)等
现货天然气的涨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美国能源独立的腰杆可以更硬了。现在连传统能源大国沙特都来买美国天然气了。
据华尔街日报22日报道, 沙特阿美与美国能源企业Sempra Energy签署协议,未来20年时间每年从后者购买500万吨液化天然气。
这也意味着,美国的天然气出口将不仅局限在美洲大陆,还将途径欧洲直达中东地区。
沙特虽然也拥有庞大的天然气储量,但是碍于开难、硫含量高、加工成本更高,因此与石油的地位相去甚远。
但天然气,特别是容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其本身环保清洁、安全性高的特点,是能源发展的未来,也是沙特新的战略方向。
美国的天然气储量巨大,且近年来随着对页岩气的开发,使其从天然气进口国向出口国转变。 美国能源署(EIA)日前发布数据表示,今年2月,美国天然气日均净出口量为46亿立方英尺,连续13个月实现出口超过进口。
其中,美国2月对加拿大的日均天然气出口量创下了 历史 最好成绩,达到日均33亿立方英尺,对墨西哥的出口
EIA在其短期能源展望(STEO)中预测,2019年美国天然气日均净出口将为47亿立方英尺,2020年将为75亿立方英尺,而其中大部分增长归因于液化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是一种高纯度的天然气,由于其比管道天然气在运输上更加安全,因此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8年,美国液化天然气日均出口量为30亿立方英尺。今年1月,该数字飙升至41亿立方英尺,创下 历史 最好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大西洋彼岸的欧盟也增加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进口。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欧盟将寻求到2023年将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增加一倍,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的同时,缓解与美国的贸易紧张关系。
2017年,美国结束了60多年的天然气净进口国身份,成为净出口国。阿巴拉契亚地区是美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区。EIA预计,美国最早将在2022年成为净能源出口国,较去年预测的提前4年,这背后主要受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变化的驱动。
(更多精彩 财经 资讯,请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欧洲的能源“大动脉”受损基准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飙涨超12%
第一、突然性重大政治(现货沥青除了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质的是属性,所以受政治实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第二、国际资本市场热钱流出或者流入(当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机会缺乏,大量的自己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现货沥青市场,不可避免地推高国际油价,并使其严重偏离基本面)
第三、现货沥青库存变化(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个缓冲,当期货价格高于现货时,商业库存会增加,刺激现货价格上涨。相反促使现货价格下跌)
第四、OPEC与国际能源署IEA的市场干预(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市场供应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现货沥青价格走势的预期)
不清楚的最好去问问相关的老.,师 46-256-29-90好些
2012以后国际经济形势会不会影响贸易
欧洲的能源“大动脉”,发生了罕见一幕。当地时间9月27日,“北溪-1”天然气管道在2个地方突然发生泄漏,后经丹麦能源署确认,在“北溪-1”、“北溪-2”天然气管道检测到3处泄漏。随后,负责运营“北溪”天然气管道的北溪公司发表声明称,北溪天然气管道3条支线同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受损情况空前,何时恢复供气无法预测。受此影响,欧洲基准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飙涨超12%。
当前,美国大量液化天然气正出口欧洲,能源巨头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据美国商业内幕网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美国公司每艘驶往欧洲的LNG船可赚取超1亿美元的暴利。对此,有欧洲媒体评论称,美国伪装成“救世主”,通过向欧洲国家出售天然气攫取巨额利润。
值得警惕的是,华尔街大佬们对美国楼市的暴跌警告愈发密集。近日,“华尔街空神”约翰·保尔森警告称,美国房价可能再次暴跌。另外,美国房地产行业的亿万富翁、前喜达屋集团首席执行官巴里·斯特恩利希特也认为,美联储激进加息或将导致一场大衰退,美国房地产市场或出现“严重崩溃”。
欧洲发生罕见一幕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9月27日,“北溪-1”天然气管道在2个地方突然发生泄漏,一处在丹麦境内,另一处在瑞典境内。据悉,尽管2处泄漏点分别位于瑞典、丹麦专属经济区,但实际上位置非常接近,都处于丹麦博恩霍尔姆岛东北位置。
另外,丹麦于26日晚些时候报告,途经该岛东南部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也出现泄漏,经丹麦能源署确认,在“北溪-1”、“北溪-2”天然气管道检测到3处泄漏。
同天,德国联邦经济部也表示,“北溪-1”天然气管道出现压力下降的情况,目前正在进行调查,仍不清楚压力下降的原因。
德国能源监管机构联邦网络局局长克劳斯·米勒表示,“北溪-1”、“北溪-2”管道同日出现掉压状况凸显“形势紧张”。
随后,负责运营“北溪”天然气管道的北溪公司(NordStream)发表声明称,北溪天然气管道3条支线同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受损情况空前,何时恢复供气无法预测,目前正在调查原因。
这意味着,在欧洲冬天来临之前,这2条天然气“大动脉”或许都不具备运营的条件。
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不确定性再次点燃市场的紧张情绪。9月27日,欧洲基准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飙涨超20%。
