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预测模型_天然气动态建模过程简述怎么写好
1.国内有几家燃气信息化服务做的比较优秀的,有谁可以介绍下吗?
2.基于二维地质建模的两种地震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及分析
3.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非常规油气评价方法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评价方法比较多(表2-8),分类也比较混乱。国内的评价方法超过10种,其中致密砂岩气评价方法就多达9种(郭秋麟等,2009;董大忠等,2009)。美国USGS为了便于评价,将油气分为常规和非常规油气两大部分,其中非常规(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被称为连续型油气,非常规评价方法与连续型油气评价方法基本相同(Schmoker,2002;Olea et al.,2010)。国外最常用的方法是类比法、单井储量估算法、体积法、发现过程法和空间分布预测法等。
以上方法可归纳为类比法、统计法和成因法三大类。类比法:国内常用的类比法是单位面积丰度类比法,这种方法与常规油气评价的类比法相似;国外主要USGS的FORSPAN法及其相应的改进方法。统计法:主要有体积法、“甜点”规模序列模型法、“甜点”发现过程法、单井储量估算法和油气空间分布预测法等,这些方法与常规油气评价法相似。成因法:国内用得较多,主要有盆地模拟法和热解模拟法。下面分别介绍这些方法中有代表性、较特殊的几种方法。
表2-8 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评价方法
一、类比法
类比法是USGS的主流评价方法。该方法最早由咨询公司评价员JohnGrace开发(NOGA Assessment Team,1995)。1995年,USGS的Schmoker接管了该方法后对其进行了扩展和改进,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做了大量的应用(Schmoker,2002)。最近几年,Klett等(2003)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特别是在数据库、参数分布、图表输出标准等方面的发展显著,现该方法已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
1.评价单元与最小评价单位
USGS将目标评价层次划分为大区(region)、地质区(geologic province)、总含油气系统(TPS)、评价单元(AU)和最小评价单位(cell)。大区为组织单元,地质区是指具有共同地质属性的空间实体,总含油气系统是指具有共同的生、储、盖、运、圈、保等地质特征的可绘图的实体,评价单元是总含油气系统的一部分,由许多cell组成。在早期的评价网格中cell是指一个矩形网格,在目前的评价网格中cell是指由一口井所控制的排泄区(well drainage area)。
2.主要评价参数
主要评价参数包括:
(1)评价单元总面积(U);
(2)未测试单元总面积占评价单元总面积的百分比(R);
(3)未测试单元面积中具有增加储量潜力的百分比(S);
(4)每个有潜力的未测试cell的面积(Vi);
(5)每个cell的总可储量(Xi);
(6)未测试单元平均产油气比率;
(7)天然气评价单元液/气比率。
以上主要评价参数用于直接计算量。在参数前处理过程中,已有的钻井资料主要用于储层参数(如厚度、含水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等)的分布研究、权重系数的确定、最终储量和收率的估算。在缺乏足够的钻井和生产数据的地区,评价参数主要通过类比获得。
3.评价流程
该方法适合于已开发地区的剩余潜力预测。通过模拟每一个cell的参数分布,用相应的参数分布计算cell的量,并汇总为整个评价单元的剩余总量(图2-9)。结果用概率形式表示。评价过程主要有以下4步:
图2-9 连续型油气聚集评价流程
第一步:确定有潜力的未测试单元比例(T),即: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第二步:计算有潜力的未测试单元面积(W),即: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第三步:确定有潜力的未测试cell的个数(N),即: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第四步:计算评价单元总量(Y),即: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公式中的符号说明见上文“主要评价参数”部分,求解方法均用随机模拟法。
