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九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2.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天然气管网建设审批手续

4.企业无环境风险物质,涉及水源保护区准保区采石场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类型如何判断

5.天然气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6.天燃气股票(天燃气股票有哪些)

7.大连市天然气加气站手续怎么办

燃气风险评估_天然气价格调整风险评估报告怎么写啊

国家风险是伴随着国际贷款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并在国际贷款规模迅速扩大的现代社会,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居民的重视。世界银行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国家风险评估制度,以便有效地预测和掌握借贷国未来的偿还能力,正确地进行贷款决策。随着这一制度的执行和推广,国家风险一词开始适用,时至今日已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专门术语。国家风险评估是系统分析可能诱发国家风险或影响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以便把握风险发生的根源和类型,进而测定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对债务国偿债能力的影响。一般说来,国家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对政治、社会和经济三大要素进行评估。作为国家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国家风险评估历来受到国际信贷组织和机构的高度重视。

截至1998年底,俄罗斯的外债已达到1508亿美元,内债约7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包括外国人持有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1998年8月17日前他们购买了160亿美元的这种债券),还有地方政府借的外债(约50亿~100亿美元)。这些巨额债务,几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按20.65卢布折合1美元计算),还债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34%1。俄债务危机的成因极为复杂,财政亏空是一个直接原因。俄罗斯新的《税法典》长期得不到通过,至今基本沿用苏联时期的征税办法,税收不合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一方面国家无法将新出现的行业纳入征税范围,另一方面原有企业税负依旧沉重不堪,税款拖欠愈来愈严重。1998年第一季度税收只完成60%,国家财政严重亏空。为应付不断出现的支付危机,政府不得不大量借债,发行短期国债券,结果形成“寅吃卯粮”的被动局面,致使国债收益率大大高于贴现率,不仅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纷纷抢购国债、伺机炒作,而且国家债务总额迅速攀升。由于沉重的债务负担能使债务国的经济发展步履艰难,并且从长远看,俄债务形势的发展不容乐观,故从国家风险评估的角度对俄罗斯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会对我们今后的债务管理提供一定的启示。

俄罗斯的债务问题始于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在此之前,苏联几乎没有直接对外举债,外债总额只有10亿~20亿美元。而在1985~1991年这6年中,外债达到了近900亿美元。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承担了前苏联的债务。同时,在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俄罗斯转而依赖西方贷款以稳定财政。特别自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政府预算连年都有巨额赤字。1992~1997年的6年间俄罗斯共借外债321亿美元。1995年俄罗斯宏观经济形势相对好转,一定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贷款。在俄罗斯1995年联邦预算草案中,曾规定使用127亿美元的国际信贷弥补72万亿卢布的赤字。1995年国债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9.5%。到1996年底,这一比率已跳高到44%,外债就已达1270亿美元,内债已达250亿卢布,折合450亿美元。1997年前半年,由于没有大选,车臣战争结束,政治性开支比1996年同期大为减少,政府预算赤字也比1996年同期有所减少,但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即使这样,1997年底,外债已超过了1300亿美元,内债进一步增加到570亿美元,内外债加在一起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由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政府多年来弥补预算赤字的唯一办法就是举借外债,发行债券(借内债)。外援贷款的增多使俄外债越积越多,据统计,仅1998年一年时间就借债273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前6年的总和。此外,政府和企业的拖欠也越来越多。截至1997年7月1日,拖欠的工资总额比1996年底又增加8.2万亿卢布,增加了17%,达到了55.33万亿卢布。至于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更是达到了天文数字,总计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00%,约1万亿卢布(合1600多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国债的发行基本上不是国内的资金积累,而是外国投资者的资金流入。1997年的外债相当于俄国内总产值的26%。在国库券(卢布)市场上,40%的国库券掌握在外国投资者手中,它既无助于俄预算赤字的弥补和物价的稳定,也使俄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极为脆弱。1998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应向俄提供的新一轮高达226亿美元的贷款看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俄面临的经济问题,只能使俄外债负担更加沉重。沉重的债务负担日益成为束缚俄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总之,俄罗斯经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负债经济。

现在,俄罗斯支撑这种沉重债务负担的主要途径是借新债还旧债,另一个途径是靠更多地出售资源增加外贸顺差。但这两种办法都很难长久使用。仅就外贸而言,情况已经在恶化。事实上俄罗斯出口额增长率早已出现大幅下滑的趋向。1993年出口额增长率为39.6%, 1995年已下降为19.5%, 1996年进一步下降为9.7%, 1997年上半年则变成了负增长。由此看来,虽然俄罗斯资源十分丰富,但靠出卖天然资源支撑国民经济已是行不通了。

一切政治和社会要素对一国信用和偿债能力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最终都将反映在该国的经济统计之中。特别是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否充裕、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乃至综合经济实力是否强大等重大经济问题,对该国的信用和偿债能力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在国家风险评估中,经济要素的评估最为重要,其涉及的内容也最为广泛。

(1)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原苏联的70%以上;西伯利亚有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蓄积区(仅次于波斯湾);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蓄积量的20%,煤炭占30%, 石油占40%,天然气占45%,油页岩占50%。以机械制造、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煤炭、航空航天、森林及化学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在俄国民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型原子能发电站有列宁格勒和新沃罗涅日原子能电站等,至1998年7月,有核电站29座,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3%。俄罗斯联邦拥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但由于目前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加上企业资金短缺,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性投资不足,导致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呈下降趋势。

在人力资源方面,俄罗斯历来十分崇尚教育。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就刻意追求培养近代军事科技人才,以及当时先进的西欧造船、纺织等技术。这种巨大的投入,保证了沙皇俄国在此后的发展中有了一定的动力。苏联建立以后,又根据计划经济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相关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对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极为有利的人才,从而推动了苏联经济的腾飞。苏联这一时期的教育培养出的大批基础学科人才,又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今天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原苏联计划体制培养的各种科技人才,尤其是在电子、信息这类急需人才更是依赖于原有的人才。但是由于俄罗斯目前财政困难,致使科技投入一再缩减。俄罗斯的很多研究机构难以正常开展工作,科研人员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造成人才大量外流,仅1993年就流失了约1/4的科研人员。其结果导致俄罗斯科研严重萎缩,1991~1993年短短3年间,新技术产品的开发量减少了90%以上。

