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天然气价格立方米_温县天然气服务大厅电话多少
1.四川省一共有多少个市?
2.黄河周围的环境
3.重庆寿区属于哪个市哪个区
所以说为什么石油过剩而不减产?
为如果石油减产的情况下就会给各行各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的话,石油价格就会飙升。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会说大量的开石油就会使石油的价格下降。
有的单位企业就会减少经济压力。
这就是开发者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
所以说各自为营,所以说每个人都想多生产出来一些,这样利益就会更高一些。
四川省一共有多少个市?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不到黄河心不死 跳到黄河洗不清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中流砥柱/砥柱中流
鲤鱼跳龙门
泾渭分明
海晏河清
河清海晏
河山带砺
黄河水清
砺山带河
俟河之清
黄河谚语、成语诗句、名句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到黄河心不甘。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黄河的形成:
之一
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惊人的抬升运动中,跃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河。一条由湖泊汇集而成的大河随之奔腾而下,形成地质构造史中惊心动魄的一幕。
之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是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黄河与我国其他江河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黄河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恢复。由于洪水灾害频繁,历史上黄河洪水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黄河情况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防洪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小浪底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讯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工程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日正式开工,于19年11月截流。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已连续夺取50年黄河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
确保黄河岁岁安澜,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避免人员伤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环境恶化、影响社会稳定等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干流设计引水能力已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20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1亿亩,增长了8倍,其中宁蒙河套灌区、汾渭灌区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这3大片灌溉面积占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占80%。灌区农业增产效益显著,在约占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以上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许多灌区已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棉基地。
黄河下游现共修建引黄涵闸94座,引黄灌溉和抗旱浇地面积达3600多万亩,平均年引水量近100亿立方米,豫、鲁两省沿黄20个地、市的百余县用上了黄河水。
黄河水利用范围,已从过去主要用于农田灌溉,转为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沿河兰州、包头、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均以黄河为主要水源。农村2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也靠黄河供水得到解决。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岛)、引黄济卫(河)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共580亿立方米,目前已耗用307亿立方米,水利用率高达53%,与国内外大江大河相比,已属较高水平。据综合分析计算,建国50年来,引黄灌溉、供水的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亿元。
防洪历史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黄河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区别于其他河流的显著特点。因此,在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史上,就有了源于下游决口改道而带来的多个黄河故道。如禹河故道(亦称《禹贡》河道)、西汉故道、东汉故道、明清故道等。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禹河故道。行河时期,从大禹治水开始算起,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1400余年,是黄河史上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条古河道。
黄河水神与灵物的传说
黄河水神,由来已久,但历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体名称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与致祭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史籍上记载的黄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记载上有“冰夷”、“冯夷”、“无夷”等名。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灵一类的自然崇拜,后来渐渐变成为人格化的水神。
他们说,有个叫冯夷的人,被黄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天帝听说黄河危害百姓,就封冯夷为黄河水神,称为河伯,治理黄河。
大禹,是国人最崇敬的历史人物之一。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为世人所无限敬仰。透过现象看本质,其真正意义却在于:首先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真正创立者,其次是在他的治理下,黄河历1400余年无河患,世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大禹治水后的黄河河道也被世人认为是最佳的河道,并长期影响着后人的治河活动。
伴随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人们有时也把大禹当作黄河水神来敬奉。
郑州一带民间有《河伯授图》的传说,说是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这故事所要交代的就是大禹是继河伯之后的黄河水神。河南武陟县嘉应观,最高的建筑是禹王阁,阁内塑禹王锁蚊像,而且站在阁上,就可以看到茫茫黄河。开封城东南有一座禹王台,高丘上建有禹王殿,原殿中供奉有高八尺的禹王铜像。山东济南龙洞山,旧名禹登山,传说为大禹治水登临处。
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九曲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周围的环境
四川省共辖1个副省级市、17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其中包括53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109个县、4个自治县。
成都市(副省级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 资阳市、?眉山?市、 乐山市?、 南充市? 、雅安市?、广安市、巴中市、达州市?、 宜宾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介于东经°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地处长江上游,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五位,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东西边境时差51分钟。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参考资料:
重庆寿区属于哪个市哪个区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
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
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
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
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
