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在线监测标准_天然气动态监测标准最新消息查询最新解读
1.中石油五型班组建设的内容或者标准,就是贴建筑工地学习园地的那种。速度
2.2022河南持续加强入豫通道疫情防控(河南省疫情最新消息)
3.燃气热水器如何挑选
4.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海南省文昌市东路卫生院投诉电话是什么呢?
6.四川页岩气地质量超 40 万亿立方米,有怎样的意义?
7.我想知道如何考钻井监督证?有什么条件,可以个人报考吗?
一、土地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2001—2003年国土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31.43万公顷,土地复垦4.01万公顷,土地开发11.95万公顷。新增耕地17.17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
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量:石油7.99亿吨,天然气5035.39亿立方米,原煤51.95亿吨,铁7.02亿吨(矿石),铜443.26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3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77.71亿元,增加值达到4455.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88亿元,增长4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0.86亿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最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2.5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与环境保护以及需取的措施等。
四、土地市场和矿产勘查开发秩序治理整顿
取严厉措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党中央、院及时取果断措施,对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做出一系列部署;五部委联合组成10个督查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先后就治理整顿工作下发5个通报,三次致函各省(区、市)人民,两次召开全国省级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办公室主任会议;先后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对9起涉及严重违反土地法规的案件进行公开调查;通报治理整顿检查验收的标准及检查验收工作安排。
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取得重要成果:各地停止审批设立新的开发区和开发区扩区;原有各类开发区6015个,已撤消3763个;各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7.8万件,立案查处12.7万件,结案12.4万件,罚没款12.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5878.4公顷。有925人被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排查出违规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2822宗,有效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完善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行,市场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更加广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确立,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土地市场运行制度和组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土地产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土地权利体系日益完善。
全国出让土地面积18.68万公顷,其中招标0.62万公顷,拍卖0.89万公顷,挂牌3.68万公顷。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供地的比例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3年的28%。
整顿和规范矿产勘查开发秩序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治理整顿工作的领导和具体部署安排。进一步打击非法矿,关闭浪费、破坏环境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矿山。
印发《探矿权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取得明显成效。共出让探矿权矿权26080件,出让价款达到52.56亿元。其中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探矿权矿权11752件,出让价款26.98亿元。加强矿产执法监察,2003年共处理案件1.7万件,罚没款5942.69万元。
五、国土调查和规划
国土调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地质调查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修测72.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0.5万平方千米。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5.6万平方千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51.8万平方千米。1:20万物化探遥感调查47.7万平方千米。1:100万重力23.4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8.2万平方千米。机械岩心钻探12.6万米。
农业地质调查全面部署,基本覆盖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主要农业经济区,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目前已与浙江、四川等17个省(区、市)合作,签订了农业地质调查合作协议,2003年已完成调查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完成三峡库区1:5万航空遥感勘查面积达32000平方公里,全面覆盖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记录了三峡大坝蓄水前长江最低水位时库区历史状态,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库岸变迁、生态环境演化、监测、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评价。全国地下水天然量多年平均为923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天然为8837亿立方米,地下微咸水天然为277亿立方米,地下半咸水天然为121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淡水可开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
查明首都地区地下水总量、开发潜力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怀柔、平谷等5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查清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过程;完成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现状调查,并实施动态监测;西南岩溶石山典型流域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在贵州大小井、云南小江流域初见成效。在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市)的红层地区,完成探结合示范浅井868眼,在西北、东北缺水地区施工示范深井25口,直接解决了近11万人的饮用水问题。
查明我国耕地后备数量、质量、分布等数据。国家级耕地后备734.33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547.53万公顷,中部地区65.40万公顷,东部地区121.40万公顷。
加强土地市场监控。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发布土地市场信息,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为适时制订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保障土地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国土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取综合措施,加强国土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相继展开。31个省(区、市)的矿产规划全部发布实施;已有260个市(区)、705个县(区)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天津、深圳、新疆、辽宁国土规划试点。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矿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灾害治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土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2003年汛期,共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当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56次,在国土部网站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109次。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3年底累计完成545个县市调查,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和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及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次,避免人员伤亡近3万人。
全国共报告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踪、5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65亿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有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组织完成对三峡库区二期治理工程的验收,确保135米水位蓄水前的二期工程治理和地质安全评估任务的完成。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对库区136处重点隐患点和库岸实施了专业监测,近1800处地质灾害监测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实现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坝前135米水位蓄水以来,已成功预警16处滑坡,其中群测群防系统预警10处,专业监测系统预警6处,使30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完成安徽黄山等8处世界地质公园的审查报批。完成对44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审批。
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建设。重点推进省级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江苏省、浙江省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苏省盱眙县等18个典型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
继续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已建设基岩标30座,分层标组28组,GPS基准监测网点36座,地下水监测孔320个。
七、科技与信息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营利科研机构组建工作。开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筹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土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项,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4项,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11项,科技攻关11项,国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27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新建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组建国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7个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国土标准化管理办法》,发布《国土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耕地后备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国土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5项行业标准。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主孔已钻至3665.87米,在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科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辽西发现第二件初鸟类化石?东方吉祥鸟。首次应用深地震三维精细反射、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深穿透地球化学等高新技术,建立长江中下游大型矿集区深部三维成矿模型,形成探测深部成矿建造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成功直接提取滑坡变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技术、新型多功能钻孔倾斜仪、岩土体推力监测系统及光纤监测系统,已直接应用于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程。
开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建立了国家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集成“3S”技术和PDA技术,研制成功经济、可靠、高效、高精度的土地调查作业系统。开发成功低空无人遥感监测系统,可直接应用于突发及土地利用现状的高精度调查和监测。
国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对全国、31个省(区、市)、81个重点城市(50万以上人口)的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控制指标数据综合管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在部机关及全国2400多个节点推广应用,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信息数据模型和土地信息参考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信息标准框架技术体系。
加强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中心运行环境得到完善,1∶50万全国地质图、矿产规划、全国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一批数据库系统集中管理,并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八、测绘管理与服务
测绘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贯彻实施修订后的《测绘法》,发布实施《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完成了《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等8部草案审议前的各项工作。地方测绘立法取得重要进展,已有3个省(区、市)出台测绘管理条例,13个省(区)的测绘管理条例草案已报当地人大或审议。
测绘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图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查处地图违法案件5000多余件,没收各类违法地图制品150多万件。
测绘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国6800多个测绘资质单位开展了质量自查,取消资质165个,降低等级36个,缓登36个。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布实施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全国1:5万地名数据库、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