二、随机模拟法
随机模拟法是USGS新推出的方法。2010年12月,Olea等认为传统的类比法存在3点不足:第一,忽略了不同评价单元EUR的空间关系;第二,没有充分挖掘已有数据所隐含的信息;第三,评价结果违背空间分布规律。
针对以上不足,USGS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随机模拟法。该方法与类比法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算法的发展,由原来的类比法发展为以统计法为主、类比法为辅的综合评价法,在有井区用序贯高斯算法的随机模拟法;在无井区用类比法,通过类比得到EUR的空间关系及相关参数,然后进行多点模拟。第二,地质建模的发展,在此之前用三角分布来确定参数;现在通过分析空间数据间的关系,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参数空间分布模型。第三,模拟单元用最早的网格单元cell,它与原来的cell有很大的不同,新cell的面积很小,接近于单井控制的排泄区或更小。
新方法根据钻井情况确定两套评价过程,即A过程———在已有钻井地区的评价步骤和B过程———在无钻井地区的评价步骤。
1.A过程———已有钻井地区评价步骤
A过程属统计法,共有11步:第一,选择单元格尺寸和形状等基本评价单位;第二,指定已知井排泄区;第三,建立每口井排泄区的形状和位置模型,每个井排泄区相当于多个相邻单元格的集合体;第四,为每个无产能井限定无产能区范围;第五,通过确定单元格、排泄区、井的关系,为每个网格单元准备一个相应的EUR(最终可储量)数据集;第六,为每个测试单元准备一个包含3条信息的指示数据集,即单元格中心的纵、横坐标和一个指示器,指示器为0表示单元格没有产能,为1表示有产能;第七,如果该区域没有数据或者很少数据,不确定性很大,则需要准备一张克里金估计误差图,并由此确定评价区的边界;第八,用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至少模拟100次产能指示器,指明单元格有无产能;第九,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模拟单元格EUR,模拟次数与指示器的模拟次数相同;第十,利用第八步中生成的图件修正第九步中生成的图件,以上每次模拟结果的发生都是等概率的;第十一,用等概率模型,汇总以上模拟的结果。
2.B过程———无钻井地区评价步骤
B过程属类比法,共有9步:第一,选择地质条件相似的成熟区作为类比刻度区,用A过程模拟,根据模拟图像和经验确定边缘区(评价区)的EUR波动特征;第二,确定评价区边界;第三,变换EUR值的概率分布和训练图像到标准刻度,使其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第四,利用连续滤波模拟,生成单元格产能的至少100次实现;第五,把实现从正态分布空间反变换到原来的EUR空间;第六,有规律地抽取1%的单元样本,生成一个产能指示数据集。定义数值在d%以下的那些单元为没有产能,以上的单元格有产能,这里d是在类比刻度区中无产能井的比例;第七,运用正态分布对有产能和无产能单元进行条件模拟,生成与第四步相同数量的实现;第八,利用第七步中的实现来修正第五步,得到评价区模拟的最终实现;第九,应用至少100张单元格EUR值等概率图,准备评价,汇总评价结果。
三、单井储量估算法
单井储量估算法是一种典型的统计法,由美国Advanced Resources Informational(ARI)提出,核心是以1口井控制的范围为最小估算单元,把评价区划分成若干最小估算单元,通过对每个最小估算单元的储量计算,得到整个评价区的量数据,即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式中:G为评价区量;qi为单井储量;i为评价区内第i个估算单元;n为评价区内估算单元数;f为钻探成功率。
此方法包括5个关键步骤,即确定评价范围、确定最小估算单元、确定单井储量规模、确定钻探成功率和确定气藏“甜点”。
四、油气空间分布预测法
油气空间分布预测法为特殊统计法,有3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一是基于成藏机理和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二是基于地质模型的随机模拟方法(Chen et al.,2006);三是支持向量机的数据分析法(Liu et al.,2010)。以上3种评价方法除了数理统计分析不同外,其思路和评价过程基本相似,仅介绍第一种方法。
1.二维分形模型
