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然气价格体系_国际天然气价格体系分析
1.全球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明显什么
2.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的现状
3.天然气公司需要取得哪些体系认证
4.卡塔尔货币(卡塔尔的货币体系与经济现状)
(1)燃料-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税收政策的建议
我们应以更开阔的视野来分析燃料-能源领域的形势。以电力部门为例。目前我国发电与供电实质上是合在一个机构中,也就是说它具有专营性质。目前俄罗斯已出现电力不足的现象,需要新增几十兆千瓦的发电能力。但近年来,每年新增的发电能力还不到一百万千瓦。同时,我国的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如果全俄罗斯节约能耗20%就相当于15亿~18亿吨标准燃料。目前全俄罗斯仅在热能和电能的输送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8亿~9亿吨标准燃料(1吨标准燃料的价格为350卢布)。很明显,对国家而言最有效的供电原则是两手抓,既抓新增发电能力,又抓用户(包括能源部门本身)的节能措施——使生产过程单位能耗达最小值。但“俄罗斯统一能源系统”股份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现行政策却跟以前垄断时期一样,奉行“多发电,多赚钱”的原则。而作为国家代表占优势的公司经理委员会却对公司这种做法熟视无睹,所以,虽然国家是“俄罗斯统一能源股份公司”的主要股东,但实际上没有能力影响该公司的工作。
要知道,根据现行法律,联邦能源委员会是可以从国家层面对这种专营权进行干预的,其中包括对大宗投资的合理性进行跟踪调查。任何自然的专卖者都应本着均衡民主的理念兼顾各部门的经济利益。因此,亟须制订国家在燃料与能源领域的长远税务政策。
前几年的经济分析表明,能源涨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终端产品跟着涨价,甚至远超过成本涨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如果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存在着多个中间环节的话,情况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用电的生产单位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由于无法控制自身产品价格而默默承受能源涨价的负担和供电失常造成的损失,二是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获得不正当的超额利润。例如,1990~1999年间,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的价格平均上涨21倍,电能上涨18倍,铁路运输上涨21倍,而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30倍。如果电能和热能进一步涨价并接近企业的竞争价格底线,那么企业(尤其是耗能大户——炼铝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企业等)只有破产。有人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预测模型处理十年来的数据,结果表明,当燃料与能源的价格上涨4倍时,总产量的成本将上涨1.3~1.4倍,国家的收入将上涨0.2~0.25倍,绝对投资会下降2%~2.5%,而有效的投资(即考虑到设备和基本建设工作的涨价)将缩减58%~60%。由于能源涨价引起产品制造业和公共事业的成本增长,同时造成投资总量明显减少和严重不足,所以整个国家的经济衰退。
根据部门间生产和产品分布的平衡表,可以算出燃料涨价对能源产品价格和经济的影响。针对7个部门(电力工程、燃料部门、加工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和通信、物质生产的其他部门)综合计算的结果示于图4.1。
图4.1 主要经济部门生产企业价格与燃料涨价的关系
1—运输业;2—电力工程;3—其他燃料用户;4—加工制造业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关于燃料与能源领域国家税收政策的建议:
1)为了保障国内市场重要燃料和能源的价格处于最合理的平衡状态,除了调整天然气和电价外,还必须对石油、燃料重油、燃料煤及其铁路运输价格进行国家调控,因此,应加大联邦能源委员会的职能。
2)为了减轻国际价格动荡对国内主要燃料价格的影响,对天然气、石油和重油这类基本燃料必须依据其出口价征收海关税。
3)在调控天然气、石油(重油)和煤的国内价格时,必须考虑到能源部门及其燃料基地发展所需的资金(自筹)主要来自能源出口收入及其制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收入。按照这种思路,国内市场消费价格(不考虑附加税)允许维持在:天然气480卢布/千立方米,石油5~980卢布/吨,燃料重油680~685卢布/吨。
4)由于国家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占有很大的股份,应对其专用投资加强监控,只能把这部分资金用于发展燃料基地和投向该行业的固定资产。
5)为了支持煤炭工业,应继续给予适当的补贴,把补贴额提高到100卢布/吨。由煤炭工业商品附加税及其铁路运输费中提成后,可把补贴减至50卢布/吨,并把煤炭的平均价维持在400卢布/吨左右,这样对煤企业而言就意味着平均价格增加了183~187卢布/吨。
6)核发电站的自有资金和自筹投入原则上应随发电量的增加而增加,在设备利用率85%的情况下,可把核电的出厂价(不考虑附加税)保持在15.3~17.1戈比/千瓦的水平。
7)对“俄罗斯统一能源股份公司”的专项财政投资实行国家监控时,应注意协调燃料价和核电站用自筹资金发电的电价。搞好了协调,即使在燃料成本上涨2倍,用电部门成本为20.2~20.3戈比/千瓦的情况下,也可使2005~2010年的平均电价降至28.6和24.1戈比/千瓦(未考虑附加税)。