1997年初俄罗斯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规划包含着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政府总是把生产的回升希望寄托于投资回升,特别是外国投资增加上;但另一方面,又恰恰是这种寄托最难实现,政府的预测与实践的差距最大。例如,1997年政府预定投资会停止下降,甚至开始增加,而前半年的实际却是,投资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又下降了近10%。如果其他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市场条件没有根本的好转(各种资源需通过市场来配置),现存的生产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即使有更多的投资,也很难使经济有较稳定的回升。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回升,这种回升也将是缓慢与不稳定的,与正常情况下的经济增长和起飞还有很大的区别。

综合以上的分析,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总产值(GDP)出现稳步回升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因为,在1997年俄前政府就提出1998年要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4%,工业产值增长4%. 新政府也寄希望于到秋季开始好转,年底实现GDP和工业重现增长。而实际上1998年多项经济指标都有所下降,国内总产值出现了0.5%的负增长。政府预算不切实际,入不敷出。预计1999年俄罗斯社会可能重新出现经济危机、财政货币危机与政治危机交织并发的局面。而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总产值可用来说明一国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GNP或GDP的增长可提高一国的对外偿债能力,与国家风险管理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黑勒(H.R.Heller)曾对GDP与外债额作过回归分析,其相关系数为每增加1美元的GDP,外债总额大约提高19美元。另据统计,至1998年底,俄罗斯还有近一半的企业亏损,生产能力只维持在1991年的1/3的水平。由于生产上不去,企业间三角债沉重、国内70%的经济活动为易货贸易等原因,加上国家税收计划无法完成,国库空虚,国家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很少。近年来,俄罗斯超级新贵将大量的资金转移到国外,导致国内资金短缺。90年代以来,从俄罗斯流向国外的资本总额在1500亿美元以上。资本积累率可用来说明一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像俄罗斯这种资本积累率较低的国家往往会持续地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对外来资金的需求较大。

(2)货币财政和金融政策

货币供给可用来表示一国的货币政策是膨胀性还是紧缩性的。如果货币供给过多,短期内可能刺激经济发展;但就发展而言,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削弱出口创汇能力,对偿还外债产生不利的影响。俄前政府提出1998年通胀率控制在8%,货币量(M2)增加22%~30%;新政府调整为,通胀率控制在10%以内,货币量(M2)增加30%. 许新:《俄罗斯新政府政策走向和经济前景》, 《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4期。其结果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相比仍然很高。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应该低于经济增长率,国民经济才能稳定发展,而俄罗斯在经济不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全年仍高达12%左右。《世界经济黄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这意味着即使稍微放松银根,通货膨胀也会马上腾升。通货膨胀率与偿债困难的相关关系是,通货膨胀推动物价上涨,进而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最后导致一国没有足够的外汇偿还外债。俄1998年上半年外贸下降4.4%,其中出口减少14.4%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胀控制不力。美国学者沙峻(N.Sargen)在研究中发现,延期偿债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几乎是如期偿债国的7倍。总之,俄罗斯经济仍未能完全摆脱这样一种连锁反应:货币短缺-增发货币-通货膨胀-出口减少-影响还债。

当我们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俄会发生严重债务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时,不难看到,经济转轨中未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金融市场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俄罗斯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注册开业和经营方面,缺乏必要的审查和监控制度。转轨初始,原来由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银行业,立即涌现出大量私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到1996年4月1日,已注册商业银行多达2599家,还有5514家其他信贷机构。如此众多的金融机构并没有为俄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金融保障,更没有为提高俄资金运行效率作出应有贡献。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俄银行的主要经营活动是外汇交易和证券交易,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业务量为数极少。1997年初,俄罗斯银行对非金融性企业的贷款只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波兰和匈牙利银行贷款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俄罗斯的2倍。极少量的对企业贷款中,绝大多数是为期不到1年的短期信贷,几乎没有中长期贷款。如此严重的银行业结构问题,不仅使俄罗斯经济回升缺乏投资来源,更使俄经济对举债过日子产生了依赖。

(3)进出口贸易

出口实绩和出口扩张力可用来分析一国的出口现状和前景。一国的出口多,创汇能力强,其面临的偿债困难就小,不然则相反。俄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国内生产总值的20%靠外贸出口来实现,外汇收入的1/3来自石油出口。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下降,导致俄罗斯出口收入锐减。1998年国际原油价格从21美元/桶一度跌到12美元/桶左右,下降了约40%,天然气的价格也下降了15%,使俄原油出口(每年1.2亿吨)从盈转亏,年损失达50亿美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导致1998年外贸顺差大大减少。特别是原油产量的下降,将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因为油井一旦停止工作,那么30%的油井以后就再也无法使用了。这对于主要依赖这两种资源出口创汇的俄罗斯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同时,俄出口产品单一,不利于避开国际商品市场波动的影响,无法保证创汇水平的稳定。

(4)对外债务情况

外债总额占GNP(或GDP)的比率,可用来说明一国外债与该国经济实力的关系。尽管一些国家外债总额的绝对值很大,但是与其GNP相比,却相对小得多,由此可断定这些国家的债务负担并不重。不然则相反。目前,俄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按20.65卢布折合1美元计算),还债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34%,远远超出世界银行规定的20%的警戒线,这说明俄罗斯国民的国民生产成果很大的一部分被用于偿还债务,其可用于国内生产与消费的部分则相对较少。由此可断定俄的负债程度已很高,不应再扩大外债的规模。

举借外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国内资金短缺的困难,有助于加快借款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举债过多,特别是在借款条件恶化、国内经济不景气、出口商品价格暴跌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借款国就很容易陷入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的境地。例如,1981年3月,波兰政府宣布无力偿付到期外债的本息,预示着债务危机的到来。1982年8月墨西哥决定停止偿还一切外债,接着巴西、阿根廷、智利等许多国家纷纷仿效,从而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债务危机。为克服危机的发生,俄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和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第一,全面改革税收体制,拓宽增收渠道,保证税款如数到位。(1)把税收重点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从法人转向自然人,以保证税收的到位。(2)扩大税基,新设了对小商业、业、服务业的征税,并增 收个人所得税;年收入高于10万卢布者需交纳30%的所得税,其余则交12%. (3)统一税率,国家统一征收20%的增值税,除面包、奶制品和药品外,对其他商品一律征收5%的销售税。(4)严肃税收纪律,建立纳税人清单制度,对偷、漏、欠税者采取严厉的行政措施,甚至上诉法庭,拍卖企业资产。政府预计,如果上述措施得以落实,可增加税收370亿卢布,约占预算收入的10%.