由于地质过程的复杂性,无法将油气空间分布以某一精确解析式的形式来描述。已知油气藏本身并不包含未发现油气藏的直接信息,因此用常规地质统计学的随机模拟方法,直接从已知油气藏中提取空间统计信息,预测油气空间分布,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把已知油气分布和地质变量在空间的相关特征作为随机模拟的限制条件,用统计方法将这种相关特征以概率密度函数近似表达出来,就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油气空间分布的二维分形模型基于随机模拟技术和傅立叶变换功率谱方法建立,即通过傅立叶变换,把具有分形特征的油气藏分布空间(空间域)转化到傅立叶空间(频率域)中,用功率谱方式来表述油气的空间相关特征。根据分形理论,分形模型研究对象的空间相关特征可由功率谱函数来表达。对于具有分形特征的时间序列,其功率谱函数可表达为时间序列频率的幂函数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式中:f为频率;S为功率谱密度;β为幂因子,称为频谱指数。上式表述的这种随机过程相当于Hurst空间维数H=(β-1)/2的一维分数布朗运动(fBm)。选择不同的β值,即可产生不同分形维数的fBm。对于二维图像或序列,其功率谱S有x和y两个方向的频率变量(u和v)及对应的频谱指数(βx和βy)。对统计特性来说,xy平面上的所有方向都是等价的,当沿着xy平面上的任一方向切割功率谱S时,可用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代替频率f。因此,由式(2-6)可推出各向同性的二维对象随机过程的表达式: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而对于各向异性的对象,可定义H为方位角θ的函数,则其二维分形模型的表达式可写成: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式中:βx和βy分别代表功率谱中x方向和y方向的频谱指数。通过这个表达式就能模拟出油气藏分布空间的新功率谱。
2.修正丰度
二维分形模型中的指数函数H(θ)可以通过实际数据拟合βx和βy后获得。功率谱能量(丰度)越高的油藏,出现的频率越低,反之亦然。这一特点与油气勘探结果相吻合。因此,如果以能量较高的若干数据点为基础进行拟合,结果基本能代表该方向上油气的分布趋势(分形直线)。拟合的直线斜率(绝对值)即为该方向上的频谱指数。分别确定x方向和y方向上的频谱指数βx和βy后,代入二维分形模型中,就能模拟出新的功率谱S。新功率谱已修正了原始功率谱的不足,它包含了所有油气藏(已发现和未发现油藏)丰度的信息。
3.丰度空间分布模拟
确定油气藏在空间的分布位置是油气勘探的首要任务。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预测油气勘探风险,绘制勘探风险图。勘探风险图包含了油气藏可能出现位置等方面的信息。为了把这一信息和丰度信息综合起来,需要做如下信息处理:①空间域转化为频率域。同样,用傅立叶空间变换,把勘探风险图从空间域转化到频率域。这时,除了得到以上提到的功率谱外,还能得到相位谱Ф,相位谱中包含着油气藏位置信息。②从频率域回到空间域。用傅立叶逆变换,把新的丰度功率谱S和勘探风险图的相位谱Ф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图。该图就是空间域中的油气分布图,它不仅提供了油气藏的位置,也指出了丰度。
在具体实现中,还需要在一些细节上做技术改进,包括设置经济界限,排除丰度低的没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藏以及用已钻井数据验证和修正等。
五、连续型致密砂岩气预测方法
这是一种特殊成因法。对于常规储层及常规圈闭气藏,天然气的运移主体服从置换式运移原理,即在天然气向上运移的同时,地层水不断向下运移,形成了气水之间的置换式排驱和运移特点,其驱动力来自于浮力。对于致密砂岩气藏来说,致密储层与气源岩大面积接触,天然气的运移方式表现为气水之间发生的广泛排驱作用和气水界面的整体推进作用,其过程类似活塞式排驱,其运移动力来源于烃源岩的生烃作用,即在生气膨胀力作用下,气水倒置界面得以维持并整体向上运移,从而形成大面积的地层饱含气状态(金之钧等,1999;Schmoke,2002;张金川等,2003a,2003b;解国军等,2004;张柏桥,2006;胡素云等,2007;邹才能等,2009a)。烃源岩层越厚,单位体积生气量越大,产生的压力就越大,形成的致密砂岩气藏规模也就越大。
1.致密砂岩气动力平衡方程
根据致密砂岩气藏的活塞式排驱特点,提出了弱水动力条件下的平衡方程,即天然气运移的阻力包括上覆储层毛细管压力、天然气重力、地层水压力等,驱动力主要为烃源岩生气产生的压力。驱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平衡方程为: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式中:pgas为烃源岩中游离相天然气的压力(注入储层的压力),atm;pc为上覆储层毛细管压力,atm;ρggghg为天然气重力,atm,其中hg为天然气柱高度,m;ρf为上覆储层地层水压力,atm。