9月27日,环球网援引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克里姆林宫表示,与“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相关的局势关系到整个欧洲大陆的能源安全。
据悉,“北溪-1”、“北溪-2”天然气管道是2条并行从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全长1000多公里,从俄罗斯经过芬兰、瑞典、丹麦的领海到达德国。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北溪1号”每年可以为西欧各国供应550亿立方米天然气。
目前,“北溪-2”管道建成后未投入使用,“北溪-1”管道由于维修,也已暂停向德国输气,但这2条管道都是注满天然气的状态。由于存在爆炸性隐患,瑞典和丹麦海事局已经要求往来船只远离泄漏点至少5海里。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溪天然气管道关闭后,许多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签订合同的欧洲天然气购公司都出现了供应减少的情况,包括奥地利石油天然气公司OMV、意大利油气公司ENI、德国油气公司Uniper和RWE等。
目前,俄罗斯方面已经切断了对保加利亚、波兰、芬兰、丹麦供应商Orsted、荷兰公司Gasterra和壳牌的天然气供应。
北溪天然气管道可谓是欧洲能源博弈的焦点,一天内出现3处泄漏,无疑引发了市场关注与热议,有分析人士评论称,1处是偶然、2处是巧合,3处那就是敌人在作祟。
美国能源巨头赚疯了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欧盟地区的天然气高度依赖俄罗斯,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进口的俄气总量为1550亿立方米,占欧盟天然气总进口的45%,占欧盟天然气总消费量的40%。
受乌克兰危机影响,欧盟,到今年年底将俄罗斯天然气进口量减少约1000亿立方米,降幅近三分之二。
欧盟委员会表示,自2022年3月以来,由于欧盟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并寻求天然气进口来源多元化,全球对欧洲液化天然气出口同比增长75%,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美国对欧盟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几乎增加2倍。
如此巨大的天然气进口缺口,自然给美国能源巨头带来了绝佳的赚钱机会。
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此前报道,美国液化天然气正大量涌入欧洲,欧美天然气市场价格相差一度达到创纪录的10倍,这让美国供应商获得前所未有的利润。
另外,据美国商业内幕网8月份披露的数据显示,美国公司每艘驶往欧洲的LNG船可赚取超1亿美元的暴利。能源专家劳伦特·塞格伦表示,美国能源商以约6000万美元的成本将LNG船装满液化天然气,运抵欧洲后,价格便飙升至2.75亿美元。
瑞士报纸Blick曾发表一篇文章直言,美国伪装成“救世主”,通过向欧洲国家出售天然气攫取巨额利润。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从美国运到欧洲的天然气数量已经超过了从俄罗斯管道运送量。另外,普氏能源资讯的数据显示,美国液化天然气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自6月下旬以来,一直维持在高位。
为了确保冬季能源供应,欧洲多国从美国买入天然气的数量仍在加大。
“华尔街空神”发出警告
继美股暴跌之后,华尔街大佬们对美国楼市的暴跌警告,也愈发密集。
近日,曾精准预测2008年房地产泡沫破裂的亿万富翁投资者约翰·保尔森(JohnPaulson)警告称,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能有点泡沫,在美联储激进加息的刺激下,房价可能再次暴跌,但不会引发金融体系崩溃。
需要指出的是,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保尔森通过做空250亿美元的抵押证券,爆赚150亿美元,在华尔街一战成名,并获得了“华尔街空神”、“对冲基金第一人”等称号,他的这笔做空交易也被记录在《史上最伟大的交易》一书中。
而在前不久,美国房地产行业的亿万富翁、前喜达屋集团首席执行官巴里·斯特恩利希特(BarrySternlicht)也发出警告称,美国经济正在“急刹车”,美联储激进加息将导致一场大衰退,美国房地产市场或出现“严重崩溃”。
Sternlicht进一步指出,当前美国新房销售,已经创出了195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即将面临房地产市场大崩盘,房价正在下跌。
其实,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显露疲态,全美国的房屋平均价值在8月创下2011年8月以来的最大跌幅。据Zillow的最新报告显示,继7月下跌0.1%之后,美国房屋价值于8月继续下跌0.3%。其中,旧金山、洛杉矶等地的房屋价值跌幅最大,单月跌幅超过3%。
随着美联储提高利率以降低通胀,美国抵押利率今年以来持续攀升,购房成本亦水涨船高,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美国房屋建筑商协会(NAHB)公布的另一项数据显示,美国房屋建筑商信心指数在9月连续第九个月下降,创下了该数据1985年有记录以来最长连跌。
具体来说,美国9月NAHB房产市场指数46,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预期47,前值49.潜在买家流量的指标下降至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也是次贷危机后,美国楼市最惨烈的信心滑坡。NAHB首席经济学家RobertDietz警告称,随着美联储持续激进式加息,美国住房市场的衰退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
当地时间9月26日,新上任的波士顿联储苏珊·柯林斯在发表首次政策讲话时表示,正密切关注美国房地产市场,看到房价上涨势头有所放缓,美联储的信誉是中长期通胀预期保持良好锚定的关键部分。
如果想实时了解更多理财新闻,欢迎关注我们。
2012年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
2011年,世界经济延续了2010年的复苏态势,但受自主增长动力不足、主权债务危机深化、全球通胀压力加大、日本大地震、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有所减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3.9%,较2010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2%,分别减少1.6和1.3个百分点。