(2)燃料-能源领域的发展形势
我国无论是石油、天然气原料基地的数量,还是该行业经济实体的数量都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模式。国家对地质勘探工作拨款锐减造成深部钻探工作量急剧下降,使得许多石油、天然气远景区域(含水域)的大规模地质勘探完全或部分下马,包括西西伯利亚在内的一些主要油气产地储量递增的速率下降。1988~19年间,俄罗斯进行石油、天然气深部钻探的工作量从600万米降至140万米,减少了76%。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原料基地实现简单再生产的任务都难以完成。如果说80年代油气开1个单位,当时就有2~4个单位的新增储量;而到1995~19年,开1个单位的石油,只有79%的新增储量作为后备基地,天然气的情况更糟,只有39%。
在原料基地和地质勘探工作存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相关职能部门很难形成稳定的国家政策,或者说很难操作。目前已开始在这个领域制订近期和中期发展规划。主要文件是“1994~2000年俄罗斯联邦矿物原料基地的联邦发展规划”,燃料与能源领域的扩大再生产规划(1993年)和保障经济安全的中期规划(1996年),近5~8年正属于规划包含的范围内。
由于一批油气矿区对地质勘探结果没有预先进行充分的经济评估,所以开发后立刻感到不合算,使得投入该区普查勘探的资金处于不定期冻结状态。现在基地的主要问题不仅在于地下油气自然衰竭,还在于具体地区油气预测储量的不确定性,预测方法与机制的可操作性差,另外还与国家长期宏观经济和能源战略等全局性问题联系在一起。
图4.2相当完整地绘出了1988~1995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开量变化曲线和前景预测图。
应该看到,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及其在前苏联时期建立的原料基地都曾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首先是乌拉尔-波沃尔斯克矿区的开发与快速开,1950~10年,乌拉尔-波沃尔斯克主要油区的产量从1110万吨增至20840万吨。到10年,该地区产量已占全苏联的59%和全俄罗斯的73.2%。之后,西西伯利亚含油气地区及其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与开发,它们在全苏联新增储量中所占的份额达70%。从10到1998年(1998年油量达最大值)全国石油产量增长了12倍,从3140万吨增至41570万吨。毫无疑问,这些都为我们积累了组织经验和技术优势。
但是,从1989年开始石油产量不断下降,至1996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仅为29870万吨。也就是说比1988年减少了52%。国内的石油需求量也下降了:1995年曾是19400万吨,换算成人均1.3吨。当时美国的人均石油消耗为3吨多,也就是说按这个重要指标俄罗斯在世界上排在第25位。这就是我国总的经济现状。
图4.2 1988~1995年石油(1)、天然气(2)和煤炭(3)产量及其至2010年的预测曲线
过去我们的地质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波沃尔日亚等几个产油区,随着地质勘探工作规模的缩减,不仅导致远景新区勘探工作量的下降,而且使新区超前地质研究也无法实施,同时,各地的普查项目数量也明显减少。
事实证明,导致石油储量增长势头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地质勘探工作量锐减。从1991至1995年,深部钻探的工作量减少了96.8%(由123.81万米减至3.85万米),地震勘探工作量减少了1/3(从80.9百万米减至53.1百万米)。在后来的几年中,地质勘探工作量并未增加,技术经济指标也未出现好转。
在我国经济困难的形势下,人们简直没有注意到在俄罗斯地下还蕴藏着巨大的尚未开发和未探明的碳氢化合物:已查明的潜在石油中有34%,冷析油中有16%将可形成大型新矿区。专家们认为,如果地质勘探工作量恢复到1988~1990年的水平,则每年新增的石油和冷析油的储量可达到10亿吨,天然气达1.5万亿立方米。预计这些新增的储量有70%~75%将在西西伯利亚获得,10%~12%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获得,15%~18%在东西伯利亚、远东和海洋的大陆架获得。自然,这对于实施地质勘探工作战略是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材料。
在谈及燃料与能源领域近远期发展前景之前,应了解能源体系的简要特征。前苏联用10年时间建立起来的能源体系保障了全国各地区的需要,但后备基地不超过10%~12%。1991年之后,能源体系被分割成多个独立国家的单独体系,因而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大大削弱了能源生产能力再分配和集中使用的机动性。
俄罗斯有700多座发电站,总发电能力超过215百万千瓦,其中冷析油热电站和火力发电站占70%,水力发电站20%,核发电站10%。由于俄罗斯每千瓦的电价仅为欧洲国家电价的33%~40%,增加电力出口本可望换回大量外汇。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能源供应紧张。目前“俄罗斯统一能源股份公司”的71个地方机构中有51个能源供不应求,只有20个能源过剩。
(3)燃料-能源领域的中远期前景
在分析中远期前景之前,首先来看看近年来燃料与能源领域的现状。燃料与能源作为基础产业,它能支撑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遏制国内生产总体衰退的趋势。但很遗憾,燃料与能源生产联合体把税收和地租费交给国家以后,国家并未利用手中掌握的这些资金来保持能源企业的“火车头”作用,未大力支持市场前景看好的能源产品后续产业,反而容忍能源用户拖欠燃料费和电费的现象。
权威人士指出,从1991~2010年当代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将低于危机前的水平。如果顺利的话,2005~2010年经济增长速率将达年增长4.6%~4.8%,往后到2020年达5.2%~5.5%。预计俄罗斯对一次能源的总需求量将缓慢增长,到2010年时才会达到1995年的水平,然后到2020年时增长量也不会超过5%。