级阶梯。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
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
上,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
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
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
1500~2000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
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
万千。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
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
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
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1倍左右。
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o以北地
区和东经103o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
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
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
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
(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
花园口间(简称三花间)。这三个区间产生的洪水是构成下游洪
水的主体。上述三个不同来源区的洪水,组成花园口站三种不
同类型的洪水:一是以三门峡以上的河龙间和龙三间来水为主
形成的大洪水(称为上大洪水)。如1933年洪水,陕县站实测洪
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1843年大洪水,据调查估算陕县站洪
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这类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
大的特点,对下游防洪威胁严重。二是三门峡以下三花间来水
为主(称为下大洪水)。如1958年花园口站实测洪峰流量22300立
方米每秒和调查的1761年花园口站3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这类
洪水的特点是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
下游防洪威胁最大。三是以三门峡以上的龙三间和三门峡以下
的三花间共同来水组成(称为上下较大洪水)。如1957年及1964
年洪水,花园口站流量分别为13000立方米每秒和9430立方米每
秒。其特点是洪峰较低,但历时较长,对下游堤防威胁也相当
严重。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害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仅因洪水
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升高,排洪能力降
低。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
积在下游河道内,以致河床日益升高,使其一般高出两岸地面
3~5米,最高达10米,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洪水时
常有漫堤或冲决的危险。1933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
秒洪水,水大沙多,边涨边淤,水位特高,洪水一出峡谷,从
温县、武陟到兰考、长垣,两岸堤防共决口61处,不少是洪水
漫过堤顶决口成灾。由于泥沙淤积,还导致河床宽浅,溜势多
变,一旦大溜顶冲大堤,也常发生冲决。黄河决口后,如长期
不能堵合,即形成河道迁徙改道。
河道整治是人们为了防治水害、兴修水利而取的控导水流、
稳定流势的措施。黄河的河道整治源远流长。由于河道两岸历
来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因此从古代开始就用了一些整治
河道的措施。相传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大禹利用顺水之性、
因势利导、疏川导滞的办法,将漫流洪水排泄入海。西汉时期
在竣县一带的黄河上,于水流严重淘刷的弯曲段,修筑石堤御
流,以防破堤决口。东汉时在原阳一带修建了“八激堤”,即
用石料在受溜淘刷严重的堤段修建石垛,以托溜外移,类似现
代险工的坝、垛。明代潘季驯在多年治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
“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水合则势猛,
势猛则沙刷,沙刷河深”关于水沙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断,并提
出了稳定河道,坚筑堤防,束水攻沙,借清水刷黄的治河方
策。他主张修筑由缕堤、遥堤、月堤、格堤组成的堤防系统。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都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指导实践意义。
历代取的整治河道措施,在防御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黄河管理的传统模式可以概括为:
黄河管理主要着眼于人类安全与经济;在管理措施中主要着眼
于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中主要着眼于坝、库建设。这一模式
固然有着其历史合理性。但根据黄河及流域的现时水、生
态、经济、社会状况,根据对黄河的现代需求,根据上述
框架,这一传统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忽视了黄河生
态,黄河文化;第二,由于偏重工程,轻视制度,偏重坝库,
轻视其它工程措施(如配水、环保等),因而未能更为有效地
提高水质量和利用效率,扩展水的服务功能,改善水
经济收益分配的公正性。
要实现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黄河水利委员会将从以
下方面着手落实:推进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有效管理流
域及相关地区水利用;增加黄河水量的外流域调水方
案研究;建设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
的治理方略;确保使下游河道主河槽不致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
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治理黄河河口。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膨胀,废污水
排放量与日俱增。据统计,70年代后期年排放废污水18.5亿
吨,80年代初为21.7亿吨,90年代初已达32.6亿吨,10年间
增加50%以上。其中工业废水23.3亿吨,占流域废污水总量的
71.5%,生活污水9.3亿吨,占28.5%。从1993年黄河水资
源保护局组织流域各省区水利部门进行的入河排污口调查结果
看,黄河干流龙羊峡水库以下,以及部分流经城市、工矿区的
主要支流,日排废污水5000吨以上的入河排污口就达1500多
个,其中直接排入黄河干流的近150个,约占10%。仅调查范围
内,废污水年入河量已近32亿吨。由此可见,目前全流域废污
水实际年排放量远高于统计值32.6亿吨。
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总的来看,随地形
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
梯度。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
山北麓,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曾有过-
53.0℃的记录(18年1月2日)。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
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
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其值达44.2℃(1996年6月20
日)。
发源于甘肃的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上游就被重度污染。
出甘肃后,流经陕西 18 个县市,在为西安、宝鸡、咸阳、渭
南等省内中心城市补给水源的同时,接纳了至少 3 亿吨工业废
水,其中,铬 21.2 万吨,从而使渭河成为黄河污染最严重的
支流之一。造成污染的“名副其实”的主力是造纸业。均没有
任何环保设施,制浆时产生的黑液,漂白时产生的白液,都全
部直接排入渭河。在工业污染居高不下的同时,沿黄生活污染
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流域内的大城小镇,竟然绝大多数都没有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排放的约 20 亿吨污水,仅有
8.8% 经过处理,达标则只有可怜的 5.5%。80 年代初期,黄
河水污染主要发生在枯水季节,而进入 90 年代以后,丰水与
枯水季节污染程度不相上下,丰水季节污染显著加重,干流的
污染范围从兰州、包头等老工业基地往中下游扩展,在老污染
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原来水质较好的潼关、石嘴山、
花园口等河段,水质明显恶化。
也许到未来,再看不到忙碌的沙船,代替他们的是先进的过
滤器,他们可以不分昼夜的工作大量集泥沙,让黄河更清澈
更美丽,如果人类还不警觉,还是无止境的开,造成了恶性
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希望大家一起保护黄河,让她更美丽、更辉煌!
