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问题

2.煤层气选区评价原则与程序

3.四川页岩气地质量超 40 万亿立方米,有怎样的意义?

4.安徽淮南燃气卡用户编号是几位

5.北京土地利用现状如何?其特点、利用手段、经济利益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6.中国地下水环境状况与监测工程建议

7.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状况

天然气动态监测标准最新版是多少号的呢_天然气动态监测标准最新版是多少号的呢

俗称组态软件,译自英文SCADA,即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集与监视控制)。

组态软件的应用领域很广,它可以应用于电力系统、给水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

在电力系统以及电气化铁道上又称远动系统(RTU System,Remote Terminal Unit)。

组态软件是指一些数据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使用灵活的组态方式,为用户提供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功能的、通用层次的软件工具。

起源于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由仪器,仪表发展而来)

发展于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 1、InTouch:Wonderware 是 Invensys plc“生产管理”部的一个运营单位,是全球工业自动化软件的领先供应商。

Wonderware的InTouch软件是最早进入我国的组态软件。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基于Windows3.1的InTouch软件曾让我们耳目一新,并且InTouch提供了丰富的图库。

但是,早期的InTouch软件用DDE方式与驱动程序通信,性能较差,最新的InTouch7.0版已经完全基于32位的Windows平台,并且提供了OPC支持。

2、IFix:GE Fanuc 智能设备公司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和日本Fanuc公司合资组建,提供自动化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帮助用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增强其盈利能力。

Intellution公司以Fix组态软件起家,1995年被爱默生收购,现在是爱默生集团的全资子公司,Fix6.x软件提供工控人员熟悉的概念和操作界面,并提供完备的驱动程序(需单独购买)。

Intellution将自己最新的产品系列命名为iFiX,在iFiX中,Intellution提供了强大的组态功能,但新版本与以往的6.x版本并不完全兼容。

原有的Script语言改为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并且在内部集成了微软的VBA开发环境。

遗憾的是,Intellution并没有提供6.1版脚本语言到VBA的转换工具。

在iFiX中,Intellution的产品与Microsoft的操作系统、网络进行了紧密的集成。

Intellution也是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组织的发起成员之一。

iFiX的OPC组件和驱动程序同样需要单独购买。

3、Citech:悉雅特集团(Citect)是世界领先的提供工业自动化系统、设施自动化系统、实时智能信息和新一代 MES 的独立供应商。

CiT公司的Citech也是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

Citech具有简洁的操作方式,但其操作方式更多的是面向程序员,而不是工控用户。

Citech提供了类似C语言的脚本语言进行二次开发,但与iFix不同的是,Citech的脚本语言并非是面向对象的,而是类似于C语言,这无疑为用户进行二次开发增加了难度。

4、WinCC: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A&D)是西门子股份公司中最大的集团之一,是西门子工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Simens的WinCC也是一套完备的组态开发环境,Simens提供类C语言的脚本,包括一个调试环境。

WinCC内嵌OPC支持,并可对分布式系统进行组态。

但WinCC的结构较复杂,用户最好经过Simens的培训以掌握WinCC的应用。

1.力控ForceControl(北京三维力控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三维力控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监控组态软件研发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软件产品初创于1992年,公司以自主创新为动力,逐渐奠定了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国产监控组态软件唯一的完整的冗余与热备体系设计,完整的分布式网络结构;

支持控制设备冗余、多重网络冗余,多客户端冗余、冗余的主从站都可以操作;

人机监控图形界面与过程数据处理分离,内置独立的实时历史数据库;

实时历史数据库支持Windows/Unix/Linux 操作系统,数据库开放接口支持远程访问;软件具备独立的Web Server,支持 Web Service 接口,支持PDA终端访问方式;和设备支持多种通讯方式,上千种的驱动程序,支持多协议设备共用一条通讯总线,支持不同通讯链路切换。

产品发展历程:

1992年:诞生了力控的DOS版本;

1994年:基于16位的Windows(3.1)的力控版本形成;

1996年:基于32位的Windows(95)的力控1.0形成;

1999年:力控1.2版本推出,并在中国石油大庆天然气公司广泛应用;

2000年:力控2.0推出,同时出版了《监控组态软件及应用》一书;

2001年:力控“软”策略PC控制软件推出;

2002年:力控2.6推出,北京三维力控正式成立;

2004年:力控3系列软件推出;

2005年:力控pFieldm®网关软件推出;

2006年:力控5.0版本软件推出;

2007年:力控6.0版本软件推出;

2008年:力控6.1版本软件推出;

产品特点:

方便、灵活的开发环境,提供各种工程、画面模板、可嵌入各种格式(BMP、GIF、JPG、JPEG、CAD等)的,方便画面制作,大大降低了组态开发的工作量;

高性能实时、历史数据库,快速访问接口在数据库4万点数据负荷时,访问吞吐量可达到20000次/秒;

强大的分布式报警、处理,支持报警、网络数据断线存储,恢复功能;

支持操作图元对象的多个图层,通过脚本可灵活控制各图层的显示与隐藏;

全新的、灵活的报表设计工具:提供丰富的报表操作函数集、支持复杂脚本控制,包括:脚本调用和脚本,可以提供报表设计器,可以设计多套报表模板;

提供在Inter/Intra上通过IE浏览器以“瘦”客户端方式来监控工业现场的解决方案;

支持通过PDA掌上终端在Inter实时监控现场的生产数据,支持通过移动GPRS、CDMA网络与控制设备或其它远程力控节点通讯

支持控制设备冗余、控制网络冗余、监控服务器冗余、监控网络冗余、监控客户端冗余等多种系统冗余方式。

全新的高性能实时、历史数据库

力控6.0重新设计了数据库内核部分。

除了用旋转门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压缩外,重新优化设计了磁盘存贮算法以实现对长年形成的海量历史数据的快速查询。

支持的数据类型除原有的浮点型、布尔型、字符串型外,新增了对二进制型数据的支持。

单台服务器容量可达100,000点,吞吐量支持每秒写入/查询20,000个数据点。

历史数据库可在线备份。

支持多服务器处理。

当数据库构成双机冗余系统时增加了从站操作功能,即处于备用状态的从站可作为普通操作员站使用。

新增数据库快速访问接口DBI

DBI是一套全新设计开发的实时数据库访问接口。

它除了兼容原有接口Db的所有接口功能外,还增加了获取数据库结构信息的接口,并增加了动态控制变化数据集功能。

由于DBI口用了快速数据访问机制,数据访问吞吐量可达到20000次/秒,可以适合过程仿真、优化控制、专家诊断等多种行业应用。

进程管理

新增的进程管理器可按照配置安全启动、停止各个程序进程,支持进程异常自动处理功能。

可远程监测各进程状态,远程启、停进程,远程上传、下载工程应用或更新程序组件。

报警、处理

强大的分布式报警、处理,支持报警、网络数据断线存储,恢复功。

功能强大的、开放的过程可视化监控平台

全面提升的HMI

1)支持HMI图层操作,可灵活控制各图层的显示与隐藏。

2)重新设计的HMI的对象容器,定义了全新的容器接口集,增加了通过脚本对容器对象的直接操作功能,通过脚本可调用对象的方法、属性。

3)完善了力控OCX容器的型脚本功能,支持更多类型的OCX控件。

4)增强的SQL脚本。

可根据SQL脚本函数返回值判断执行结果、支持模糊查询、支持时间类型字段的处理等。

灵活的报表生成器

1)提供丰富的报表操作函数集、支持复杂脚本控制,包括:脚本调用和脚本。

2)兼容Excel工作表文件,提供类Excel的绝大部分功能,包括:编辑功能、计算功能、图表功能等。

3)支持图表显示自动刷新,可输出多种文件格式: Excel、TXT、PDF、HTML、CSV等。

4)可实现多层表头,可以实现报表嵌套,可以制作复杂的报表格式。

5)具备打印、打印预览、页眉页脚打印功能。

6)报表数据源支持实时数据库和各种关系数据库,可显示、处理实时和历史数据。

7)提供报表设计器,可以设计多套报表模板。

对标准组件和图库进行了大量更新与扩充

1)重新设计、开发实时和历史趋势、XY曲线、多功能报警、历史报表、总貌画面、温控曲线、ADO历史曲线等标准组件。

2)新增多功能显示、GIF透明动画、CAD图形组件等实用图形工具。

3)优化、改造了文本输入、下拉框、列表框、复选框、多选按钮、起始时间、时间范围、历史追忆等Windows控件。

4)优化、改造了多媒体播放器、Flash播放器、浏览器、幻灯片等子图。

5)增加了大批如:PID调节器、手操器等实用子图。

新一代的网络功能

1)Web发布不但支持自有的Web服务器,同时支持IIS服务器,开放的Web控件方便用户建立门户网站。

2)支持掌上PDA终端访问网络服务器,浏览画面。

3)丰富了XML数据传送接口。

4)加强了GPRS/CDMA移动网络的并发数据功能,适合大型移动网络数据处理。

全面升级的I/O调度

6.0的I/O调度在兼容原有全部驱动程序的前提下,进行了多项功能改进。

1)通过简单组态配置,即可支持控制设备的的串口、以太网通道冗余以及控制器冗余。

2)每个驱动可加载独立进程完成集,彻底消除单进程容易产生的线程安全隐患。

3)增加驱动管理器,可查看信道、设备的状态信息,信道的通信报文,对信道进行启、停控制。

4)支持异种通信协议共享同一信道(如:用RS485协议同时在一个链路上集多种厂家、不同协议的设备)。

5)增加了监控数据读写的优先级控制功能。

2.组态王KingView(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性能特点:

(1)组态王对大容量工程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数据集性能

? 网络通讯性能

? 画面刷新性能

? 脚本执行性能

(2)组态王具有易用性特点:操作简单、直观、易理解,符合工控行业使用习惯,简单实用

(3)组态王具有扩展性:易于进行功能扩展

(4)组态王具有良好开放性:提供完善的api接口,利于与其他系统对kingview系统的整合,接口内容包括:

? 实时数据的访问接口

? 历史数据的访问接口

? 报警数据的访问接口

? 安全用户的访问接口

? 变量对象的配置接口

? 设备对象的配置接口

? 用户对象的配置接口

(5)组态王7.0具有良好可维护性:具有诊断、监视、记录工具,能够进行快速的故障定位和排除

(6)组态王7.0具有可定制性:定制OEM版本快速方便

技术参数:

(1)实时数据:报警冗余切换小于2秒

(2)历史数据:

? 存储速度:10000点/s

? 存储时间范围:可由客户订制,精确到毫秒级

? 查询: 历史库查询数据时间小于3秒

同一数据可按照年、月、日、时查询,时间相差在秒级以内

? 历史冗余切换时间小于2秒

(3)冗余切换:

? IOserver之间切换小于2秒

? IOserver可进行最长7天的数据缓存

(4)画面系统

? 画面最大尺寸可达到0x7680(或更大)

? 画面数目没有限制

(5)曲线趋势图:

? 最多同时显示4个绘图区

? 最多同时显示64条曲线

? 最多可以同时具有16条数据轴

? 可同时具有2条时间轴

(6)门户:

? 可以支持200个以上的客户端同时访问

3.Realinfo(大庆紫金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紫金桥监控组态软件是紫金桥公司在长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中开发的通用工业组态软件。

紫金桥组态软件在实际应用中,以其可靠性、方便性和强大的功能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用户已经广泛应用于石化、炼油、汽车、化工、冶金、制药、建材、轻工、造纸、矿、环保、电力、交通、智能楼宇、仓储、物流、水利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过程控制、管理监测、现场监视、远程监视、故障诊断、企业管理、等系统。

软件发展历程:

1993年开始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实时数据库系统软件

1996年推出了基于Windows NT和OpenVMS两种操作系统的实时数据库系统ConRTDB1.0

1998年推出了紫金桥实时数据库系统1.0和紫金桥组态软件1.0

2000年推出了紫金桥实时数据库系统2.0和紫金桥组态软件2.0

2002年推出了紫金桥实时数据库系统3.0和紫金桥组态软件3.0

2004年推出了紫金桥实时数据库系统3.6和紫金桥组态软件3.6

2006年推出了紫金桥实时数据库系统3.6和紫金桥组态软件3.6的升级版本;推出煤矿行业版软件

2007年推出了紫金桥监控组态软件 V6.0

2008年推出了实时数据库系统 V5.0;同年8月推出紫金桥抽油机监控系统V1.0、紫金桥混凝土配料系统V2.0、紫金桥人员定位系统V2.0

2009年推出了紫金桥组态软件6.1正式版软件,紫金桥与高校开始共同研发先进控制管理模块

2010年推出了紫金桥抽油机监控系统V2.0;同年推出了紫金桥混凝土配料系统V3.0、紫金桥人员定位系统V3.0

2011年推出了紫金桥实时数据库V6.0、紫金桥监控组态软件V6.5

紫金桥组态软件主要特点:

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软件是客户/服务器软件,同时支持分布式服务器和分布式客户端。

一处定义,多处引用:在服务器端定义的点,可以同时在多个客户端上引用,减少组态工作量和避免数据的不一致性。

支持多种组网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搭建分布式结构,如以太网、串口、拨号网络、无线电台、GPRS、卫星网等多种连接方式,适应不同场合。

数据库处理核心

数据库服务器可以进行各种运算和数据处理,如量程变换、报警、历史数据记录、PID控制、流量累计等多种处理,支持数据库脚本,在核心级实施控制,满足控制的实时需求。

灵活的点参数结构,用户根据需要组态自定义点类型和点参数,满足个性化需求。

冗余系统

软件支持双机/多机热备份,支持IO冗余、主机冗余、通讯冗余,系统可以智能检测不同类型的故障并自动进行响应的操作,确保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IO驱动

软件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开发了数百种久经考验的IO通讯接口,支持各类智能仪表、智能模块、变频器、板卡、PLC和DCS。

同时支持OPC、DDE等各类开放接口。

图形系统

支持过渡色、透明色,支持各种图形画刷,真实再现生产流程,能设计出逼真的图形效果。

系统预先定义了数百种标准图形,如泵、阀、仪表、管道、马达等,可以缩短开发时间。

用户也可以自定义图库,一劳永逸。

脚本系统

系统支持多种触发形式的脚本,如键动作、数据刷新动作、条件动作、应用动作、窗口动作、对象动作,可以构建各类复杂系统。

脚本用类BASIC语言,简单实用,提供了功能丰富的预定义函数,支持间接变量、数组、循环和自定义函数。

报表系统

软件本身提供了报表系统,可以支持紫金桥的各类运算和函数,还提供了报表函数,报表格式灵活,可以制出各类报表。

提供EXCEL组件,可把紫金桥的各类(包括实时、历史、统计等)数据无缝嵌入EXCEL。

组件对象

可以直接在画面中插入各类Windows标准控件,如文本编辑框、下拉框、列表框、表格、复选框等,全面支持各类ActiveX控件和OLE对象,提供各种功能组件如温控曲线、时间调度、自定义菜单等。

Web发布

软件通过Web发布,可以在Inter上授权访问,授权操作。

可以使用Windwos自带的WebServer或紫金桥提供的WebServer,可以任意指定数据发布端口。

客户端简单易用,用户无需降低IE浏览器安全级别,可直接浏览。

周密的安全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支持用户分组,用户继承所在组的全部权限,且可以定义拥有自己的私有权限。

对窗口、配方、各种点、各种操作等都提供了完整的安全保护机制,只有授权用户才可以操作。

图形模版

使用事先定义的数据处理方式或外观展现形式,在运行时根据指定的输入数据,动态生成实例对象。

为批量组态提供方便,并提高工程的灵活性。

向导

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将一系列常见功能如:历史查询、报警查询、关系库查询等模块化,并以向导的方式实现一键组态。

工程多实例运行

不同工程可以在同一计算机上独立运行,每个工程具有完整的运行系统,并且几乎具备了单工程独立运行的所有功能。

4.MCGS(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全中文可视化组态软件,简洁、大方,使用方便灵活

·完善的帮助系统和多媒体教程

·真正的32位程序,支持多任务、多线程,运行于Win95/98/NT/2000平台

·提供近百种绘图工具和基本图符,快速构造图形界面

·支持数据集板卡、智能模块、智能仪表、PLC、变频器、网络设备等700多种国内外众多常用设备

·支持温控曲线、曲线、实时曲线、历史曲线、XY曲线等多种工控曲线

·支持ODBC接口,可与SQL Server、Oracle、Access等关系型数据库互联

·支持OPC接口、DDE接口和OLE技术,可方便的与其他各种程序和设备互联

·提供渐进色、旋转动画、透明位图、流动块等多种动画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动画效果