第二,为了实现财政健康化,必须削减国家预算赤字。俄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在1998年4月11日签署的《1998年经济和结构政策声明》指出,1997年俄预算赤字占GDP的6.75%, 1998年应降为5%, 1999年降为3.7%, 2000年降为2.6%, 2001年降为2.4%,使联邦预算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确保预算方案稳妥,叶利钦强调从1999年起预算方案应当实事求是和从严,其收入部分应当建立在对经济发展不乐观的预计基础上。减少预算支出的重要方面是限制国债的增加和还债付息支出的增加。目前,还债支出已占预算支出总额的34%,如果这种趋势不改变,到2001年这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70%。俄政府规定1999年国债付息支出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3%,到2000年应减少到3.7%, 2001年再减少到3.5%。为此,必须逐渐减少国家借款数额,优化债务结构,将卢布债券转化为美元债务,在此基础上不再增加国债,稳定国债占GDP的比重。

第三,经济转轨的重点从体制转换向结构改造过渡,以扩大出口创汇能力。结构改造的核心思想是,选择和培育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带头部门和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点。这主要是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出口潜力的部门和企业,通过合资和股票上市等手段吸收外国投资和进行科技合作,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但是,这些措施达到预期目的的障碍重重。俄罗斯仍处在经济危机之中。改革以来,传统的高消耗、粗放型的经济在俄罗斯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苏联时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依然阻碍着经济改革及其发展。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斗争也在影响着经济决策。故俄罗斯在短期内走出债务陷阱的前景依然暗淡。出路何在?外国债权人要想收回自己的钱,可能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根本调整债务达成协议。

            (责任编辑 李 禄)