测绘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国家中尺度基础地理信息工程与空间决策》、《遥感影像处理原型系统设计》等投入使用。
测绘系统对外提供地形图约65万张,大地成果约6.9万点,航展成果约31万片,数字地图约7万幅,数据量约为63TB;编制出版了各类地图1572种、图书454种,总印数1.2亿多册(幅)。
中石油五型班组建设的内容或者标准,就是贴建筑工地学习园地的那种。速度
一、土地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2001—2003年国土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31.43万公顷,土地复垦4.01万公顷,土地开发11.95万公顷。新增耕地17.17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
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量:石油7.99亿吨,天然气5035.39亿立方米,原煤51.95亿吨,铁7.02亿吨(矿石),铜443.26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3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77.71亿元,增加值达到4455.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88亿元,增长4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0.86亿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最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2.5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与环境保护以及需取的措施等。
四、土地市场和矿产勘查开发秩序治理整顿
取严厉措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党中央、院及时取果断措施,对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做出一系列部署;五部委联合组成10个督查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先后就治理整顿工作下发5个通报,三次致函各省(区、市)人民,两次召开全国省级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办公室主任会议;先后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对9起涉及严重违反土地法规的案件进行公开调查;通报治理整顿检查验收的标准及检查验收工作安排。
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取得重要成果:各地停止审批设立新的开发区和开发区扩区;原有各类开发区6015个,已撤消3763个;各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7.8万件,立案查处12.7万件,结案12.4万件,罚没款12.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5878.4公顷。有925人被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排查出违规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2822宗,有效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完善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行,市场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更加广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确立,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土地市场运行制度和组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土地产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土地权利体系日益完善。
全国出让土地面积18.68万公顷,其中招标0.62万公顷,拍卖0.89万公顷,挂牌3.68万公顷。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供地的比例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3年的28%。
整顿和规范矿产勘查开发秩序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治理整顿工作的领导和具体部署安排。进一步打击非法矿,关闭浪费、破坏环境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矿山。
印发《探矿权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取得明显成效。共出让探矿权矿权26080件,出让价款达到52.56亿元。其中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探矿权矿权11752件,出让价款26.98亿元。加强矿产执法监察,2003年共处理案件1.7万件,罚没款5942.69万元。
五、国土调查和规划
国土调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地质调查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修测72.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0.5万平方千米。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5.6万平方千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51.8万平方千米。1:20万物化探遥感调查47.7万平方千米。1:100万重力23.4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8.2万平方千米。机械岩心钻探12.6万米。
农业地质调查全面部署,基本覆盖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主要农业经济区,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目前已与浙江、四川等17个省(区、市)合作,签订了农业地质调查合作协议,2003年已完成调查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完成三峡库区1:5万航空遥感勘查面积达32000平方公里,全面覆盖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记录了三峡大坝蓄水前长江最低水位时库区历史状态,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库岸变迁、生态环境演化、监测、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评价。全国地下水天然量多年平均为923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天然为8837亿立方米,地下微咸水天然为277亿立方米,地下半咸水天然为121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淡水可开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
查明首都地区地下水总量、开发潜力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怀柔、平谷等5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查清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过程;完成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现状调查,并实施动态监测;西南岩溶石山典型流域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在贵州大小井、云南小江流域初见成效。在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市)的红层地区,完成探结合示范浅井868眼,在西北、东北缺水地区施工示范深井25口,直接解决了近11万人的饮用水问题。
查明我国耕地后备数量、质量、分布等数据。国家级耕地后备734.33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547.53万公顷,中部地区65.40万公顷,东部地区121.40万公顷。
加强土地市场监控。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发布土地市场信息,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为适时制订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保障土地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国土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取综合措施,加强国土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相继展开。31个省(区、市)的矿产规划全部发布实施;已有260个市(区)、705个县(区)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天津、深圳、新疆、辽宁国土规划试点。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矿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灾害治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土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2003年汛期,共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当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56次,在国土部网站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109次。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3年底累计完成545个县市调查,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和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及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次,避免人员伤亡近3万人。
全国共报告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踪、5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65亿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有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组织完成对三峡库区二期治理工程的验收,确保135米水位蓄水前的二期工程治理和地质安全评估任务的完成。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对库区136处重点隐患点和库岸实施了专业监测,近1800处地质灾害监测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实现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坝前135米水位蓄水以来,已成功预警16处滑坡,其中群测群防系统预警10处,专业监测系统预警6处,使30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完成安徽黄山等8处世界地质公园的审查报批。完成对44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审批。
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建设。重点推进省级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江苏省、浙江省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苏省盱眙县等18个典型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
继续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已建设基岩标30座,分层标组28组,GPS基准监测网点36座,地下水监测孔320个。
七、科技与信息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营利科研机构组建工作。开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筹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土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项,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4项,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11项,科技攻关11项,国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27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新建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组建国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7个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国土标准化管理办法》,发布《国土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耕地后备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国土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5项行业标准。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主孔已钻至3665.87米,在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科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辽西发现第二件初鸟类化石?东方吉祥鸟。首次应用深地震三维精细反射、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深穿透地球化学等高新技术,建立长江中下游大型矿集区深部三维成矿模型,形成探测深部成矿建造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成功直接提取滑坡变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技术、新型多功能钻孔倾斜仪、岩土体推力监测系统及光纤监测系统,已直接应用于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程。
开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建立了国家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集成“3S”技术和PDA技术,研制成功经济、可靠、高效、高精度的土地调查作业系统。开发成功低空无人遥感监测系统,可直接应用于突发及土地利用现状的高精度调查和监测。
国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对全国、31个省(区、市)、81个重点城市(50万以上人口)的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控制指标数据综合管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在部机关及全国2400多个节点推广应用,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信息数据模型和土地信息参考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信息标准框架技术体系。
加强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中心运行环境得到完善,1∶50万全国地质图、矿产规划、全国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一批数据库系统集中管理,并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八、测绘管理与服务
测绘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贯彻实施修订后的《测绘法》,发布实施《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完成了《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等8部草案审议前的各项工作。地方测绘立法取得重要进展,已有3个省(区、市)出台测绘管理条例,13个省(区)的测绘管理条例草案已报当地人大或审议。
测绘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图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查处地图违法案件5000多余件,没收各类违法地图制品150多万件。
测绘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国6800多个测绘资质单位开展了质量自查,取消资质165个,降低等级36个,缓登36个。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布实施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全国1:5万地名数据库、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
测绘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国家中尺度基础地理信息工程与空间决策》、《遥感影像处理原型系统设计》等投入使用。