在上述平衡方程中:①毛细管压力可用拉普拉斯方程求出;②天然气重力可以直接求出;③地层水压力,在成藏时一般为静水压力,成藏后的压力可用现今压力代替,也可用有效骨架应力模型求解(石广仁,2006);④烃源岩中游离气压力,为烃源岩生气增压后烃源岩中流体和游离相天然气的压力,简称“游离气压力”。
烃源岩大量生气能产生巨大的膨胀压力,这早已被石油地质研究者所共识(李明诚,2004),但是迄今只有定性描述,未见定量计算模型。显然,在没有生气增压定量计算模型之前是无法真正定量模拟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过程的。
2.烃源层生气增压定量计算模型
超压形成的因素很多,除了生烃作用以外主要有差异压实作用、水热作用等。相比之下,生烃作用和差异压实作用是最主要的两种因素(李明诚,2004)。在地层进入压实成岩之后,特别是孔隙致密之后,压实作用基本停止,此时压实对排烃基本不起作用,而生气作用则成了排气的主要动力。依据气体状态方程,天然气压力(P)、体积(V)和温度(T)三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在地下高温、高压下,P、V和T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研究区的PVT曲线表示。根据这一原理建立的烃源层生气增压定量计算模型为: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式中:Pgas为烃源岩生排气产生的压力,atm;Bg为天然气体积系数,m3/m3;Vp为烃源岩层孔隙体积,m3;Vw为烃源岩层孔隙水体积,m3;Vo为烃源岩层孔隙含油体积,m3;Vg为烃源岩层中游离相天然气体积(地表条件下),m3;hs为烃源岩层厚度,m3;Φ为烃源岩层的评价孔隙度,小数;Sw为烃源岩层中束缚水饱和度,小数;So为烃源岩层中残余油饱和度,小数;Qgas为单位面积烃源层生成的天然气体积(地表条件下),m3/km2;Qmiss为单位面积烃源岩层中散失的天然气体积(地表条件下),m3/km2,包括吸附气、扩散气和溶解气等;Qexp为单位面积烃源层已排出的游离相天然气体积(地表条件下),m3;初始值为0。
3.模拟步骤
模拟步骤如下:①建立地质模型,以下生、上储模型为例;②在平面上划分网格,网格边界尽可能与构造线(如断层线等)一致;③在纵向上按油气层组细分储层;④计算运移驱动力———烃源岩层中游离相天然气压力;⑤计算运移阻力———细层1的毛细管压力、天然气重力、地层水压力等;⑥比较运移驱动力和运移阻力,如果驱动力小于阻力则不能运移,即该细层1不能成藏,停止对该点的模拟,如果驱动力大于阻力则烃源层中的气能进入细层1,并排挤出细层1中的部分水;⑦天然气进入细层1并达到短暂的平衡后,随着烃源岩层生气量的增加,游离相天然气压力Pgas也在增加,重新计算Pgas,并计算细层2的运移阻力;⑧比较运移驱动力和运移阻力,如果驱动力小于阻力则不能运移,即细层不能成藏,停止对该点的模拟,如果驱动力大于阻力则烃源层中的气能进入细层2,并排挤出细层2中的部分水;⑨重复第⑦和第⑧过程,直到驱动力小于阻力或遇到盖层为止(如果压差超过盖层排替压力,则天然气将会突破盖层散失掉一部分,直到压差小于盖层排替压力,天然气才停止运移);⑩计算天然气聚集量,模拟结束。
4.天然气聚集量计算
进入致密储层的天然气聚集量可用下式表示: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式中:Qgas为储层中天然气聚集量,m3;n为天然气进入到储层中的细层数,自然数;i为储层中的细层号,自然数;q为细层中天然气聚集量,m3;Sw为细层中束缚水饱和度,小数;hi为细层i的平均厚度,m;Ai为细层i的面积,m2;Φi为细层i的平均孔隙度,小数;Bgi为细层i的(地层压力对应的)天然气体积系数,m3/m3。
根据对比驱动力与阻力的关系,如果确定天然气只能进入到细层3,则上式中n为3。另外,细层中束缚水饱和度,可通过类比相邻地区的致密气藏获得,一般在30%~60%之间;天然气体积系数,可根据细层地层压力在PVT曲线上的反插值求得。进入致密储层的天然气还会有一部分损失,如部分溶解在地层水中,还有一部分会以扩散方式向外扩散等。这些损失可以用溶解气公式和扩散气公式计算(郭秋麟等,1998;石广仁,1999),在不要求高精度时可以不考虑。
5.关键参数
关键参数有:①天然气体积系数与地层压力关系曲线;②束缚水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关系曲线;③烃源层埋深、厚度、孔隙度、生气量、排气量(游离气量)等;④储层埋深或顶界构造图、等厚图,储层孔隙度等值图、孔喉半径等值图,现今储层流体压力系数等;⑤盖层排替压力。
国内有几家燃气信息化服务做的比较优秀的,有谁可以介绍下吗?