1 维·戈罗瓦切:《债务绞索》, 《俄罗斯劳动报》1999年3月16日。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九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上海市处置燃气事故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处置本市各类突发燃气事故,提高本市应对燃气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燃气事故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安全运行,编制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和《上海市燃气管理条例》、《上海市燃气管道设施保护办法》、《上海市液化石油气管理办法》、建设部制定的《城市供气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以及《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事故分级  1.3.1本预案所称的燃气事故,指燃气(含天然气、人工煤气和液化气)在生产、输配、运输、储存、销售、使用等环节中发生的事故,包括燃气工程安全运行和管理事故以及因其他突发事件衍生的燃气事故。  1.3.2参照建设部制定的《城市供气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按照燃气事故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本市突发燃气事故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Ⅰ级(特别重大)燃气事故  造成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Ⅰ级(特别重大)燃气事故:  ①死亡3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或严重中毒和死亡60人以上,或由于管线损坏造成本市中心城区交通中断48小时以上;  ②燃气管线、附属设施的损坏,造成家庭用户10万户以上、重要工业用1户或一般工业用7户以上(不足7户的参照下一事故等级实施应急处置,下同)燃气中断供应72小时以上;  ③气源生产厂(含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下同)中断供气72小时以上;  ④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  (2)Ⅱ级(重大)燃气事故  造成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Ⅱ级(重大)燃气事故:  ①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造成30人以上、60人以下燃气中毒;或由于管线损坏造成本市中心城区交通中断24小时以上、48小时以下;  ②燃气管线、附属设施的损坏,造成家庭用户3万户以上10万户以下、重要工业用户1户或一般工业用户7户以上燃气中断供应24小时以上、72小时以下;  ③气源生产厂中断供应48小时以上、72小时以下;  ④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3)Ⅲ级(较大)燃气事故  造成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Ⅲ级(较大)燃气事故:  ①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燃气中毒;或由于管线损坏造成本市中心城区交通中断12小时以上、24小时以下;  ②燃气管线、附属设施的损坏,造成家庭用户1千户以上、3万户以下、重要工业用户1户或一般工业用户7户以上燃气中断供应12小时以上、24小时以下;  ③气源生产厂中断供应24小时以上、48小时以下;  ④直接经济损失在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4)Ⅳ级(一般)燃气事故:  造成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Ⅳ级(一般)燃气事故:  ①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或10人以下燃气中毒;或由于管线损坏造成本市中心城区交通中断2小时以上、12小时以下;  ②燃气管线、附属设施的损坏,造成家庭燃气用户1千户以下、重要工业用户1户或一般工业用户7户以上(不足7户的按报修处理)燃气中断供应8小时以上、24小时以下;  ③气源生产厂中断供气12小时以上、24小时以下;  ④直接经济损失在200万元以下。  1.3.3根据《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一次死亡3人以上列为报告和应急处置的重大事项。对涉外、敏感、可能恶化的事件,应加强情况报告并提高响应等级。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突发各类燃气事故的应急处置。  1.5工作原则  在上海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总体框架下,依托和发挥城市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和功能,贯彻“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专群结合、协同应对”的原则。  2 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政府是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市应急委决定和部署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其日常事务由市应急办负责。  2.2应急联动机构  市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市公安局,作为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履行应急联动处置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组织联动单位对特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先期处置等职能。各联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工作。  2.3工作机构  2.3.1市市政局  市市政局是本市燃气行业的主管部门,也是本市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之一,作为本市处置燃气事故的责任单位,承担本市燃气事故的日常管理工作。  2.3.2市应急处置指挥部  一旦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燃气事故,市政府根据市市政局或市应急联动中心建议以及应急处置需要,视情成立市燃气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处置指挥部),实施对本市重大和特别重大燃气事故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应急行动结束,市应急处置指挥部报请市政府批准后解散,转入常态管理。  2.3.3现场指挥部  根据重大和特别重大燃气事故的发展态势和实际处置需要,事发地区县政府负责成立现场指挥部,必要时也可由市市政局组织有关专业机构开设。现场指挥部在市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组织协调现场各应急队伍实施应急处置。  2.4专家机构  组建燃气事故应急管理专家组。燃气事故发生后,从燃气事故应急管理专家组中确定相关专家,组成突发燃气事故现场专家组,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必要时参与燃气事故的调查评估。  3 预警预防机制  3.1监测预报  3.1.1建立健全本市突发燃气事故监测预报制度,完善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3.1.2市市政局定期制定本市燃气安全的预警和预防规划,开展日常监测预报管理工作和事故信息的收集、分析监测和传报。  3.1.3各区县政府、市有关部门分别负责本责任区域内燃气事故相关信息的汇总、收集和研究,及时作出预报,并迅速报送重要信息。  3.1.4燃气企业负责本企业燃气事故相关信息的汇总、收集和研究,及时作出预报。  3.2预警级别与发布  3.2.1预警级别  按照燃气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本市燃气事故预警级别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和蓝色表示。  3.2.2预警信息发布  市市政局根据本预案职责、权限和有关规定,明确预警的工作要求、程序、部门和落实预警的监督管理措施,并按权限适时发布预警信息。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和其他方式进行。  3.2.3预警级别调整  根据燃气事故的发展态势和应急处置进展情况,预警信息发布部门可视情对预警级别做出调整。  3.3预防措施  3.3.1市市政局负责建立健全本市燃气安全工作责任保证体系,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应急演练和宣传培训。  3.3.2各区县政府负责加强对本地区的燃气安全工作的领导,结合本地区特点,加强检查和监管。各区县燃气主管部门开展职权范围内的燃气安全监督检查,并对街道、乡镇的燃气安全工作进行指导。  3.3.3燃气企业根据本企业实际,制定各级专业处置规程,构建处置燃气事故应急管理网络;搞好现役燃气设施设备的定期检测和风险评估,为燃气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3.4进入燃气事故预警期后,事发地区县政府,市市政局、市应急联动中心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可采取相关预防性措施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4 应急处置  4.1信息报告与通报  4.1.1建立健全信息报告体系。有关单位、所在社区和市民一旦掌握和发现燃气隐患和燃气事故,应及时通过“110”、“962777”电话或本区域燃气应急电话报警。  4.1.2各区县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上海燃气集团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接到燃气事故信息后,应立即向市市政局或市应急联动中心报告。  4.1.3市市政局、市应急联动中心接到燃气事故报警后,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并通报有关部门和单位。一旦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燃气事故,必须在1小时内向分别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口头报告、在2小时内作书面报告。特别重大、特殊情况信息,必须立即报告。  4.1.4加强与毗邻省市的沟通与协作,建立突发燃气事故信息通报、协调处置渠道。一旦出现燃气事故影响范围超出本市的态势,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及时向毗邻省市通报并加强联系和协调。  4.2先期处置  4.2.1燃气事故发生后,燃气事故单位和所在社区应立即组织有关应急力量开展自救互救,在第一时间实施即时处置,采取相关应急措施及时排除故障,防止事态扩大。  4.2.2市市政局协同市应急联动中心,通过组织、指挥、调度、协调各方面应急力量和资源,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燃气事故实施先期处置,并确定事故等级,同时按程序规定,通知相关责任部门。当其发展态势或次生事故灾害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市市政局或市应急联动中心应及时报请市政府,提出启动相应应急处置规程以及应急等级和范围的建议。  4.2.3事发地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燃气事故发生后,应根据职责和规定权限启动相应应急预案,控制事态并向上级报告。  4.3应急响应  4.3.1分级响应  本市燃气事故响应等级分为四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应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燃气事故。  (1)Ⅰ、Ⅱ级应急响应  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燃气事故,启动Ⅰ、Ⅱ级响应,市政府视情成立市应急处置指挥部,由市应急处置指挥部组织、指挥、协调、调度本市应急力量和资源,统一实施应急处置,各级响应人员迅速到位,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其应急力量及时赶赴事故现场,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实施应急处置。市应急处置指挥部应及时将燃气事故及处置情况上报市政府。  (2)Ⅲ、Ⅳ级应急响应。  发生较大、一般燃气事故,由事发地区县政府及燃气主管部门、市应急联动中心、市市政局、燃气企业决定响应等级,启动Ⅲ、Ⅳ级响应,组织、指挥、协调、调度相关应急力量和资源实施应急处置,相应等级响应人员迅速到位,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全力以赴,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实施应急处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及时将处置情况报市政府或上级机构;超出其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上报请求支援。  4.3.2响应等级调整  各类燃气事故的实际级别与响应等级密切相关,但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响应等级一般由低向高递升,出现紧急情况和严重态势时可直接提高响应等级。当燃气事故发生在重要地段、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期间,其应急处置响应等级视情况相应提高。  4.4现场指挥与协调  4.4.1按照“分级负责”和“条块结合”原则,由事发地区县政府等单位和有关专家组成现场指挥部,设在燃气事故现场周边适当的位置,必要时部署相应警力,保证现场指挥有序进行。  4.4.2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参与救援和提供保障。应急队伍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协同应对,共同实施应急处置行动。  4.5安全防护  4.5.1燃气企业应建立健全有关应急抢修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现场抢修所必须的器材设备。备品备件设施必须定期维护,保证完好状态。  4.5.2燃气企业或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施现场处置时,应首先掌握事故发生的地点、部位、原因或影响范围,按照预案要求,落实抢修和控制事态发展的安全措施,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防止应急处置人员伤亡和事态扩大。  4.5.3一旦突发燃气事故超出燃气企业处置能力时,应立即报告市市政局其他上级机构请求支援。  4.5.4公安部门应针对燃气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害和发展态势,采取封闭、隔离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等措施,以防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  4.6信息共享和处理  4.6.1建立和完善燃气事故应急处置信息系统,明确相关要求,保证应急处置需要。  4.6.2实施燃气事故应急处置时,由燃气企业负责收集、汇总信息,及时报告事故现场进展情况;各联动单位负责应急处置信息收集和汇总,及时向市应急联动中心报告;事发地区县政府、民政等部门负责人员伤亡、物损情况等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4.6.3市市政局负责跟踪和掌握燃气事故的处置情况、发展趋势及善后处置等有关信息,并及时上报市政府。  4.7信息发布  4.7.1燃气事故的信息发布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并根据事故处置情况,搞好后续信息发布。  4.7.2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燃气事故时,市政府新闻办要配合市市政局搞好信息发布。  4.8应急结束  燃气事故应急处置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由负责决定、发布或执行的相应机构宣布解除应急状态,转入常态管理。  5 后期处置  5.1现场清理  燃气事故单位负责事故调查后的现场清理。供气单位负责落实供气恢复,以及公众与相关单位的告知和安全宣传,并向有关部门通报。其他相关部门依据相应职责,搞好现场清理。  5.2救济与安抚  5.2.1燃气事故应急处置结束后,事发地区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迅速采取措施,组织实施救济救助。  5.2.3事发地区县政府和民政部门要搞好灾民安置,确保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各事故相关单位必须积极配合,做好善后事宜,确保社会稳定。  5.3保险  燃气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要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保险监管机构要督促有关承保单位快速勘察并及时搞好理赔。  5.4调查与评估  一般、较大燃气事故发生后,由公安部门、市燃气管理处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或组成事故联合调查组,必要时可组织有关专家参与,开展事故调查,提出燃气事故调查报告,并上报有关部门。重大、特别重大燃气事故的调查,按照规定执行。  6 应急保障  6.1信息与通信保障  6.1.1燃气企业应根据燃气事故应急管理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库。市市政局负责燃气事故的信息管理,为燃气事故应急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6.1.2相关联动单位负责提供所掌握的事故现场基本情况和技术信息资料,必要时派出专家指导,协助现场抢险救援。  6.1.3市通信管理局建立通信应急保障机制,保障现场应急指挥的信息通畅。  6.2队伍保障  6.2.1燃气企业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担任指挥的人员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并熟悉相关预案;从事燃气应急处置的人员须经业务技术培训,具备燃气行业安全、防护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6.2.2燃气企业要与本市有关专业应急队伍保持联系,互通信息,确保应急救援渠道的畅通和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反应,以利应急处置时有效协同配合。  6.2.3民防、供水、供电、通信等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建立相应的专业应急队伍。  6.3物资保障  6.3.1燃气企业应按照本预案或有关规定,配备必须的应急设备设施,并保持良好状态。对本单位的应急救援物资及情况必须掌握,建立物资清单,明确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等,建立应急物资的维护、保养、报废、补充、报告和调用等制度。依托市、区县各级应急保障系统,保证应急物资及时供应。  6.3.2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等部门负责协调组织相关应急物资的储备、调度和后续供应。  6.4治安保障  6.4.1由市公安局明确燃气事故应急状态下维持治安秩序的各项方案。燃气事故发生后,属地警力、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要迅速组织现场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维持秩序,及时疏散群众。  6.4.2市公安局负责燃气事故处置中的治安保障,事发地区县政府予以协助配合。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要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协助公安部门搞好治安保障。  6.5经费保障  燃气企业应建立应急处置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燃气事故应急处置所需的经费,由各级财政按有关预案和规定予以安排。  6.6技术支撑  6.6.1燃气企业应积极建立并逐步完善安全预警系统,提高燃气设施设备系统的可靠性,为突发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提供保障。  6.6.2依托社会科研机构、高校及各方面专家,建立燃气应急科学论证和决策咨询机制,为燃气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决策建议。  7 监督管理  7.1宣传与教育培训  7.1.1市市政局应依据《上海燃气管理条例》,加强安全用气宣传与培训的组织管理。  7.1.2各区县政府、区域行政主管部门、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应将燃气安全纳入安全社区的工作内容,搞好燃气设施安全保护和安全使用燃气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企事业单位、市民群众的燃气安全意识和安全用气知识,预防和减少燃气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燃气事故的发生。  7.1.3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单位要加强和扩大燃气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和覆盖面,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市民关注燃气安全,提高市民安全用气和应急防护的意识与能力。  7.1.4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将普及燃气安全常识和相关燃气的法律、法规作为学校和劳动就业前的培训内容。  7.1.5燃气企业应加强燃气安全进社区的宣传,不断提高燃气用户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用气知识;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7.2演练  燃气企业应建立燃气事故应急演练制度,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并确保急抢修队伍始终处在预警状态;市市政局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  7.3奖惩  7.3.1对因参与应急处置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与燃气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和奖励。  7.3.2对在燃气事故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的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依据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7.4预案管理  7.4.1预案制定  本预案由市市政局负责编制和解释,报市政府审定。  各区县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可根据本预案,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7.4.2预案修订  本预案由市市政局结合本市实际适时修订,并报市应急办审核。  7.4.3预案实施  本预案由市市政局组织实施。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九项原则以及内涵如下:

一、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

HSE工作首先要做到预防为主、源头控制,即在战略规划、项目投资和生产经营等相关事务的决策时,同时考虑、评估潜在的HSE风险,配套落实风险控制措施,优先保障HSE条件,做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二、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

工应承诺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接受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具备良好的安全表现是企业聘用员工的必要条件。企业应充分考察员工的安全意识、技能和历史表现,不得聘用不合格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应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安全素质,认真履行岗位安全职责,不断改进个人安全表现。

三、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

接受岗位HSE培训是员工的基本权利,也是企业HSE工作的重要责任。企业应持续对员工进行HSE培训和再培训,确保员工掌握相关HSE知识和技能,培养员工良好的HSE意识和行为。所有员工都应主动接受HSE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工作资质后方可上岗。

四、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

HSE职责是岗位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管理者是管辖区域或业务范围内HSE工作的直接责任者,应积极履行职能范围内的HSE职责,制定HSE目标,提供相应资源,健全HSE制度并强化执行,持续提升HSE绩效水平。

五、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

开展现场检查、体系内审、管理评审是持续改进HSE表现的有效方法,也是展现有感领导的有效途径。各级管理者应以身作则,积极参加现场检查、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了解HSE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并改进HSE管理薄弱环节,推动HSE管理持续改进。

六、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是一切HSE工作的基础,也是员工必须履行的一项岗位职责。任何作业活动之前,都必须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员工应主动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熟知岗位风险,掌握控制方法,防止事故发生。

七、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

隐患不除,安全无宁日。所有事故隐患,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一经发现,都应立即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应及时采取相应监控措施。应对整改措施或监控措施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确保整改或监控达到预期效果。

八、所有事故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分析和处理。

事故和事件也是一种资源,每一起事故和事件都给管理改进提供了重要机会,对安全状况分析及问题查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要完善机制、鼓励员工和基层单位报告事故,挖掘事故资源。所有事故事件,无论大小,都应按“四不放过”原则,及时报告,并在短时间内查明原因,采取整改措施,根除事故隐患。

应充分共享事故事件资源,广泛深刻汲取教训,避免事故事件重复发生。

九、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

企业应将承包商HSE管理纳入内部HSE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并将承包商事故纳入企业事故统计中。承包商应按照企业HSE管理体系的统一要求,在HSE制度标准执行、员工HSE培训和个人防护装备配备等方面加强内部管理,持续改进HSE表现,满足企业要求。

扩展资料:

企业核心价值观:我为祖国献石油。

牢记石油报国的崇高使命,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承担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胸怀报国之志,恪尽兴油之责,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拼搏奉献。

企业核心经营管理理念: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

诚信:立诚守信,言真行实。

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业绩:业绩至上,创造卓越。

和谐:团结协作,营造和谐。

安全: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诚信是基石,创新是动力,业绩是目标,和谐是保障,安全是前提。“诚信、创新、安全、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核心经营管理理念在集团公司价值体系建设中逐步统一。

企业质量健康安全环保(QHSE)理念: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

企业国际合作理念:互利共赢 合作发展。

参考资料: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天然气管网建设审批手续

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经过2009年的经济低谷以后,开始稳健回升,由此带动了我国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2010年我国建筑业的增加值为26451亿元,对我国2010年度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为6.64%。在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分行业统计中,建筑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332亿元,增长速度为48.6%,为各行业增长速度之最。在就业方面,截止2010年12月建筑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累计已经达到4624.27万人,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对我国早日走出经济危机的重创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以上数据和事实可以看出,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旧稳固。