测绘系统对外提供地形图约65万张,大地成果约6.9万点,航展成果约31万片,数字地图约7万幅,数据量约为63TB;编制出版了各类地图1572种、图书454种,总印数1.2亿多册(幅)。
2022河南持续加强入豫通道疫情防控(河南省疫情最新消息)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于创建“学习型、安全型、清洁型、节约型、和谐型”班组的实施意见
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组织,是企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加强班组建设,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举措。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员工队伍基本素质,提升基层班组建设水平,着力构建基层建设的长效机制,奠定加快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坚实基础,经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在生产经营一线班组(含加油站)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安全型、清洁型、节约型、和谐型”班组(以下简称“五型”班组)活动,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两大主题,进一步落实《基层建设纲要》,大力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石油工业优良传统,坚持固本强基、促进发展、求真务实、继承创新,以强化班组执行力为重点,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二)总体目标:以生产经营一线班组为重点,深入开展“五型”班组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把集团公司80%以上的基层班组,建设成为勤学苦练、岗位成才、勇于创新的一流班组;建设成为制度健全、遵章守纪、安全生产的一流班组;建设成为设备清洁、岗位文明、环境整洁的一流班组;建设成为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成效显著的一流班组;建设成为以人为本、班务公开、团结和谐的一流班组。
二、基本内容
(一)创建“学习型”班组。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为载体,不断完善班组学习环境,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与激励机制,促进和激发员工学习热情;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提高岗位竞争能力和员工操作技能。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员工刻苦学习、增强技能、提高素质的“人才摇篮”。
(二)创建“安全型”班组。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HSE体系的管理要求,以实现“零事故”为目标,认真落实班组岗位责任制,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强“三基”(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强化班组执行力;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全员参与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制订和取控制措施,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实现安全生产。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班班保安全的“受控细胞”。
(三)创建“清洁型”班组。牢固树立“清洁发展”的理念,以促进班组与环境协调、实现班组清洁生产为目标,严格履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污染源的管理,持续开展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强化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搞好自控、互控、联控,实现全过程文明、清洁生产。努力把基层班组建设成岗位清洁、设备清洁、环境清洁的“绿色班站”。
(四)创建“节约型”班组。牢固树立“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理念,以创建“节约型企业”、实现节约发展为目标,落实指标责任,加强班组定额考核;强化全员节约意识,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等活动,做好厉行节约和的综合利用;发扬勤俭节约传统,创新节约手段,充分利用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等,搞好工序质量控制,降低生产能耗。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优质、高效、节约的“低耗单元”。
(五)创建“和谐型”班组。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实现班组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形成员工关系和谐、工作协调、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组织员工开展文化体育等活动,培育、创建班组特色文化;加强民主管理,落实班务公开,增强员工民主参与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班组员工行为,确保班组员工遵纪守法;提高服务质量,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和效益。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温馨小家”。
三、主要标准
(一)“学习型”班组
1. 有明确的学习和目标,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2. 有基本的学习场地和设施,有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的载体。
3. 有切实可行的班组学习制度与激励机制,形成全员学习的氛围。
4. 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岗位练兵活动,班组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本装置操作业务技能,年度技能考核合格率100%。
(二)“安全型”班组
1. 严格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在工作中杜绝“三违”行为发生,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转变。
2. 认真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和安全讲话,熟练掌握岗位应知应会基本功。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有、有记录、有考核,班组成员持证上岗率100%。
3. 严格执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设备巡检记录、交接班记录、安全活动记录填写及时、准确、内容完整,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受控管理。
4. 全员参与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熟练掌握应急预案,能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做到设备无故障、员工无违章、班组无隐患,实现“零伤害、零损失、零事故”的目标。
(三)“清洁型”班组
1.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执行生态保护措施具体有效,现场环境管理达到“绿色基层队(站)、车间(装置)”建设技术规范要求。
2. 严格按照标准配备、使用环保设施和设备,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和报告,总量控制符合要求,“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稳定达标排放。
3. 班组现场管理规范,实现文明清洁生产,做到现场物放有序,操作室窗明几净,操作人员服饰行为规范得体。组织员工因地制宜绿化、美化工作环境。
4. 严格执行员工健康体检制度,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按规定配发劳动保护用品,职业卫生防护工作到位。
(四)“节约型”班组
1. 开展节约降耗、增收节支活动有指标、有措施、有载体,成效比较显著。
2. 加强班组核算管理,注重技术创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搞好优质服务,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勤俭办事,效益良好。
3. 努力盘活班组资产,坚持修旧利旧,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组织引导员工学习掌握新技术,操作技能和业务素质得到提升。
4. 广泛开展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定期开展质量考核评比和用户满意度测评,实现优质服务,做到零投诉。
(五)“和谐型”班组
1. 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班务公开落到实处,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
2. 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员工精神面貌良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中讲协作,生活上讲互助,无越级上访,无违法违纪行为。
3. 积极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员工队伍稳定,班组团队精神较强。
4. 培育和创建班组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党员和骨干的带头作用,班组文化活动有载体、有措施、有特色、有效果。
四、措施及要求
(一)健全工作机制。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作为牵头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总部机关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做好“五型”班组创建活动的政策研究和指导工作,自上而下健全完善督导检查机制。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在基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开展创建“五型”班组的组织体系,建立起党政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工会牵头组织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创建“五型”班组的强大合力。要认真研究制定创建活动的工作目标、实施方案、主要措施和考核激励机制,有重点、分步骤推进创建“五型”班组活动。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企业要制订“五型”班组创建活动的具体规划并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安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主管领导,落实具体实施部门,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要加强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明确责任和目标,细化考核标准,经常分析“五型”班组建设情况,做到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评价,两年进行一次评比,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形成制度,创出品牌,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得到落实。
(三)突出工作重点。各企业要将班组长队伍建设作为创建“五型”班组的关键环节来抓,切实发挥班组长的核心作用。要建立健全班组长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着力提升班组长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和开拓创新能力;加强对班组长工作的考核,创新和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班组长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要把优秀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培养选拔为班组长,把优秀班组长和班组骨干培养成为党员,进一步扩大党员在班组的覆盖面,发挥党员在班组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抓好宣传总结。要加大对集团公司标杆班组、先进班组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创建“五型”班组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典型经验,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将长期形成的班组建设经验与尊重班组员工创新精神相结合,学习借鉴集团公司标杆班组、先进班组建设经验,积极营造创建“五型”班组活动的良好氛围。要注意发现新典型、总结新经验、推广新成果,大力推进班组建设深入发展。
(五)务求工作实效。在创建“五型”班组活动中,要坚持求真务实,从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出发,加强班组制度建设,夯实班组基础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先进班组、标杆班组等创优竞赛活动,力争在创建目标、内容、标准、措施、理念上取得新的突破。要按照系统、科学、实用的要求,立足班组定位,发动员工广泛参与,将“五型”班组创建与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努力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员工利益的协调发展。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创建“五型”班组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建立推进基层班组建设的长效机制,使班组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集团公司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燃气热水器如何挑选
3月21日,河南省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印发通知,定于2022年3月22日8时起,通过取精准设置卡口,统一查验标准,强化应急处置,持续加强入豫通道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阻断疫情输入风险,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高速公路收费站下站口和普通国省干线省界入豫通道处,将根据周边省份和邻近区域疫情形势和道路通行情况,合理设置交通卡口,实时动态调整,及时发出通告。卡口对所有外省来豫车辆和河南籍返回车辆查验“两码一证”;在首个疫情防控卡口发放统一的查验单,24小时内全省免检通行,不再重复查验;对“黄码”人员,落实“三天两检”管控措施,并进行跟踪服务,对在豫停留不足48小时的,只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各卡点将设置临时隔离点、核酸样点,发现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可疑患者或“红码”人员,立即就地实施临时隔离,并报告属地疫情防控机构规范筛查处置。
河南省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全省所有高速公路收费站、入豫普通公路卡点开辟应急运输通道,加强重点路段路网运行动态监测,实行24小时专人值守,最大限度提高通行效率,保障人流物流各畅其流,确保民生、防疫、应急物资快速优先通行。请广大司乘人员积极配合,做好个人防护,认真遵守各项疫情防控要求。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从热水器的水量、安全装置、使用燃气的种类、强制平衡式这几个方面挑选。
1、热水器的水量
燃气热水器的水量随着设定温度和水温的温差变化而变化。燃气热水器的"升数"表示的是水在温升25°C的前提下1分钟内排出的热水量,常见的升数主要有13L、16L、20L、24L等。
大流量的热水器适合人口多和没有暖气的家庭,小流量热水器则相反。如您住在五楼以上高层,最好选择低水压启动的燃气热水器。
2、安全装置
燃气热水器要考虑安全装置是否齐备。如熄火保护、水过压保护、防干烧安全保护、防冻保护等。建议选择带智能防冻功能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放水阀手工进行放水的防冻方式。
3、使用燃气的种类
每种燃气具都有适用燃气具种类的标识,一定要选购与自己家中使用的燃气种类相同的产品。目前我国燃气的气源主要有三种: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一种热水器一般只能适用于一种气源,在选择燃气热水器时要向专业人员询问清楚,选择与气源相适应的热水器。
4、强制平衡式
建议选择强制平衡式。该类热水器通过双层同轴烟道管,燃烧所需的空气强制吸自室外,同时废气强制排至室外,无废气泄漏室内的可能,且不消耗室内的空气。另外,由于用双层烟道管,当来自室外的空气进入机内时,被排往室外的热废气预加热,起到了回收能源的功效。
正确使用:
1、燃气热水器安全不安全
汽车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益处。只要遵守交通规则和有关安全规程,行车是安全的。如今虽然每天都发生事故,许多人在中丧生,但汽车生产仍在发展。使用煤球炉虽然每年都发生事故,但人们也没有停止使用它。
燃气热水器和许多产品一样,使用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只要按照规定安装,按照正确的程序操作,做到通风换气良好,使用起来就会很安全,它就会方便生活、造福人类。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就一定会出问题。?