于是,可以预测,在2005~202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能耗将快速下降。当然,由于缺乏到2020年之前俄罗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资料,所以今后各地能量需求的规律不明显。但是可是预料,直至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总的能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然后到2020年逐渐下降,占全国需求量的29.6%,但欧洲部分的能量需求到2020年将增长到52.6%。
一般认为,如果2010年产气量达6000亿立方米,那么将有约52万亿立方米的地下可变成价格54~60美元/立方千米的商品(在开现场价格是18~30美元/立方千米)。这时必须要动用亚玛尔半岛的储量。而到2020年产气量增至7500亿立方米甚至8500亿立方米时,则有57万亿~61万亿立方米的地下价格将上涨到60~70美元/立方千米和67~92美元/立方千米)(后一种情况下,将动用包括亚玛尔半岛大陆架和格丹半岛的储量)。
如果产气量要达到7500亿立方米,那么已探明的储量(46.9万亿立方米)将不能满足开的需求。所以,为了保障上述开水平,必须每5年增加近3万亿立方米的储量,以保证气的出厂价不超过70美元/立方千米。
为了搞好对石油工业的投资,必须认真研究到2010年和2020年时石油产量、油价及其成本的特点。研究表明,如果世界油价走低,俄罗斯的石油产量2010年将降至29000万吨,2020年27000万吨;如果世界油价上涨,将使俄罗斯的产量上升至33500万~35000万吨。但是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甚至不能满足所谓的低产量,如果年产量达到33000万~35000万吨需要每年新增探明储量5亿吨,这样才能保证石油的出厂价不超过90~100美元/吨。
考虑到运费在煤炭价格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煤价与各地煤质的关系,专家们在评估煤的经济特性时不仅要从全国出发,还要从各个煤田出发。根据能源市场模型,全国2010年所需的煤总量为30000万~36000万吨,而2020年为34000万~40000万吨。已探明的储量将满足上述煤量的需要。
据权威学者的看法,与快速涨价的天然气和石油不同,由于煤炭的储量大,煤炭部门的经济结构更优化,再加上煤、煤炭深加工和煤炭运输方面的科技进步,到2020年煤炭的价格将比2010年下降10%~15%。
(4)燃料-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和铀)的矿物原料基地问题
分析数据表明,到1999年为止各类燃料已探明储量可供开的强度是:石油——22年,天然气——81年,煤——100年。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用于发电的燃料在各类燃料全部已探明储量中存在着不均衡现象:石油和天然气仅占已探明总储量的1/4,而占了发电用燃料的80%;煤和天然铀矿占总探明储量的76%,而只占发电用燃料的13%(表4.1)。
表4.1 俄罗斯的燃料-能源预测与储量情况(至1999年1月1日数据)
引自国外文献的数据。一般认为,如果某种燃料已出的量占预测量的25%,则可认为该种已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对我国而言,石油的利用已接近于这个槛值,而天然气和煤的槛值不仅取决于储量的多少,还取决于其开成本。
必须自豪地看到,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拥有的丰富有机燃料优势。俄罗斯仅占世界2.8%的人口和12.8%的领土,却拥有占世界预测石油的11%~13%,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5%左右,天然气预测的42%和已探明储量的34%,已探明石炭储量的20%和已探明煤储量的32%。(这个自然段的数据引自参考文献[22]。由于出处不同,其中有些数据与表4.1有出入——译注。)
全球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明显什么
美国联邦的石油政策主要体现在制定能源战略、确立竞争规则和维持的可持续开发三个方面,为石油产业提供了经济、技术和制度框架,从而使私营企业能够有效地满足国家目前和将来对石油、能源安全、市场公平竞争,以及保持清洁和安全的环境的需要[40]。此外,联邦还根据不同的税收政策对石油工业经营中的经济利益进行调节。
20世纪20年代末期,随着石油供应量越来越多地超过需求量,产生了大量的石油过剩;接着又遇上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衰退,石油市场遭到了空前的灾难。几个月之内,原油价格从每桶1美圆跌到10美分以下,美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逐渐陷于困境。美国为了摆脱困境,对石油生产作了规定性的限制。在东得克萨斯油田发现前,俄克拉何马州就已经实行了配产的做法,得克萨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这种做法。所谓配产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个石油生产公司压低产量,以达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对这种配产的实施,但由于当时原油价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到1934年,大多数的州和石油公司都纳了这种政策,油价逐步稳定,同时也使对石油工业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参与和加强。国会还通过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应制定了产量变化的允许范围,禁止任何超额生产的原油运出美国。其后,当进口原油开始对美国石油工业形成威胁,危及美国石油限产政策的实施时,美国又宣布了进口管制[42]。