·上千个精美的图库元件,保证快速的构建精美的动画效果

·功能强大的网络数据同步、网络数据库同步构建,保证多个系统完美结合

·完善的网络体系结构,可以支持最新流行的各种通讯方式,包括电话通讯网,宽带通讯网,ISDN通讯网,GPRS通讯网和无线通讯网

5.Controx(华富开物)北京华富远科技术有限公司

Controx用C#与C++开发,产品分为通用版、嵌入版(CE)、网络版等版本。

6.QTouch(武汉舜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QT类库开发而成,完全具有跨平台和统一工作平台特性,可以跨越多个操作系统,如unix、linux、windows等,同时在多个操作上实现统一工作平台,即可以在windows上开发组态,在linux上运行等。

QTouch是HMI/SCADA组态软件,提供嵌入式linux平台的人机界面产品。

7、易控(北京九思易)

生活问题

碳排放量,对应的专业术语叫做碳通量(既包括碳排放和碳吸收)。本答案中除了讨论碳排放,还讨论了碳吸收。这是因为如果作为一个排放主体,如果还参与了植树造林之类的减排工程,也是可以抵扣碳排放额度的。碳吸收的测算问题同样重要。

碳通量目前主流的计算方法分两种,一种叫“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一种叫“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

“自下而上”的方法把碳通量分成主要两部分:人为活动,生态系统活动

人类活动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等,涵盖了汽车尾气等,主要通过统计数据计算得到,即根据一个地区的燃料消费量,结合各种燃料燃烧的效率计算排放的碳量。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地区石油、煤、天然气……的消费量,结合经验公式,计算出相应的排放量。其它答案主要在详细介绍这部分的计算过程。这也是实际上最广泛用的统计方式。

生态系统活动则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之一,简单来说生态系统对大气碳的影响包括两个部分:1)光合作用固碳,这部分固定的碳总量叫做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2)生态系统呼吸(Re),包含植物自身的呼吸,以及动物食用了植物之后的呼吸。这两个部分相减就是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 = GPP - Re),也就是我们关注的生态系统这部分的碳通量。

为了计算NEE,通常会把它拆分为GPP跟Re分别计算,二者都跟太阳辐射、降水、湿度、气温等气候因素,以及地表植被覆盖情况有关。将这种关系,结合相应的数据,就能计算出相应的量出来。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研究课题。

除了这两部分外,还有火烧(如森林大火、秸秆燃烧等,一般通过地方志、或者卫星影像来发现)、海洋吸收/排放、飞机排放、游轮排放……这些排放量比较小、或者不确定性比较低(海洋)

总之“自下而上”的方法就是把碳排放分解成若干分量,然后根据各自的特征进行统计,最后求和得到总得碳排放量。

显然,这样计算有很大的误差,所以最近发展了新的方法,叫做“自上而下”。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这个方法根据大气碳浓度观测,反算地表碳排放。

举个例子,如果知道一个地区每个时刻的大气碳浓度,就能知道这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碳浓度增加或者减少了多少,这段时间的碳变化量由两部分组成:1)大气传输,也就是风吹来的与吹走的,2)当地的碳排放。第一部分通过连续的大气风速、风向观测就能计算出来,做

煤层气选区评价原则与程序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市委、市团结和领导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把省委“三个转变”的发展思路、成都市委“三新三最”奋斗目标与我市“三基地一家园”建设和“八个一”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全面实施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等若干成就。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预计,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8.7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032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2.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1亿元, 2005年产业结构比为23.8:39.8:36.4,非农产业比重达76.2%。

(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200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6%,较2000年提高4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2005年末,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有普通中学校41所,专任教师4416人,在校中学生42349人,在校小学生44195人。农村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上元成人学校被列入国家科技部第一批全国农民星火科技培训学校。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与生育、体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三)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预计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30元,较2000年增加31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66元,较2000年增加1452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05年城镇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1%和99%,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参保率达69.2%。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基本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200人。

(四)城乡建设成效明显

实施了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旧城改造工程,城市景观明显改善。路网建设力度加强,实现村村通水泥(柏油)路,预计2005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480公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天然气主管道建设、变电站建设和电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通讯网络进一步完善,预计2005年网络覆盖率达95%。农村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5年间共完成微水治旱工程四期,新增蓄水量4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3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日益优化,2004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3平方米/人,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顺利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建设。

(五)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改革向纵深发展,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构建“阳光”,规范化服务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乡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进展良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预计5年间共引进项目257个,实际利用外资共344万美元,出口创汇共3704万美元。成功举办“中国·成都首届陆游文化节”、“金鸡风筝节”和“布朗李摘节”、第十届“科技之春”科普月启动式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成都市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等对外交流活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六) “十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还存在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偏低,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小。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布局分散,集聚程度较低,旅游业对的开发和整合力度不够。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全市路网尚不完善,与成都市中心城区联系的主通道单一,乡镇间横向干道较缺乏,部分乡镇缺乏到市区的快速通道和通达外部的干线公路。电网建设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旧城改造速度缓慢,重点镇建设力度有待加强。五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教育分布不均衡,标准化建设力度不够,职业中学数量过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乡镇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科技投入不足。六是城乡差距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城镇,远郊农业乡镇与崇阳镇以及近郊乡镇的经济发展差距日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实现城乡共繁荣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对远郊地区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我市整合和集约利用各种和要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工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实现城乡共繁荣。

2、成都市西南次级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崇州为成都市西南次级中心城市,是成都西南翼城镇群的重要节点,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和整合周边区(市)县的优势,成为成都西南翼的要素和市场的聚合点,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

3、“二通道”的建设有利于形成新的发展轴

“十一五”期间,崇阳至温江金马的市级快速通道(以下简称“二通道”)的建设将打破目前我市与成都市中心城区道路衔接单一的格局,增强与成都市近郊区县的联系,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县的产业转移,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对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的集聚能力,形成新的发展轴,带动“二通道”沿线乡镇和全市的经济发展。

4、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我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污染相对较少,气候宜人,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十一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生态优势将进一步凸现,随着居民住房、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成都市中心城区居住功能向西转移,我市的生态优势将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利于房地产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挑战

1、要素环境制约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土地、资金、能源等各种要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我市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缺乏、资金紧张,要素制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大。同时,我市是成都市生态屏障重要的组成部分,鸡冠山森林公园和鞍子河自然保护区是成都市生态保护区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污染治理和环境建设的成本将越来越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

2、区域间竞争加剧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各区(市)县将加快发展步伐,对人才、资金和市场等的争夺将日益激烈。我市位于成都市第三圈层,不具备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市场和投资环境缺乏明显优势,经济发展速度与大部分区(市)县有较大差距,在各区(市)县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我市维持和提高发展速度的难度较大。

3、老龄化趋势突出

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已达17%,超过老龄化社会10%的进入界限,高于成都市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市老龄人口比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社会保障体系急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地方财政压力将日益加大。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对我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老龄人口的增长对医疗保健、体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的需求增加,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八个一”发展战略;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人才开发为动力,扎实推进“三个集中”;以构建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区为载体,推进区域连片开发,不断壮大产业实力,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城乡社会事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崇州逐步建设成为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中等城市。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崇州建设成为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中等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0年达到103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7:43:40。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达90%。

环境建设目标: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45%,城市绿地覆盖率达40%。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

四、发展布局

我市是成都市特色产业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三个集中”的要求,综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构建“一条轴线、三大片区、四个支点”的空间发展总体布局。三大特色发展区域中各乡镇以“一乡一品”为重点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一)一条轴线

一条轴线即“羊马——崇阳”城市、产业发展轴。“羊马——崇阳”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基础,发挥龙头作用,形成城市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聚集区域,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三大片区

三大片区即工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区、农业产业化集聚发展区、特色农业和以生态旅游、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区。

1、工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区

发展范围主要为城市规划区域,包括崇阳、羊马、元通。发展方向是壮大产业实力,提升产业档次,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成为带动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参与区域竞争的主体。发展重点是以崇阳、羊马、元通为核心,大力发展工业和新型服务业,鼓励和引导工业向园区、片、点集中发展,新型服务业向崇阳镇集聚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工业集中发展区、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和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并将羊马镇打造成为我市的城市副中心。