可以写一写课件的内容,可以说一说做了个什么课件,适合什么样的人群使用,通过课件可以学到哪些东西,设计意图是什么,再写一写做这个课件用的什么工具,使用者如何操作,课件的亮点是什么等,很多东西都可以写。
本课件按照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从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出发,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工科本科数学系列课程改革SJ9523”的配套教材中第一章和第七章的内容为教学素材,依据计算机教学(CAI)设计的思想、理论、方法,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开发了自主学习型的高等数学,CAI课件。
包括了空间解析几何和多元函数积分学两章十四节的课程内容,它们分别是: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向量间的乘法,平面与直线,曲面与曲线,域上积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三重积分的计算,第一型线面积分的计算,第二型线面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和高斯公式。
这些内容既是高等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涉及到很多空间的图形和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这些图形和概念按“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便于教师教和学生学,我们借助PowerPoint和Flash等多媒体工具,制作了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自主型学习课件,也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
课件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了90余个演示动画,400余个学习页面,并制作了400余个独立的声音讲解文件。本课件着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了解图形形状,让学生清楚图形制作过程、学会如何作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帮助学生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数算能力、逻辑推理与归纳判断能力,融数学建模的思想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二维地质建模的两种地震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及分析
燃气行业的现状如何
目前中国天然气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勘探开发前景良好,产量持续增长、消费快速增加。但是由于国内天然气增长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供需矛盾越来越大,进口量快速增加,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随着中国西气东输一期与二期工程、中亚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天然气管道以及沿海各天然气接收站建设的完成,加之不断出台的天然气管网建设规划,中国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入了投资高潮,天然气在中国的应用逐渐走向成熟,消费量将逐年快速增长。
科技带动传统能源管理创新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向数字能源平台运营商升级发展,共同推动创建清洁、低碳、智能的现代能源体系。图扑(Hightopo)2/3D数据可视化平台通过 2/3D 数字孪生技术搭建的天然气站?3D 可视化系统、显示、监控、警报,做到催促天然气产业发展向着信息化、可视化、绿色化环境方向前进。
天然气站 3D 可视化监控场景是 1:1 创建高仿真建模效果的可视化场景。使用轻量级建模来创建场景效果,方便在网页上有效地加载和顺利运行。园区可视化监控可通过大屏幕、PC或移动设备拖动界面进行更改当前视角或调整界面比例。
在无人管理的园区内,巡逻智能机器人按照指定路线对分支设备进行逐一巡逻并集分析园区实时的运行数据,及时反馈故障信息到控制中心,为管理层提供应对依据。
设计结构扫描功能,使用建筑模型线框直观地查看设备设施的整个布局结构和操作状态的透明建筑形状。可设有现场功能,支持访问园区各点安装的监控设备,实时查看工厂实时图像,为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为了预防或应急火灾,增添了研判流程功能,当火灾发生时会收到火灾信息预警程序、是否达成应急启动方案、应急启动、应急处置、应急结束等预警系统预案的审查过程。
如何能够拥有既高效又安全的燃气管网,这是燃气企业的命脉所在,智能化建设趋势在必行。建设智慧燃气管网主要依靠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各种软硬件、传感器单元等技术。提高管理效率,节约大量人力和物力。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HT 可视化技术与智能监管相结合,可以结合有效的预警方案,确保生产的安全高效进行。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赵忠泉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作者简介:赵忠泉,男,(1983—),硕士,主要从事海洋油气调查研究工作,E-mail:zzqhello@163。
摘要 利用地震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实际资料,可以建立各种地质体的地震识别模型,有效地避免地震现象的多解性,从而可以提高解释的精度。本文介绍了二维地质建模的方法流程及两种模拟方法-褶积法和PSPI波动方程法,前者无边界条件约束和频率域中的信号损失,简洁易行,计算稳定,应用广泛,是最早的地震波场模拟方法;后者通过求解波动方程,包含丰富的波场信息,能够充分反映地震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实际应用中利用褶积法对三维潮道模型及简化的碳酸盐岩多旋回倾斜薄互层沉积模型进行了模拟;利用零炮检距的频率波数域的波动方程法模拟了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结果对于碳酸盐岩生物礁识别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地质建模 数值模拟 褶积法PSPI法
