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哪些优势论文

燃气信息化建设_燃气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论文题目大全

作为大学生写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的方法如下:

1、首先,明确研究主题和目的。在论文的开头简要介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明确论文将探讨大学生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如创新、创业、提高个人素质等,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其次,深入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阐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特征和目标,分析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将为后续讨论大学生如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然后,探讨大学生如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3、创新与创业:讨论大学生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创业行动来推动经济发展,例如开展科研项目、创办企业等。提高个人素质:阐述大学生如何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如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写论文的好处如下:

1、首先,写论文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整理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整理和归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主题,还能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2、其次,写论文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论文写作需要我们清晰地表达思想,用准确、简洁的语言阐述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此外,写论文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研究能力。

3、从选题、收集资料、设计研究方法到撰写论文,整个过程都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研究,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写论文也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提升方式。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哪些优势论文

信息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21世纪已经进入高速信息化的时代,手机,互联网等信息终端无时无刻不在干预着我们的生活,据统计,整个中国的手机用户突破5亿,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两项数据均在世界位列第一,如此庞大的信息市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了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新的历史高度。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几乎没有遭遇到地域的限制,这是一次全球性的浪潮。新的经济不再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不再以稀缺自然为依托,而是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而发展高技术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为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目前经济的分类有这么一种说法:一是朝阳经济,另一种是夕阳经济。多数传统产业已成夕阳经济,现代经济的主要职能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也许,对于某些国家或企业而言,今后的生产对象主要是“比特(Byte)”,而不是具体以原子构成的产品。

信息经济是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经济形式。数字革命、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通信技术在这种新经济形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器。

(一)、信息技术使知识和信息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信息技术,尤其是微计算机革命和数字化革命使信息计算机化,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有用、有经济价值的信息。人们可以以任何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以任何方式按用户的要求进行检索和利用,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真正意义上和使用价值上把信息变成,进而成了现代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新经济的客观现实面前,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把信息作为独立于资本、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一般说来,经济系统活动过程中都有三股流,即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等组成的物流;由劳动力和其他能源组成的能量流;以及由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管理等组成的为达到一定目标的信息流。信息在这里发挥着最重要的战略的作用,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流中的反馈信息调节物流和能量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信息流可驾驭经济系统中的人和物做合乎目的、有规则的活动。在同样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情况下,不同的信息输入会引起不同的经济效果,创造出不同的价值,经济系统中的信息可以转变为价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二)、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与改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它正在创立新的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设计、制造和营销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与集成,逐步走向全球化。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国家实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三)、信息技术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效率与效益。在信息时代,由于知识的大量产生、创新的不断进行、信息的迅速传递、经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因而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愈益缩短。在信息技术领先的美国,30年来美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一直居世界首位,但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的比例却由30年前占劳动人口总数的33%减少到17%。再过10年,还将降到12%。到了2020年将只占不到2%。现在一些自动化程度高的工厂,几乎已经不使用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了。事实上,由于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90年代以来,美国持续实现高增长、高就业、低通涨,预算赤字减小,利率降低,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美国联邦商业部发表的关于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对美国经济影响的年度报告称:信息技术产业是推动美国目前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在过去5年中,虽然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只占整个经济的8%,但美国经济增长的1/3归功于该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惊人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生产、消费、通信和方式。

二、信息产业的建设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随着全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重头戏,先进的IT产业将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日本将信息化的成败、IT产业的兴衰与日本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紧密联系,订下信息化立国目标,力争在5年之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韩国认为,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时代,信息化、网络化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大计。欧盟则把建立信息社会与统一欧洲市场和推行欧元等重大项目并列,当作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来抓。

虽然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的普遍需要,但是各国的信息化战略仍然有各自鲜明的特色。事实证明,立足本国或本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不随波逐流,才能在滚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我们看一下芬兰这个以信息化带动经济增长的个例:

芬兰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信息技术已融入芬兰整个社会。在近几年的国际竞争力评比中,芬兰一直名列前茅。究其原因,除了芬兰长期重视发展教育,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并增加科技投入外,还与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芬兰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量投资,目前已获得巨大效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芬兰全国的劳动生产率目前正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芬兰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相当快,其工业劳动生产率在交通和信息产业方面甚至已超过美国。

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已成为芬兰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目前,90%的芬兰企业已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芬兰企业普遍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有关生产活动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销售提供了充分有力的依据,并且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目前,芬兰所有工业企业都已广泛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服务行业的绝大部分公司企业也已开始普及使用电脑。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雇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8%至18%。

过去10多年里,芬兰在大力发展信息与通信产业的同时,还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其传统的森林工业、金属及机械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20世纪90年代以来,芬兰国家技术开发中心先后协调和资助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实施智能系统应用、芬兰中小企业信息化等项目,大大促进了芬兰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信息技术改造,芬兰森林工业、金属及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得到加强,成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综合体,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在当前全球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芬兰于2003年9月通过了一项进一步发展信息社会的规划,力争通过全社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芬兰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消除地区之间的差距,确保全民的和生活质量。

芬兰力求通过这一规划达到以下目标:所有公民都有机会享受信息社提供的服务,并能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芬兰所有的公司企业、团体和组织都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改进其服务并加强其竞争力;各行各业的员工都能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确保芬兰不断获得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劳动力;进一步加大在科研和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以确保芬兰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三、我国信息技术的产业战略