在特色产业方面,崇阳发展城市服务业,羊马发展家具制造为主的轻工业,元通发展铸造业和古镇旅游业。

2、农业产业化集聚发展区

发展范围主要为成温邛高速公路和二通道以南区域,包括桤泉、三江、集贤、王场、白头、济协、燎原、隆兴、大划和江源。发展方向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成为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民增收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区域。“十一五”期间要做大做强粮油、果蔬、食用菌、生猪、商品鸭等农业优势产业,在桤泉形成农产品加工基地,争取在三江形成农产品交易中心。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桤泉发展农产品加工,三江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种植,集贤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王场发展商品鸭加工,白头发展商品鸭养殖,济协发展黄金梨种植,燎原、大划发展食用菌种植,隆兴发展优质粮种植,江源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生猪养殖。

3、特色农业和以生态旅游、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区

特色农业区发展范围主要为川西旅游环线和无根山区以东、成温邛高速公路以北的区域,包括元通、观胜、梓潼、廖家、锦江。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吸纳农村人口向场镇和中心村转移,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十一五”期间要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在元通形成我市特色农业贸易中心。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元通发展铸造业和古镇开发,观胜和锦江发展优质粮种植,梓潼发展无公害蔬菜,廖家发展花卉苗木种植。

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区发展范围主要为川西旅游环线和无根山区域,包括街子、怀远、三郎、万家、苟家、道明、公议。发展方向是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成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域。“十一五”期间要加强九龙沟风景旅游区、鸡冠山森林公园和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加强街子古镇的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山水生态和以古镇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街子发展古镇开发和兰花产业,怀远发展藤编产业,三郎发展九龙沟生态休闲旅游,万家发展文锦江温泉休闲旅游,苟家发展鸡冠山生态探险旅游,道明发展白塔湖观光旅游,公议发展布朗李种植。在怀远形成我市北部地区集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商业中心。

(三)四个支点

四个支点即元通、怀远、三江、街子四个特色区域中心镇。“十一五”期间特色区域中心镇要以特色和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较强的人口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一乡一品”战略,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突破口,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以规模生产基地为载体,以农业服务体系为支撑,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产品特色突出的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城郊型农业,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到6%以上。

1、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一乡一品”发展战略的要求,优化生产基地区域布局,大力推进产业化工程实施,壮大产业支撑。“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实施“五大产业工程”,建设“十一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实施“五大产业工程”。重点推进实施标准化万公顷蔬菜、40万亩优质粮、标准化100万头生猪产业、标准化5000万只商品鸭产业、标准化1万亩优质水产品养殖产业工程。

建设“十一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以隆兴镇为核心的优质粮基地,二是以桤泉乡为核心的食用菌基地,三是以三江镇为核心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四是以公议乡为核心的优质水果基地,五是以万家镇为核心的枇杷茶基地,六是以廖家镇为核心的花卉苗木基地,七是以王场镇为核心的商品鸭生产基地,八是以江源镇、燎原乡为核心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九是以集贤乡为核心的优质水产基地,十是集贤乡为核心的以奶源生产基地,十一是以道明镇、怀远镇为核心的藤竹产品基地。

实施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统一规划基地建设,在平坝区建成土地平整、格田成方、排灌畅通、机耕方便的高标准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在山丘区建成集中成片、特色突出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基地无公害化生产,促进农、林、牧、渔业之间的循环利用。

培育品牌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努力打造红提、郁金、食用菌、生猪、粮油等农产品的品牌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加强对优质品牌的保护,鼓励生产基地以多种形式注册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商标,培育“绿色产品”品牌。“十一五”期间,争创2—3个省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生产基地), 2-3个全国农产品知名品牌,3-5个西部农产品知名品牌。

2、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体系

加快农业产业化集聚发展区的建设。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在成温邛高速公路和“二通道”以南形成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大力发展有质粮油、生猪、水产、商品鸭和蔬菜精深加工。重点建设桤泉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努力建成国家级农产品的加工示范园区。

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科技含量高的大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制定和落实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四川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和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专项基金。抓住成都市重点发展食品、医药产业的机遇,加大对食品加工企业和中药材加工企业扶持力度,主动融入成都市食品和医药产业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0个以上。

3、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和完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逐步构建起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布局合理、功能适用的市场网络体系。在各乡镇构建中小型农产品初级市场,完善集贸市场,满足最基本的农产品交易需求,鼓励农民进入初级市场交易,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化。在三江、元通、桤泉等交通和区位条件良好、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乡镇建设农产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

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深入动员农民和企业兴办经济合作组织,到2010年,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系农户面积达到75%以上。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契约约束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中药材、花木、食用菌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打破区域界限,加强与区(市)县相关组织的交流和合作,联合组建跨区域的专业组织。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市、镇(乡)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立强制性例行检测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公布禁用、限用及推荐的农业投入品的品种和目录,“十一五”期间,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建立质量安全标准化监测体系,规范管理优质粮油、无公害果蔬、食用菌等种植基地农药、化肥的使用和生猪、商品鸭等畜禽养殖基地兽药、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对种植、养殖基地的病虫害、农药污染和疫病、养殖污染等实施全面监控。

(二)以“一区一片”和“一点”为载体,增强工业发展实力和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继续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工业集中发展区、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和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为主要载体,引导工业向园区、片、点集中,提高工业集中度,加快工业发展速度,壮大工业实力,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使工业发展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支撑。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6%,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

1、培育壮大重点优势产业

进一步做大做强家具、皮革制品、建材、食品加工和中药材五大优势产业。以实木、中纤板家具制造为支撑,大力发展居家、宾馆、办公等家具产业。以皮革处理和皮鞋生产为支撑,大力发展皮革制品加工业。以球墨铸铁管、塑胶管、日用玻璃生产为支撑,大力发展管材、塑胶、玻璃制品等建材产业。以川芎、郁金种植为支撑,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以蔬菜种植、生猪养殖为支撑,大力发展肉制品加工、蔬菜加工等食品加工产业。

加大对工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改进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五大优势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崇州。加大对工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重点在项目、资金、土地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争取在优势产业的每个产业中培育出2—3家规模大、品牌好、后劲足、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积极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引导和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和扶持家具、皮革制品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家具产业要以全友、明珠等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木材加工业、胶粘剂业、涂料业、五金业、装饰材料业、家具展销和物流运输业等配套产业。皮革制品产业要以立申、富邦等企业为主,积极发展皮鞋设计、鞋材生产和皮革设备等配套产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完善产业集群服务平台。

2、整合和引导工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

严格坚持新办工业项目向工业集中区集中,除必须就地加工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外的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和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建立异地招商补偿机制,通过分享产值、税收或转移支付等方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工业集中区外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推动本地企业逐步向工业集中区聚集。到2010年,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达到6平方公里,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超过2平方公里。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要形成一定规模。

工业集中发展区、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和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要形成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工业集中发展区是崇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主要发展建材、皮革制品、中药材等产业。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是崇州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展家具、皮革制品、食品加工业。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以发展铸造业为主。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集中财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的承载能力。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加快110千伏变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重点加强现有道路的改造和水、电、气管网的建设。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针对皮革制品等污染较大的产业,加强园区内工业废料、废水和废气处理能力和循环使用能力建设,保护园区生态环境。

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鼓励发展有助于满足社会多种需要,增加就业和为龙头企业生产服务配套的中小企业。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协作发展道路,支持龙头企业、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十一五”期间,继续优化服务业结构,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利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以“一城一镇” 、“一山一路”为重点,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突出发展旅游业、巩固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大都市后方服务型的生态旅游、居家城市。“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14%。

1、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积极发展安居房产。在崇阳、羊马等产业、人口集聚程度较高的城镇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市民的中档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修建一批居民小区、拆迁安置小区、工业集中发展区配套住宅区,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城市建设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在三江、元通、街子等发展基础较好、农民集中度较高的区域中心镇,大力建设农民新居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配套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促进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力发展中、高档住宅地产和适当发展旅游房产。加快滨水新城的商品房建设,在文锦江沿岸打造特色房产发展片区,开发高品质住宅。以土地开发项目为载体,利用湿地示范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二通道”与光华大道连通的便利的交通条件,承接温江的房地产品牌效应,大力打造针对都市居民的高档商品房发展片区。依托历史文化和生态优势,在街子古镇控制性开发面向成都大都市的休闲旅游房产,打造“山水崇州”的房产品牌。

积极发展商业地产。引进知名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大的商业地产,以适应我市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的要求。在崇阳主要开发以大型中高档购物中心为主的商业地产,在三江、元通、桤泉等镇主要开发以生产资料市场和特色农产品市场为主的商业地产。