2、缺氧和一氧化碳对人的危害
热水器使用时一是要氧气助燃,二是要产生烟气。正常情况下,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是很少的,但是在空气供应不充足的状况下,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会大大增加。
热水器在通风不良情况下使用时,空气中的氧气越来越少,一氧化碳越来越多,缺氧使人窒息,一氧化碳使人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有毒气体,中毒后除头痛、头晕、恶心外,还可有耳鸣、心悸、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使用热水器必须通风良好,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海南省文昌市东路卫生院投诉电话是什么呢?
一、土地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2001—2003年国土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31.43万公顷,土地复垦4.01万公顷,土地开发11.95万公顷。新增耕地17.17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
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量:石油7.99亿吨,天然气5035.39亿立方米,原煤51.95亿吨,铁7.02亿吨(矿石),铜443.26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3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77.71亿元,增加值达到4455.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88亿元,增长4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0.86亿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最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2.5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与环境保护以及需取的措施等。
四、土地市场和矿产勘查开发秩序治理整顿
取严厉措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党中央、院及时取果断措施,对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做出一系列部署;五部委联合组成10个督查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先后就治理整顿工作下发5个通报,三次致函各省(区、市)人民,两次召开全国省级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办公室主任会议;先后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对9起涉及严重违反土地法规的案件进行公开调查;通报治理整顿检查验收的标准及检查验收工作安排。
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取得重要成果:各地停止审批设立新的开发区和开发区扩区;原有各类开发区6015个,已撤消3763个;各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7.8万件,立案查处12.7万件,结案12.4万件,罚没款12.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5878.4公顷。有925人被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排查出违规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2822宗,有效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完善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行,市场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更加广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确立,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土地市场运行制度和组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土地产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土地权利体系日益完善。
全国出让土地面积18.68万公顷,其中招标0.62万公顷,拍卖0.89万公顷,挂牌3.68万公顷。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供地的比例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3年的28%。
整顿和规范矿产勘查开发秩序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治理整顿工作的领导和具体部署安排。进一步打击非法矿,关闭浪费、破坏环境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矿山。
印发《探矿权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取得明显成效。共出让探矿权矿权26080件,出让价款达到52.56亿元。其中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探矿权矿权11752件,出让价款26.98亿元。加强矿产执法监察,2003年共处理案件1.7万件,罚没款5942.69万元。
五、国土调查和规划
国土调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地质调查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修测72.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0.5万平方千米。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5.6万平方千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51.8万平方千米。1:20万物化探遥感调查47.7万平方千米。1:100万重力23.4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8.2万平方千米。机械岩心钻探12.6万米。
农业地质调查全面部署,基本覆盖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主要农业经济区,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目前已与浙江、四川等17个省(区、市)合作,签订了农业地质调查合作协议,2003年已完成调查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完成三峡库区1:5万航空遥感勘查面积达32000平方公里,全面覆盖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记录了三峡大坝蓄水前长江最低水位时库区历史状态,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库岸变迁、生态环境演化、监测、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评价。全国地下水天然量多年平均为923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天然为8837亿立方米,地下微咸水天然为277亿立方米,地下半咸水天然为121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淡水可开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
查明首都地区地下水总量、开发潜力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怀柔、平谷等5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查清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过程;完成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现状调查,并实施动态监测;西南岩溶石山典型流域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在贵州大小井、云南小江流域初见成效。在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市)的红层地区,完成探结合示范浅井868眼,在西北、东北缺水地区施工示范深井25口,直接解决了近11万人的饮用水问题。
查明我国耕地后备数量、质量、分布等数据。国家级耕地后备734.33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547.53万公顷,中部地区65.40万公顷,东部地区121.40万公顷。
加强土地市场监控。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发布土地市场信息,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为适时制订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保障土地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国土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取综合措施,加强国土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相继展开。31个省(区、市)的矿产规划全部发布实施;已有260个市(区)、705个县(区)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天津、深圳、新疆、辽宁国土规划试点。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矿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灾害治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土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2003年汛期,共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当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56次,在国土部网站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109次。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3年底累计完成545个县市调查,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和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及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次,避免人员伤亡近3万人。
全国共报告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踪、5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65亿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有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组织完成对三峡库区二期治理工程的验收,确保135米水位蓄水前的二期工程治理和地质安全评估任务的完成。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对库区136处重点隐患点和库岸实施了专业监测,近1800处地质灾害监测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实现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坝前135米水位蓄水以来,已成功预警16处滑坡,其中群测群防系统预警10处,专业监测系统预警6处,使30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完成安徽黄山等8处世界地质公园的审查报批。完成对44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审批。
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建设。重点推进省级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江苏省、浙江省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苏省盱眙县等18个典型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
继续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已建设基岩标30座,分层标组28组,GPS基准监测网点36座,地下水监测孔320个。
七、科技与信息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营利科研机构组建工作。开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筹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土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项,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4项,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11项,科技攻关11项,国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27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新建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组建国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7个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国土标准化管理办法》,发布《国土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耕地后备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国土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5项行业标准。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主孔已钻至3665.87米,在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科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辽西发现第二件初鸟类化石?东方吉祥鸟。首次应用深地震三维精细反射、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深穿透地球化学等高新技术,建立长江中下游大型矿集区深部三维成矿模型,形成探测深部成矿建造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成功直接提取滑坡变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技术、新型多功能钻孔倾斜仪、岩土体推力监测系统及光纤监测系统,已直接应用于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程。
开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建立了国家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集成“3S”技术和PDA技术,研制成功经济、可靠、高效、高精度的土地调查作业系统。开发成功低空无人遥感监测系统,可直接应用于突发及土地利用现状的高精度调查和监测。
国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对全国、31个省(区、市)、81个重点城市(50万以上人口)的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控制指标数据综合管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在部机关及全国2400多个节点推广应用,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信息数据模型和土地信息参考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信息标准框架技术体系。
加强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中心运行环境得到完善,1∶50万全国地质图、矿产规划、全国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一批数据库系统集中管理,并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八、测绘管理与服务