重庆寿区位于东经106度49分至107度27分,北纬29度43分至30度12分之间。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暖春早、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常年平均气候17.7℃,最高年20.4℃,最低年16.7℃。常年平均降水量1165.2毫米。常年日照时数1245.1小时。
辖区南北长56.5公里,东西距57.5公里。总面积1423.62平方公里。地处重庆市中部,东南接壤涪陵区,西南与渝北、巴南区为邻,东北接垫江县,西北与四川省邻水县相接。
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东部黄草山称东山,海拔600米—700米。西部明月山,称西山,境长约80公里,海拔600米—700米,全区最高峰白云山1034.2米。铜锣山位西北,海拔500米—600米。南部五堡山、与涪陵、巴南区交纭?BR>长江、龙溪河、大洪河、御临河分别流经区境,积雨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3条。长江流经20.9公里,年经流量3600多亿立方米。龙溪河全长170公里,区内78.2公里。因建狮子滩水力发电厂,而成长寿湖,有“川东明珠”之誉。控制流域长140公里,水面积65.5平方公里,总库容10.27亿立方米,岛屿200多个。
长寿自然丰富,物种繁多。全区土地面积212.32万亩。其中陆地195.6万亩,占92.13%,水域16.72万亩,占7.87%。土壤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泥土。有珍贵树种水杉、银杏、月桂、沙田柚、夏橙等,有一类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胭脂鱼,二类豹,三类长江鲟、红腹锦鸡、灵猫、獐子等。
天然气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煤炭4598万吨,优质白云岩10亿吨,特优级石灰石20亿吨,厚层岩盐数十亿吨,沙金、硫铁矿、黄铁矿、铝土矿、钾矿、石膏等储量颇丰;江河水能蕴藏量18万千瓦,可开发量达95%;有古代遗址18处,古墓葬66处,古建筑85处,石刻及石佛寺2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处,旅游点30余处。
长寿区主要以汉族人口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白族、土家族、傣族,全区2004年末总户数288792户。全区总人口8749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7606人,农业人口6343人,户均3.0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14.55人。
2004年末,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86323人,占户籍人口21.3%,全区出生人数7745人,人口出生率为8.85‰,死亡人口54人,死亡率为6.83‰,自然增长率为2.02‰。男女性别比例为106.7:100,新生婴儿性别比为108.6:100。
长寿是重庆寿人口较多的区(市)县之一。2004年末,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4.1万人,占总人口的12.8%,已超过国际通用人口老龄化起点(7%)的标准线。
人口区划
长寿区幅员面积1423.62平方公里,总人口874949人。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凤城街道办事处、晏家街道办事处),16个镇(江南镇、但渡镇、邻封镇、长寿湖镇、云集镇、双龙镇、龙河镇、海棠镇、云台镇、石堰镇、葛兰镇、新市镇、渡舟镇、八颗镇、洪湖镇、万顺镇),228个村,2512个村民小组,19个居委会,152个居民小组。
长寿典故
长寿区(原长寿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县。县名的由来,传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间,有一位状元及第官拜当朝的宰相,一次下乡察访民情,路过双龙场,(一说是路过新市乡附近的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见酒店对面一家庭院张灯结彩,鼓乐齐鸣,笙歌不辍,人来客往,十分热闹,正待问个究竟。却见一位老翁,满头白发,银须齐胸,年约九十有余,来店沽酒,自称是给爷爷做寿。这位宰相听后,兴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问道:“令祖父高龄几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满一百五十岁”。宰相越发惊奇,正欲细问,又见一个年约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来到老翁面前,口称爷爷,给你送来雨伞。片刻,又有一个儿童蹦蹦跳跳欢天喜地前来,称送伞者为爷爷,要他回去拜寿行礼。宰相在这里再也按捺不住,于是亲赴寿翁家祝贺,宾主动寒暄中,主人察言观色,深感来人谈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宝,请其题词留念。宰相亦不推诿,接过笔来,龙飞凤舞地写下“花眼偶文”四个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请教,宰相便以每个字为句首,写下四句诗:
花甲两轮半,眼观七代孙;
偶遇风雨阻,文星拜寿星。
下方落款是:“天子门生门生天子”。主宾们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当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师,大家不由肃然起敬。
这位宰相通过察访,了解到这个古老文明的乐温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风淳朴,热爱劳动,百岁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从是年九月开始,遂改乐温县为长寿县。
这个美妙的传说,历经数百年,至今民间还绘声绘色盛传不衰。但此事毕竟是传说,没有事实根据。长寿县名究竟由来如何?要从长寿县的地理沿革说起。根据重庆简史记载,在战国时期,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以前,四川东部一带处在氏族部落阶段,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无法查证。按长江所经之地,长寿周围古代氏族、部落的分布情况判断,长寿属于枳。有巴、枳、鱼等氏族。巴:其地在今重庆附近;鱼:其地在今奉节区;枳:其地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乡,氏族部落时期,长寿属枳,隶属巴国梁州。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置三十六郡,长寿县域属巴郡的枳县。《正义》枳:“今涪州城,为秦枳县,在江南”。《龚志》云:“枳辖今涪陵,长寿等县地”。县治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乡。西汉、东汉、三国蜀汉以及西晋时期,长寿县属枳县部份,隶属涪陵郡。东晋(公元347--420年)时期,晋桓温平蜀,以旧枳县为涪陵郡治,而迁巴郡之枳于邻溪口(今渝北区洛碛镇),长寿区域仍是枳县一部份,隶属涪陵郡。南朝、西魏、北周时期,枳区隶属巴郡,直至隋朝开皇初废郡止。
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乐温县(即今长寿区域),隶属涪州。“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故定名为乐温县。元末明玉珍及其子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农民,国号夏,都重庆。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将乐温县改名长寿县。以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多长寿老人,因此得名。《明志》:长寿“府东少北,洪武二年置”县城仁和场灌滩寺。明天顺中,知县时顺始迁县城于铜鼓坎,下则濒临长江,外环以深濠。万历年间,不幸中火,知区王来举重修。崇祯末年,复毁于农民起义军。清代康熙六年,知县余钰复移置于凤山,以石修砌成垣,辟有四门:东名“迎晖门”;南名“安庆门”;西名“集凤门”北名“拱辰门”。八年功竣。至此,长寿县城规模始具,人称“凤城”,直到今日。
直至现在,长寿区同样也不负长寿之名。到2004年末,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4.1万人,占总人口的12.8%,已超过国际通用人口老龄化起点(7%)的标准线。若你来到长寿区的协信广场上,可以很惊奇的发现,整个广场上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是一道十分让人感到温暖的风景线。
历史沿革
元改乐温县为长寿县。县有乐温山,人多长寿一名长寿山,县以此名。一说长寿山独平衍曲折,形如寿字而言,取以名县。
2001年12月25日,院批准:撤销长寿县,设立重庆寿区。