二、建筑行业的产值利润率增速稳定  

自2001年以来我国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增速较为稳定,2010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已经达到3.6%,相对于以往年份同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我国建筑业经营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建筑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营管理的改善,建筑业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三、行业风险因素仍然存在  

2011年世界各国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不确定较大,风险因素仍然存在。建筑预算师观察业内各个企业,发现建筑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外经济波动的风险;供需矛盾仍然突出风险;政策限制风险;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风险;法律风险;世界原材料供应存在不确定性等风险。

四、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得到持续的改善

据建材行业调查分析: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未来的较长时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建筑业正处于较快发展进程之中。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将带来大量城市房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的需求,同时大量工业与能源基地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市场也将保持旺盛的需求。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建筑业各类规划,我国建筑业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领域包括:

(1)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建设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并将带来一个巨大的建筑市场。在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房地产、建筑业等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

(2)房屋建设市场 2013年全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住宅投资58951亿元,增长19.4%;办公楼投资4652亿元,增长38.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1945亿元,增长28.3%。 全年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666万套(户),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44万套。2013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资建设 3,600 万套保障房,年均建设量达到 720 万套。其中,2011 年开工建设 1,043 万套,基本建成432 万套;2012年开工建设 781 万套,基本建成 601 万套。2013 年,全国已开工 666 万套,基本建成 544 万套。(注:实际为住建部公布的 2013 年 1-11 月份数据)预计 2015年前,我国保障房将新开工约 1,100 万套、在建总计约 2,000 万套,我国保障房市场仍将保持较大建设规模。 根据《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 号),2013-2017 年内我国将改造各类棚户区 1,000 万户,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棚户区的改造也将带来大量房屋建设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房屋建设市场仍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3)工业与能源建设市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工业与能源的产能结构、产能规模的要求逐渐提高。《“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将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天然气设施建设等工程,是我国工业与能源市场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至 2015 年末,我国国内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将达 36.6亿吨标准煤,比 2010 年增长 23.23%。我国将加快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到 2015 年五大基地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将达到 26.6亿吨标准煤,占全国70%以上。 根据《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工程投资需求达 9,820 亿元、减排重点工程投资需求达 8,160 亿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投资需求达 5,680 亿元,节能减排建设工程将带来巨大的建设需求。 根据《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到 2015 年,我国国产天然气供应能力将达 1,760亿立方米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建天然气管道(含支线)4.4万公里,新增干线管输能力约 1,500 亿立方米/年;新增储气库工作气量约 220亿立方米,总投资811 亿元在全国重点建设 24 个储气罐。 综上所述,我国快速增长的工业与能源建设市场,将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建设需求。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根据《“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的关键时期,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公路通车里程 49.2 万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 2.9 万公里、新增民用运输机场 55 个、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 1,600 公里。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我国“十二五”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将达 40.1 万公里,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普通国道网总规模约 26.5 万公里,共约 10 万公里现有公路需要升级改造、0.8 万公里需要新建。国家高速公路网总计约11.8 万公里,其中在建 2.2 万公里、待建约 2.5 万公里。 根据《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 2010 年末的 9.1万公里增至 2015 年末 12 万公里,其中快速铁路营业里程由 2010 年末的 2 万公里增至 2015 年末超过 4 万公里。 200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为7.54万公里,基本建设投资为880.18亿元,2013年,铁路营业里程和基本建设投资分别增长至10.30万公里、5,327.70亿元,较2005年分别提高37.33%、505.30%。

根据《2012-2013 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报告》,2012 年度,我国共有 35个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线路,完成总投资约 2,600 亿元。截至 2013 年末,我国累计有 19 个城市建成投运城市轨道线路87 条,运营总里程达 2,539公里;相比2012 年新增 2 个运营城市、16 条运营线路、395 公里运营里程。现阶段,我国 有 37 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预计至 2015年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3,000 公里。 综上所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有较大建设规模,公路、机场、铁路、轨道交通建设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企业无环境风险物质,涉及水源保护区准保区采石场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类型如何判断

前期批准阶段企业准备建设管道燃气的申请报发改委审批(县区内的由县级发改委审批,跨县的由市级发改委审批,跨市的由省级发改委审批)二、开工前的准备阶段(一)立项1.待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企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管道燃气的初步设计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后到发改委办理立项,取得关于XX项目建议书的批复(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1.持项目核准书、选址意见书以及站区规划文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国有土地出让合同)到市规划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三)环评、安评、消防以及水土保持等(可同时进行)1.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制作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并报市安监局审批、备案2.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制作项目环境评价报告并报环保局审批、备案3.到消防部门办理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4.通过第三方机构,到对应的政府部门办理节能评估、压覆矿产、水土保持、林业砍伐权、公路通过权、地质灾害、职业健康、文物保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手续。(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持安评、环评以及第三方机构协助办理的节能评估等手续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五)建筑施工许可证持消防设计评审意见以及市建设局批复的施工设计审查意见到建设局办理建筑施工许可证(六)压力管道安装告知手续持压力管道质量证明书、安装许可证到市监局办理告知手续三、竣工验收阶段(一)建设单位提出竣工验收申请,进行竣工验收。

办理安评、环评、消防等验收手续1.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制作安全评价验收报告,并报安监局备案、批复。2.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制作环境评价验收报告,并报环保局备案、批复。3.消防部门验收并出具消防验收意见书。4.气象部门验收并出具防雷防静电检测报告。5.质监部门验收并出具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6.持安全评价验收报告、环境评价验收报告、消防验收意见书、防雷防静电检测报告、特种设备检测报告及项目施工资料到建设局办理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办理管道燃气经营许可证1.到建设局办理相关档案归档。2.到建设局办理燃气经营许可初审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

天然气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环境风险怎么防控?

环境保护部近日印发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指南》),这标志着环境保护部将全面推进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动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水平。

《评估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及一般要求。同时配套发布的还有《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以下简称《等级划分方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以下简称《清单》)、《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实行标准对照表》(以下简称《标准对照表》)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以下简称《报告编制大纲》)。

企业环境风险知多少?