2、积极发展旅游业

提升旅游业发展档次,打造旅游精品景点,完善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开发主题旅游,推进旅游业从纯观光旅游升级到休闲度旅游和体验式旅游。在白塔湖、无根山区等景区发展以农业休闲度为主题的旅游,建设农业休闲旅游区。在街子、文锦江沿岸发展以温泉休闲度为主题的旅游,建设都市游憩带。在罨画池(含陆游祠、文庙)、元通、怀远等等景点发展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争创省级和国家级旅游景区(点)。在鸡冠山和九龙沟等景区发展以生态观光主题的旅游,打造“中国西部生态旅游胜地”。“十一五”期间,旅游业总收入力争达13亿元以上。

加大旅游整合,完善旅游精品线路。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开发企业,鼓励组建大型旅游集团,以集团化模式推进旅游的整合,对旅游发展区域进行整体开发和整体促销。按照休闲度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古镇旅游、生态观光探险旅游等不同旅游主题,整合我市境内旅游,完善以成都—街子—九龙沟—鸡冠山—罨画池(含州文庙、陆游祠)精品旅游线路为主体的1—2日游。同时依托川西旅游环线,加强与都江堰、大邑、温江等周边旅游的整合,推出以2—4日游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把成都—街子—九龙沟—鸡冠山—罨画池(含州文庙、陆游祠)旅游线路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旅游精品线路。

四川页岩气地质量超 40 万亿立方米,有怎样的意义?

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主要考虑地质条件、量、供气环境及下游工程等因素;在目标评价上充分考虑构造、煤层埋深、含气量与吸附饱和度、渗透率等条件。在总结中国30多个地区1200多口煤层气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根据中国煤层气高产富集特点,对煤层气选区提出如下评价原则:

一、选区评价原则

(1)处于大型盆地浅部斜坡带或埋深适中的向斜区。

(2)煤层厚、分布广,煤层气远景量大于1000×108m3。

(3)避开城市又不远离城市,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

(4)靠近天然气输气管网,有利于下游工程建设。

(5)靠近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有利于开拓下游市场。

二、目标评价原则

(1)煤层埋深在200~1200m左右为最佳,避开氧化散失带和煤层低渗带。

(2)煤层总厚度大于10m,单层厚度不小于0.6m。

(3)煤层渗透率(注入/压降法)大于0.1×10-3μm2。

(4)煤层可解吸气量大,吸附饱和度大于60%。

(5)最大解吸压力接近原始地层压力。

(6)处于承压区的水压封堵气藏和高压气藏最佳。

(7)煤阶以割理发育且生气量较大的气煤—无烟煤3号为最佳(RO为0.7%~4.0%),具高渗、高吸附饱和度的低煤阶(RO为0.3%~0.6%)区也可作为有利勘探目标。

(8)煤层顶、底板有大于10m的封闭性直接盖层,目标区内煤层段无剥蚀现象,纵向上主力煤层距古剥蚀面厚度大于200m,并具有厚度大、分布稳定的区域性盖层。

在具体选区中,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不同,选区评价时考虑的条件亦有所侧重。因此,在具体应用以上各项普遍原则时,应灵活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更好地完成选区评价工作。

三、选区和目标评价程序

在通常情况下,煤层气地质评价工作可分为大区评价、选区评价、目标评价和区块评价4个阶段。

(一)大区评价

主要对五大聚煤区按盆地进行煤层气评价,分析不同盆地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并确定勘探方向和有利选区。

(二)选区评价

本阶段以煤层气地质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以往勘探资料,运用地质分析的方法,在选区评价原则的指导下,完成煤层气地质研究的任务,整体评价有利区带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对勘探前景进行评估。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勘探方向和有商业性开价值的勘探目标。具体程序和内容如下:

(1)资料收集与集。资料收集应围绕煤层分布、水文地质和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资料包括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地震和非地震资料、钻井试气和煤孔资料、遥感和航磁资料、油气勘探分析化验资料、煤田勘探分析化验资料、水文调查资料、煤矿矿资料等。此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地面地质调查、矿井井下调查,并集煤样进行必要的实验分析。

(2)资料的整理和归纳。获得的各种资料应进行认真整理和归纳,从中提取与含气性和可性有关的地质评价参数,对反映煤层气地质特征的各项地质参数进行系统整理、深化研究,编制分析图件,建立系统剖面,建立符合研究区特点的区域性煤层气预测评价模式(原则、参数、标准)。

(3)初步分析评价。根据选区评价原则,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综合评价,预选出煤层气形成地质条件较好的有利勘探目标。一般综合评价包括以下内容:①确定主力煤层的分布、厚度、埋深、煤阶;②确定煤层含气量,做等温吸附特征及其他分析化验资料分析;③圈定煤层气氧化散失带、生物降解带、饱和吸附带和低解吸带范围;④预测煤层渗透率,其手段包括矿井及岩心割理观察测量、裂缝充填程度及充填物观察、测井曲线分析、构造曲率分析、构造应力分析、孔隙结构分析等;⑤进行顶底板及煤层含气性分析、物性分析;⑥进行封盖条件分析,研究煤层气保存条件;⑦进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包括含煤地层水化学特征、水动力状况、与上下地层水文地质关系等;⑧进行成藏条件分析,初步确定煤层气藏类型;⑨圈定可能的气藏范围并计算远景量;⑩综合评价、优选有利勘探目标,提出目标钻探资料井井位。

(三)目标评价

目标评价是在煤层气资料井(预探井)钻探后,优选出最有利目标,可以通过部署评价井以获取更多、更可靠的地质评价参数,也可以通过单井试气,求出稳定产量,寻找高产富集区块,对煤层气开发潜力作出进一步评价。

目标评价除了地质研究要求的任务外,还要着重做好以下研究工作:

(1)利用煤孔、地震资料及野外踏勘查明构造、断裂系统,确定评价井位。

(2)利用绳索取心工具取全目的煤层煤心、顶底板岩心,进行含气量、气组分、同位素、等温吸附线、镜煤反射率、煤的工业分析、显微组分、封盖层突破压力、扩散系数、孔隙度、渗透率等项目分析工作。

(3)利用组合测井资料精确地确定煤层及厚度、深度、密度、孔隙度、灰分含量、吸附饱和度等项数据及地应力、突破压力、孔隙压力、弹性模量、泊松比、坍塌压力、破裂压力等的处理解释。

(4)用微型压裂法求取煤层及其相邻岩层的原地应力、煤层破裂压力、闭合压力等资料。

(5)利用注入/压降试井求取可靠的渗透率、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数据。

(6)利用大地电位法裂缝监测及CT测试搞清煤层压裂裂缝方位及长度。

(7)通过单井抽排,系统求出产气量、产水量和压力变化,取得稳定产能和流体性质,并通过地层水Cl-同位素分析确定煤层水性质和进入煤层的时代。

(8)利用试气产能及储层数值模拟预测产量变化,确定下一步试验井组试的合理井距、井网几何系统及试气方案,提交煤层气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作出经济评价。

除对煤层进行上述作业、分析外,必要时还应对主要含水层进行取心和渗透率测试,以了解地下水的流动能力。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获得的可靠资料,对探区煤层气的开发潜力和经济效益作出进一步的评价。本阶段还可将各种评价参数输入计算机中,运用储层模拟技术进行煤层气产量预测,对煤层气开发潜力进行定量评价,还可对各种主要评价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找出影响煤层气产量的因素,指导下一步的勘探和评价。

当目标评价结果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并优选出区内最有利区块时,即可进入下一个评价阶段——区块评价阶段。

(四)区块评价

煤层气的开与常规天然气不同。当产层打开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水,使煤储层压力下降到煤层临界解吸压力以后,煤层气才能逐渐解吸产出。随着排水作业的连续进行,降压幅度和降压范围不断扩大,煤层气产出量就越来越大。从排水降压到气的产出有时长达数月,有时长期排水仍无法使储层充分降压。因此,仅根据勘探阶段获得的评价参数如含气量、渗透率等,尚不能充分可靠地评价煤层气开发潜力,需要通过小规模的长期试,以确认煤层气稳定的生产能力。结合这些资料,对重点区块展开全面、深入的勘探和评价,为投入开发作准备,这就是区块评价的主要目的。