进入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显现积极信号,美日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就业、消费和工业生产有所回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得到一定程度控制,新兴经济体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力度加强。但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仍然很多,世界经济总体增长乏力的态势没有改变。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也难以缓解,全球性财政紧缩政策空间继续收窄,高失业率和高油价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前景仍不明朗。IMF预计,201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5%。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4%,欧元区将出现温和衰退,下降0.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至5.4%。
2011年国际贸易增速明显下滑。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5%,较2010年下降8.8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量增长4.7%,低于全球平均增速;发展中国家出口量增长5.4%,其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47%,创历史新高。2011年,美国、欧元区出口规模占其GDP比重创新高。其中,美国出口额占其GDP14%,超过2008年水平创近年来新高;欧元区出口额占其GDP比重首次超过危机前水平,德国出口额占GDP比重达到50.1%。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仍然充满风险,比如欧元区经济衰退深化、主权债务危机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和地缘政治危机等,WTO预计2012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增长3.7%,低于过去20年的平均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2%,发展中国家增长5.6%。
尽管受到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的拖累,但在发达国家带动下,2011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流入规模保持上升势头。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11年全球FDI增长16%,规模达到1.66万亿美元,超过危机前水平,但较2007年的峰值仍低25%。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25%;发展中国家下降7%,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FDI占全球份额从31%降至26%。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欧债危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影响全球FDI,一季度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规模双双下降,2012年全球FDI投资前景谨慎乐观。
二、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仍然较大
近期,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均出现回升迹象。一是全球制造业显现积极信号。摩根大通报告显示,2012年2月和3月全球制造业指数(PMI)均处于50荣枯线上方,分别为51.2和51.1,预计4月会继续增长,这预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活动呈整体回暖之势。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提供的美国制造业指数也从2月的52.4增长到53.4,比预期强劲。二是经合组织(OECD)经济活动增强。2月份OECD综合先行指数为100.5,自去年11月份以来连续第四个月回升,继续显示出经济好转的积极信号。其中,日本和美国综合先行指数均处于101以上,继续引领经济向好迹象,欧元区17国整体综合先行指数与1月份持平。三是全球股市表现较好。由于公司实际收益增长,2012年以来股票市场投资信心增强,全球股市普遍上扬。一季度美国道指上涨8.1%,标普上涨12%。从目前看,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有望持续,至少应排除再度出现衰退的可能性。
但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复苏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不断蔓延深化,暴露出当前国际经济在体制机制、政策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弊端,世界经济固有矛盾、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以及由此产生的并发症等新问题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基础比较脆弱、前景尚不明朗,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复苏进程将漫长而曲折。目前,国际机构对2012年世界经济的预期并不乐观。联合国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处于另一次大衰退边缘,二次探底风险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尽管将今年全球经济增幅由1月份预计的3.3%上调至3.5%,但警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风险并未完全消除,欧债危机和潜在的油价飙升仍可能扼杀脆弱的经济复苏,财政整顿和银行去杠杆化等压力将在短期内制约发达经济体的强劲复苏。