由于跨国公司一直控制着石油的定价权和原油生产控制权,因此当13年“阿以战争”爆发时,跨国石油公司与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的问题日趋政治化。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这个机会,将油价从每桶2~3美圆提高到14年初的13美圆,矿区使用费从产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税提高到65%。石油输出国取的行动给美国等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能源危机,13~14年,美国特别严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禁运的影响。因为当时美国所需石油的35%来自进口,美国对国内石油生产实行了价格管制,实行了“老油”(11年1月1日以前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低价和“新油”(11年1月1日起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高价政策,但仍无法避免由于油价的突然上涨而引起的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结束了战后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的下降趋势直到15年才逐步扭转过来[43~46]。
由于石油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威胁,鉴于石油在美国能源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联邦推行了一系列关于石油的和激励政策[40,47~50]:
(1)重视石油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合理价格下,确保国内石油的安全供应。积极推进企业、大学和地方的合作研究,美国石油界每年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改进投入都达到数亿美圆,这些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联邦。
(2)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1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能法》,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美国石油储备体系分为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运和石油供应中断,平时不轻易动用,当商业石油供应一旦发生中断,在下令的15天之内,应急储备油才能被迅速运至石油提炼厂。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①所有和决策;②市场化运作。从建设储库、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账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
为了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战略石油的购和投放基本上取市场招标机制。通常选择价格低迷时购,既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也取招标机制,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账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远远超过储备。2004年,全美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其中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其余是企业储备。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
(3)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等活动,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能源目标。通过政策实践,近年来联邦和州的税收政策被认为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励私人部门实现能源政策目标,如研究开发和投资税减免,减收矿区使用费等。但总的来看,由于各州之间油气运营和经济情况差别很大,多数税收鼓励政策是由州实施。
(4)机构分工合作,通过补贴、技术援助和融资手段支持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和利用国际。能源部、贸易开发署和美国进出口银行是支持能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要机构。能源部矿物能源办公室下的矿物能源国际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办公室承担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的职责;美国贸易开发署通过资助可行性研究、专业培训、商业研讨会和其他技术援助,帮助国内油气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参与能源项目的竞争。作为机构的补充,美国进出口银行对美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活动提供融资支持;进出口银行也提供信用担保,以保护美国出口商免受因国外政治或商业原因导致的拒付风险。