2000年,长寿县辖凤城、朱家、狮子滩、葛兰、晏家、江南、邻封、但渡、云集、双龙、龙河、石堰、云台、海棠、沙石、新市、付何、渡舟、八颗、洪湖、万顺、称沱22个镇、扇沱、石回、焦家、华中、飞龙、合兴、罗围、乐温、义和、黄葛、天台、大坝、三平、芦池1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74307人,其中:凤城镇146767人、朱家镇46629人、晏家镇28628人、渡舟镇29548人、狮子滩镇17785人、葛兰镇38094人、江南镇13453人、邻封镇18621人、但渡镇20876人、云集镇19905人、双龙镇28589人、龙河镇20068人、石堰镇37096人、云台镇28826人、海棠镇30252人、沙石镇19830人、新市镇28375人、付何镇24184人、八颗镇21713人、洪湖镇16177人、万顺镇28473人、称沱镇15009人、扇沱乡7657人、石回乡13556人、焦家乡18200人、华中乡19985人、飞龙乡10051人、合兴乡18832人、罗围乡16957人、乐温乡8541人、义和乡7259人、黄葛乡20068人、大坝乡4482人、天台乡258人、三平乡14926人、芦池乡8998人。
2001年11月21日,长寿县但渡镇驻地由但渡村三堡石迁至下洞村宋家庙(渝府[2001]288号)。
2002年,长寿区辖22个镇、14个乡,38个居委会、569个村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87.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48万人。
2003年9月5日,重庆市人民批准(渝府[2003]200号)同意长寿区将原有的22个镇、14个乡调整为2个街道办事处、16个镇。调整后,街道办事处和镇平均面积由原来的39.6平方千米增加到79.1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原来的24290人增加到48581人。
一、撤销6个镇、14个乡:凤城镇、晏家镇、朱家镇、称沱镇、付何镇、沙石镇、三平乡、扇沱乡、石回乡、焦家乡、飞龙乡、罗围乡、合兴乡、义和乡、大坝乡、芦池乡、黄葛乡、乐温乡、天台乡、华中乡。
二、更名1个镇:将原狮子滩镇更名为长寿湖镇。
三、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
凤城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地黄桷堡3号,辖原凤城镇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2.60平方千米,人口148040人。
晏家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地晏家场,辖原晏家镇、朱家镇所辖行政区域,面积94.83平方千米,人口73062人。
四、扩大13个镇的行政区域
江南镇:驻地千佛场,辖原江南镇和扇沱乡所辖行政区域,面积67.89平方千米,人口20925人。
邻封镇:驻地邻封场,辖原邻封镇和焦家乡所辖行政区域,面积55.85平方千米,人口37086人。
长寿湖镇:驻地狮子滩,辖原狮子滩镇、石回乡和双龙镇友爱、华丰、响塘、合丰、围子、桂花、沙冲等7个村以及云集镇石堡、花山、大石、中心、玉华、石岭、团坝、红光、怀碧等9个村所辖行政区域,面积104.53平方千米,人口50713人。
云集镇:驻地华中场,辖原云集镇水平、青丰、尖锋、同心等4个村和原华中乡、飞龙乡所辖行政区域,面积115.32平方千米,人口35810人。
双龙镇:驻地双龙场,辖原双龙镇双龙、光辉、天堂、活鱼、吼水、灯塔、红岩、祠堂、鞍山、群力、连丰、谷黄、新生、和平、龙滩等15个村和罗围乡所辖行政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41161人。
龙河镇:驻地合兴场,辖原龙河镇、合兴乡、乐温乡所辖行政区域,面积89.9平方千米,人口48616人。
海棠镇:驻地海棠铺,辖原海棠镇和黄葛乡中湾村所辖行政区域,面积44.35平方千米,人口29657人。
云台镇:驻地云台场,辖原云台镇和义和乡油草寺、桥坝、河坎、拱桥、开丰等5个村以及黄葛乡大坡、黄桷、大凼、园林、巴河、应祝、李坪、青云、八角、、石河、梅沱、鲤鱼、双土、三百等15个村所辖行政区域,面积87.29平方千米,人口48490人。
石堰镇:驻地石堰场,辖原石堰镇、沙石镇和义和乡干坝、丝栗、宏伟、义和等4个村所辖行政区域,面积107.18平方千米,人口59831人。
葛兰镇:驻地葛兰场,辖原葛兰镇、大坝乡、天台乡所辖行政区域,面积110.9平方千米,人口70351人。
八颗镇:驻地梓潼场,辖原八颗镇、付何镇所辖行政区域,面积99.25平方千米,人口45372人。
渡舟镇:驻地渡舟场,辖原渡舟镇、三平乡所辖行政区域,面积65.05平方千米,人口44475人。
洪湖镇:驻地大洪湖,辖原洪湖镇、称沱镇和芦池乡所辖行政区域,面积103.65平方千米,人口39593人。
五、保留3个镇行政区域和驻地不变:万顺镇、但渡镇、新市镇。
2020年,2019年重庆市各区县GDP排行榜出炉,长寿区以701.24亿元位列第13位。
2016年2月,长寿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6年2月,农业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长寿区为2014—2015年度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