环境事件高发,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是短板

当前,我国已进入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群众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风险防范与管理,2011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同年12月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均明确提出了“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制定环境风险评估规范”等要求。

2013年10月,办公厅印发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强调了开展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为摸清全国环境风险底数、说清环境风险状况,环境保护部2010年组织对全国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3大类行业的4万余家企业开展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

检查发现,4万余家企业涉及化学物质4万余种,各类环境风险单元10万余个,约32%的企业未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已编制的企业预案中普遍存在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对自身和周边环境风险以及第一时间可调用的应急资源不掌握,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不清楚。而且预案中多组织、机构、制度的描述,多危险化学品危害分析,少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环境保护部系统总结突发环境事件案例以及国内外工业事故风险评估与管理法律法规、技术指南,提出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对检查的4万余家企业进行了初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通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浙江、江苏等地纷纷出台类似评估方法,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和预案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落实有关加强风险评估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在原有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多次征求地方环保部门、部分央企意见,编制形成了既有事故情景分析又有风险等级划分、既有问题分析又有完善要求的《评估指南》。

怎么用好《评估指南》?

企业可按图索骥分析防控应急措施可行性

怎么用《评估指南》?首先,《评估指南》有助于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水平。

通过指导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识别、应急资源调查、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实施计划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使企业系统评估自身环境风险状况,根据可调用的应急资源,落实可行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

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在编制环境应急预案时,可针对各种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制定措施得当、程序明确、责任落实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使预案回归本质。

其次,《评估指南》有助于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水平。

《评估指南》指导企业从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环境应急资源、历史经验教训等方面,对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完备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排查隐患、找出差距,根据其危害性、紧迫性和治理时间,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完善计划并逐项落实整改。

企业按照这些方法持续排查、治理各类环境安全隐患,不仅可以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水平,还能动态完善应急预案,从而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概率,减轻其危害程度。

第三,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水平。

根据要求,企业要按照《评估指南》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并将评估报告作为环境应急预案的附件向当地环保部门备案。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通过评估报告掌握辖区内企业环境风险等级、风险状况及应急资源情况。这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区域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基础,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还可根据环境风险等级,对企业实施差别化管理,在管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关注重大环境风险企业。

环境风险怎么评估?

分五步评估,并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指南》适用于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企业。《清单》给出了310种(类)环境风险物质,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清单》所列物质的企业应当开展环境风险评估。

但是,《评估指南》不适用于尾矿库、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及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等9种情况,这9种情况需要制订专门的评估方法、实行专门管理或不属于环保部门监管职责等。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由企业自行编制或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编制。评估分5步实施:

第一步,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是对企业涉及环境风险物质及其数量、环境风险单元及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现有应急资源等环境风险要素的全面梳理,是风险评估的基础。

第二步,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的分析,这是将前一步识别的潜在风险,与所有可能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及后果联系起来。这是风险评估的核心,也是解决预案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关键。

第三步,结合风险因素和可能的事件,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环境应急措施。这是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排查环境安全隐患、提高预案可操作性的前提。

第四步,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是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也是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及应急响应水平、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概率与危害程度的实现途径。

第五步,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这可用于完善区域环境应急预案及对企业实行差别化管理,也可用于企业的横向对比,提高其重视程度。五步相互关联,紧密衔接,缺一不可。

相关负责人提醒,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可按照《报告编制大纲》的要求编写。

情景分析帮助企业防控风险

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分析是《评估指南》的突出特色。企业应在资料准备及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查阅分析国内外同类企业突发环境事件资料,设置本企业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通过归纳突发环境事件历史案例,《评估指南》列出了生产安全事故、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失灵或非正常操作、非正常工况、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运行、违法排污、停电断水停气、通讯及运输系统故障以及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等8种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情景。企业可结合自身现状参考细化或补充完善。

在确定了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后,企业可依据已经出台的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模型对每种情景下的环境风险物质释放源、释放途径以及可能的直接、次生和衍生后果进行分析。

天燃气股票(天燃气股票有哪些)