美国自19年6月1日起放宽价格管制,针对石油生产经营者在高油价时期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于1980年2月2日起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征收“意外利润税”(即暴利税);1981年,美国终止了对原油的价格管制。到年,与在价格管制时的原油进口高峰相比,进口量下降了约50%。美国原油进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应国的出现,导致世界原油价格开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间,世界原油价格从每桶32美圆跌到每桶10美圆。
1990年的海湾战争时期,前总统布什提出了新能源战略,以缓解油价上升对经济的冲击。虽然近些年来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高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但美国仍视能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主张提高能源效用、寻找替代能源、确保国外石油来源,更强调保持重要产油区的稳定和安全,以确保拥有得到的机会。
2001年,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指出了解决“能源危机”的战略措施,其中对开发油气的国内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51~53]:
(1)加强国内油气开发力度,增加国内产量。根据美国目前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现状,阿拉斯加石油蕴藏区成为布什增加国内油气供应的首要地区,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还有三个可供开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区,即阿拉斯加国家石油储备区、北极边远大陆架和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联邦把开发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增加美国国内油气产量的重点。除阿拉斯加外,还要加强对美国西部油气的开发。联邦在大陆48个州拥有31%的土地(多位于美国西部)和全部大陆架。目前,这些地区提供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总产量的30%。这些地区有待开发的地下原油储量约5.6亿吨,天然气储量4.68万亿立方米。但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开发成本高,必须取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开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对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提高老油气田的开效率,降低开成本,尽力提高老油气田的产出水平。
(2)改善石油与天然气输送设施,修建新的输送管道。美国的油气输送管道总长度超过320万千米,是美国油气产品的主要输送工具,担负着美国国内油气产品66%的输送任务。但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这些管道已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大大降低了输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因此,联邦要求负责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的运输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管道设计、修建、维修以及紧急事故处理的监控力度。对跨阿拉斯加输送管道,联邦尤为重视,因为这条管道自从开通以来一直担负着美国国内石油产品近20%的输送量,而且输送效率极高,在其整个营运历史上损耗只占其输送总量的0.00014%。
(3)修缮、扩大炼油设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炼油设施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既制约了炼油业满足美国经济对相关石油产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环保人士愈发激烈的反对。因此,联邦决定在改善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鼓励新的炼油设施的修建,争取同时满足经济与环保双方面的需要。
(4)增加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美国联邦在石油供应出现紧急情况时对石油市场进行干预的主要工具。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完全没有跟上石油进口的步伐,1992年储备量能维持83天的进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决定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其意义不但在于维护美国石油安全,更在于石油还是国防燃料储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的现状
全球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明显降低。
2022年是全球油气供需和贸易格局深刻调整的一年。国际油气价格剧烈波动,全球在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中寻求平衡发展。正是在这种变革中,能源行业加快了转型发展的步伐。随着能源格局的深度调整,促进能源行业变革的新动能也在不断积蓄,在曲折中努力实现再平衡。