不同地质体由于其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内部结构和岩石组合等的差异,在地震上具有不同的反射特征,包括内部结构、外部形态、振幅、频率等参数。由于地震波在地下地质体中传播的复杂性,加上各种干扰,造成了地震剖面中的各种反射现象存在多解性,大大增加了地震解释的难度。利用地震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实际资料,在建立不同地质体的地震识别模型的同时也有效地避免地震现象的多解性,从而可以提高解释的精度。
1 地质建模
地震数值模拟技术的基础是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建立,可归结为对地质及地球物理模型结构的数学描述。
二维封闭结构模型用于建立复杂地质模型。二维封闭结构模型就是定义相同地质属性为一独立封闭的地质单元,按照地质属性将地质模型划分成多个独立封闭的地质单元,把所有独立封闭地质单元按照空间分别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组成的集合体就构建了一个二维地质模型。封闭结构模型是以积木方式定义地下地质结构,可以描述非常复杂的地质体。二维封闭结构模型被描述为具有相同地质属性(速度、密度等),并被地层界面、断层界面或模型边界所围成的地质单元的有机组合。对封闭结构模型的描述,实际上就是描述封闭地质单元和封闭地质单元之间的关系,前者包括对封闭地质单元属性和封闭地质单元边界的描述;后者是对地质单元空间关系的描述,也就是描述封闭地质单元边界相接关系及地层属性[1]。
在进行数值模拟过程中,为了验证某些复杂地质体的波场特征,需要绘制多种不同的地质模型,通常可借助常规绘图软件(绘图板、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等)绘制好二维封闭结构面,再根据图像处理中的区域填充算法(填充和扫描转换填充),对不同二维封闭结构面进行不同颜色的填充。其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二维封闭结构面属性(速度、密度等);合并相同属性的封闭面,形成最终的二维封闭结构模型[1]。为了得到二维封闭结构模型的属性(速度、密度等)模型,需要对二维封闭结构模型的彩色图进行速度像素空间和属性空间转换,根据颜色空间和属性空间的相互映射,就可以得到复杂地质体的属性(速度、密度等)模型,如图1为模型创建流程图。
图1 二维封闭结构模型建立流程图
2 两种数值模拟方法
2.1 褶积模型
在褶积模型中,我们把地震反射信号s(t)看作是地震子波w(t)与地下反射率r(t)的褶积。地震子波w(t),使用实际地震系统记录到的地下一个单独的反射界面反射的波形(如图2,理想的无噪声褶积过程)。反射率r(t)则代表理想的无噪声地震记录。记录到的地震道s(t)可看作是地震信号w(t)* r(t)与可加噪声n(t)之和,因此可以把地震道看作是一种有噪声干扰的,经过了滤波的地下反射率的变形。
在无噪声褶积模型中,我们把地震信号S(t)看作是地震子波w(t)和地下反射系数r(t)的褶积:
南海地质研究.2012
式中:s(t)——合成地震记录;
r(t)——反射系数;
w(t)——地震子波。
图2 褶积过程
2.2 PSPI波动方程法
通过求解波动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地震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波场信息丰富,模拟结果较为准确。这里仅介绍适合横向速度剧烈变化的频率-波数域相移加插值的波场延拓方法[2]。
相位移加插值的波场延拓方法,简称PSPI法,基本思想是在波场向下延拓的每个深度步长Δz之内,将波场的延拓分成两部进行,首先用L个参考速度V1,V2,…VL,将位于深度zi处的波场p(x,zi,ω)延拓到zi+1=zi+Δz处,得到L个参考波场p1(x,zi+1,ω),p2(x,zi+1,ω),…,PL(x,zi+1,ω)。第二步,按实际的偏移速度V(x,z)同参考速度V1,V2…,VL的关系,用波场插值的方法求出zi+1处的波场p(x,zi+1,ω),按同样的步骤,可将zi+1处的波场值p(x,zi+1,ω)延拓到深度zi+2,得p(x,zi+2,ω),直到延拓到最大的深度zmax为止。
对于各向同性介质,取二维标量声波方程作为延拓的基本方程:
南海地质研究.2012
式中,p=p(x,z,t)为二维地震波场值;x,z分别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坐标轴;t为时间轴;v(x,z)为纵、横向都可变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将式(2)分别对x、t作傅氏变换,考虑到并考虑到?2/?x2和与(-ikx)2和(iw)2的对应关系,可得:
南海地质研究.2012
式中, 是p(x,z,t)的二维傅氏变换;v为地震波速度;w为圆频率;kx为水平波数;kz为垂直波数。零炮检距情况下的地震记录模拟只考虑单程波,因此可得到相位移波场延拓公式如下:
南海地质研究.2012
式中, (kx,zi,w)为频率波数域波场值;Δz为深度延拓步长;kx为测线方向波数;kz为深度方向波数。式(4)为二维波场正演公式,其延拓方向为由地下向地面延拓;式(5)为二维波场偏移公式,其延拓方向为由地面向地下延拓。
为了适应地下地震波场速度在纵横向均可变的要求,在同一延拓深度内用几个不同地震波速度分别作相移,再用拉格朗日插值公式进行插值,就可求出所有的以不同速度传播的延拓波场值P(x,zi+1,t),从而近似地解决了横向变速时的波场延拓问题[3]。
3 模拟实例
3.1 三维潮道数值模拟
运用褶积原理建立了一个简单三维潮道模型,此三维潮道事实上为多个(128)二维剖面排列而成,三维模型的样点为128×128×128,利用MATLAB实现。选用子波为雷克(Ricker)子波,其公式为:
南海地质研究.2012
其中fp为主频。在处理过程中选用主频为fp=40 Hz、样间隔2 ms,对称样点数为24,子波波形如图3。
图3 雷克子波
图4 潮道平面图