1、设备大修的条件:整机(车)大修必须在运转时间、里程达到设备大修周期且达到如下条件时,方可安排大修: 1.1、燃油设备 1.1.1、发动机动力性能降低,汽缸压力下降到规定压力的60%以下,汽缸内壁磨损超过使用范围,运转有较大的杂音,机油耗量超过定额的100%以上,燃油耗量超过20%以上调整无效的设备; 1.1.2、底盘各总成或基础件磨损、破裂、变形,主要零部件磨损,需彻底整修的设备;车架严重弯曲,部分铆钉松动或断裂,严重危及安全运行的设备; 1.1.3、车箱、驾驶室需拆开修理的设备; 1.1.4、履带行走机构磨损,继续使用将引起断裂或可能造成重大事故者; 1.1.5、液压系统各部件工作效能显著降低;以上2.3.1.2项和2.3.1.5项中,有三项同时需要修理的设备,且发动机需大修,即可列为整车大修计划。 1.2、机床:床身及各箱体内轴和齿轮磨损都超过极限,精度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可列入整机大修。 2、发生事故造成设备严重损坏,在事故原因未查明、责任者未查清前,不得安排设备大修。 3、下年度设备大修理、整修计划,必须在本年度11月30日前,由各单位根据设备技术状况和运转时间里程,对预计在下年度达到大修程度的设备提出申请,由资产部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组成审定小组,对申请送修设备进行技术鉴定,明确修理项目和修理级别,确定修理预算费用。资产部填报年度设备大修、整修计划,经公司设备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下发执行。 4、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由设备所属单位提出修理项目、零配件等预算费用计划,报资产部审批。 5、根据设备修理计划,设备大修(整修)前,由资产部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对送修设备进行技术鉴定,明确修理项目,确定更换的大型总成件,零配件等预算费用,并做出鉴定报告。基地设备大修(整修)由资产部和送修单位组织实施;施工现场由设备所属单位组织设备大修(整修)、设备维修和保养。 6、设备的各种修理,原则上必须在公司内部修理,严格控制设备到社会修理厂进行修理。确需到社会修理厂进行修理的设备,必须填写设备外委修保申请单,资产部审核后,报公司经理批准。 7、车辆在行使途中出现故障,由驾驶员及时通知本单位领导,经批准后方可修理,事后必须按公司规定及时补办手续。 8、外委修理一次性修理费用在5000元以上的设备,由设备送修单位与承修单位进行合同谈判,资产部、经营计划部按公司规定的程序进行合同会签,待批准后方可实施。 9、承担外修设备的修理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修理资格。 10、在外委设备修理过程中,送修单位要随时对修理质量进行监督和检验。 11、修理过程要进行工序质量控制,部件组装前,主要更换零件、修复件、自制件等,必须经检验员检验合格后,方可实施装配;装配顺序、调整方法应严格按设备修理手册或修理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12、外委设备修理过程中,如发现合同条款中未列入需更换的大型总成件,而此总成件已无修复价值必须更换时,必须按程序进行,否则不予核销该部分费用。 13、需要鉴定的设备总成件包括:发动机、曲轴、驾驶室、车架、车厢、变速箱、分动箱、差速器、前后桥、增压器、变扭器、履带、链轨节、液压缸、液压泵总成和其它价值高的基础件等。 14、设备维修过程中严禁破坏环境,避免油品泄漏,如有泄露必须及时清理;对于废弃的油品、油棉纱等可能造成污染的物品应集中管理和处理。 15、大修(整修)竣工设备出厂时,由资产部组织设备所属单位、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验收小组,并写出验收报告。 16、设备大修理费每年按设备原值的6%提取并控制使用,原则上各单位自提自用。 17、B类以上设备的各级修理、保养资料必须齐全,并分别由送修单位(承修单位)及主修人、检验人签证,送修(承修)单位和资产部分别存档。 17.1、大修(整修)设备必须具备如下资料:入厂检验记录、出厂验收记录、更换配件材料明细、大修(整修)合格证(竣工资料)。该资料作为验收和结算依据的一部分,送修(承修)单位和公司资产部分别存档。 17.2、设备维修保养必须具备以下材料:入厂、出厂日期、修保类别及作业内容、更换配件材料明细。送修、承修单位和资产部分别存档。 18、贯彻进口设备以项修和总成修理为主的原则。 19、实行旧件回收制度,开展修旧利废工作。施工一线的设备修理领料用件必须以旧换新。 (五)具有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1、项目经理为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2、工程现场保证“三通一平”,施工现场各种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性能可靠,按要求保管和摆放,现场设备、工具、材料摆放符合设计和安全要求。 3、施工作业坑按要求进行开挖,作业坑周边清理出宽于一米的人行通道,安全通道设置不少于两个,作好通道台阶,方便上下,通道上不得有任何设备,设施和其他物品;作业坑旁平整出设备摆放区和操作区;必要时作业坑采取排水、防滑和防塌方措施,配备必要的通风设施。 4、施工场地设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流动施工现场设指示牌。 5、开工前按照场地布置图在作业带以外规划界定安全停车区,人员进入作业带必须按规定佩带劳动保护用品,非作业人员、车辆严禁在作业带内滞留,待命施工车辆停在预定地点。 6、施工现场按设计要求设置、配备消防器材,实行“三定”管理,灭火器应设置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方。 7、各类气瓶现场存放要距离明火10m以上,移动时不能碰撞。氧气瓶不能和其他可燃气瓶同放一处。 8、对于易燃易爆和有毒施工介质,要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措施计划,预先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 9、在施工中要根据施工外界条件采取遮阳防晒、防雨措施,必要时进行气体浓度的监测。 10、有毒介质作业场所应设置**警示线,在明显位置帖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说明产生职业中毒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措施等内容。 11、密闭空间作业和有毒介质作业应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 12、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防护劳保用品,并要求工作人员正确使用。 13、现场设置专职安全监督和安全员,进行巡回检查。 14、夜间施工场地要设置足够的照明,作业带以内使用的照明灯具要符合防爆要求。 15、在靠近道路作业时,要在路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行人和车辆注意过往安全,天黑要设置信号灯、配备值班人员,防止人员或车俩误入作业坑。

大连市天然气加气站手续怎么办

天燃气股票简介

天燃气股票是指投资者可以购买的天然气相关企业的股票。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被广泛用于家庭、工业和交通等领域。天燃气股票的交易活跃度高,受到许多投资者的关注。

天燃气股票的相关公司

天燃气行业涉及到多个相关公司,以下是其中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

1.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天然气):中石油天然气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

2.中海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天然气):中海油天然气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海洋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

3.中石化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天然气):中石化天然气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

除了以上几家公司,还有其他一些在天燃气行业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公司。

天燃气股票投资的优势和风险

天燃气股票投资有以下一些优势:

1.清洁能源需求增长: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的市场需求呈现增长趋势,这为天燃气股票带来了投资机会。

2.政策支持力度大: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能源转型方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天然气的发展和应用,这为天燃气股票的投资提供了政策红利。

3.行业前景广阔: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家庭使用到工业生产,从交通运输到发电行业,天然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为天燃气股票的增值提供了潜力。

天燃气股票投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1.价格波动风险:天然气价格受到供需关系、国际局势、天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投资者需关注天然气价格变动对天燃气股票的影响。

2.市场竞争风险:天然气市场竞争激烈,投资公司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3.政策风险:政策环境的变化可能对天燃气行业产生重要影响,投资者需关注政策风险并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天燃气股票投资具有较高的潜在回报,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应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和风险评估。

前期准备

ü 向政府有关部门申报加气站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和建设方案

ü 落实土地使用权

ü 联系气源管道、动力、公路接口、水源等有关事宜

ü 编制加气站建设工程技术方案

ü 编制工程投资概算

2. 批复定点

ü 市政府组织专家召开加气站工程项目评审会,形成会议纪要

ü 办理劳动保护,环境保护三同时及相关的各项手续

3. 其他有关手续

① 向消防局申办建筑工程施工消防方案审核签章手续。 必备资料:

ü 经委的定点批复和评审会议纪要

ü 专用消防报建审批表

ü 技术设计方案

ü 由有设计资质单位签章的(含消防设计章)总图、施工图

② 向规划局申领选址意见书、工程规划许可证。

必备资料:

ü 市经委定点批复和评审会议纪要

ü 市消防局的初审意见

ü 国土权属证明或建站土地租赁协议、土地作股证明文件等

ü 市测绘部门提供有效的地形现状图

ü 建设项目平面布置总图及施工图

ü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表

③ 向国土部门申报用地范围、建设用地许可证、批准书。

④ 向建管站报建,办理质检手续,申领施工许可证。

必备资料:

ü 市经委定点批复

ü 市消防局批复

ü 市规划局颁发的规划许可证

ü 国土部门的建设用地批准书

ü 建筑合同

ü 凭报建手续办理质检手续

ü 向规划局取得管线规划许可证

⑤ 向市政局、交管局申办城市道路开挖许可证

必备资料:

ü 城市道路开挖申请表

ü 市经委的定点批复和评审会议纪要

ü 管线建设规划红线走廊许可证。在主城区干道开挖,应到市政局、交管局办理相关手续

⑥ 竣工验收

ü 组织相关部门竣工验收,完成竣工验收图

ü 办理消防、规划、环保、劳动等验收的相关手续

ü 申领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及相关证件

ü 办理安装资质注册登记证

ü 组织操作管理人员的资质培训,取得上岗操作证,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