我国传统的信息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对传统信息新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国家一系列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信息与信息产业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产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不仅需求旺盛,发展迅速,而且竞争激烈,效益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倍增作用与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战略产业。但也不难发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国际上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在这新形势下,我国要在21世纪进入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和强国的行列,必须取相应的对策:

(一)、推行工业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方针,研究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规律,处理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统一决策、多层次分级管理、多元化和多样化经营的关系。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全息化的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已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建立网络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决不能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现状盲目追求信息化,而应实施“机遇战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促成工业化,引导新世纪的工业向高增值、高竞争力、高信息含量的方向发展,用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

(二)、分析国内外环境,注重研究和开发,抓好大型企业集团和放活中小企业相结合,运用市场机制与依靠政策法规相结合,加强协调,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与结构。

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国际国内影响各部分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变化,捕捉机遇,供宏观决策和微观经营参考。这种工作在我国相当薄弱,亟需加强。增加研究和开发费用,加强研究和开发力量,使企业逐步成为研究和开发的主体。

在信息产业中既有竞争性产业又有基础性产业。对前者而言,引入竞争机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后者而言,近几年来的国际经验表明,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也是提高服务质量、抑制价格上涨的有效手段。过去被认为是“天然垄断”的行业,由于技术变革和市场变迁,现在已开始程度不同地加入竞争行列。所以,运用市场机制对发展信息产业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但反映市场规律的政策法规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和十分重要的。因为在信息产业发展全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没有的干预和协调,市场是不会自行发挥正面作用而无负面效应的。当然,的干预必须合理,协调必须恰当。同时,这种干预和协调要及时、灵活,并富于弹性。任何盲目指挥的后果不会亚于市场的失败。是帮助而不是代替企业,解决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产业指明发展方向,在全球生产链中找到本国产业的定位,积极扩展本国产业的营销渠道,并根据世界行情不失时机地调整本国产业的相应结构。

(三)、从领导、规划、管理、政策等各方面,积极加强信息产业的薄弱环节,即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与信息产业其他部分发展相适应,并逐步发挥它对信息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信息服务业包括数据库服务、软件服务、网络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行业,它们在整个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未被我国社会各界所充分认识。信息产业的其他部分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惟有这一部分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以至无人管理的状态。由于信息产业各个部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电子工业和邮电事业等部门开始把业务范围向信息应用服务或信息增值服务延伸,出现“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通信产业”等新称谓,而且这两个部门在数据联网服务的领域相互交叉重叠,有所争夺。事实上,信息服务业同电子工业和邮电事业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差别。为了遵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理应有单独的管理部门。同时还应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虽然国家计委的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在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国信息协会也对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问题多次呼吁和写报告,但是由于没有对口的管理部门,全国性的业务协调和规范化管理以及有关投资、财税、信贷、资费(价格)等等政策扶植,迟迟难于落实而告吹。信息服务业滞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短期内似乎不甚明显,但时间越长后果的严重性将越来越清晰。因此,需及早解决信息服务业的管理和发展问题。

(四)、人才为本,教育为先,为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人力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初期,曾大规模培养工业化所需的人才,并源源不断地从其他战线向工业战线输送人才。当时的一个口号是,“要造就一支产业大军”。那么,在现今信息化启动时期,我国同样需要高瞻远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为信息化所需要的发展信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应适当增加信息科技、信息工程、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等院系。在信息产业的各部门和单位内,应大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在企业实践中,应物色和造就一批信息企业家。同时,还应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使他们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合理规范信息产业领域各类人才的流动,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发展信息产业效劳。

信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一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中的能力和地位。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时代的规律,加速培育自己的信息产业,发展信息经济,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增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市场规模和潜力、创新潜力和科技实力、产业升级和转型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人力优势、政策支持和改革力度的优势。

1、市场规模和潜力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足,是因为支撑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项条件是充分有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2、创新潜力和科技实力

中国正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

3、产业升级和转型优势

中国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这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多的增长动力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机会。

4、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将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

5、人力优势

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劳动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这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6、政策支持和改革力度

中国积极推动改革开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鼓励创新、提升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等,为企业和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论文示例: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1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

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战略,一套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就形成了。

但事实证明,遵循“休克疗法”的国家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而实行渐进式改革的中国却取得了前面所说的巨大成就。原因在于,执行赶超战略的转型经济的许多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

三、自生能力、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

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不发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形成不了的。

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一个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关键取决于该经济中的企业在行业和技术上的选择是否与经济的禀赋结构相一致。

从产业群和市场竞争性的形成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形成产业群聚的前提,恰恰是这一产业一定要符合一个地方的比较优势,没有比较优势,基本不可能形成产业群聚。在开放的市场中,国家保护补贴的企业数量一定很少,这样会形成市场垄断而不会有竞争。

四、如何发挥比较优势

不解决企业自生能力,外在地改变制度安排是没有效果的。如何选择?我有四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三是当地要有独特。四是当地已有产业可以向上下游延伸。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强调技术创新、人才、资金以及的重要性。

1、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还要重视技术创新。具备同一比较优势、又有历史传统的地方非常多,各地在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

需要强调的是,重视技术,并不意味着技术越高越好。研发新技术的动因,在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在质量相同的状况下,成本总是越低越好。

2、人才的重要性。把与技术市场结合起来,靠的是人才。任何一个取得成功的地方,任何一个取得成功的企业,背后总有一群人才。可以从外面引进。有时候引进一个人才就会形成一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