测绘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贯彻实施修订后的《测绘法》,发布实施《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完成了《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等8部草案审议前的各项工作。地方测绘立法取得重要进展,已有3个省(区、市)出台测绘管理条例,13个省(区)的测绘管理条例草案已报当地人大或审议。
测绘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图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查处地图违法案件5000多余件,没收各类违法地图制品150多万件。
测绘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国6800多个测绘资质单位开展了质量自查,取消资质165个,降低等级36个,缓登36个。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布实施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全国1:5万地名数据库、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
测绘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国家中尺度基础地理信息工程与空间决策》、《遥感影像处理原型系统设计》等投入使用。
测绘系统对外提供地形图约65万张,大地成果约6.9万点,航展成果约31万片,数字地图约7万幅,数据量约为63TB;编制出版了各类地图1572种、图书454种,总印数1.2亿多册(幅)。
四川页岩气地质量超 40 万亿立方米,有怎样的意义?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摘要)
序言
2009年12月,”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海南省委,省组织编制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根据”意见“明确,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优先事项,具体的工作安排,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
总体思路
发展的背景
第一(略)
第二节的比较优势 - 区位优势的发展基础。
- 优势。
- 系统的优点。
- 生态优势。
- 产业优势。
专栏1:概况(略)
第三节约束
目前海南整体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结构局部低,行业的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市场是竞争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水平的开放,国际贸易的规模,外国投资和移民的游客小,开发利用的主要交通设施滞后,快速通达周边地区的出岛通道需要改善的旅游产品创新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国际知名度不高,管理水平低,城市和农村社会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风暴潮等灾害时有发生,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人文和社会环境有待改善。第四节的发展机遇。
-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 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进入大众化国内旅游消费,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第一部分第二章的发展思路,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的“三个代表”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外面的世界,建立一个更加动态体制机制,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取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一个领先的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努力提高旅游业发展构建海南特色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注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了推进的协调发展城乡和地区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独特的文化魅力,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岛,绿之岛,文明岛,和谐之岛。
第二节的战略定位
- 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 世界一流的海岛度胜地。
-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 在中国南海。
-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的开发和服务基地。
第三节 - 到2012年,三年左右的时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优化环境,实施部署国际旅游岛,规划和启动建设的一些主要的旅游发展目标
基础设施和特色旅游项目,显着改善旅游市场秩序,旅游服务质量的大幅增加,为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在海南的国际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国内外游客达到31.6亿天,一个总旅游收入3140亿人民币,与旅游产业占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7.5%,第三产业的附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7%,第三产业占员工人数的39%。
- 到2015年,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和国际旅游产业规模显着提高,质量,效率已提高了显著,的拉动效应,旅游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进一步增强。力争全省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的水平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社会安全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的水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游客达到4760万美元天时间,在总旅游收入为54亿美元人民币,在旅游行业占的比例超过9%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45%。
- 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和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国际旅游服务标准,成为全面接轨,旅游业在海南的国际声誉,声誉大大提高的规模,质量,和效率的旅游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海岛度胜地。国内和外国游客达到76.8亿天,旅游总收入1.24十亿人民币,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占12%,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数员工占60%。全省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和品质的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将尝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国家水平的领导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
专栏2:海南岛国际旅游的主要经济指标,建设
第四季度建设发展的原则...... /> - 坚持国际标准,打造精品,坚持产业布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积极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品牌。
- 强岛富民坚持普惠民生,让人民充分享受国际旅游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成果,为外国游客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的天堂。
- 坚持生态优先,和保护环境。总理的位置,以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
- 坚持改革创新,在第一次尝试,打破体制障碍,破解发展的挑战,有效整合,积极探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的发展模式。
-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开发步骤,优化空间布局规划指导,扎实推进。 ,预留发展空间,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序发展。
- 坚持统筹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一体化的协调和整体的发展。等行业;统筹旅游开发与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城市和农村地区推进一体化进程,统筹旅游业与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协调旅游的商业开发和的发展。
第二空间布局
章空间布局空间
向前,滚动发展“,按照整体设计,系统开发模式,科学确定国际旅游官能团的建设的岛屿,海岸功能区划,规划和控制的主要旅游景点和度。
北方集团的第一部分的官能团。海口市,文昌市,是安全的,澄迈县,占地面积吗?796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的23.37%。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会议及展览业务的餐饮,高尔夫,休闲,金融和保险,教育和培训,以及房地产。重点旅游项目的布局特点,根据温和的条件下培育的许多时序节日,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的发展。海口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和旅游中心发挥的作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文昌市将逐步建立了一套卫星发射,航天科技,度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航天城。
南巡。三亚城市中心,包括陵水,保亭,乐东县,的面积?695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的20.41%。专注于酒店,体育和,疗养休闲?,商业和餐饮业的发展。适度布局建设特色旅游项目,根据市场需求,培育一批的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三亚打造世界一流的热带滨海度旅游城市。收集,发挥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的辐射作用,形成山海互补特色,带动周边发展。
中部之旅。五指山,琼中,屯昌,白沙四个城市,县,包括区域?7184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的21.07%。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加强热带雨林和水源保护,积极发展热带特色农业,林业经济,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城市服务,民族工艺品制造。重点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和黎族苗族文化旅游项目。
东部之旅。包括城市的琼海市,万宁市,区?357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的10.49%。的发展壮大滨海旅游,热带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特点。根据条件,适当布局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博鳌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会议中心。
西部旅游。儋州,临高,昌江,东方4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覆盖面积?8407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的24.66%。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布局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儋州市建设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海南岛。规划建设东坡文化园。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工业旅游,滨海旅游。
海洋旅游。包括海南省授权管辖海域和西沙,南沙,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群岛。充分发挥海洋优势,巩固提升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做大做强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及加工业,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鼓励发展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环境,高标准的规划和建设海洋旅游功能项目。
3栏:功能团体和主要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布局(略)
第2功能区划的沿海地带
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海南岛海岸带其他功能分为六种类型:港经济区,城市居住区,旅游休闲区,生态保护区,农业和渔业区,面积。
- 港经济区。主要功能: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港区联动,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这样的沿海发展应坚持的原则,效率,大企业,大项目,促进沿海土地的有效开发。适度发展工业旅游,休闲渔业。
- 城市生活区。主要功能:用于城市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环境和景观,居民的生活提供高品质的。该区域尚未开发的海岸线,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并严格限制其他设施的施工。
- 旅游和休闲区。主要功能:为发展旅游和休闲旅游,配套完善服务设施,专注于酒店,商业餐饮,文化,,体育和休闲行业的发展。
- 生态保护区。主要功能:保护海洋,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旅游这方面的发展,必须在保存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破坏的沿海森林生态隔离带的前提下,实现节约型发展。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科普和旅游。
- 农业和渔业区。主要功能:用于农业生产,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
- 其他区。主要功能:用于科研,军事等。
第3个旅游景点和景区发展和建设
旅游景点和度区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 统筹规划的原则。重要的旅游集中在全省权和批准的省级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
- 引导的原则。原则上,省,市,县级主导的土地市场的发展,在一个有序的土地供应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审批。沿海,河边,湖边的优质土地的规划和建设,原则上主要用于度区和酒店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 环境协调的原则。
- 差异化发展原则。旅游景点和度区开发和建设,结合特点和地域特色,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 开发强度控制原则。指导和严格的控制,按照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的旅游区的开发强度。新的海滨度胜地的建筑和沿海高潮位线的原则,小于最小距离为100-200米,扩建现有建筑应建200米范围内。
第5列:主要的旅游景点和度村