确定完井方式、压裂措施也是区块评价的重点之一。煤层气开井通常都进行强化作业,如压裂、洞穴完井等。上述作业完成后,即可进行排试验。试周期与井距、储层渗透性有关。

总之,煤层气井需要长期排实现井间干扰,以使煤层在一定面积内整体降压,直到取得试验区长期、稳定的气、水产量数据。

区块评价的具体任务基本与选区地质研究任务相同,更突出的是成图要求更精确,地质认识更深入,对试气特别是试验井组试资料更了解,并取得区块单井稳定产能,其工作重点如下:

(1)通过井组试验对各煤层分布、煤层气藏类型、成因类型、可商业性开范围、煤层含气量、渗透率、层间水化学特征及动力条件、封盖条件及产能等情况基本清楚,确定下一步投入开发的合理井距、增产措施、抽排方式及稳定产量。

(2)通过井组试验进行长期连续排和产能动态监测,获取各项数据,建立气、水产量与生产压力和时间关系曲线,确认实际气、水产量及开特点。

(3)进行干扰试井,了解储层连通情况及渗透率方向性。只有实现井间干扰的产量才能认识区块将来大规模开的开发潜力,准确搞好产能预测。

(4)根据储层参数和试生产数据,运用储层模拟技术,进一步进行合理井距、井网、完井方式等敏感性分析,以确定气田生产策略,预测生产历史。

(5)进行下游工程调研和市场调查的前提下,搞好气田开发利用的经济敏感性分析(即经济评价),以确定是否进行商业性开发。

(6)准确计算各类储量,为煤层气田开发和滚动勘探开发提出战略性规划。

安徽淮南燃气卡用户编号是几位

有利于我们实现新能源转型,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先来说说什么是页岩气?

页岩气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产自于泥岩或页岩中的甲烷天然气,是一种化石能源,它的来源与常规的石油天然气一样,但是是一种非常规的。我们都知道石油被称为黑金,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被称为蓝鲸,而页岩气则是石缝里挤出的蓝鲸。

页岩气是一种天然气。与煤炭、石油等相比,天然气是一种相对清洁、无污染的能源。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该能源的使用,许多的家庭也已经成功连通天然气网络,并且如今很多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也是使用天然气作为动力能源。

而在这种局面下,由于天然气需求增大,带来的就是天然气的稀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开始在国内寻找能源,并且还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天然气。页岩气的超大储量则给了我国新能源使用指明了方向。

那么页岩气到底和天然气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它的开发和利用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页岩气虽说是天然气的一种,但是它更加清洁,利用效率更高,可以适用于城市供电、发热,汽车燃料和化工生产等等,用途广泛。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这种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我们国家现在煤炭一次性消费占比59%左右,全球基本上平均在28%,而我们整个天然气的消费一次性能源占比8%左右,全球平均在20%左右,所以整体来说,我们是特别需要清洁能源的。

四川页岩气地质量超 40 万亿立方米,说明未来我国的能源潜力巨大呀,这可以大大减轻我们国家对煤炭这种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相信随着我们在页岩气开的技术上的突破。这些宝贵的天然气肯定会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咱们也有望实现自己能源自由。

页岩气的开发和利用会不会引发新的危机呢?

有人提出开页岩气要使用大量的水,同时水中要掺入化学物质,这是否会造成水的巨大浪费和污染呢?另一方面,压力是否会引发小幅地震,带来次生灾害呢?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我国的科研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还创新应用了清水压裂技术,这种压力只需添加少量试剂作为压力液来进行压力,这种清水压力成本低,伤害轻,很少需要清洗。具体的来说用的还是循环技术,这个水是密封的,这个循环是自成体系,没有外溢的一些现象。而且一些压力的一些试剂,也是清洁的,这个无污染的,又封闭又清洁又没污染,最后循环的利用,对这个环境的污染基本上是没有的。

对于是否会引发地震等次生灾害?

专家表示:产生的这种压力都是一些小的破碎,不会产生地震,而且在压力的过程当中,专家们都进行动态的监测,这些小的破碎这个,都达不到我们的一些震级的一些等级的标准,更不会引起周围环境的变化。

其实说了这么一大堆,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这个天然气的价格会不会降下来?

我个人觉得价格会不会降的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至少不要像石油煤炭那样价格震动太大,进而影响正常的民生生活就好,而且我们也不应该只盯着这一种能源,还是要继续勘探和开新的能源,最好是找到可持续循环使用的能源。

北京土地利用现状如何?其特点、利用手段、经济利益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十二位

燃气用户号是燃气公司根据市民所百居住的区域进行划分,由于燃气用户号是8位数不等,记起来很不方便,市民如果想查询自家燃气用户号,以及对自家燃气费用方面有疑问,可以拨打查询电话询问。

如果有燃气缴费卡的度,带着燃气缴费卡,到当地燃气公司查询。

以前缴费的单子上面可以看见用户编号。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知机通讯设备的完善,人们也可以通过支付宝等途径查询自己家的燃气用户号,同时也道可以进行缴费、余额查询等多项服务。

扩展资料:

疏导我市今冬明春非居民天然气销售价格矛盾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安徽省城镇燃气管理条例》是安徽省为了加强城镇燃气管理,保障燃气供应,防止和减少燃气安全事故,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维护燃气用户和燃气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燃气事业健康发展而制定的管理条例。

一、全市非居民天然气销售价格在现行价格基础上综合顺加0.55元/立方,并实行量价挂钩差别化政策。即:年用气量50万立方以下的,销售价格为3.82元/立方;年用气量50~100万立方的,销售价格为3.77元/立方。

二、非居民供气用量以一个年度为计量周期。同一用户有多个计量表的,用气量按多个计量表合并计算。

三、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你公司要配合价格主管部门密切监测舆情动态,及时组织政策解读,调整非居民用气销售价格时要在经营网点和新闻媒体重点宣传季节性差价政策,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预期,争取社会各方面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维护社会稳定。

四、你公司要严格执行我局制定的非居民天然气疏导价格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用气成本。市价格监督检查部门要加强对燃气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天然气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对违反天然气价格政策的违法行为将进行严肃查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安徽省城镇燃气管理条例

中国地下水环境状况与监测工程建议

一、土地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2001—2003年国土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31.43万公顷,土地复垦4.01万公顷,土地开发11.95万公顷。新增耕地17.17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

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量:石油7.99亿吨,天然气5035.39亿立方米,原煤51.95亿吨,铁7.02亿吨(矿石),铜443.26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3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77.71亿元,增加值达到4455.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88亿元,增长4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0.86亿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最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2.5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与环境保护以及需取的措施等。

四、土地市场和矿产勘查开发秩序治理整顿

取严厉措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党中央、院及时取果断措施,对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做出一系列部署;五部委联合组成10个督查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先后就治理整顿工作下发5个通报,三次致函各省(区、市)人民,两次召开全国省级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办公室主任会议;先后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对9起涉及严重违反土地法规的案件进行公开调查;通报治理整顿检查验收的标准及检查验收工作安排。

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取得重要成果:各地停止审批设立新的开发区和开发区扩区;原有各类开发区6015个,已撤消3763个;各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7.8万件,立案查处12.7万件,结案12.4万件,罚没款12.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5878.4公顷。有925人被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排查出违规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2822宗,有效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完善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行,市场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更加广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确立,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土地市场运行制度和组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土地产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土地权利体系日益完善。

全国出让土地面积18.68万公顷,其中招标0.62万公顷,拍卖0.89万公顷,挂牌3.68万公顷。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供地的比例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3年的28%。

整顿和规范矿产勘查开发秩序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治理整顿工作的领导和具体部署安排。进一步打击非法矿,关闭浪费、破坏环境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矿山。

印发《探矿权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取得明显成效。共出让探矿权矿权26080件,出让价款达到52.56亿元。其中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探矿权矿权11752件,出让价款26.98亿元。加强矿产执法监察,2003年共处理案件1.7万件,罚没款5942.69万元。

五、国土调查和规划

国土调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地质调查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修测72.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0.5万平方千米。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5.6万平方千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51.8万平方千米。1:20万物化探遥感调查47.7万平方千米。1:100万重力23.4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8.2万平方千米。机械岩心钻探12.6万米。

农业地质调查全面部署,基本覆盖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主要农业经济区,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目前已与浙江、四川等17个省(区、市)合作,签订了农业地质调查合作协议,2003年已完成调查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完成三峡库区1:5万航空遥感勘查面积达32000平方公里,全面覆盖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记录了三峡大坝蓄水前长江最低水位时库区历史状态,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库岸变迁、生态环境演化、监测、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评价。全国地下水天然量多年平均为923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天然为8837亿立方米,地下微咸水天然为277亿立方米,地下半咸水天然为121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淡水可开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