2、欧债危机前景依旧复杂多变
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发酵,导致欧洲银行业流动性紧张加剧、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市场信心极度脆弱,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这种情况,欧元区各国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救急的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一是欧洲央行两次长期再融资操作向市场提供超过1万亿欧元流动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洲银行业流动性压力;同时还多次购买重债国债券,为稳定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希腊债务置换取得重要进展,预计可减轻大约1000亿欧元债务负担;总额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救助获得批准,希腊成功渡过一季度偿债高峰。三是欧元区各国同意提高欧债“防火墙”规模,即将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的总体资金上限扩大至7000亿欧元。
欧债短期风险虽然有所降低,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希腊经济已连续4年陷入衰退,财政紧缩更是削弱了经济复苏动力,债务违约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欧洲银行业流动性情况有所改善,但仍面临去除债务杠杆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等诸多问题,特别是部分南欧国家银行坏账较多,银行业仍然存在较高风险。当前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仍处在偿债高峰期,尤其是西班牙经济增长乏力,债务持续增加,导致国债收益率快速大幅上涨,市场普遍担心其成为下一个求救国。近日,标普将西班牙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两个等级,从A下调至BBB+,评级前景为负面。总体看,欧债危机发展还存在很多变数,仍是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风险。
3、国际油价仍在高位震荡
国际油价是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主要受伊朗局势影响,全球市场对原有供给的忧虑情绪加重,加上全球流动性充裕、投机资本炒作等因素,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纽约期油价格一度飙升至109.8美元/桶,目前仍在10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徘徊。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将达8990万桶,比去年日均需求量增加0.9%。报告指出,近来国际油市压力有所缓解,原因包括欧佩克成员国增产、沙特阿拉伯承诺加大供应、全球原油需求停滞、国际能源署有可能释放战略储备以及伊朗核问题多方会谈有望重启等;2009年以来不断重现的供需矛盾暂时恢复平衡,但与伊朗核问题相关的地缘政治担忧情绪尚未消除,国际油价再次飙升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从目前情况分析,伊朗局势仍是造成全球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随着欧美对伊朗取原油禁运的时间日益临近,市场仍会产生一定幅度的波动,国际油价将会继续在高位盘整。这无疑将增大全球通胀压力,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走势,制约消费信心和居民可支配开支,扼制全球经济复苏势头。
4、全球流动性宽松程度加剧
近日,美联储决定把接近于零水平的短期利率维持到2014年末,继续宽松货币政策。欧央行两次长期再融资操作向市场提供超过1万亿欧元流动性,并连续四个月维持1%的基准利率。英国将基准利率继续维持在0.5%的历史低点。日本继续维持“零利率”,日本央行表示将继续实施强有力货币宽松措施,直至实现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的目标。
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不同程度由紧转松,增加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近期,印度将基准回购利率由8.5%下调至8%,是2009年4月以来首次降息,并将边际工具借款占银行定活期存款的比例上限由1%提高至2%;巴西将基准利率由9.75%下调至9%,是2011年7月以来连续第六次降息;印尼连续第2个月将基准利率维持在5.75%不变;韩国连续第10个月将基准利率保持在3.25%不变;泰国维持基准回购利率3%不变。全球流动性进一步宽松,可能加剧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和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
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前景
美国 受日本地震灾害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外部因素拖累,以及失业率高企、消费低迷等内部因素影响,2011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7%,低于2010年3%的增速。下半年美国经济表现有所改善,特别是由于私人库存投资、个人消费开支和居民住房固定投资增加使四季度经济增长3%,为全年最好季度表现,也是自2010年二季度以来最快季度增长。
进入2012年,美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复苏势头。国内制造业扩张势头不减,3月份制造业购经理人指数(PMI)53.4,连续32个月保持扩张势头;就业市场有所好转,国内消费需求趋旺,消费者支出情况乐观;2月份美国货物和服务出口超过1800亿美元,创单月历史新高;金融市场表现较好,道指连续五个月上涨。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一是尽管美国失业率从2009年的10%降至8.2%,但实际新增就业人数依然有限,若经济复苏出现反复,就业市场持续改善后劲不足,而且解决日益加重的结构性失业比恢复周期性失业更困难。二是外部风险制约增加。伊朗局势扑朔迷离,美国经济容易受到油价暴涨的冲击,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也将延缓美国经济增速。三是欧债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OECD预计,2012年前两个季度美国经济折合年率将分别增长2.9%和2.8%。IMF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2.1%,略高于上年。美联储近日表示,未来几个季度美国经济将温和增长,随后增速将逐渐加快。