,海口国家地质公园。依托海口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金融知识,,参与性和互动于一体的观光游乐景区。海口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集红树林沼泽,滨海湿地,湖泊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文昌航天主题公园。四,文昌木兰头国际体育休闲公园。五定安南李湖/白玉蟾风景区。大厦湖泊生态为基?础的核心文化,休闲载体的融合居住,旅游,商务,养老,疗养,多功能休闲区。六,琼海博鳌国际会展及文化产业园。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国际会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并建立一个国际会议,展览和文化产业品牌。七百万石梅湾/神州半岛旅游度区。旅游度,休闲,医疗保健,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区的建设。八百万宁兴隆旅游度区。进一步提升改造,打造成集温泉,归侨,中国文化,农业科学,表演艺术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区。 9,陵水黎安港旅游区。高亮和区位优势,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为主题的体育,动画,表演艺术产业集团。十,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度区。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海滨度胜地的海滨度胜地,休闲,疗养,休闲为一体。十一,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区。一套完整的度设施,提高配套服务水平。十二乐东莺歌海度旅游区。建立一个海边度,国际会议,体育,休闲,购物,美食,高档地产,旅游小镇,低碳经济示范,信息产业于一体的旅游城镇。 13日,昌江棋子湾度养生区。国家滨海旅游健康度区的优势,棋子湾。十四,昌江霸王岭旅游区。霸王岭建设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区。十五,儋州东坡文化园。依托东坡书院,深入挖掘,保护和提升东坡文化。 16,五指山民族风情园。挖掘,保护和提升黎族苗族文化,打造旅游和文化景点的民族特点。十七,保亭七仙岭温泉旅游度区。继续改善服务和设施,并建立了一个旅游度区,温泉,森林旅游特色。
章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三个基础设施
第一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速的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区绿化,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保护,“三边”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如重点生态保护工程。 2015年,在稳定森林覆盖率60%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森林质量。退化土地(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矿破坏)恢复率达到70%,生态森林覆盖率达23%。 ?在全?省自然保护区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9%。的
列的12: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封山热带天然森林护林员和森林保护工程,全省天然林覆盖率稳定在19%。重点生态区域绿化工程。重点生态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在西方,25度以上的山?坡上,以实施造林和森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保护工程。加强科学和技术研究,深化沿海防护林功能分区开始只要可能的话,种养殖,抚育,间伐,生态效益,更新?,并创造更多的沿海防护林保护的科技含量,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研究沿海防护林的质量和生态功能。四,“三边”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的功能保护,环境美化,绿化和经济作物的水边林,路边林,城市森林建设的边缘。第五,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基础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生态恢复示范工程的实施,增加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生物多样息和监测网络,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的迁地保护和乘法基地。加强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和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的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立法。生态和环境的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动物和植物检验检疫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生物。三同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
第二节预防和控制污染的
关于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非点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和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建立污染物产生强度准入制度,重点工业用水和空气污染的预防和控制。在农村地区的清洁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环境。深入实施改水改厕,达到71%,到201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全面的农村饮用水标准。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建立和完善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到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开展河流入海,垂直污染源,和中国南海环境监测。严格的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的水功能区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节循环
提高的利用效率。
开展综合利用。
促进循环经济试点昌江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区,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四节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清洁能源的比例提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核电建设,液化天然气,燃料乙醇,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使用太阳能与建筑节能项目的实施。预计到2020年,全省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50%,国内先进水平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非高能源消耗,高耗水,高排放和产能过剩的发展与行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到2020年,基本形成为特征的低碳技术,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使用。加强蓄能器,频率,清洁煤,新能源汽车,节能灯,建筑节能和低碳技术和产品,并促进。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倡导和发展低碳生活方式和旅行,并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和谐旅游岛建设
章第1节人力开发
合理控制人口的规模,继续优化人口结构,大力实施优生促进项目,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优先发展教育。力争到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逐步免费职业教育。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每个城市和县,以运行一个1-2的普通高中,每个乡镇至少运行一所寄宿中心,学校和一所中心幼儿园。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国家和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海南新兴产业的发展急需人才的培训。提高海南大学“211工程”的水平。
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吸引国际知名的旅游机构组织的旅游机构,引进高品质的海南旅游教育。依托现有的教育,形成海南国际旅游职业学院,海南特色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海南旅游研究所的成立,加强能力建设的海南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和规划研究。
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简介落户,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管理和专业人才。
第二节
公共文化和体育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市和农村地区。加强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其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集中建设一批适合于四季训练的运动场馆,加快省体育中心,海口江东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项目。
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博物馆,中国南海,中国南海水下考古中心,五指山黎洞,大观园,东坡文化园项目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民居,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显示川西设施,保护黎族苗族文化的建设。保护性开发海口骑楼街,打特色的旅游风情的街区。
第三节公共医疗系统,
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速度?的两个省级医疗保健基地在海口,三亚,儋州,琼海,五指山三个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的医疗保健系统,完成改造的地区医院,省肿瘤医院,省眼,耳,鼻,喉医院,省立医院。每个城镇都运行在一个公共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卫生所。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在全省2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逐步提高全省公共卫生和地区的测试中心。服务网络,改善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加快建立完善的医疗应急系统的网络,争取海南成为国际医疗救援机构(SOS)。建立健全海南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异地医疗保险互认制度,促进了解放军第301医院海南省分行建设。
第四季度就业和社会保障的
积极促进就业。对项目建设为依托,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家庭和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适龄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培训工作。
加快的完美覆盖城市和农村地区,惠及所有社会安全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并确保增加的基本生活津贴的价格水平不低于成本上涨。加快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和水平的依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10年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达到岁以上的60户农民,由提供基本养老保险。在2020年,初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整合城乡建设
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国际旅游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相互分工,统筹规划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规划。城乡交通,防洪,供电,供水,燃气,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
促进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于人民的生计,各级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民生工程,重点促进教育,就业,公共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民收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规划,引导企业参与的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推动海口讲话丰镇,云龙镇,文昌东郊镇,是安全的龙门山镇,琼海市博鳌镇,镇运宁兴隆镇,灵新水乡,三亚天涯镇,屯昌枫木镇,保亭三镇,五指山水满乡,琼中营根镇,白沙镇,叉,程麦福镇,关键的高科技盈利镇,乐东尖峰镇,莺歌海镇,昌江昌化镇,儋州蓝洋镇,人和镇,东方天安乡特色的旅游小镇建设的的
背后,头发盘起来
我想知道如何考钻井监督证?有什么条件,可以个人报考吗?
有利于我们实现新能源转型,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先来说说什么是页岩气?
页岩气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产自于泥岩或页岩中的甲烷天然气,是一种化石能源,它的来源与常规的石油天然气一样,但是是一种非常规的。我们都知道石油被称为黑金,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被称为蓝鲸,而页岩气则是石缝里挤出的蓝鲸。
页岩气是一种天然气。与煤炭、石油等相比,天然气是一种相对清洁、无污染的能源。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该能源的使用,许多的家庭也已经成功连通天然气网络,并且如今很多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也是使用天然气作为动力能源。
而在这种局面下,由于天然气需求增大,带来的就是天然气的稀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开始在国内寻找能源,并且还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天然气。页岩气的超大储量则给了我国新能源使用指明了方向。
那么页岩气到底和天然气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它的开发和利用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页岩气虽说是天然气的一种,但是它更加清洁,利用效率更高,可以适用于城市供电、发热,汽车燃料和化工生产等等,用途广泛。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这种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我们国家现在煤炭一次性消费占比59%左右,全球基本上平均在28%,而我们整个天然气的消费一次性能源占比8%左右,全球平均在20%左右,所以整体来说,我们是特别需要清洁能源的。
四川页岩气地质量超 40 万亿立方米,说明未来我国的能源潜力巨大呀,这可以大大减轻我们国家对煤炭这种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相信随着我们在页岩气开的技术上的突破。这些宝贵的天然气肯定会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咱们也有望实现自己能源自由。
页岩气的开发和利用会不会引发新的危机呢?
有人提出开页岩气要使用大量的水,同时水中要掺入化学物质,这是否会造成水的巨大浪费和污染呢?另一方面,压力是否会引发小幅地震,带来次生灾害呢?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我国的科研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还创新应用了清水压裂技术,这种压力只需添加少量试剂作为压力液来进行压力,这种清水压力成本低,伤害轻,很少需要清洗。具体的来说用的还是循环技术,这个水是密封的,这个循环是自成体系,没有外溢的一些现象。而且一些压力的一些试剂,也是清洁的,这个无污染的,又封闭又清洁又没污染,最后循环的利用,对这个环境的污染基本上是没有的。
对于是否会引发地震等次生灾害?