查明首都地区地下水总量、开发潜力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怀柔、平谷等5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查清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过程;完成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现状调查,并实施动态监测;西南岩溶石山典型流域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在贵州大小井、云南小江流域初见成效。在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市)的红层地区,完成探结合示范浅井868眼,在西北、东北缺水地区施工示范深井25口,直接解决了近11万人的饮用水问题。

查明我国耕地后备数量、质量、分布等数据。国家级耕地后备734.33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547.53万公顷,中部地区65.40万公顷,东部地区121.40万公顷。

加强土地市场监控。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发布土地市场信息,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为适时制订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保障土地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国土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取综合措施,加强国土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相继展开。31个省(区、市)的矿产规划全部发布实施;已有260个市(区)、705个县(区)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天津、深圳、新疆、辽宁国土规划试点。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矿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灾害治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土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2003年汛期,共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当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56次,在国土部网站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109次。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3年底累计完成545个县市调查,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和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及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次,避免人员伤亡近3万人。

全国共报告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踪、5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65亿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有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组织完成对三峡库区二期治理工程的验收,确保135米水位蓄水前的二期工程治理和地质安全评估任务的完成。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对库区136处重点隐患点和库岸实施了专业监测,近1800处地质灾害监测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实现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坝前135米水位蓄水以来,已成功预警16处滑坡,其中群测群防系统预警10处,专业监测系统预警6处,使30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完成安徽黄山等8处世界地质公园的审查报批。完成对44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审批。

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建设。重点推进省级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江苏省、浙江省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苏省盱眙县等18个典型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

继续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已建设基岩标30座,分层标组28组,GPS基准监测网点36座,地下水监测孔320个。

七、科技与信息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营利科研机构组建工作。开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筹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土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项,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4项,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11项,科技攻关11项,国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27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新建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组建国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7个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国土标准化管理办法》,发布《国土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耕地后备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国土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5项行业标准。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主孔已钻至3665.87米,在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科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辽西发现第二件初鸟类化石?东方吉祥鸟。首次应用深地震三维精细反射、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深穿透地球化学等高新技术,建立长江中下游大型矿集区深部三维成矿模型,形成探测深部成矿建造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成功直接提取滑坡变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技术、新型多功能钻孔倾斜仪、岩土体推力监测系统及光纤监测系统,已直接应用于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程。

开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建立了国家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集成“3S”技术和PDA技术,研制成功经济、可靠、高效、高精度的土地调查作业系统。开发成功低空无人遥感监测系统,可直接应用于突发及土地利用现状的高精度调查和监测。

国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对全国、31个省(区、市)、81个重点城市(50万以上人口)的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控制指标数据综合管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在部机关及全国2400多个节点推广应用,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信息数据模型和土地信息参考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信息标准框架技术体系。

加强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中心运行环境得到完善,1∶50万全国地质图、矿产规划、全国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一批数据库系统集中管理,并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八、测绘管理与服务

测绘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贯彻实施修订后的《测绘法》,发布实施《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完成了《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等8部草案审议前的各项工作。地方测绘立法取得重要进展,已有3个省(区、市)出台测绘管理条例,13个省(区)的测绘管理条例草案已报当地人大或审议。

测绘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图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查处地图违法案件5000多余件,没收各类违法地图制品150多万件。

测绘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国6800多个测绘资质单位开展了质量自查,取消资质165个,降低等级36个,缓登36个。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布实施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全国1:5万地名数据库、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

测绘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国家中尺度基础地理信息工程与空间决策》、《遥感影像处理原型系统设计》等投入使用。

测绘系统对外提供地形图约65万张,大地成果约6.9万点,航展成果约31万片,数字地图约7万幅,数据量约为63TB;编制出版了各类地图1572种、图书454种,总印数1.2亿多册(幅)。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状况

吴爱民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

作者简介:吴爱民(1963—),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地下水勘察、水可持续利用、地热勘查开发,以及同位素水文地质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国地下水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于地下水和污染问题所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介绍了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程的有关设想。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监测工程

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要素。近30年来,我国对地下水的开以每年25×108m3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地下水开量每年约1100×108m3。从数字上看,地下水供水量只占全国供水总量的20%,但地下水供水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极其重要。尤其是在地表水相对贫乏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作用不可替代。最新地下水调查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的地下水环境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就我国地下水环境状况与监测工程建议予以介绍。

1 全国地下水环境状况

2003年完成的新一轮地下水评价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天然补给量每年为9234×108m3,约占水总量的三分之一,地下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全国地下淡水分布面积810×104km2,地下微咸水分布面积54×104km2,地下半咸水、咸水分布面积84×104km2。按分布面积统计,全国63%面积的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17%经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12%不宜直接饮用,另有不足8%的地下水不宜直接利用。一些地区由于长期大量开地下水,以及工业“三废”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了地下水超与污染问题,进而诱发了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

1.1 地下水位下降与降落漏斗

2004年全国192个城市的地下水监测结果表明,与2003年相比,61个城市的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超过0.5m,占监测城市总数的32%,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山西六大盆地、下辽河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天山北麓、淮北平原和中南、东南沿海地区;53个城市的地下水位上升幅度超过0.5m,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7%,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地区;78个城市的地下水位变化不大(变幅在0.5 m之内),占监测城市总数的41%,各地均有分布。由于长期超量开地下水,全国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180多个,其中,漏斗面积超过500km2的地下水降落漏斗29个,漏斗中心最大水位深度超过50m的36个。这些监测城市中,省会级城市31个、地级市133个、县级市2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9.1%。虽然监测城市数量有限,但遍布全国,基本反映了我国主要城市和平原区的地下水状况。

在华北平原,河北衡水深层地下水降落漏面积达8815km2,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地下水降落漏斗;北京、天津、沧州、衡水、德州等多个地下水降落漏斗交叠在一起,形成特大型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由于煤矿开排水,河北唐山赵各庄地下水降落漏斗中位深度达333.2m,成为全国最深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位变化的总体特点是:中心城区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地下水降落漏斗向郊区扩展,形成了跨省市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上海市中心城区地下水开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位稳中有升,但郊区地下水位仍呈下降趋势,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展较快;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由于取了关停地下水开井的措施,2004年地下水位有较快回升;在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地下水开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两个主要开层(第二和第三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1.85 m和5.61 m。目前,三省市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经贯通,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防治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西北内陆盆地,大量出山地表径流被人工渠系引到中游灌区,山前戈壁带地下水补给量大幅度减少,水位持续下降。在东南沿海和中南地区,一些大型城市地下水开量增加,地下水呈下降趋势。

1.2 地下水质恶化与污染

2004年全国187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显示,与2003相比,地下水污染加重的城市有52个,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8%,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江汉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以及东南沿海等地区;地下水污染趋势有所减轻的城市有39个,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1%,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华南地区;地下水水质或污染程度基本稳定的城市有96个,占监测城市总数的51%,各地均有分布。地下水污染组分主要为“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铁、锰和无机盐类(硫酸盐、氯化物),其次为“五毒”(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和其他重金属元素等。

生活污染为最普遍的污染类型,主要分布在城镇居民密集区,以点状分布为主,比较严重的有石家庄、兰州、太原、西安、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成都、南京、贵阳、海口等18个城市。工业污染在我国中东部城市比较突出和普遍,比较严重的城市有太原、兰州、石家庄、郑州、南昌等17个城市。农业污染主要是由农药、化肥或利用污水灌溉引起的浅层地下水污染,广泛分布在平原、盆地的农业区及城市周边蔬菜种植区,多呈面状分布,比较突出地区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吉林西部平原区、三江平原等。油类污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工业污染,分布在石油、天然气开发区和输油管道沿线,污染范围一般呈点状或面状分布,污染比较突出的有兰州、西宁、淄博、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8个城市和地区。与此同时,天然地质背景不良也是造成地下水水质低劣的原因之一,全国尚有7000万人饮用不符合标准的地下水,遭受慢性砷中毒、氟中毒、甲状腺肿大、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侵扰。