欧元区 2011年,由于家庭支出、出口及制造业表现疲软,欧元区经济仅增长1.4%,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环比下降0.3%。重债国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希腊经济下降6.9%,葡萄牙下降1.5%,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只有0.7%、0.4%和0.7%的低增长;核心国家仍是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德国增长3.1%,法国增长1.7%。
2012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欧洲央行为稳定金融市场向银行体系提供大量流动性,25个欧盟成员国签署财政契约,欧债“防火墙”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都有助于缓解欧债危机压力,同时美日等国经济复苏势头加快带来的外需增长,也有利于欧元区经济复苏。但总的来看,欧元区经济复苏仍然面临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温和衰退势头短期内难以改变。
一是主权债务危机仍是主要风险。希腊短期内债务压力减轻,但长期偿债能力仍然堪忧。经济规模较大的西班牙、意大利债务问题也很严重,不排除风险爆发的可能。同时,欧元区各成员国为应对危机而取紧缩财政开支和银行业去杠杆化的措施也将削弱经济增长动力。二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元区失业率连续8个月持续攀升,2月份达到10.8%,再创历史新高,其中7个成员国失业率超过10%,希腊、西班牙等重债国均超过20%以上。三是实体经济表现趋于低迷。4月份欧元区制造业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6%,比3月份下降1.7个百分点,已连续9个月处于低于50%的收缩区间。德国、法国制造业PMI分别为46.3%和47.3%,也均连续两个月低于50%。
IMF预计,2012年欧元区经济将下降0.3%,其中希腊、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将分别下降4.7%、3.3%、1.9%和1.8%。
日本 2011年,受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害冲击,日本经济同比下降0.7%,低于预期。值得关注的是,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元升值、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原油价格走高等因素影响,加上大地震影响汽车等行业出口,外需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日本财务省最新贸易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财年(2011年4月~2012年3月)日本贸易逆差达4.4万亿日元,创19年度有可比数据以来单一年度最高纪录,也是近3年来首次出现逆差。此外,日本企业海外并购创历史新高,据日本知名企业并购咨询公司统计,2011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额7.33万亿日元,增长近1倍;海外并购案474件,同比增长23%。
进入2012年,随着外部环境逐渐改善和灾后重建拉动,日本经济呈现复苏兆头,经济数据出现好转迹象。2月份除船舶和电力设备外的核心机械订单环比增长4.8%,较1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3月份日本出口额同比增长5.9%,是半年来首次正增长。日本央行加码量化宽松、力压日元汇率贬值等因素强化了投资者对日本企业业绩改善的信心,灾后重建的逐步开展也推动日本股市上涨。
日本预计,2012财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8%,其中与震后重建相关预算及投资将对实际GDP增长贡献1个百分点左右。IMF预计,2012年日本经济增速将达2%,较上年明显改善。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6.2%,较上年放缓1.3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增长2.7%,增幅不到上年一半。中国经济增长9.2%,较上年低1.2个百分点。印度2011-2012财年经济增长6.9%,为过去三年最低增幅。南非经济增速降至3.1%,低于预期。俄罗斯经济增长4.3%,与上年持平。此外,泰国经济增长0.1%,较上年7.8%的增速大幅下滑;马来西亚经济增长5.1%,低于上年的7.2%。受局势动荡和外部环境恶化影响,中东北非地区经济增长3.5%,较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保持强劲增长,增长率达到5.1%,成为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地区之一。
进入2012年,受全球总需求不足、油价高企加剧输入性通胀等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普遍下降,但新兴市场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IMF预计,201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为5.7%,增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亚洲发展中经济体7.3%的增速虽然较上年下调,但仍将是最快的。中东北非经济增速将达4.2%,较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速将由上年的4.5%降至3.5%,相当于该地区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巴西继2011年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后,2012年继续出台新的刺激措施,经济回暖趋势将加快,预计增长3%。俄罗斯加入WTO也将有利于其经济发展,预计增长4%。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