专家表示:产生的这种压力都是一些小的破碎,不会产生地震,而且在压力的过程当中,专家们都进行动态的监测,这些小的破碎这个,都达不到我们的一些震级的一些等级的标准,更不会引起周围环境的变化。
其实说了这么一大堆,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这个天然气的价格会不会降下来?
我个人觉得价格会不会降的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至少不要像石油煤炭那样价格震动太大,进而影响正常的民生生活就好,而且我们也不应该只盯着这一种能源,还是要继续勘探和开新的能源,最好是找到可持续循环使用的能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切实保障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规章制度,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企事业单位(含股份公司地区分公司,以下简称企业)应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和贯彻“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核心经营理念,实施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监督机制,用先进适用安全技术、装备,抓好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坚持安全生产检查,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加大事故隐患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力度,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第三条 企业应建立并推行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在基层组织实施HSE作业指导书、作业书、现场检查表(即“两书一表”),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减少和防止各类事故。
第四条 企业要加强基层安全建设,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加强生产作业的过程管理,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努力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岗位操作标准化、基层管理标准化。
第五条 企业应切实保障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各项权利。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应签订《员工安全生产合同》;为员工创造安全作业环境,提供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工具。员工应履行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各项义务,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遵守劳动纪律,落实岗位责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六条 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各企事业单位。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七条 企业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八条 企业应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统一协调指导企业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职业健康等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任主任委员,其他成员由相关人员组成。
第九条 安委会主要职责:
(一)审定本单位安全生产年度工作,并督促落实;
(二)监督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三)组织、协调安全生产大检查,组织、协调调查处理安全事故;
(四)组织重大事故隐患评估,并督促立项整改;
(五)审查重大突发应急救援预案;
(六)审核实施HSE管理体系运行和HSE管理方案;
(七)审定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决定表彰事宜;
(八)讨论决定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应取的措施;
第十条 企业安委会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安委会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向安委会提出年度安全工作建议;
(二)协调、督促相关部门的安全工作;
(三)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综合检查工作;
(四)负责考核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安全生产关键装置和要害部位(单位)的工作情况;
(五)掌握安全生产动态,通报安全信息,遇重大问题,及时向安委会主任、副主任汇报;
(六)负责各类事故的报告以及员工伤亡、火灾、交通事故报表的汇总上报;
(七)完成安委会交办的其它任务。
第十一条 企业及其所属二级生产经营单位应设置相对独立的专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科研设计、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或专职安全管理岗位。油气生产、储存、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建筑施工等企业所属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其它生产经营单位要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基层队(车间、站)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企业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比例不得低于从业人员总数的5‰,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应达到80%以上。
第十二条 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调动。其部门负责人因工作需要变动岗位,应先征得上级安全部门同意。
第十三条 企业可依据有关规定,成立安全生产的培训、咨询、检验、评价机构,取得国家或有关部门资质认证或备案后,开展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设备、设施的检验,提供有关咨询以及安全评价工作等。
第三章 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十四条 企业应制定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岗位员工和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应覆盖本单位所有组织和人员,做到“一职一责,一岗一责”。
第十五条 安全生产责任制应简练、实用,符合岗位要求,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六条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岗位员工和部门必须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职责。
第十七条 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奖惩。实行各级领导、机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将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安全监督
第十八条 企业及其所属二级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应设置安全总监、副总监。安全总监一般由同级副职兼任。安全副总监可以兼任安全部门负责人,按同级助理、副总师管理。
第十九条 企业按专业设置物探、钻井、井下作业、海上作业、建筑施工、炼化检维修等安全监督站、所。安全监督站由专职安全监督和兼职安全监督组成。安全监督人员必须接受资格培训,经考核合格,持集团公司颁发的证书从事安全监督工作。
第二十条 企业要加强对基层单位或建设(工程)项目的异体安全监督。在物探、钻井、测井、试油、修井、建筑施工、炼化检维修以及其他重大危险的关键施工工程项目,作业者(或建设单位)或承包单位应派驻安全监督,负责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工作。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作业者(或建设单位)必须派驻专职安全监督。
第二十一条 企业要加强对各级安全总监、安全监督和安全监督站的管理,健全各项管理规定,完善监督责任体系。
第五章 安全技术
第二十二条 企业要重视安全科技工作,组织科技专题立项,加强安全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安全技术水平。
第二十三条 企业要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生产安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要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安全科技成果,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依据国家行业法规和标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本质安全。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工程)的安全生产“三同时”管理要求,按规定进行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按规定对在役生产装置、重要和特种设备定期进行安全评价和评估,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要坚持设备监测和检验制度,定期维修保养,使之符合安全技术生产条件。
第二十六条 企业要鼓励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安全技术革新,广泛开展小改小革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
第六章 安全教育培训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取各种途径,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技术素质,保证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技能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未经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合格的员工,不得上岗作业。
第二十八条 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第二十九条 应坚持新入厂员工的“安全教育”和转岗工人的二、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档案,做到“一人一卡”。“安全教育”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
第三十条 要加强对临时雇用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工作,以及外来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并记录备案。
第三十一条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并按规定进行复审。
第三十二条 企业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使用新设备前,要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和操作。
第三十三条 企业要加强安全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第七章 安全检查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坚持日常检查和定期组织安全检查。企业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综合安全检查,企业所属二级单位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综合安全检查,基层队(车间、站)要落实岗检、巡检、交接班检查。
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单位,可将安全检查纳入管理体系审核。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根据季节变化、节日生产特点,以及特殊作业要求,组织开展专项安全检查或专业安全检查。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建立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联系点制度,定期对关键生产装置和要害部位(单位)安全生产联系点进行安全检查和指导。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完善安全检查手段,依据标准、规范及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应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做出书面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检查人员应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并向上级报告。整改情况应有回执记录。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制定违章处罚办法,加大对违章检查、监督和处罚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应当场予以纠正或要求限期改正,对严重违章行为要从严惩处,绝不姑息。
第三十九条 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责令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在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将作业人员从危险区域内撤出,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对检查中发现一时不能立即排除的事故隐患,应当制定防范和监控措施,在评估的基础上,按管理权限制定,投入整改经费,并按期完成整改。
第四十条 要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检查,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和动态监测数据台帐,配备必要的监测、检测仪器和设备,对重大危险源定期检测、评估和监控,确保重大危险源处于受控状态。
第四十一条 企业对当地和上级单位安全监督检查人员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八章 安全投入
第四十二条 企业要保证用于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优先保证安全费用,按规定和实际需要列支事故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经费。
(一)安全技术措施和事故隐患治理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编制,需投资安排的项目由规划部门按规定纳入投资;