此外,根据国土大调查在南方某经济发达区和北方某城市的调查结果,“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有一定程度的检出。其中,农药类六六六、滴滴涕,卤代烃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单环芳烃、单环芳烃类等有机污染指标检出率一般在10%~20%,部分地区为30%~50%,甚至80%以上,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1.3 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灾害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和天津市区,到60年代两市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70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和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河北平原东部地区相继产生地面沉降。80年代以来,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量大幅度增加,地面沉降范围也因此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并在区域上连片发展,地面沉降范围趋于扩大。90年代初,发现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福建、广东、海南、黑龙江、云南、湖北、台湾等16 省(区、市),沉降面积约48700km2。到2003年沉降面积扩展到93855km2,地面沉降城市50多个,形成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断陷盆地等地面沉降灾害严重区。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无锡、沧州等城市,天津塘沽最大沉降量已达3.1 m。西安、太原、沧州、常州等城市地裂缝灾害严重,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4 岩溶塌陷

在隐伏岩溶分布区,大量或大强度开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造成楼房开裂、倒塌,人员伤亡,铁路减速、中断,甚至列车颠覆,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岩溶塌陷1400 多例,塌坑总数超过40000个。发生地面塌陷的地区主要有辽宁的瓦房店,河北的唐山、秦皇岛、衡水、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山东的枣庄、薛城、临汾、泰安、莱芜,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郴州、怀化、永州、邵阳,贵州的六盘水,广西的桂林、柳州、南宁、玉林,广东的云浮、深圳、英德、韶关、阳春及广花盆地,江苏的徐州,浙江的杭州、江山、常山、开化,安徽的淮南、铜陵,江西的萍乡、丰城、瑞昌、景德镇、乐平、上饶、贵溪、吉安、吉水、安福、永新、瑞金,福建的龙岩、三明、永安,云南的昆明、曲靖、安宁、陆良等城市和地区。尤以广西岩溶区塌陷最为突出,塌陷范围一般7~7600m2,影响范围可达1~2km2。

1.5 海水入侵

沿海地区超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与咸水扩渗,呈现出由点状向面状入侵扩展趋势,造成群众饮水困难、土地盐渍化、农田减产绝收。发生海水入侵的地区从北向南依次有:辽宁的庄河-丹东、大连、营口、下辽河三角洲、辽西沿岸海水入侵区,河北秦皇岛沿岸的赤土河地区、耀华玻璃厂一带和枣园水源地,山东的莱州-招远-龙口一线的沿海平原地带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地的河口地段,广西的北海市海城区,海南的新英湾地区和台湾的台北盆地、嘉南平原北港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发展迅速,2003年海水入侵面积达2457km2,比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了937km2,平均每年增加62km2;莱州湾沿岸地区海水入侵损失严重,造成40 多万人吃水困难,8000 余眼农用机井变咸、报废,60多万亩耕地丧失灌溉能力,每年减产粮食3×108kg。

2 党中央、院高度重视地下水监测保护工作

为加强对地下水超与污染的监督管理,1998年院在《国土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1998]47号)中明确规定,国土部负责“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

2002年10月,国土部孙文盛副部长通过长期调研,向院提交了《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的调研报告》。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超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在许多地方呈加剧趋势,已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大的损失和危害,并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2003年9月,国土部基于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评价成果,提交了《全国地下水战略问题研究报告》,提出了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战略转变和工作重点。院《参阅文件》(2003年第4期)全文刊发该报告,供中央、院各部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参考。提出的六项战略转变是:一要调整地下水开发利用思路,实施以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二要按地下水赋存和分布规律,实施区域地下水开发与保护战略;三要加强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建设,从以地表调蓄为主向以地表、地下联合调蓄转变;四要加强地下水水源地储备,从无序应急供水向有序应急供水转变;五要改善缺水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实施扶贫找水工程;六要建立地下水保护带,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提出的两项工作重点是:一要继续深化全国地下水勘查评价;二要加快完善地下水环境动态监测站网系统。

2004年3月,《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 6号)明确规定“加强地下水勘查与监测,以水的承受能力为前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禁止在缺水地区上高耗水项目。”

2004年6月,刘东生、张宗祜、陈毓川、陈梦熊、赵鹏大、薛禹群等4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针对我国地下水与环境的严峻形势,联名向院提出了《关于设立“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国家专项的建议》。副总理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3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总体框架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院关于加强地下水监测、防治地质灾害的指示精神,切实履行院赋予国土部关于地下水监测监督管理的职责,国土部在《国土“十五”纲要》中提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点,形成国家、省(区、市)、市(地)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实现地下水动态的实时监测”。《“十五”国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也提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实施地下水动态监测,加强地下水污染监测”。2004年8月,国土部组织编制完成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建议书》,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立项。2004年11月,《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

3.1 总体目标

从国家层面上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建立较完善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实现国家对大型平原、盆地和岩溶连片分布区地下水的区域性有效监控,对重要城市、人口密集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大型能源矿业基地、重大工程建设区地下水的骨干点实时监控,使之成为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公益网之一,及时向全社会发布监测信息,为科学利用和保护地下水、防止水不合理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宏观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依据,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公众对地下水信息的基本需求。

3.2 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满足日益提高的人类生态环境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重点监测与区域控制相结合,子系统监测与大流域控制相结合。对重要人口密集区、粮食基地、工业基地、能源基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进行重点监测;对人口稀疏、交通不便、高山高原等地区,进行适当控制。

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统筹规划地下水监测网络,稳步推进实施。优先安排对地下水依赖程度较高的北方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内陆盆地与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因地制宜、优化调整。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以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网点为基础,点、线、面结合,浅、中、深结合,上、中、下游结合,一孔专用与一孔多用结合,优化调整监测网络,充实完善监测站点。结合需求,因地制宜地拓展监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生态监测。

依靠科技、服务社会。引进与开发并重,监测与研究并举,提高地下水监测技术水平,提升地下水监控能力、预报预警能力、决策支持能力与信息服务能力。以自动监测、实时传输、网络发布系统为基础,推进地下水动态分析预报与快速应急反应机制建设,服务于决策,服务于社会公众,服务于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

3.3 总体部署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主要部署在黄淮海平原、汾渭河谷盆地、东北平原、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黄河源区、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洞庭湖-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四川盆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和西藏一江三河地区等16个重点区,受益范围涵盖全国30%的面积、70%的人口、75%的GDP贡献区、90%的城市。

3.4 建设内容

建设完善现代化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以16个重点区为核心,建设现代化地下水监测网,实现自动监测与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网络发布,建立地下水动态评价制度,对地下水超与污染实施预警监督。

建设改造地下水均衡(监测)试验场。开展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动态规律、污染物运移变化以及相关新技术、新方法试验和科学研究,为地下水的科学评价、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中心。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中心作为全国地下水监测的中枢,负责全国地下水监测数据的接收、储存、管理、发布,地下水水量模型、水质模型、管理模型的引进、开发、推广、应用,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建设与维护,以及微量元素与污染组分的分析测试等。

我国经过“八五”,“九五”的攻关研究,RS、GIS和GPS的综合配套发展能力开始形成,为3S走向实用奠定了基础。在应用方面, 3S技术已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尤其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和调查等方面,为国家***和各级部门提供了大量科学的宏观决策信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技术应用逐步由国家行为向产业行业的转化过程中,有力地推动了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对这些新技术的认同和用,越来越多的部门,已经正在将这些技术摆上部门业务化应用的日程,成为主管部门执法或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及行业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据之一。

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1.建立了国家级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

该服务体系包括以中国1:25万土地利用数据为核心的国家环境空间数据库,二个部级服务系统,三个省级示范系统及五个县级服务系统,珠江三角洲地区“4D”(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库 DOQ,数字专题地图库DRG和数字专题信息DTI)技术系统以及全国环境信息技术系统。

2.建立了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

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灾害宏观动态监测系统、机载SAR数据实时传输系统、洪涝灾害测评估系统。 洪涝、干旱。林火和雪灾的宏观动态监测与评估系统,已具备针对中国范围内发生的洪涝、干旱、林火和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宏观动态监测和成灾区的区域覆盖评估的能力;系统通过网络通信同其它子系统实现产品传送和数据共享,并以VSAT和INTERNET网络通信方式向应用部门提供防灾减灾信息服务。 3.建立了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天然海域达4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 18000公里。海洋及海岸带拥有丰富的,有12个省(市、自治区)处于沿海地带,全国50%的大城市,40%的中小城市也在这个地带,国民经济总值的60%来自沿海地区。因此,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是我国一项战略目标。在“九五”国家高技术发展(863)支持下建立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高频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环境遥感监测应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以及示范试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