图4为潮道平面图,该图仅反映了潮道的平面形态,作为计算机实现三维建模的边界控制,横坐标代表inline线,纵坐标代表xline(crossline)线,图5为三维地质模型示意图,模型较简单,整体由三个水平层叠置而成,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镶嵌了形如图4的潮道,此潮道没有考虑进水方向,根据此地质模型进行计算机地震正演模拟,可得到相应三维地震数据体,从图中可以看到,**虚线(上)和蓝色虚线(下)位置上,分别横跨了三个潮道分支和两个潮道分支,就是说在相应两条虚线位置上的两条测线应该分别有三个和两个潮道显示,提取相应的两条剖面如下图6和图7:
图5 三维地质模型
图6 xline=100(**虚线)剖面
图7 xline=100(蓝色虚线)剖面
再在三维数据体中沿水平方向做切片,即提取时间切片。图8为时间切片在地震剖面上的位置示意图,图中五条标示线从上到下依次为白色实线、**虚线、白色实线、红色虚线和白色实线,与之对应的时间分别为70 ms、85 ms、95 ms、99 ms和110 ms(时间范围是0~128 ms),图9~图13为相应切片,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所做切片时间的增大(深度的增加),潮道的展布范围逐渐减小,由于地层是水平层状的,使得时间切片等同于地层切片和沿层切片,其切片效果非常明显,切片中潮道形态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但是在多个切片中发现,从可以见到潮道形态一直到潮道消失的时间范围是在70~110 ms之间,而潮道的真实范围是在80~100 ms之间,显然依据切片所圈定的潮道的范围相比真实的范围扩大了,究其原因是由于不管选取哪一波,子波都有一定的延续长度和有限频宽,这就限制了合成地震记录本身的分辨率并不能达到等时厚度反射系数序列的分辨率。因此在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解释的时候,对地质异常体边界的识别应该考虑地震子波并非脉冲波所带来的影响。
图8 剖面示意图
图9 切片t=70 ms
图10 切片t=85 ms
图11 切片t=95 ms
图12 切片t=99 ms
图13 切片t=110 ms
3.2 薄互层沉积模型
图14为简化的碳酸盐岩多旋回倾斜薄互层沉积模型(Zeng,2003),模型简化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由岩相控制的波阻抗结构和地震信号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模型所有倾斜的倾角都相同,每层都有相同的垂直时间厚度(5 ms或15 m,速度为6000 m/s),泥岩与低孔隙度颗粒灰岩的波阻抗差,以及低孔隙度颗粒灰岩与高孔隙度颗粒灰岩的波阻抗差都相同,所有高孔隙度颗粒灰岩具有相同的深度范围,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水平的岩性地层单元。
其时间域地震响应(图15)中,高频情况下(60 Hz雷克子波),地震反射被建设性地调谐到时间地层单元,因此地震同相轴沿着时间地层单元分布(图15a)。当子波频率减到40 Hz时,地震反射对时间地层单元和岩性地层单元都有响应(图15b)。当用30 Hz雷克子波时(图15c),地震同相轴破坏性地调谐到时间地层单元和建设性地调谐到岩性地层单元,因而时间地层单元的反射进一步变弱,地震同相轴被岩相反射所控制[4]。
这个模拟过程强调了了解地质格架和时间地层单元以及岩性地层相带厚度尺度的重要性。时间地层(图15a)和岩性地层(图15c)成像都是有用的,前者用于对比,后者用于粗略的储层评价。然而,这两种响应不能混淆在一起。图15b中的两组相互矛盾的地震同相轴会造成地震象[4]。
图14 简化的碳酸盐岩多旋回倾斜薄互层沉积模型
3.3 生物礁数值模拟[5~7]
频率—波数域的相移加插值偏移(PSPI)在每一个深度间隔内使用多个参考速度进行偏移,由多个偏移结果插值生成最终的偏移剖面,所用插值的速度越多,越能反映实际介质的速度变化情况,此方法在成像精度及横向变速适应性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处理所需的时间稍长,鉴于本文的二维叠后建模对处理时间没有过高要求,因此应用PSPI方法做正演、偏移。
图16为某区块过生物礁的原始地震剖面,图17为根据此剖面建立的生物礁速度模型:模型速度变化范围是5600 m/s到5980 m/s,从图16中可以看出生物礁的底界面清晰可辨,围岩有披覆现象,内部呈杂乱反射。为了检验该地质建模的正确性,先用PSPI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波场正演模拟计算,其模拟剖面如图18所示。由于生物礁埋藏深,生物礁顶底反射的弧度较大,不规则点的绕射波杂乱,因此用图15的速度模型对其进行叠后时间偏移,得到了偏移剖面(图19),横向表示256个地震道,纵向表示零偏移距反射时间,礁体最大时间厚度约40 ms。从图19可以看出,模拟记录中的礁体顶界与原始剖面有一定差距,但是生物礁底界反射和内幕反射以及侧翼反射与原始剖面基本一致,其他的地层界面形态与原始剖面也吻合较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地质模型的正确性,说明当生物礁与围岩之间存在一定波阻抗差异时,在地震剖面上必然出现异常反映,经过有效的构造和参数反演,能够将其分辨出来。相信通过模型改进以及算法中参数的调整,能够与原始剖面更好地吻合,从而为生物礁的地震解释提供一种有力的验证工具。
图15 图14模型时间域地震响应
4 结论
地震数值模拟(正演)技术基于地球物理模型的建立,运用概念二维封闭结构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得到复杂地质体的数学模型,结合各种算法对其进行模拟从而可以验证相应地质体的地震波场特征;结合实际资料建立不同地质体的地震识别模型,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现象的多解性,从而提高解释的精度;褶积法无边界条件约束和频率域中的信号损失,简洁易行,计算稳定,应用广泛,本文用此方法模拟的伪三维潮道模型及倾斜薄互层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求解波动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包含丰富的波场信息,能够充分反映地震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PSPI波场沿拓方法为其中之一,利用正演与偏移相结合的流程模拟了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检验解释成果的正确性,为生物礁的地震解释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检验工具。
图16 原始剖面
图17 生物礁地质速度模型(256×256)
图18 正演记录(子波主频30Hz)
图19 偏移剖面(子波主频30Hz)
参考文献