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取行动,将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产业政策纳入更广泛的经济战略中,展现出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的势头。无论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欧盟的REPowerEU,还是日本的绿色转型,无一不显示出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
2023年,世界正在进入清洁技术新时代,从亚洲、欧洲再到北美,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力度,以便在新能源经济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时,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仍高度集中于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大量发展中国家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力度不足。
天然气在新型能源体系的作用
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是保证能源的安全、高效与低碳。天然气在新型能源体系建立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过渡能源。对此,天然气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天然气用于发电的比例较低,仅占天然气消费的17%左右,与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差距较大。同时,天然气需要形成价格竞争优势,在天然气的定价、市场发展或者配置过程中形成合理的比价,才能促使天然气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真正成为过渡性能源。
天然气公司需要取得哪些体系认证
能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能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评价。中国能源有以下特点:
——能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水力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人均能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地质开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极少量可供露天开。石油天然气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能源节约效果显著。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中国能源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90%。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中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卡塔尔货币(卡塔尔的货币体系与经济现状)
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体系证书、OHSAS18001纸业健康体系证书、ISO14064低碳体系证书、ISO50001能源体系证书。
一般来说,前3个证书是逃不掉的。 后2个,看你们的需求了,你们认为做就做
我这里办理以上几个认证,如有需要,请联系我。网名就是我的手机号
卡塔尔是一个位于中东地区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卡塔尔的货币单位是卡塔尔里亚尔(QAR),1卡塔尔里亚尔等于100地尔汗(dirham)。
卡塔尔货币的历史
卡塔尔的货币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卡塔尔的货币是印度卢比。直到1959年,卡塔尔才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卡塔尔里亚尔。
卡塔尔货币的发行机构
卡塔尔中央银行(QatarCentralBank)是卡塔尔的货币发行机构,也是卡塔尔的金融监管机构。该机构负责卡塔尔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
卡塔尔货币的流通
卡塔尔里亚尔是卡塔尔的法定货币,也是卡塔尔的唯一货币。卡塔尔里亚尔在卡塔尔国内广泛流通,同时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
卡塔尔经济现状
卡塔尔是一个高收入国家,其经济主要依靠石油和天然气。卡塔尔的石油储量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占卡塔尔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
卡塔尔一直在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通过投资和开发其他领域,如旅游、金融、教育等来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如何购买卡塔尔货币
如果您前往卡塔尔旅游或商务出差,您需要购买一些卡塔尔里亚尔。以下是购买卡塔尔货币的步骤:
1.在您的银行或外汇购买卡塔尔里亚尔。您可以通过电话或在线交易完成这一步骤。
2.如果您在卡塔尔境内,您可以在当地的银行或货币兑换所换取卡塔尔里亚尔。
3.在卡塔尔,您可以使用或借记卡进行支付,但是请注意,有些商家可能不接受国外的或借记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