(二)企业、财务部门应将安全技术措施经费和事故隐患治理纳入企业预算,落实资金投入;
(三)安全技术措施和事故隐患治理由企业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和汇总,由企业有关部门负责编入投资之中或单独编制下达;需要报请上一级审定的,经上级审定后下达,安全部门检查、督促实施;
(四)安全技术措施和事故隐患治理实行项目管理,对已经完成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项目,由规划和安全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第四十三条 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的主要范围包括:
(一)安全技术:各种机器设备的防护、保险、信号、报警装置;安全起动和紧急停车设施;生产区域内危险场所的指示及警告标志;用新技术、推广新工艺、新成果;有毒有害作业点的检测、检查仪器;以及对繁重费力或人工操作有危险的作业所取的机械化措施等;
(二)职业健康:生产厂房的通风换气和光照明装置;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粉尘或烟雾等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密闭化或空气净化设施;生产场所为防止辐射热危害的隔热防暑设施;为减轻或消除工作中的噪声、震动及辐射等的防护设施;工作厂房或房屋内应增设或改善的防寒取暖设施等;
(三)房屋及设施:女工较集中车间的女工卫生室,车间或工作场所的休息室、用膳室、更衣室及其相应的设施;
(四)宣传教育:包括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及其所需的工作仪器;为企业员工建立的“安全教育室”;购置或编印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管理所使用的器材、书籍、刊物、画片、规章制度宣传材料、幻灯片、**拷贝、录像带等。
第九章 消防安全管理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部署,落实各级组织防火安全责任制。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加强消防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按规定配置消防装备和设施,加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检验,确保消防装备和设施完善、可靠。
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加强对具有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工业动火票(或作业许可)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落实现场监护,确保工业动火施工安全。
第四十八条 企业应加强公众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与防火检查,制定公共安全应急预案,严格监护措施,防止群体伤亡事故发生。
第四十九条 按照《消防法》规定建立专职消防队伍,实施专业化管理,配置所需要的灭火装备和人员。基层单位要建立义务消防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做到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使用防护器具和会自救互救。
第十章 交通安全管理
第五十条 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部署。
第五十一条 企业应加强对驾驶人的管理,实行内部“准驾证”制度,强化驾驶人行车安全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驾驶人员安全意识。
第五十二条 企业要加强对车辆的维护保养,保持车况良好。强化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特种车辆、分散车辆、租赁车辆的管理与控制,取有效措施,减少交通事故。
第五十三条 企业应加强内部交通安全检查,落实节日 “三交一封”制度(交车辆钥匙、交行车证、交准驾证,定点封存车辆)。
第五十四条 企业应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教育全体员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保证交通安全。
第十一章 职业健康和劳动防护
第五十五条 企业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健康和劳动防护法规政策,建立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员工健康监护档案,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第五十六条 企业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和特种作业的人员,按规定的检查项目和周期,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病症的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第五十七条 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的应取措施进行治理,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开工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竣工验收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
第五十八条 开展施工作业健康管理,进行健康风险识别及评价。改善施工作业中医疗健康保障条件,严格饮食、饮用水、环境卫生管理,做好传染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
第五十九条 对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在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牌、操作规程及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第六十条 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运输和储存,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从事放射的工作人员要佩戴个人剂量计,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第六十一条 工作场所和员工宿舍应设有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达到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通畅的安全通道;生产、经营、储存及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建筑物内,并保持安全距离;在有较大危险的生产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六十二条 工作场所和员工宿舍应保持清洁卫生,并有防潮、防寒、防热辐射和消毒等设施。其道路、光照明、饮用水和排污道均应符合国家规定,并根据需求设置卫生设施。
第六十三条 按照国家及上级有关规定,为上岗员工提供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劳动防护服装应符合集团公司“四统一”要求(统一性能、款式、颜色、标识)。
第六十四条 企业必须做好女工特殊劳动保护工作。
第六十五条 企业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金。
第十二章 承包、租赁经营安全管理
第六十六条 企业应加强承包、租赁经营的安全管理。在发包和签订的各种承包(含承包任务书)或租赁合同中,必须明确相关方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也不得租赁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场所和设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六十七条 作业者(或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应在签订工程技术服务经济合同的同时,签订《工程技术服务安全生产合同》,依法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和协调。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服从建设单位安全监督管理。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安全监督管理。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服从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六十八条 生产经营项目、场所有多个承包、承租单位的,作业者(或建设单位)应当与各承包单位、承租单位分别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作业者(或建设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第六十九条 发包方或出租方必须为承包方或租赁方提供出租场所和设备的相关资料,承包方或租赁方必须在满足发包方或出租方安全生产要求的条件下,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第十三章 应急管理
第七十条 企业要制定处置突发的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第七十一条 企业应健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建立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装备水平,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储备物资。加强与当地、周边相关方的沟通,建立起预警、接警、救援和恢复的联动机制,增强应对各类突发和重大事故的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第七十二条 企业应分类、分级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重点是针对井喷失控、危险化学品、炼化装置、油气储存库(站)、长输管道、海上作业,以及民爆器材、放射源、特种设备、公众聚集场所等各类重大突发险情。应急预案内容应详细、齐全,要充分考虑对周边地区相关方造成的危害,与当地、周边相关方建立预警救援机制,并按规定搞好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
第七十三条 各单位制订的突发应急预案,应上报给抢险救援的相关部门及其他相关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备案,一旦发生突发,要立即按程序启动应急预案。
第七十四条 应对重大突发要坚持“企业负责、区域联动、属地管理、分级落实”的原则,自觉接受当地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要迅速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规定立即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处置突发要做到“反应迅捷、职责明确、指挥统一、救人优先”,把事故造成的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第十四章 事故管理
第七十五条 企业应加强事故管理工作。对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均应报告,并按照规定统计。
第七十六条 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态扩大,减少人员伤亡。
第七十七条 各类事故都必须及时逐级上报。发生重、特大事故,企业必须立即按照管理权限,上报集团公司或股份公司,并按照规定报当地安全生产主管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销毁有关证据。
企业应建立事故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邮件地址,并及时受理和按规定处理。
第七十八条 发生事故后,应按照分管权限成立事故调查组,及时认真的调查事故。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准确查清事故原因,重点查找设施设备、工艺技术、规章制度缺陷、安全管理漏洞等方面的原因,明确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并依据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根据事故分类和分级,由企业及有关部门、人员向上一级单位或主管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并向当地有关部门汇报。
第七十九条 按规定时间做好事故的结案工作,并建立健全事故管理档案。
第十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八十条 集团公司对企业实施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按年度下达安全生产考核指标。
第八十一条 集团公司对企业实施安全生产年度考核评比。对安全生产考核指标达到要求,且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考核合格,获安全生产达标企业称号,发给证书;对安全生产考核指标达到先进要求,且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考核优秀,经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审定,授予安全生产先进企业称号,发给奖牌、证书和奖金。
安全生产考核管理办法和奖励标准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企业考核评比办法》执行。
第八十二条 企业应制定所属单位的安全生产年度考核指标,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单位、个人的评比标准和奖惩办法。
第八十三条 员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企事业单位给予奖励。奖励建议由安全部门提出,经企事业单位领导批准执行。
(一)模范遵守安全生产法令、遵章守纪,认真贯彻执行本规定,在安全、文明生产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发现事故预兆,及时取措施和向上级报告或阻止违章指挥行为,避免重大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的;
(三)积极组织事故抢险,对减少人员伤亡有突出贡献的;
(四)在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管理及学术研究,标准、规定的制定和修订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或效果显著的;
(五)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安全技术革新,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第八十四条 企业应制定违章处罚规定,对查出的违章行为进行处理。
第八十五条 安全生产奖励的来源及使用
(一)企业对安全生产先进的奖励,由企业在奖励基金,或应付工资年度工资总额,或安保基金中支付;
(二)企业对所属单位安全生产违章和事故处理等项扣款,可用于安全生产奖励。对单位的扣款应从该单位的应付工资中列支。
第十六章 附 则
第八十六条 企业应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八十七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中油质字[1999]194号)同时废止。
第八十八条 本规定由集团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