[1]刘远志.碳酸盐岩地震相分析与数值模拟[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9.
[2]韩建彦.复杂地质体地震正演与偏移[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8.
[3]贺振华,王才经等.反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与反演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9.
[4]Zeng Hongliu &Kerans,C.Seismic frequency control on carbonate seismic stratigraphy;a case study of the Kingdom Abosequence,West Texas,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2003.87,273~293.
[5]贺振华,黄德济,文晓涛,等.碳酸盐岩礁滩储层多尺度高精度地震识别技术[R].成都: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
[6]熊晓军,贺振华,黄德济.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的数值模拟[J].石油学报,2009,30(1):7~65.
[7]熊忠,贺振华,黄德济.生物礁储层的地震数值模拟与响应特征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1):75~78
The 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wo kinds of seismic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2D-geological modeling
Zhao Zhongqua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Pick to using seismic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eismicdata,we can build all kinds of seismic recognition model of geologic body and effectively oidthe multiple solutions of seismic phenomenon,which can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the explana-tion.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thod of the process of 2D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two simulationmethods,seismic convolution method and PSPI we equation method,the former has no bounda-ry condition and the signal loss in frequency domain,is concise and easy,it can be calculatedsteadily and be lied widely,is the earliest simulation method in seismic we field,the latterbased on the we equation,it contains the rich information in we field,can fully reflect thedynamics and kinematics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e.In the practical lication,we use theconvolution model in 3D-tidal channel model and the multi-cyclic simplified deposition model oftilt thin interbed layer of carbonate;We simulat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reefs using the method ofzero-offset we equation in frequency and we number domain,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resulthas definite significance for the identify of the reef.
Key words:Geological mode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Convolution PSPI method
能源终端利用系统集成建模与优化
工业能量系统集成建模和优化,节能技术的系统集成研究开发;
建筑物能量系统集成优化;
交通系统节能的集成建模和优化研究;
能源--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三者协调互动的全生命周期(LCA)和全方位评价(GSA)模型和优化理论及方法
传递过程强化与控制理论和能源新材料研究
宏观与微观传热传质过程的强化与控制的场协同理论;
多种介质、多种相态、及多种过程耦合的传热传质强化;
新一代强化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管、壳程各种强化技术;
节能、储能和能量高效转换新材料的制备及关键性技术;
天然气能源利用技术和策略
天然气能源优化利用技术研究;
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优化研究;
液化天然气(LNG)的冷能及相关低温设备研究;
城市天然气管网规划及平衡匹配优化研究;
亚热带及沿海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生物质能、沿海近海风力及变化规律调查研究;
太阳能功能材料、太阳能风力互补发电系统、太阳能吸附蓄冷空调以及地热应用的研究;
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机理研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